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2022年4月29日)

儿 歌

□ 李春鹏

儿子上幼儿园后,带回家的儿歌渐渐多了。每次看着儿子摇头晃脑或者手舞足蹈地哼唱儿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儿歌来。

我学过的儿歌屈指可数。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没有上过幼儿园——我们这一代人,能上幼儿园接受系统学前教育的又有几个呢?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是一个“文化人”,却从来没有教过我儿歌。他倒是挺爱读书的,不过,那时书店里很难买到儿童读物。就算买得到,父亲作为一个农民,也买不起。我的极其有限的儿歌都是奶奶教的。这些儿歌来自哪里,我无从知晓。

也许是数量太少吧,这些儿歌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我学过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婆婆跟我走》。那时我很小,也就两岁的样子。是夏日黄昏吧,金黄的月亮悬在天上,奶奶抱着我走在乡间小路上。那月亮明晃晃的,跟着我们走动。奶奶便指着月亮跟我说话,后来就哼唱起来:

月亮婆婆跟我走,

走到南京去打酒,

你一盅,我一盅,

我俩拜个干弟兄。

这首儿歌语言明白晓畅,情趣盎然,极易为幼儿诵记。

我学过的第二首儿歌是《三岁毛伢走天边》。我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不是问过奶奶,月亮离我们有多远,或者天离我们有多高,天边在哪里?总之,奶奶教给我又一首儿歌:

三岁毛伢走天边,

走到胡须白鲜鲜,

问声大哥几多路?

还有三万搭八千。

这首儿歌用浅显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地球太大了,世界太大了。天边永远在你前方,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以抵达。多有意思。

我学过的第三首儿歌是过年时唱的,好像没有名字。我们好多个孩子,一人手持一盏灯笼,灯笼里点着红蜡烛。我们排成一长溜,彼此相跟着,在旧历年关热闹的夜里穿堂走巷,不亦乐乎。那时候,我们一起唱:

舞铁,打铁,

打一把剪子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家发毛帖,

毛帖发到正月正,

正月十五闹花灯,

花灯闹到元宵后;

我要回家种蚕豆,

蚕豆还没开花,

我要回家吃发粑,

发粑还没出气,

我要回家看戏,

戏还没开台,

我要回家扒柴,

别人扒一大些,

我扒一滴滴,

爹爹对我好受气。

现在过年,老家也很少有小孩子打着灯笼唱这首儿歌了。可在我小时候,这个长长的顺口溜,却给了像我这样的穷孩子数不清的快乐。

还有一首歌,似乎不是儿歌,更像民谣,不妨也写出来。这首歌好像是无意中听奶奶哼唱,让我记住了的。我已经大些了,有些懂事了。奶奶唱这首歌时,表情凝重,声调低沉悠长:

正月肥肉二面下

二月青菜寻油渣

三月清明一顿饱

饿饿吊吊到眼下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候,我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吧!实际上,那个时候过这种日子的,又何止我家呢!

木棉花开

□ 林小兵

 

透过房间那厚厚的落地玻璃,孙晓霞又一次看到了酒店东北角那棵高高屹立的木棉树。午后的阳光下,木棉树的枝丫上挂满了红花,那硕大的花朵就像点燃的火苗在枝头跳跃着,花朵星星点点、红红艳艳地缀满整个树冠,乍一看像极了一位身披红色战袍凯旋归来的将军。

这是孙晓霞在隔离酒店居住的第五天了。后天,她将离开这个地方,返回自己家里进行居家观察。在和家人分开整整两个星期后,她终于很快又能和他们见面了!尤其让孙晓霞感到庆幸的是,今年,她终于可以陪着家里那对双胞胎女儿一起过生日了。

春节后不久,孙晓霞和另一名同事就进入了高风险岗位。在高栏边检站,高风险岗位执勤模式,意味着首先要完成一个星期的闭环执勤,随后要被送到隔离酒店再隔离一周后才能回家。在此期间,民警执勤时只能过着“集中隔离点-码头执勤点”这“两点一线”的生活。刚刚过去的2021年,高栏港疫情防控形势持续严峻,全年一共有超过六万名船员以及四千艘次船舶从这里出入境。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疫情感染,高风险岗位民警必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规范穿戴防护用具。秋冬季节还好,若遇上高温天气,民警穿着那厚重的防护服真是酷热难耐。一个班次下来,很多人全身上下都会湿个透。有一次,孙晓霞在家把自己执勤时的照片给女儿看时,还被她们戏称为“大白”。

