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打造珠海新的重要增长极

时序更替,已是2022年。

全新日历翻开,全新气象开启。市第九次党代会用一幅蓝图为珠海锚定航向:把握“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加快推进珠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

对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最好落实,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朝着既定目标阔步向前、扎实推进。斗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在把握工作总抓手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加快构建“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的“大斗门”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珠海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此,斗门区将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珠海新的重要增长极。

斗门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成效显著。

紧扣“产业第一”打造现代产业之城

这里是富山工业园。

2021年年底,珠海越亚半导体斥资35亿元建设的“第三工厂”——越芯高端射频及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在这里投下第一铲,今年7月具备量产投产条件。从拿地到开工,该项目仅用了16天时间,跑出了不一般的富山速度、斗门效率。

这里是新青科技工业园。

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消费类软包聚合物锂电池新青南扩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厂房及仓库主体结构,累计投资约4.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进度117.76%。目前,新青科技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2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65家。加快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园区的发力点。

这里是斗门生态农业园。

水网纵横、厂房林立的园区内,强竞供应链项目的冷冻车间,正在进行内部施工;总投资1.8亿元的绿兴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已经建成,生产车间租赁一空。经过10年发展,斗门生态农业园斩获10项国家级荣誉。在“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下,斗门生态农业园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的生态门户,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

这里是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

园区内,珠海市精实测控技术增资扩产项目,主体厂房已经封顶;投资10亿元建设的百奥智能温湿度控制设备制造基地,预计8月投产;东升源智能电网设备总部基地,主体工程封顶……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引进32个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20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达211亿元、税收贡献近7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将为园区带来强大效益。动力涌动、后劲十足。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将打造滨江智造新城。

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构成了斗门区生机勃勃的四大园区,成为实体兴区、工业强区的支撑和脊梁。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未来五年,珠海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一方面,建设一流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集聚发展优势。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产业第一”部署?

“斗门区将持之以恒,持续发力,落实落细‘产业第一’。”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斗门区已经集聚了一定发展优势,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助推产业发展正是紧扣本次党代会报告“产业第一”的主题。

2021年9月26日召开的斗门区第五次党代会,11月22日召开的斗门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均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大产业”,通过打造“一中心两带三极点四园区五集群六板块”产业格局,着力实现打造富民惠民的现代产业之城目标。主要包括:

推进白蕉东湖片区开发,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一个新中心。

打造珠峰大道科技创新产业带和黄杨河现代服务产业带。

布局以白藤湖东部片区为依托的现代总部经济集聚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集聚区、以富山工业园为依托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构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三大极点。

以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智能制造产业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进扩容提质,建设4.0版现代四大园区。其中,富山工业园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青科技工业园加快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斗门生态农业园围绕海鲈产业建成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发展实体经济,助力斗门区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内联外畅”交通枢纽之城

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的“交通提升”,再一次把交通建设作为提质扩容、聚势赋能的“开山斧”。

“交通提升”是时之必然,是势之所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都提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珠海要致力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

作为珠海的重要一极,作为昔日依靠渡轮码头、“无船便无路”的斗门,更懂得交通建设的意义所在。从1988年井岸大桥、上横大桥通车,到1990年斗门大桥建成使用,1992年莲溪大桥、南门大桥通车,再到1993年11月通车的珠海大桥,从此以后,通过各大桥进出斗门畅通无阻;从此以后,不只是出行更加方便,更是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的不断汇聚,助力斗门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斗门区在构建“内畅外联”交通路网中,形成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国道G228、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路网。

要想富,先修路;要更富,修好路。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交通提升”部署?

