湾韵丨作品(2022年6月29日)
纸上梅

□蒙志军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中有两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是随父母迁居扬州的苏州人,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我觉得她所说的梅花一缕魂,正是江南人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孤高傲世的风骨。向竹影疏处,横两三枝梅。不与梨花同梦,自开雪中邓尉。邓尉是苏州郊外的一座山。在姑苏城,要是晚秋时去看红枫,必定往天平山;而邓尉山却是冬春时节踏雪寻梅的绝佳去处。

清朝苏州人沈复字三白者,在他的《浮生六记》中,对邓尉山的梅花有过描述:“邓尉山一名元墓,西背太湖,东对锦峰,丹崖翠阁,望如图画,居人种梅为业,花开数十里,一望如积雪,故名香雪海。”沈三白,一介穷困的书生,常为家中生计辗转大江南北,却对沿途山水产生浓厚兴趣,有时甚至醉心于那些自然和人文的景观而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邓尉山就在苏州边上,他自然不能错过。邓尉山周边的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到明清时期,分散的梅花种植地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漫山遍野,以白梅为主,兼有红梅和粉色梅,梅花散发的香气侵衣盈袖。唐寅有诗句:“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想来写的正是这里。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来山中巡视。宋荦并非官场中等闲之辈,他是河南人,为官清廉正直,且笃学博闻,能诗会画,尤以吟咏风物见长。曾与朱尊彝、施闰章等并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宋荦看见邓尉山这般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雨中元墓探梅》七律一首:“探梅冒雨兴还生,石径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并题“香雪海”三字,被镌刻在石壁上。从此香雪海之名不径而走。香言其嗅,雪言其色,海言其大。令人想到产于苏州的茶叶碧螺春,碧言其色,螺言其形,春言其时。

除了姑苏所在的江南,很多地方都可以寻觅到梅树的踪影,比如古代的云梦泽周边和南方的五岭一代,都可在隆冬季节,欣赏到盛开的梅花。《浮生六记》里写到登武昌黄鹤楼所见景物:“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壁间题咏甚多,不能记忆,但记楹对有云: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所记楹联显然是附和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崔颢的诗里没有玉笛和梅花,却必定是呼应了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不过五月都过了梅子黄的季节,哪有梅花的花瓣飘落?是李白听见古曲《梅花落》而产生的意象。《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曲调委婉清丽,有士子风骨。南朝鲍照取其意境作同名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花无霜质。” 五月落梅是虚妄的景象,但梅花必定会在正月的江城怒放。蛇山和龟山翘首相望,一江寒水,两岸飞雪,坡上红花正艳。

沈三白是浪迹天涯的行者,同样在《浮生六记》里,他还描述了过大庾岭的情景:“越日过大庾岭,出巅一亭,匾曰举头日近,言其高也。山头分为二,两边峭壁,中留一道如石巷。口列两碑,一曰急流勇退,一曰得意不可再往。山顶有梅将军祠,未考为何朝人。所谓岭上梅花,并无一树,意者以梅将军得名梅岭耶?”此梅非彼梅。沈三白自然没有考究梅将军究竟何许人?据清朝广东人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记载,梅岭得名于秦汉时的名将梅鋗,梅鋗是越王勾践的后裔,其先祖在越国灭亡时为避楚而流亡至丹阳皋乡,并改姓梅。越人向以梅为重,珍若拱璧。秦并六国,天下不平,皋乡有梅姓越人自王领兵而出,梅鋗相从,先隶属于项羽,后归刘邦。所部南下,驻防在五岭,筑城于浈水之上,王居于城内,而梅鋗置家于台岭之上。久之,梅鋗贤名播于四方,而附近民众皆改称台岭为梅岭。唐朝时张九龄奉诏在梅岭上筑梅关驿道,并有《开凿大庾岭路序》一文传世。正是有了这一条驿道的存在,使岭南从化外之地的貊乡鼠壤,变成了朱雀星宿笼罩下的膏腴富足之地。中原人源源不断从驿道进入岭南,先在珠玑巷驻足,然后再转往珠江口一隅或广袤的粤东大地。而今,岭上的石砌关隘依旧威严地立在那里,关隘两边石板青苔的古道,绵延三十余里。与沈三白所述迥然不同的是,夹路尽植梅树,年尾腊月和年头正月,梅花会悄然立于枝头,红、白、绿相间,披纷于山脊上和山谷里。绿色的梅花并非指花瓣的颜色,而是指花蕊呈淡绿色,四周依旧雪白,如同乳白的玉裹着碧色的翡翠。很难找到沈三白所说的两块碑。再说碑上的文字“得意不可再往”也让人不得要领。是往南,还是往北?往南,仙岛隐约烟水之间,扁舟一叶摇落星辰月色。往北,归鸿一声凄厉长鸣,多少游子泪洒荒郊野岭。