想起女儿,孙晓霞禁不住柔肠百转。这些年,自己亏欠她们的实在太多了。就在去年,两个女儿过生日时,孙晓霞只能在上班的时间抽空打个电话,在电话里祝她们生日快乐。

孙晓霞清楚地记得,十二年前她刚生小孩的时候,也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说来也巧,孙晓霞与木棉花的缘分从她刚来珠海时就结下了。

那年夏秋之交,孙晓霞大学毕业后,从遥远的辽宁大连南下到达珠海,光荣地成为珠海边检总站的一员。在她工作的口岸旁有一条种满木棉树的主干道,满目葱茏里,一棵棵高大的木棉挺直身板,齐整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那是她这辈子第一次看见这种树,听同事讲,春天来临的时候,木棉花开得可漂亮了。

第二年春天,她终于看到了木棉花。放眼望去,尚未发芽的枝桠如同刚猛的剑戟,那丛丛簇簇的花朵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头,挤压在一起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似乎要燃烧整片天空。走近一看,雨后初晴的木棉花,缀满了晶莹剔透的雨滴,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红色,折射出来的光芒透过花蕊漂染出丝丝淡淡的火红,斑斓而靓丽。

伫立在木棉树下,孙晓霞用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细细地感受着这场木棉盛宴,骤然间,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感沁人心脾,直扑五脏六腑……那天,她还特意穿着挺拔的警察春秋常服,和木棉花留下了美丽的合影。

自那以后,孙晓霞经常都会看到木棉花。在珠海的每一处道路旁、公园里,甚至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都能看到木棉花的身影。特别是女儿出生之后,每到木棉花盛开的早春三月,孙晓霞和爱人都会带上这两个宝贝去踏青。

在这个明媚的春日午后,当孙晓霞再次注视到酒店外那株渐次开放的木棉时,藏在她心底深处的那份柔情被再度唤起。她在想,等这次居家观察完成后,一定要带上女儿再去市区那条开满木棉花的路上走一趟,实地再体验一次木棉花开得最灿烂的盛景。这别名“英雄”的树和花,充满着热情,亦充满着希望!

六月,我的家乡(外一首)

□ 王亚平

火红的六月

太阳没有升高到

应有的温度

仿佛失恋少女

内心凉意穿过火线

彩云与蓝天

纠缠不清

撒娇的泪水

淅淅沥沥

不时飘洒

让竖起来的麦芒

柔软了三分

预报的东南西北

架在火炉上炙烤

或在蒸笼里沐浴

而六盘山脚下

我的家乡

出门要穿外衣

睡觉要盖棉被

一派清凉世界

在焦金流石的季节

逍遥自在

 

一面黄土墙

伤痕累累的胸膛

挂满各种荣誉

曾经锋利的镰刀

斩敌无数

一茬又一茬

应声倒地

刀刃已钝

数不清的辉煌

锈迹斑斑

弓一样的孤度

仿佛父亲的脊梁

 

悬挂着的牛皮鞭

不再凌空炸响

鞭梢抽不到灵魂深处

带血的伤痕

渐行渐远

疲惫的老牛

魂销魄散

 

陡峭的山坡

嘹亮的鞭响

沉重的吆喝

同时消声灭迹

 

缰绳没有扯住时间的尾巴

笼嘴没能罩住牲口的欲望

斩草除根的铁铲与锄头

曾经误伤过禾苗

箩筐的缝隙里

捕捞着生活

背篓里装满酸甜苦辣

 

一面疮痍满目的黄土墙

挂满了过去和未来

希望与失望

像一枚枚勋章

闪耀着岁月的光芒

 

记忆中的这面黄土墙

仿佛永不消失的电波

我在墙上

寻找着撰写家谱的素材

以及先人的名字

致青春

□ 花果山桃

青春让人热血沸腾

年轻让人精力旺盛

总记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不忘那情窦初开的年华

 

那些年,阳光总在身边

那些年,双脚如同闪电

那些年,低头看到的永远是坦途

那些年,抬眼望到的始终是初恋

 

曾记得呼朋唤友斗酒划拳

不会忘走南闯北携手奋斗

年轻就是资本

青春就是未来

 

如今对镜两鬓生霜白

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丨家园(2022年4月29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4-29 10:32

