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珠海物配中心负责人,主要保障珠机城际井湾、三灶东两站建设相关的物料装配与物资供应。4月26日,他与同事一同来到项目工地,了解项目最新的物料需求及最新的物资装配工艺工法,保障后续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珠机城际这类铁路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保持物资装配的效率,是维持建设进度的关键所在。”刘勇介绍道。物资装配,核心在于对入库零件进行预处理。“预装配的零件是工程建设所需的‘半成品’,确保零件的‘即插即用’,才能保证工程‘不落进度’。”
然而,他2009年入行时,却对物资装配一无所知。“因为‘不熟悉’就‘不敢干’,从来不是铁路人的作风。”在刘勇看来,从零做起,坚持必有收获。为此,在建设工地上,他克服了艰难的环境不断学习提升,逐渐掌握了许多专业的物料装配知识与技能,也对所在的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
“越是了解这个职业,越觉得‘学海无涯’!”刘勇笑着说道。以珠机城际的车站建设项目为例,建设过程需要用数万种型号的大小零件。认识并牢记这些零件,只是做好这一工作的第一步。“我们在记住零件后,要学习复杂的装配工艺。从学习技术到制成成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说道。
逐渐熟悉了业务的刘勇,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是否能采用自动化的方式,提高物资装配的效率?为实践这个想法,他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购买网课、翻阅书籍等方式,摸透了3DMAX等专业软件的使用,并学习了扎实的编程基础知识,开始攻关自动化腕臂装置的装配难题。
腕臂装置,是保障动车组从电网接触取电的关键结构。在珠机城际,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需要安装1341组腕臂。每一组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现场测量数据、精密计算、逐一定制。然而,如何解决人工装配腕臂零件精度差、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中国铁路人。
“心中有蓝图,手中有活计。”他从调试软件、测试数据、装配硬件入手,开始打造中国首台机械化装配生产线——2015年9月,第一代半自动预配平台在兰渝铁路项目中宣告诞生,实现了我国铁路工程零件预配机器“从无到有”的突破,使预配作业人数降低到5-6人,劳动强度下降30%多。
其后,刘勇转战连镇铁路项目。期间,他与团队成员用电脑绘制了数百张3D设计图样,设计了数千种伺服器、传感器、机械手等技术选型,完成了3000余次的精密调整。最终,一台体积约3个集装箱大小、4万多个工装配件、2600米控制缆线、十多项原创技术发明的自动化腕臂装配装置顺利投用。
在此期间,受疫情的影响,刘勇不得不长驻在项目上,三年仅回了陕西老家一趟,与妻儿相聚了三天。然而,家人并无抱怨,反而予以鼓励,给了刘勇极大的信心。“我也想家,但回不去,只能调整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刘勇说道。
为此,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技术传承上。今年,“刘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落地珠机城际项目。该工作室将打造为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助力更多铁路人在此实现自我提升。“希望有更多敢于创新的新时代铁路人,投身在各大铁路项目的建设中,为我国铁路事业增光添彩!”刘勇笑着说道。
【刘勇,“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珠海物配中心负责人,主要保障珠机城际井湾、三灶东两站建设相关的物料装配与物资供应。4月26日,他与同事一同来到项目工地,了解项目最新的物料需求及最新的物资装配工艺工法,保障后续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珠机城际这类铁路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保持物资装配的效率,是维持建设进度的关键所在。”刘勇介绍道。物资装配,核心在于对入库零件进行预处理。“预装配的零件是工程建设所需的‘半成品’,确保零件的‘即插即用’,才能保证工程‘不落进度’。”
然而,他2009年入行时,却对物资装配一无所知。“因为‘不熟悉’就‘不敢干’,从来不是铁路人的作风。”在刘勇看来,从零做起,坚持必有收获。为此,在建设工地上,他克服了艰难的环境不断学习提升,逐渐掌握了许多专业的物料装配知识与技能,也对所在的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
“越是了解这个职业,越觉得‘学海无涯’!”刘勇笑着说道。以珠机城际的车站建设项目为例,建设过程需要用数万种型号的大小零件。认识并牢记这些零件,只是做好这一工作的第一步。“我们在记住零件后,要学习复杂的装配工艺。从学习技术到制成成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说道。
逐渐熟悉了业务的刘勇,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是否能采用自动化的方式,提高物资装配的效率?为实践这个想法,他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购买网课、翻阅书籍等方式,摸透了3DMAX等专业软件的使用,并学习了扎实的编程基础知识,开始攻关自动化腕臂装置的装配难题。
腕臂装置,是保障动车组从电网接触取电的关键结构。在珠机城际,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需要安装1341组腕臂。每一组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现场测量数据、精密计算、逐一定制。然而,如何解决人工装配腕臂零件精度差、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中国铁路人。
“心中有蓝图,手中有活计。”他从调试软件、测试数据、装配硬件入手,开始打造中国首台机械化装配生产线——2015年9月,第一代半自动预配平台在兰渝铁路项目中宣告诞生,实现了我国铁路工程零件预配机器“从无到有”的突破,使预配作业人数降低到5-6人,劳动强度下降30%多。
其后,刘勇转战连镇铁路项目。期间,他与团队成员用电脑绘制了数百张3D设计图样,设计了数千种伺服器、传感器、机械手等技术选型,完成了3000余次的精密调整。最终,一台体积约3个集装箱大小、4万多个工装配件、2600米控制缆线、十多项原创技术发明的自动化腕臂装配装置顺利投用。
在此期间,受疫情的影响,刘勇不得不长驻在项目上,三年仅回了陕西老家一趟,与妻儿相聚了三天。然而,家人并无抱怨,反而予以鼓励,给了刘勇极大的信心。“我也想家,但回不去,只能调整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刘勇说道。
为此,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技术传承上。今年,“刘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落地珠机城际项目。该工作室将打造为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助力更多铁路人在此实现自我提升。“希望有更多敢于创新的新时代铁路人,投身在各大铁路项目的建设中,为我国铁路事业增光添彩!”刘勇笑着说道。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