苏州文人多如过江之鲫,沈三白必定是其中的佼佼者。沈三白是爱梅者,否则不会在他的书里连篇累牍地写到梅,梅也是文人的风骨。林黛玉同样是爱梅者,要不是被外祖母贾太夫人接去位于缁尘京国中的贾府,或许回苏州老家去种梅也未可知。

天马

□李逊

我在读到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之前好多年,已经提前从印刷品上欣赏过他在罗马市政广场上的那尊著名的雕像。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最重要的艺术精品,这位罗马帝王坐在一匹强健的马上,却并不像很多军事家那样面带杀气,随时都要冲入敌阵。这位思想家面色沉郁,略有所思,交织着悲观与忐忑的神情,暗合着丰富的内心冲突。我第一次见到这尊雕塑就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好马并不全是为武将们准备的,有很多先知先觉,都通过马这种坐骑与英雄豪杰们一道平分秋色,完成世人对圣哲心中的美好期待。可以这么说,马与思想的匹配度,在很多时候高于刀剑和军旗,或许正是有了人的深遂与梦想,才将马这种动物衬托得更加完美与高贵。不过在世人的心中,思想总是过于温和,不具备太多的扩张性,它需要与兵器捆绑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所以那些骑在马背上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勇猛和彪悍的,甚至带着些许傲慢,毕竟征服这个世界才是大多数帝王的梦想。在欧洲,乃至世界其它的地方,我们都不难看到类似的广场雕像,它们无一例外地由人和马组成一个神话般的符号,成为一座城市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我童年时代第一次见到的这类雕像,是来自一个极小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它就屹立在地拉那最显赫的位置,那是一位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他一手握着缰绳一手执着长剑。这个镜头多次在这个国家的故事片或者新闻纪录片里出现,通常是随着摄影机的镜头,斯坎德培在视觉中缓缓转动,仿佛正在军鼓中行进,身后的双头鹰旗飘扬着。广场的人不多,这尊雕像多少显得有些孤独,但它对一个少年心中的动荡与骚乱,其实是有一股极大的定力的,只要注视着它,心中便会有某种英雄的情结滋生,并且以最快的速度靠近“崇高”或者“庄严”这类词汇。在那个尚未开放的年代,我竟然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了对欧洲文明的初步理解。

不会找出第二种像马这样频密地介入人类历史的动物了。它后来一再被雕塑家们青睐和滥用,从徘特烈大帝到彼得大帝,从约瑟一世到威廉二世,当然也少不了拿破仑和成吉思汗,包括那个堂·吉诃德骑的瘦马驽骍难得。它们占据着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最重要的广场,占据在某座险峻的山头,占据着古老的城堡,身边是鲜花与音乐喷泉陪伴,分享着神奇传说和史诗颂扬的各种滋养。

我对马的肃然起敬却始终没有摆脱那个奥勒留骑像的影响,它来自于马强健的体魄之外,仿如有一道闪电的光芒,让我在想到它时立刻回到某种惊悚之中。我一直相信马是动物界最有思想的神灵,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一位哲人拥有了一匹骏马,才是他的思想真正无疆界拓展的开始。一个从未体验过骏马驰骋的智者,很难拥有那样一种境界与高度,顶多只是一些小聪明的叠加罢了。这个结论里当然有很多的逻辑漏洞,但它的指向无疑是辉煌和无可辩驳的。