儿 歌

□ 李春鹏

儿子上幼儿园后,带回家的儿歌渐渐多了。每次看着儿子摇头晃脑或者手舞足蹈地哼唱儿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儿歌来。

我学过的儿歌屈指可数。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没有上过幼儿园——我们这一代人,能上幼儿园接受系统学前教育的又有几个呢?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是一个“文化人”,却从来没有教过我儿歌。他倒是挺爱读书的,不过,那时书店里很难买到儿童读物。就算买得到,父亲作为一个农民,也买不起。我的极其有限的儿歌都是奶奶教的。这些儿歌来自哪里,我无从知晓。

也许是数量太少吧,这些儿歌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我学过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婆婆跟我走》。那时我很小,也就两岁的样子。是夏日黄昏吧,金黄的月亮悬在天上,奶奶抱着我走在乡间小路上。那月亮明晃晃的,跟着我们走动。奶奶便指着月亮跟我说话,后来就哼唱起来:

月亮婆婆跟我走,

走到南京去打酒,

你一盅,我一盅,

我俩拜个干弟兄。

这首儿歌语言明白晓畅,情趣盎然,极易为幼儿诵记。

我学过的第二首儿歌是《三岁毛伢走天边》。我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不是问过奶奶,月亮离我们有多远,或者天离我们有多高,天边在哪里?总之,奶奶教给我又一首儿歌:

三岁毛伢走天边,

走到胡须白鲜鲜,

问声大哥几多路?

还有三万搭八千。

这首儿歌用浅显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地球太大了,世界太大了。天边永远在你前方,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以抵达。多有意思。

我学过的第三首儿歌是过年时唱的,好像没有名字。我们好多个孩子,一人手持一盏灯笼,灯笼里点着红蜡烛。我们排成一长溜,彼此相跟着,在旧历年关热闹的夜里穿堂走巷,不亦乐乎。那时候,我们一起唱:

舞铁,打铁,

打一把剪子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家发毛帖,

毛帖发到正月正,

正月十五闹花灯,

花灯闹到元宵后;

我要回家种蚕豆,

蚕豆还没开花,

我要回家吃发粑,

发粑还没出气,

我要回家看戏,

戏还没开台,

我要回家扒柴,

别人扒一大些,

我扒一滴滴,

爹爹对我好受气。

现在过年,老家也很少有小孩子打着灯笼唱这首儿歌了。可在我小时候,这个长长的顺口溜,却给了像我这样的穷孩子数不清的快乐。

还有一首歌,似乎不是儿歌,更像民谣,不妨也写出来。这首歌好像是无意中听奶奶哼唱,让我记住了的。我已经大些了,有些懂事了。奶奶唱这首歌时,表情凝重,声调低沉悠长:

正月肥肉二面下

二月青菜寻油渣

三月清明一顿饱

饿饿吊吊到眼下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候,我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吧!实际上,那个时候过这种日子的,又何止我家呢!

木棉花开

□ 林小兵

 

透过房间那厚厚的落地玻璃,孙晓霞又一次看到了酒店东北角那棵高高屹立的木棉树。午后的阳光下,木棉树的枝丫上挂满了红花,那硕大的花朵就像点燃的火苗在枝头跳跃着,花朵星星点点、红红艳艳地缀满整个树冠,乍一看像极了一位身披红色战袍凯旋归来的将军。

这是孙晓霞在隔离酒店居住的第五天了。后天,她将离开这个地方,返回自己家里进行居家观察。在和家人分开整整两个星期后,她终于很快又能和他们见面了!尤其让孙晓霞感到庆幸的是,今年,她终于可以陪着家里那对双胞胎女儿一起过生日了。

春节后不久,孙晓霞和另一名同事就进入了高风险岗位。在高栏边检站,高风险岗位执勤模式,意味着首先要完成一个星期的闭环执勤,随后要被送到隔离酒店再隔离一周后才能回家。在此期间,民警执勤时只能过着“集中隔离点-码头执勤点”这“两点一线”的生活。刚刚过去的2021年,高栏港疫情防控形势持续严峻,全年一共有超过六万名船员以及四千艘次船舶从这里出入境。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疫情感染,高风险岗位民警必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规范穿戴防护用具。秋冬季节还好,若遇上高温天气,民警穿着那厚重的防护服真是酷热难耐。一个班次下来,很多人全身上下都会湿个透。有一次,孙晓霞在家把自己执勤时的照片给女儿看时,还被她们戏称为“大白”。