斗门区将强化谋篇布局,着力打造“内联外畅”的交通枢纽之城。坚持交通强区战略,依托鹤洲高铁枢纽站高标准科学规划全域交通体系,形成“八横八纵”内联外畅的高快速路网体系,打通城市“动脉”和“毛细血管”,加快构建“大交通”。

斗门区“大交通”格局,主要包括近远期两层内涵:远期对接珠肇高铁、广中珠澳高铁、深珠高铁、广佛江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斗门。

近期将加快香海大桥、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北快线、莲洲大道、莲鹤大道等重特大项目建设,全力配合珠海隧道、珠海大道扩建等各项工作,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主干路网。推动尖峰二桥和香海北路立项建设,提升城区交通效率。

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更有温度

这里是黄杨河湿地公园。

窗外,是4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室内,是拥有6700册藏书、留声机音符弥漫的书房。2021年12月24日,在黄杨河湿地公园内,散发着书香气息的“善雅书房·艺趣馆”刚一开放,就吸引不少人来此打卡,成为斗门区“一河两岸四组团”的新亮点。

这里是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岭南大地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岭南大地的核心片区石龙村,村里的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道路变宽敞了、房子变漂亮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村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从“一河两岸四组团”的主城区,到101个行政村,斗门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在主城区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在广大的乡村,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更有温度,如何让城乡品质更上一层楼?

市第九次党代会绘就“城市跨越”的新蓝图:完善东西“双城”架构等重点工作,通过强化东部城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功能、西部城区产业交通服务配套功能,坚持组团式布局,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

这是对全市城市要素资源的一次重新盘活;这是让珠海东、西部一并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形象和气质的一次长远谋划。

“所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切问题,才能勇担使命、当好尖兵。”苏虎说,未来,斗门区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水平,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魅力之城,助力珠海完善东西“双城”架构,形成“双城”发展格局。“白藤片区6平方公里土地是珠海最新提出‘双城’格局的中心区域,未来将建设成承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外溢的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一系列产业的拓展区。”苏虎说。

城市跨越,坚持规划引领。斗门区将充分利用“四区”叠加这一历史机遇,用足用好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引领效应,“致广大而尽精微”。统筹抓好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两化三型”要求,紧紧围绕鹤洲高铁枢纽落地,壮大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加快构建“大城市”。

优化“一河两岸四组团”协同联动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依托黄杨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精心打造“十里滨水长廊”。

持续推进每年“十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备、设施完善、水平更高。积极推进城市有序更新,注重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留白增绿,统筹做好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管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提升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打造柔性城市。

莲洲镇东滘村区级示范村环境优美。

做好“两篇文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月10日,2021“白蕉海鲈”品牌网络活动周暨第四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嘉年华开幕式在“中国海鲈之乡”白蕉镇举行。活动现场,线下14家企业预采购逾2亿斤,约占“白蕉海鲈”全年养殖量的70%,采购额超20亿元。此举意味着今年的“白蕉海鲈”已经预销70%。

“白蕉海鲈”不再仅仅是特色农产品或特色产业,必将成为文化符号和助力品牌形象。

东经113度05分至25分,北纬21度59分至22度25分:这是白蕉镇的空间辖区。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特色产业海鲈鱼在偌大的地理版图上,最终“游进”了白蕉这片最适合栖息的珠江口流域,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白蕉海鲈”。

2021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约3万亩,总产量近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的七成,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

一条鱼成了大气候,赢得了多项国字号荣誉。2009年“白蕉海鲈”商标成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凭借“白蕉海鲈”的知名度,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8年之后,助力珠海市荣膺“中国海鲈之都”。

做好“白蕉海鲈”这篇大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背后,是斗门区坚持“民生为要”,推进共同富裕的缩影。

民生是幸福之基,更是施政之要。市第九次党代会承诺: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十四五”期间,斗门区如何切实做好“民生为要”这篇文章?

苏虎表示,斗门区未来几年的民生工作要做好“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做好“白蕉海鲈”一条鱼文章。目前,斗门区“白蕉海鲈”只是在低端部分占有市场,没有把农业领域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为此,斗门将谋划打造华南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养殖户收入,同时让“白蕉海鲈”实现品质分档分级再提升。

“第二篇文章就是坚持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发挥斗门作为乡村振兴主战场作用。”苏虎表示,斗门区将瞄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依托莲洲镇和斗门镇的产业建设基础,打造莲洲镇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让斗门乡村大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文字:张帆 图片:张帆 余浩然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王朝辉
斗门区:打造珠海新的重要增长极
珠海特区报 2022-01-12 09:26

时序更替,已是2022年。

全新日历翻开,全新气象开启。市第九次党代会用一幅蓝图为珠海锚定航向:把握“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加快推进珠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