肤色对于好马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在我心目中,拥有青铜色的才是马中极品,这也是为什么在广场所见的好马中,总是以青铜马居多的缘故。我以为这种马在被时光淘洗之后,在被日头和雨雪层层剥蚀之后,呈现出来的那种斑驳之美,足以让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也可从对它的凝视中获得无限的灵感。这种斑驳的逐级放大,其实就是思想的形状,它有层次有深度,有捉摸不定的变化,也有千年不灭的底色。这正是思想所应该具有的一切。所以请你不要再对我说什么思想是无形的,它不仅形色兼备,且很早就被古人所破解。就是这种青铜色,才使思想成为物质不灭定律中最永恒的基调。那些青铜像的塑造者们也许自身并未有这样明晰的动机,他们只是无意中被这思想裹胁了而已。

有意思的是,比青铜雕塑更早存在的一个物种是人马兽,这种半人马在希腊神话里大量出现,其中喀戎就是佼佼者之一,有学识有思想,是智者的化身。在遥远中国的《山海经》里,神话的制造者们也想象出了同样人首马身的英招,同时它还长着鸟的翅膀。在印度神话里,迦尔吉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有时骑着白马,有时则是马首人身。东西方在这方面的不谋而合,只能把功劳的一大半归结于马这种神兽在进化中的优势。它们以马的名义,展着鹰的翅膀,披着龙的鳞片,顶着人的头颅,可上天可下海,享尽一切虚拟与真实的荣华富贵,成为各路神话与传说的绝对主角。

不过坦率地说,我个人看到人马兽时,总有点生理上的不适感,微微晕眩,觉得内心有股强大的积郁无法释放出来。这很像在阅读毕加索绘画时的感受,那个面团一样软耷耷的时钟,会令我产生头重脚轻的错觉,时间一久,觉得身体连同脚下的地球都在晃动。但是长了翅膀的马却能让我一扫阴霾,所以我心中最有思想的马,是振动双翼就能腾云驾雾的天马。古希腊神话中,缪斯骑的帕加索斯比喀戎更得我的好感。想象一下它在雷电交加的空中扬起四蹄,突然会有思想被燃烧起来的巨大推动力,瞬间一切都被照亮了。

天马驰骋的日子总是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只能在夜晚遥望天上的人马座,去匹配那些古人留下来的故事。有时我对科学这种东西会有一丝潜在的憎恨,它对世界的解释越圆满,对人的想象力就越限制。以至于我们想膜拜一匹好马时,只能借助古人的智慧了。

雨季来临(小小说)

□刘武和

他本不会横穿马路,往上走不足二十米就有斑马线,但他等不及了,马路对面的咖啡屋正坐着他的女人,一个与他默默同行的女人。三年了,那个年轻漂亮女人的脸上开始蒙上风尘,但她一直坚守着。此时此刻,她正坐在咖啡屋里,在橘黄的暖色调和轻曼的音乐里对着两杯已端上来的咖啡脸色绯红,离约定的时间过去十分钟了,男人怎么还没到呢?男人在电话里说有天大的喜事告诉她,对于他们来说,天大喜事不就是……

雨就在那刻落下来的,大颗大颗的雨粒从天空砸下,让人猝不及防,就像一群捣蛋鬼躲在马路对面一个隐蔽处往他身上狂扔石子。他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以至于他没能看到一台丰田SUV离他仅几步之遥,丰田车在雨中风驰电掣,就像饥饿的老虎扑向他这只小山羊,他听到嘎的一声狂响,身子和灵魂便一起飞了起来。雨越下越大,马路对面咖啡馆的人不知道路边正在发生一起车祸,直到救护车警笛响起。

她一直等着,咖啡彻底凉了,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可始终无人接听,雨停后,她走出咖啡馆,看到对面马路上一片被雨水浇湿的凌乱的鲜花,她的心一阵悚然。不到两小时,她就知道刚才在咖啡馆门前被撞的就是他,不到五个小时后她知道他进了太平间,三天后她就知道他已经火化,她只能知道,却什么也做不了,除了哭泣。

倒是另外一个女人——男人的妻子一边哭泣一边默默地张罗着他的后事,她的嘴里喃喃自语,后悔不迭。她不该答应他离婚,不该答应他明天就去民政局办手续,尽管这几年总是吵吵闹闹,也有好多次她差点就答应他离婚,可她总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孩子都八岁了,她的丈夫不会轻易抛弃她。

