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珠峰实验学校、齐正小学、西湖学校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1.9万个;
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幼儿园公办学位5925个,完成省定“5080”目标任务;
落实“双减”政策,开展校内午托、晚托服务,4.9万名学生受益;
师生获国家级奖项150个、省级奖项2400个、市级奖项5800个……
近年来,斗门区对照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特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把握“四区”叠加的历史机遇,斗门区将教育振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出台《斗门区教育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斗门区提出,将实施“品牌学校”建设、“黄杨名师”、“强基提质”、“五育融合”四大工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大幅提高,达到全省上游水平,知名度、影响力明显提升。
“品牌学校”:名校引领形成效应
走进位于白蕉东湖新城的斗门区博雅中学(文园中学斗门校区),记者发现,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四人一组、围圈而坐。课堂上,教师并不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讲授新的知识,而是聚焦于精讲和部分留白。随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教材、独立学习,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同学们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益于此,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校校长刘宇新表示。
去年7月中旬,珠海市文园中学接到任务:在斗门白蕉托管一所新学校——斗门区博雅中学,该校于当年9月1日开学。在市教育部门的统筹下,由香洲区教育局派出1名校长、文园中学派出3名中层干部组成“1+3”管理团队,斗门区教育局派出2名副校长和教师团队,共同负责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针对该校几乎全部为新入职教师的情况,文园中学将斗门校区的全体教师纳入学校新教师职前培训,开展了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另外,还为该校每位教师配了1-2名“师父”,对其教育教学的每一步悉心指导、保驾护航。
文园中学斗门校区是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批合作办学试点,对发展形成多校协同、区域均衡、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推动全市形成东西部优质均衡、全面融合、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也成为斗门教育加快与名校合作办学步伐,建设“品牌学校”的生动写照。
今年的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预留满足100万人口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加快与名校合作办学步伐,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年内投入3.1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小区配建等多种方式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超8110个,其中小学学位约3420个。“品牌学校”建设工程,也成为行动方案提出的四大工程之首。
按照规划,斗门区三年内将新增初中学位7300个、小学学位13995个、幼儿园学位6930个,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工程建设标准,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精品学校。按照“建好一所学校,打造一所名校”思路,斗门区将加大新建学校与市内名校合作,三年内引进市内外名校3所合作办学,形成名校效应。为更好服务“产业第一”,斗门区将推动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配套公办学校(幼儿园)建设,实现园区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逐年递增。
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方面,斗门区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名校引领,组建6个以优质学校为主体、多种形式并举的教育集团、办学联盟,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师资配置和课程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黄杨名师”:引进优秀校长教师
走进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室里,学生们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支答题器,可以随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在走廊另一边的文印室里,一台智能的“打印机”正在自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并打印出相应的加减分和等级,还能同步结合大数据开展分析,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化教学情景的背后,是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探索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为导向,先后引进了TEAM Model智慧教室和AI智能批阅系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学,搭建学校数据库,构建新型教学应用模型,提升教师队伍新技术融合教学的能力。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2021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典型案例名单,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获一等奖,成为全市两所获此奖项的学校之一。
一所建校不到五年的小学取得这样的喜人成果,背后是一支精英管理团队。2017年,斗门区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小学校长、副校长,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薛峰、黄美健和赵刚等4人从河南、安徽、广州等地来到珠海斗门工作。当年,作为斗门区十余年来的第一所新建学校,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薛峰被任命为校长,黄美健、赵刚被任命为副校长。由此,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走上了一条以“优教育”为理念的办学道路。