想起女儿,孙晓霞禁不住柔肠百转。这些年,自己亏欠她们的实在太多了。就在去年,两个女儿过生日时,孙晓霞只能在上班的时间抽空打个电话,在电话里祝她们生日快乐。

孙晓霞清楚地记得,十二年前她刚生小孩的时候,也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说来也巧,孙晓霞与木棉花的缘分从她刚来珠海时就结下了。

那年夏秋之交,孙晓霞大学毕业后,从遥远的辽宁大连南下到达珠海,光荣地成为珠海边检总站的一员。在她工作的口岸旁有一条种满木棉树的主干道,满目葱茏里,一棵棵高大的木棉挺直身板,齐整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那是她这辈子第一次看见这种树,听同事讲,春天来临的时候,木棉花开得可漂亮了。

第二年春天,她终于看到了木棉花。放眼望去,尚未发芽的枝桠如同刚猛的剑戟,那丛丛簇簇的花朵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头,挤压在一起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似乎要燃烧整片天空。走近一看,雨后初晴的木棉花,缀满了晶莹剔透的雨滴,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红色,折射出来的光芒透过花蕊漂染出丝丝淡淡的火红,斑斓而靓丽。

伫立在木棉树下,孙晓霞用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细细地感受着这场木棉盛宴,骤然间,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感沁人心脾,直扑五脏六腑……那天,她还特意穿着挺拔的警察春秋常服,和木棉花留下了美丽的合影。

自那以后,孙晓霞经常都会看到木棉花。在珠海的每一处道路旁、公园里,甚至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都能看到木棉花的身影。特别是女儿出生之后,每到木棉花盛开的早春三月,孙晓霞和爱人都会带上这两个宝贝去踏青。

在这个明媚的春日午后,当孙晓霞再次注视到酒店外那株渐次开放的木棉时,藏在她心底深处的那份柔情被再度唤起。她在想,等这次居家观察完成后,一定要带上女儿再去市区那条开满木棉花的路上走一趟,实地再体验一次木棉花开得最灿烂的盛景。这别名“英雄”的树和花,充满着热情,亦充满着希望!

六月,我的家乡(外一首)

□ 王亚平

火红的六月

太阳没有升高到

应有的温度

仿佛失恋少女

内心凉意穿过火线

彩云与蓝天

纠缠不清

撒娇的泪水

淅淅沥沥

不时飘洒

让竖起来的麦芒

柔软了三分

预报的东南西北

架在火炉上炙烤

或在蒸笼里沐浴

而六盘山脚下

我的家乡

出门要穿外衣

睡觉要盖棉被

一派清凉世界

在焦金流石的季节

逍遥自在

 

一面黄土墙

伤痕累累的胸膛

挂满各种荣誉

曾经锋利的镰刀

斩敌无数

一茬又一茬

应声倒地

刀刃已钝

数不清的辉煌

锈迹斑斑

弓一样的孤度

仿佛父亲的脊梁

 

悬挂着的牛皮鞭

不再凌空炸响

鞭梢抽不到灵魂深处

带血的伤痕

渐行渐远

疲惫的老牛

魂销魄散

 

陡峭的山坡

嘹亮的鞭响

沉重的吆喝

同时消声灭迹

 

缰绳没有扯住时间的尾巴

笼嘴没能罩住牲口的欲望

斩草除根的铁铲与锄头

曾经误伤过禾苗

箩筐的缝隙里

捕捞着生活

背篓里装满酸甜苦辣

 

一面疮痍满目的黄土墙

挂满了过去和未来

希望与失望

像一枚枚勋章

闪耀着岁月的光芒

 

记忆中的这面黄土墙

仿佛永不消失的电波

我在墙上

寻找着撰写家谱的素材

以及先人的名字

致青春

□ 花果山桃

青春让人热血沸腾

年轻让人精力旺盛

总记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不忘那情窦初开的年华

 

那些年,阳光总在身边

那些年,双脚如同闪电

那些年,低头看到的永远是坦途

那些年,抬眼望到的始终是初恋

 

曾记得呼朋唤友斗酒划拳

不会忘走南闯北携手奋斗

年轻就是资本

青春就是未来

 

如今对镜两鬓生霜白

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