那个年轻的女人决定离开这座城市,她最后一次去看他,将一束鲜花摆放在他的墓碑前。她永远不知道,如果那天不是去为她买鲜花把时间耽误了,说不定他比她还要早到咖啡馆,也绝不会去横穿马路。

又开始下雨了,雨季已经来临,天地间雾气重重,怎么也化不开。

米克诺斯岛的月光

□嘉励

1
关米克诺斯岛的月光什么事
纸醉金迷 又过了几年
房门上撬开的空洞 仍是新鲜印记

橄榄花与大马力摩托车混合的味道
不合时宜的男女
在同性恋天堂 失语的先兆

干燥的中国日常与此地格格不入
食物缓慢 从未打理过如此幽深的海水

指数才是法定的源泉
包括平板电脑里纷繁的合约

阿黛尔在歌唱 一路颠簸的私人机
注定不是他们的方舟

2
只有器皿 还在维持秩序感

游艇已失去海面
“呵,属臣们的眼神,朝各个方向的桨
原地打转的游戏
贪婪动物们的梦幻飘流”

卧室的光浪失去它将照射的物件
更大的世界失去平衡

再一次,我们
失无可失的欲望
要求维持身体最低的活跃性

只有器皿还在维持秩序感
月光,维持它金子般的光泽

3
永远不要忘记那晚
“倘若眼下即是世界的最后一夜会怎样
你们的面具被月光刺伤
未能复活”

德里克·贾曼如此书写

4
一日三餐,镜头里的生活美学

真正的食物在抑郁
冷的风暴弥漫了摆放它的桌子
更辽阔无序的冷在弥漫
“本来争论是美的,
像恣意燃烧的木柴”

斯芬克斯在纠缠
另一片照耀他的月光呢

他过去的花园,他的梦魇
被设置的障碍 鲜艳的诱饵
使之饱暖与安全的
钥匙或芯片呢

5
举杯,频频,露天藤床上的香槟
月光碎落浅水汪

夏日的雨水青涩褪尽
深雪埋进她们的舌头

再举杯,像蝴蝶们一致地扇动翅膀
然后,可怕的停顿

“花果无穷尽
飞鸟不啄食”

祝词如斯,殊不知棉花遭遇冰冻
波鞋沉重如疴
更多的时间里,
只剩自身的影子与人类玩耍

慌张时,生命才骤然可贵呢
如她们弯腰的一刻
有奔散的月光救赎

6
而她习惯只喝下一小口的茶

其余的月色
是一天的基调

这座城市所有的艺术
都这般乏善可陈

只能接近完成 而没有什么再能完成
花苞们随时变换时态

冲散它们的潮汐,也许会来
也许永远不来

□黄官品

从要把泥土捏成活人
到沦为草的嫡系
从端午节的胸膛长出来
漫过汩罗江两岸
挺着一身身古战场的刀味
滴着一片片墨绿色的诗血

从时间中伸出一只手
在暴雨冲刷的天空
在阳光铺满的大地
在流逝的岁月中
打捞着江底不朽的艾心
高举着这个铜质的日子
记忆死掉的未来,祭奠活着的人

掐一根秧草
拴住跳进星空鼓噪的蛙鸣
提着一串串回家
弯腰苦命的老镰刀将原野的艾
请到大街小巷和菜市场

争相抱回家,横挂门楣
为今生今世活着的人
驱蚊灭虫 消灾避邪
期盼世间墨绿清香起来

一株株艾 一片片艾
在节令中长满汩罗江的两岸
摇曳江南将天空埋起来
让人们在拥挤的闹市
在艾下 吹风纳凉避暑

我突然看见从水路一走了之
泅渡的屈老夫子
其实不想走,也没走远
瞧,那一尾尾鱼沿着一株株艾
穿过一片片艾的倒影
从汩罗江底
乘着赛龙舟喧天的锣鼓
拈着须眉回来了
回到今天无诗的水面