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强教之本。“长期以来,我们重点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命脉工程来抓。”斗门区教育局副局长汪海军表示,近年来,斗门区面向全国招聘超过10名优秀校级领导,为斗门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行动方案提出,按照“黄杨英才计划”有关精神,斗门区将建立“绿色通道”,三年内面向全国引进或选聘20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领导,对引进的名校长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吸引全国高层次的校长人才到斗门工作。同时,按学生数量落实教师编制,逐年加大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力度,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公办教师。此外,还将对雇员教师的招聘方法和工资管理进行改革,实施雇员教师工资分配绩效制度,通过改革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为更好培养名教师,斗门区将按需设置培训课程,委托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和北上广知名高校实施“名师领航,骨干支撑”特色培训工程,打造培养名校长20名、名教师(青年骨干教师)150名、名班主任40名、后备干部100名,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强基提质”:多措并举革新理念
去年12月,斗门区教育局开展第四届斗门区小学生中华思想文化英语创意戏剧节,在全区小学中掀起了一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热潮,近800名小学生演员以及240多位教师参与其中,参与人数创历届新高。
在决赛舞台上,不仅可以欣赏到《哪吒闹海》《神笔马良》《负荆请罪》等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故事,还涌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未来可期》《最美汉字》等优秀原创剧目,孩子们用英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让学生在戏剧的情境中学习语言、体会语言,并在表演中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及背景,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方式,以创新思维提升了语言学习的质量,全方位推动了学生的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蔷表示。
第四届斗门区小学生中华思想文化英语创意戏剧节,是2021年斗门区教育文化节的重要一环。此次教育文化节的主题是活力斗门·“育”见美好,旨在总结和展示斗门区“十三五”期间的教育工作亮点,吸引社会各界深入探讨斗门区教育品牌建设的新趋势、新模式,为斗门区“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出谋划策。
“斗门区教育文化节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去年线上线下参与人数合计超过10万人,其中教学公开周、教育论坛、师生文化作品展等活动均取得了较广泛的影响,受到区外教育同行的重点关注,已经打造成为斗门教育的知名品牌。”汪海军表示,教育文化节为师生提供了参与竞争、合作展示的平台,实现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强基提质”工程实施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斗门区将升格教育文化节,将教育文化节作为全区重大节会推动,全方位展示斗门教育成果,擦亮斗门教育品牌,扩大教育文化节在省内的影响力。
助推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是强基提质的关键之举。斗门将全面分析全区20所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把这些学校纳入“卓越学校”培养工程,着力提升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水平提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等关键领域。
此外,斗门区还将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完善教学设备和设施,共享各学校资源,推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四大中心”建设。2022年计划招聘111名教师,配齐配强历史、地理、科学、劳动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学科专职教研员。
“五育融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尖峰山下,穿过密集的工业厂房和乡村屋舍,“小而美”的井岸镇东风小学豁然映入眼帘。
随着清脆的铃声响起,各个年级的孩子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在陶艺课堂,同学们正在学习如何拉坯成型;而在戏剧课堂里,弦乐和鸣、粤韵飘香,浓郁的曲艺氛围扑面而来,学生们神韵十足,在台上唱念做打有板有眼。
2021年,井岸镇东风小学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校园内,各种形态样式的戏曲主题展板、墙绘,处处可见戏曲文化的影子。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哼几句这样的曲艺,‘粤曲响遍东风校园’则是我们的校歌。”井岸镇东风小学校长黄建文说,随着“戏曲进校园”项目的开展,戏曲文化正在成为井岸镇东风小学的一张校园名片。“近年来,粤剧课程深受师生追捧,我们每年都向社会演出一台粤剧,以汇报戏曲教育成果,整台戏长70分钟,10个节目全部由孩子们来完成。”黄建文表示。
2016年3月,井岸镇东风小学与斗门区戏曲协会合作,打造粤剧戏曲艺术进校园培育基地。由此,井岸镇东风小学成为了斗门区首批“戏曲进校园”培育基地。近年来,该基地培育了多批学员共计200余人,取得了各级奖项30余项,每年送戏下乡开展公益演出20余场。该校陶静妍同学手握12个项目的奖牌,高水准考进广东粤剧学校(六年制)。
井岸镇东风小学“戏曲进校园”项目,是斗门教育“五育融合”发展的一个切面。
“五育融合”是指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斗门区提出,将由美术、音乐教研员牵头,组织音乐、美术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听课调研、名师送课、同课异构、经验分享等方式,加大音乐、美术学科培训力度;发挥体艺名教师作用,开展足球、曲艺、舞蹈、美术特色教育,各推荐两所学校参加全国、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美育特色学校、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评比。
在劳动教育方面,斗门区将加强家校协作,编排学校全年劳动作业,把劳动教育纳入学业考核,组织开展校园劳动模范评比活动,每年评选一批“学校劳动模范”,完成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清单制作和评比活动,学生依托劳动教育清单完成学校、家庭到社会的劳动任务。