香山古村(东岸村)。席湖 木刻作品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丨作品(2022年6月29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6-29 09:14
纸上梅

□蒙志军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中有两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是随父母迁居扬州的苏州人,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我觉得她所说的梅花一缕魂,正是江南人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孤高傲世的风骨。向竹影疏处,横两三枝梅。不与梨花同梦,自开雪中邓尉。邓尉是苏州郊外的一座山。在姑苏城,要是晚秋时去看红枫,必定往天平山;而邓尉山却是冬春时节踏雪寻梅的绝佳去处。

清朝苏州人沈复字三白者,在他的《浮生六记》中,对邓尉山的梅花有过描述:“邓尉山一名元墓,西背太湖,东对锦峰,丹崖翠阁,望如图画,居人种梅为业,花开数十里,一望如积雪,故名香雪海。”沈三白,一介穷困的书生,常为家中生计辗转大江南北,却对沿途山水产生浓厚兴趣,有时甚至醉心于那些自然和人文的景观而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邓尉山就在苏州边上,他自然不能错过。邓尉山周边的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到明清时期,分散的梅花种植地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漫山遍野,以白梅为主,兼有红梅和粉色梅,梅花散发的香气侵衣盈袖。唐寅有诗句:“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想来写的正是这里。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来山中巡视。宋荦并非官场中等闲之辈,他是河南人,为官清廉正直,且笃学博闻,能诗会画,尤以吟咏风物见长。曾与朱尊彝、施闰章等并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宋荦看见邓尉山这般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雨中元墓探梅》七律一首:“探梅冒雨兴还生,石径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并题“香雪海”三字,被镌刻在石壁上。从此香雪海之名不径而走。香言其嗅,雪言其色,海言其大。令人想到产于苏州的茶叶碧螺春,碧言其色,螺言其形,春言其时。

除了姑苏所在的江南,很多地方都可以寻觅到梅树的踪影,比如古代的云梦泽周边和南方的五岭一代,都可在隆冬季节,欣赏到盛开的梅花。《浮生六记》里写到登武昌黄鹤楼所见景物:“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壁间题咏甚多,不能记忆,但记楹对有云: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所记楹联显然是附和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崔颢的诗里没有玉笛和梅花,却必定是呼应了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不过五月都过了梅子黄的季节,哪有梅花的花瓣飘落?是李白听见古曲《梅花落》而产生的意象。《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曲调委婉清丽,有士子风骨。南朝鲍照取其意境作同名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花无霜质。” 五月落梅是虚妄的景象,但梅花必定会在正月的江城怒放。蛇山和龟山翘首相望,一江寒水,两岸飞雪,坡上红花正艳。

沈三白是浪迹天涯的行者,同样在《浮生六记》里,他还描述了过大庾岭的情景:“越日过大庾岭,出巅一亭,匾曰举头日近,言其高也。山头分为二,两边峭壁,中留一道如石巷。口列两碑,一曰急流勇退,一曰得意不可再往。山顶有梅将军祠,未考为何朝人。所谓岭上梅花,并无一树,意者以梅将军得名梅岭耶?”此梅非彼梅。沈三白自然没有考究梅将军究竟何许人?据清朝广东人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记载,梅岭得名于秦汉时的名将梅鋗,梅鋗是越王勾践的后裔,其先祖在越国灭亡时为避楚而流亡至丹阳皋乡,并改姓梅。越人向以梅为重,珍若拱璧。秦并六国,天下不平,皋乡有梅姓越人自王领兵而出,梅鋗相从,先隶属于项羽,后归刘邦。所部南下,驻防在五岭,筑城于浈水之上,王居于城内,而梅鋗置家于台岭之上。久之,梅鋗贤名播于四方,而附近民众皆改称台岭为梅岭。唐朝时张九龄奉诏在梅岭上筑梅关驿道,并有《开凿大庾岭路序》一文传世。正是有了这一条驿道的存在,使岭南从化外之地的貊乡鼠壤,变成了朱雀星宿笼罩下的膏腴富足之地。中原人源源不断从驿道进入岭南,先在珠玑巷驻足,然后再转往珠江口一隅或广袤的粤东大地。而今,岭上的石砌关隘依旧威严地立在那里,关隘两边石板青苔的古道,绵延三十余里。与沈三白所述迥然不同的是,夹路尽植梅树,年尾腊月和年头正月,梅花会悄然立于枝头,红、白、绿相间,披纷于山脊上和山谷里。绿色的梅花并非指花瓣的颜色,而是指花蕊呈淡绿色,四周依旧雪白,如同乳白的玉裹着碧色的翡翠。很难找到沈三白所说的两块碑。再说碑上的文字“得意不可再往”也让人不得要领。是往南,还是往北?往南,仙岛隐约烟水之间,扁舟一叶摇落星辰月色。往北,归鸿一声凄厉长鸣,多少游子泪洒荒郊野岭。

苏州文人多如过江之鲫,沈三白必定是其中的佼佼者。沈三白是爱梅者,否则不会在他的书里连篇累牍地写到梅,梅也是文人的风骨。林黛玉同样是爱梅者,要不是被外祖母贾太夫人接去位于缁尘京国中的贾府,或许回苏州老家去种梅也未可知。

天马

□李逊

我在读到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之前好多年,已经提前从印刷品上欣赏过他在罗马市政广场上的那尊著名的雕像。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最重要的艺术精品,这位罗马帝王坐在一匹强健的马上,却并不像很多军事家那样面带杀气,随时都要冲入敌阵。这位思想家面色沉郁,略有所思,交织着悲观与忐忑的神情,暗合着丰富的内心冲突。我第一次见到这尊雕塑就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好马并不全是为武将们准备的,有很多先知先觉,都通过马这种坐骑与英雄豪杰们一道平分秋色,完成世人对圣哲心中的美好期待。可以这么说,马与思想的匹配度,在很多时候高于刀剑和军旗,或许正是有了人的深遂与梦想,才将马这种动物衬托得更加完美与高贵。不过在世人的心中,思想总是过于温和,不具备太多的扩张性,它需要与兵器捆绑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所以那些骑在马背上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勇猛和彪悍的,甚至带着些许傲慢,毕竟征服这个世界才是大多数帝王的梦想。在欧洲,乃至世界其它的地方,我们都不难看到类似的广场雕像,它们无一例外地由人和马组成一个神话般的符号,成为一座城市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我童年时代第一次见到的这类雕像,是来自一个极小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它就屹立在地拉那最显赫的位置,那是一位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他一手握着缰绳一手执着长剑。这个镜头多次在这个国家的故事片或者新闻纪录片里出现,通常是随着摄影机的镜头,斯坎德培在视觉中缓缓转动,仿佛正在军鼓中行进,身后的双头鹰旗飘扬着。广场的人不多,这尊雕像多少显得有些孤独,但它对一个少年心中的动荡与骚乱,其实是有一股极大的定力的,只要注视着它,心中便会有某种英雄的情结滋生,并且以最快的速度靠近“崇高”或者“庄严”这类词汇。在那个尚未开放的年代,我竟然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了对欧洲文明的初步理解。

不会找出第二种像马这样频密地介入人类历史的动物了。它后来一再被雕塑家们青睐和滥用,从徘特烈大帝到彼得大帝,从约瑟一世到威廉二世,当然也少不了拿破仑和成吉思汗,包括那个堂·吉诃德骑的瘦马驽骍难得。它们占据着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最重要的广场,占据在某座险峻的山头,占据着古老的城堡,身边是鲜花与音乐喷泉陪伴,分享着神奇传说和史诗颂扬的各种滋养。

我对马的肃然起敬却始终没有摆脱那个奥勒留骑像的影响,它来自于马强健的体魄之外,仿如有一道闪电的光芒,让我在想到它时立刻回到某种惊悚之中。我一直相信马是动物界最有思想的神灵,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一位哲人拥有了一匹骏马,才是他的思想真正无疆界拓展的开始。一个从未体验过骏马驰骋的智者,很难拥有那样一种境界与高度,顶多只是一些小聪明的叠加罢了。这个结论里当然有很多的逻辑漏洞,但它的指向无疑是辉煌和无可辩驳的。