新建珠峰实验学校、齐正小学、西湖学校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1.9万个;
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幼儿园公办学位5925个,完成省定“5080”目标任务;
落实“双减”政策,开展校内午托、晚托服务,4.9万名学生受益;
师生获国家级奖项150个、省级奖项2400个、市级奖项5800个……
近年来,斗门区对照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特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把握“四区”叠加的历史机遇,斗门区将教育振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出台《斗门区教育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斗门区提出,将实施“品牌学校”建设、“黄杨名师”、“强基提质”、“五育融合”四大工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大幅提高,达到全省上游水平,知名度、影响力明显提升。
“品牌学校”:名校引领形成效应
走进位于白蕉东湖新城的斗门区博雅中学(文园中学斗门校区),记者发现,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四人一组、围圈而坐。课堂上,教师并不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讲授新的知识,而是聚焦于精讲和部分留白。随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教材、独立学习,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同学们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益于此,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校校长刘宇新表示。
去年7月中旬,珠海市文园中学接到任务:在斗门白蕉托管一所新学校——斗门区博雅中学,该校于当年9月1日开学。在市教育部门的统筹下,由香洲区教育局派出1名校长、文园中学派出3名中层干部组成“1+3”管理团队,斗门区教育局派出2名副校长和教师团队,共同负责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针对该校几乎全部为新入职教师的情况,文园中学将斗门校区的全体教师纳入学校新教师职前培训,开展了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另外,还为该校每位教师配了1-2名“师父”,对其教育教学的每一步悉心指导、保驾护航。
文园中学斗门校区是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批合作办学试点,对发展形成多校协同、区域均衡、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推动全市形成东西部优质均衡、全面融合、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也成为斗门教育加快与名校合作办学步伐,建设“品牌学校”的生动写照。
今年的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预留满足100万人口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加快与名校合作办学步伐,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年内投入3.1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小区配建等多种方式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超8110个,其中小学学位约3420个。“品牌学校”建设工程,也成为行动方案提出的四大工程之首。
按照规划,斗门区三年内将新增初中学位7300个、小学学位13995个、幼儿园学位6930个,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工程建设标准,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精品学校。按照“建好一所学校,打造一所名校”思路,斗门区将加大新建学校与市内名校合作,三年内引进市内外名校3所合作办学,形成名校效应。为更好服务“产业第一”,斗门区将推动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配套公办学校(幼儿园)建设,实现园区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逐年递增。
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方面,斗门区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名校引领,组建6个以优质学校为主体、多种形式并举的教育集团、办学联盟,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师资配置和课程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黄杨名师”:引进优秀校长教师
走进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室里,学生们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支答题器,可以随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在走廊另一边的文印室里,一台智能的“打印机”正在自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并打印出相应的加减分和等级,还能同步结合大数据开展分析,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化教学情景的背后,是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探索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为导向,先后引进了TEAM Model智慧教室和AI智能批阅系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学,搭建学校数据库,构建新型教学应用模型,提升教师队伍新技术融合教学的能力。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2021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典型案例名单,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获一等奖,成为全市两所获此奖项的学校之一。
一所建校不到五年的小学取得这样的喜人成果,背后是一支精英管理团队。2017年,斗门区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小学校长、副校长,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薛峰、黄美健和赵刚等4人从河南、安徽、广州等地来到珠海斗门工作。当年,作为斗门区十余年来的第一所新建学校,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薛峰被任命为校长,黄美健、赵刚被任命为副校长。由此,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走上了一条以“优教育”为理念的办学道路。
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强教之本。“长期以来,我们重点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命脉工程来抓。”斗门区教育局副局长汪海军表示,近年来,斗门区面向全国招聘超过10名优秀校级领导,为斗门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行动方案提出,按照“黄杨英才计划”有关精神,斗门区将建立“绿色通道”,三年内面向全国引进或选聘20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领导,对引进的名校长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吸引全国高层次的校长人才到斗门工作。同时,按学生数量落实教师编制,逐年加大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力度,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公办教师。此外,还将对雇员教师的招聘方法和工资管理进行改革,实施雇员教师工资分配绩效制度,通过改革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为更好培养名教师,斗门区将按需设置培训课程,委托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和北上广知名高校实施“名师领航,骨干支撑”特色培训工程,打造培养名校长20名、名教师(青年骨干教师)150名、名班主任40名、后备干部100名,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强基提质”:多措并举革新理念
去年12月,斗门区教育局开展第四届斗门区小学生中华思想文化英语创意戏剧节,在全区小学中掀起了一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热潮,近800名小学生演员以及240多位教师参与其中,参与人数创历届新高。
在决赛舞台上,不仅可以欣赏到《哪吒闹海》《神笔马良》《负荆请罪》等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故事,还涌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未来可期》《最美汉字》等优秀原创剧目,孩子们用英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让学生在戏剧的情境中学习语言、体会语言,并在表演中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及背景,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方式,以创新思维提升了语言学习的质量,全方位推动了学生的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蔷表示。
第四届斗门区小学生中华思想文化英语创意戏剧节,是2021年斗门区教育文化节的重要一环。此次教育文化节的主题是活力斗门·“育”见美好,旨在总结和展示斗门区“十三五”期间的教育工作亮点,吸引社会各界深入探讨斗门区教育品牌建设的新趋势、新模式,为斗门区“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出谋划策。
“斗门区教育文化节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去年线上线下参与人数合计超过10万人,其中教学公开周、教育论坛、师生文化作品展等活动均取得了较广泛的影响,受到区外教育同行的重点关注,已经打造成为斗门教育的知名品牌。”汪海军表示,教育文化节为师生提供了参与竞争、合作展示的平台,实现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强基提质”工程实施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斗门区将升格教育文化节,将教育文化节作为全区重大节会推动,全方位展示斗门教育成果,擦亮斗门教育品牌,扩大教育文化节在省内的影响力。
助推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是强基提质的关键之举。斗门将全面分析全区20所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把这些学校纳入“卓越学校”培养工程,着力提升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水平提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等关键领域。
此外,斗门区还将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完善教学设备和设施,共享各学校资源,推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四大中心”建设。2022年计划招聘111名教师,配齐配强历史、地理、科学、劳动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学科专职教研员。
“五育融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尖峰山下,穿过密集的工业厂房和乡村屋舍,“小而美”的井岸镇东风小学豁然映入眼帘。
随着清脆的铃声响起,各个年级的孩子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在陶艺课堂,同学们正在学习如何拉坯成型;而在戏剧课堂里,弦乐和鸣、粤韵飘香,浓郁的曲艺氛围扑面而来,学生们神韵十足,在台上唱念做打有板有眼。
2021年,井岸镇东风小学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校园内,各种形态样式的戏曲主题展板、墙绘,处处可见戏曲文化的影子。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哼几句这样的曲艺,‘粤曲响遍东风校园’则是我们的校歌。”井岸镇东风小学校长黄建文说,随着“戏曲进校园”项目的开展,戏曲文化正在成为井岸镇东风小学的一张校园名片。“近年来,粤剧课程深受师生追捧,我们每年都向社会演出一台粤剧,以汇报戏曲教育成果,整台戏长70分钟,10个节目全部由孩子们来完成。”黄建文表示。
2016年3月,井岸镇东风小学与斗门区戏曲协会合作,打造粤剧戏曲艺术进校园培育基地。由此,井岸镇东风小学成为了斗门区首批“戏曲进校园”培育基地。近年来,该基地培育了多批学员共计200余人,取得了各级奖项30余项,每年送戏下乡开展公益演出20余场。该校陶静妍同学手握12个项目的奖牌,高水准考进广东粤剧学校(六年制)。
井岸镇东风小学“戏曲进校园”项目,是斗门教育“五育融合”发展的一个切面。
“五育融合”是指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斗门区提出,将由美术、音乐教研员牵头,组织音乐、美术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听课调研、名师送课、同课异构、经验分享等方式,加大音乐、美术学科培训力度;发挥体艺名教师作用,开展足球、曲艺、舞蹈、美术特色教育,各推荐两所学校参加全国、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美育特色学校、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评比。
在劳动教育方面,斗门区将加强家校协作,编排学校全年劳动作业,把劳动教育纳入学业考核,组织开展校园劳动模范评比活动,每年评选一批“学校劳动模范”,完成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清单制作和评比活动,学生依托劳动教育清单完成学校、家庭到社会的劳动任务。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