肤色对于好马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在我心目中,拥有青铜色的才是马中极品,这也是为什么在广场所见的好马中,总是以青铜马居多的缘故。我以为这种马在被时光淘洗之后,在被日头和雨雪层层剥蚀之后,呈现出来的那种斑驳之美,足以让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也可从对它的凝视中获得无限的灵感。这种斑驳的逐级放大,其实就是思想的形状,它有层次有深度,有捉摸不定的变化,也有千年不灭的底色。这正是思想所应该具有的一切。所以请你不要再对我说什么思想是无形的,它不仅形色兼备,且很早就被古人所破解。就是这种青铜色,才使思想成为物质不灭定律中最永恒的基调。那些青铜像的塑造者们也许自身并未有这样明晰的动机,他们只是无意中被这思想裹胁了而已。

有意思的是,比青铜雕塑更早存在的一个物种是人马兽,这种半人马在希腊神话里大量出现,其中喀戎就是佼佼者之一,有学识有思想,是智者的化身。在遥远中国的《山海经》里,神话的制造者们也想象出了同样人首马身的英招,同时它还长着鸟的翅膀。在印度神话里,迦尔吉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有时骑着白马,有时则是马首人身。东西方在这方面的不谋而合,只能把功劳的一大半归结于马这种神兽在进化中的优势。它们以马的名义,展着鹰的翅膀,披着龙的鳞片,顶着人的头颅,可上天可下海,享尽一切虚拟与真实的荣华富贵,成为各路神话与传说的绝对主角。

不过坦率地说,我个人看到人马兽时,总有点生理上的不适感,微微晕眩,觉得内心有股强大的积郁无法释放出来。这很像在阅读毕加索绘画时的感受,那个面团一样软耷耷的时钟,会令我产生头重脚轻的错觉,时间一久,觉得身体连同脚下的地球都在晃动。但是长了翅膀的马却能让我一扫阴霾,所以我心中最有思想的马,是振动双翼就能腾云驾雾的天马。古希腊神话中,缪斯骑的帕加索斯比喀戎更得我的好感。想象一下它在雷电交加的空中扬起四蹄,突然会有思想被燃烧起来的巨大推动力,瞬间一切都被照亮了。

天马驰骋的日子总是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只能在夜晚遥望天上的人马座,去匹配那些古人留下来的故事。有时我对科学这种东西会有一丝潜在的憎恨,它对世界的解释越圆满,对人的想象力就越限制。以至于我们想膜拜一匹好马时,只能借助古人的智慧了。

雨季来临(小小说)

□刘武和

他本不会横穿马路,往上走不足二十米就有斑马线,但他等不及了,马路对面的咖啡屋正坐着他的女人,一个与他默默同行的女人。三年了,那个年轻漂亮女人的脸上开始蒙上风尘,但她一直坚守着。此时此刻,她正坐在咖啡屋里,在橘黄的暖色调和轻曼的音乐里对着两杯已端上来的咖啡脸色绯红,离约定的时间过去十分钟了,男人怎么还没到呢?男人在电话里说有天大的喜事告诉她,对于他们来说,天大喜事不就是……

雨就在那刻落下来的,大颗大颗的雨粒从天空砸下,让人猝不及防,就像一群捣蛋鬼躲在马路对面一个隐蔽处往他身上狂扔石子。他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以至于他没能看到一台丰田SUV离他仅几步之遥,丰田车在雨中风驰电掣,就像饥饿的老虎扑向他这只小山羊,他听到嘎的一声狂响,身子和灵魂便一起飞了起来。雨越下越大,马路对面咖啡馆的人不知道路边正在发生一起车祸,直到救护车警笛响起。

她一直等着,咖啡彻底凉了,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可始终无人接听,雨停后,她走出咖啡馆,看到对面马路上一片被雨水浇湿的凌乱的鲜花,她的心一阵悚然。不到两小时,她就知道刚才在咖啡馆门前被撞的就是他,不到五个小时后她知道他进了太平间,三天后她就知道他已经火化,她只能知道,却什么也做不了,除了哭泣。

倒是另外一个女人——男人的妻子一边哭泣一边默默地张罗着他的后事,她的嘴里喃喃自语,后悔不迭。她不该答应他离婚,不该答应他明天就去民政局办手续,尽管这几年总是吵吵闹闹,也有好多次她差点就答应他离婚,可她总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孩子都八岁了,她的丈夫不会轻易抛弃她。

那个年轻的女人决定离开这座城市,她最后一次去看他,将一束鲜花摆放在他的墓碑前。她永远不知道,如果那天不是去为她买鲜花把时间耽误了,说不定他比她还要早到咖啡馆,也绝不会去横穿马路。

又开始下雨了,雨季已经来临,天地间雾气重重,怎么也化不开。

米克诺斯岛的月光

□嘉励

1
关米克诺斯岛的月光什么事
纸醉金迷 又过了几年
房门上撬开的空洞 仍是新鲜印记

橄榄花与大马力摩托车混合的味道
不合时宜的男女
在同性恋天堂 失语的先兆

干燥的中国日常与此地格格不入
食物缓慢 从未打理过如此幽深的海水

指数才是法定的源泉
包括平板电脑里纷繁的合约

阿黛尔在歌唱 一路颠簸的私人机
注定不是他们的方舟

2
只有器皿 还在维持秩序感

游艇已失去海面
“呵,属臣们的眼神,朝各个方向的桨
原地打转的游戏
贪婪动物们的梦幻飘流”

卧室的光浪失去它将照射的物件
更大的世界失去平衡

再一次,我们
失无可失的欲望
要求维持身体最低的活跃性

只有器皿还在维持秩序感
月光,维持它金子般的光泽

3
永远不要忘记那晚
“倘若眼下即是世界的最后一夜会怎样
你们的面具被月光刺伤
未能复活”

德里克·贾曼如此书写

4
一日三餐,镜头里的生活美学

真正的食物在抑郁
冷的风暴弥漫了摆放它的桌子
更辽阔无序的冷在弥漫
“本来争论是美的,
像恣意燃烧的木柴”

斯芬克斯在纠缠
另一片照耀他的月光呢

他过去的花园,他的梦魇
被设置的障碍 鲜艳的诱饵
使之饱暖与安全的
钥匙或芯片呢

5
举杯,频频,露天藤床上的香槟
月光碎落浅水汪

夏日的雨水青涩褪尽
深雪埋进她们的舌头

再举杯,像蝴蝶们一致地扇动翅膀
然后,可怕的停顿

“花果无穷尽
飞鸟不啄食”

祝词如斯,殊不知棉花遭遇冰冻
波鞋沉重如疴
更多的时间里,
只剩自身的影子与人类玩耍

慌张时,生命才骤然可贵呢
如她们弯腰的一刻
有奔散的月光救赎

6
而她习惯只喝下一小口的茶

其余的月色
是一天的基调

这座城市所有的艺术
都这般乏善可陈

只能接近完成 而没有什么再能完成
花苞们随时变换时态

冲散它们的潮汐,也许会来
也许永远不来

□黄官品

从要把泥土捏成活人
到沦为草的嫡系
从端午节的胸膛长出来
漫过汩罗江两岸
挺着一身身古战场的刀味
滴着一片片墨绿色的诗血

从时间中伸出一只手
在暴雨冲刷的天空
在阳光铺满的大地
在流逝的岁月中
打捞着江底不朽的艾心
高举着这个铜质的日子
记忆死掉的未来,祭奠活着的人

掐一根秧草
拴住跳进星空鼓噪的蛙鸣
提着一串串回家
弯腰苦命的老镰刀将原野的艾
请到大街小巷和菜市场

争相抱回家,横挂门楣
为今生今世活着的人
驱蚊灭虫 消灾避邪
期盼世间墨绿清香起来

一株株艾 一片片艾
在节令中长满汩罗江的两岸
摇曳江南将天空埋起来
让人们在拥挤的闹市
在艾下 吹风纳凉避暑

我突然看见从水路一走了之
泅渡的屈老夫子
其实不想走,也没走远
瞧,那一尾尾鱼沿着一株株艾
穿过一片片艾的倒影
从汩罗江底
乘着赛龙舟喧天的锣鼓
拈着须眉回来了
回到今天无诗的水面

香山古村(东岸村)。席湖 木刻作品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