对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最好落实,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朝着既定目标阔步向前、扎实推进。斗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在把握工作总抓手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加快构建“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的“大斗门”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珠海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此,斗门区将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珠海新的重要增长极。

斗门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成效显著。

紧扣“产业第一”打造现代产业之城

这里是富山工业园。

2021年年底,珠海越亚半导体斥资35亿元建设的“第三工厂”——越芯高端射频及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在这里投下第一铲,今年7月具备量产投产条件。从拿地到开工,该项目仅用了16天时间,跑出了不一般的富山速度、斗门效率。

这里是新青科技工业园。

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消费类软包聚合物锂电池新青南扩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厂房及仓库主体结构,累计投资约4.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进度117.76%。目前,新青科技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2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65家。加快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园区的发力点。

这里是斗门生态农业园。

水网纵横、厂房林立的园区内,强竞供应链项目的冷冻车间,正在进行内部施工;总投资1.8亿元的绿兴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已经建成,生产车间租赁一空。经过10年发展,斗门生态农业园斩获10项国家级荣誉。在“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下,斗门生态农业园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的生态门户,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

这里是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

园区内,珠海市精实测控技术增资扩产项目,主体厂房已经封顶;投资10亿元建设的百奥智能温湿度控制设备制造基地,预计8月投产;东升源智能电网设备总部基地,主体工程封顶……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引进32个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20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达211亿元、税收贡献近7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将为园区带来强大效益。动力涌动、后劲十足。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将打造滨江智造新城。

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构成了斗门区生机勃勃的四大园区,成为实体兴区、工业强区的支撑和脊梁。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未来五年,珠海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一方面,建设一流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集聚发展优势。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产业第一”部署?

“斗门区将持之以恒,持续发力,落实落细‘产业第一’。”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斗门区已经集聚了一定发展优势,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助推产业发展正是紧扣本次党代会报告“产业第一”的主题。

2021年9月26日召开的斗门区第五次党代会,11月22日召开的斗门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均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大产业”,通过打造“一中心两带三极点四园区五集群六板块”产业格局,着力实现打造富民惠民的现代产业之城目标。主要包括:

推进白蕉东湖片区开发,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一个新中心。

打造珠峰大道科技创新产业带和黄杨河现代服务产业带。

布局以白藤湖东部片区为依托的现代总部经济集聚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集聚区、以富山工业园为依托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构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三大极点。

以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智能制造产业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进扩容提质,建设4.0版现代四大园区。其中,富山工业园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青科技工业园加快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斗门生态农业园围绕海鲈产业建成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发展实体经济,助力斗门区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内联外畅”交通枢纽之城

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的“交通提升”,再一次把交通建设作为提质扩容、聚势赋能的“开山斧”。

“交通提升”是时之必然,是势之所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都提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珠海要致力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

作为珠海的重要一极,作为昔日依靠渡轮码头、“无船便无路”的斗门,更懂得交通建设的意义所在。从1988年井岸大桥、上横大桥通车,到1990年斗门大桥建成使用,1992年莲溪大桥、南门大桥通车,再到1993年11月通车的珠海大桥,从此以后,通过各大桥进出斗门畅通无阻;从此以后,不只是出行更加方便,更是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的不断汇聚,助力斗门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斗门区在构建“内畅外联”交通路网中,形成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国道G228、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路网。

要想富,先修路;要更富,修好路。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交通提升”部署?

斗门区将强化谋篇布局,着力打造“内联外畅”的交通枢纽之城。坚持交通强区战略,依托鹤洲高铁枢纽站高标准科学规划全域交通体系,形成“八横八纵”内联外畅的高快速路网体系,打通城市“动脉”和“毛细血管”,加快构建“大交通”。

斗门区“大交通”格局,主要包括近远期两层内涵:远期对接珠肇高铁、广中珠澳高铁、深珠高铁、广佛江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斗门。

近期将加快香海大桥、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北快线、莲洲大道、莲鹤大道等重特大项目建设,全力配合珠海隧道、珠海大道扩建等各项工作,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主干路网。推动尖峰二桥和香海北路立项建设,提升城区交通效率。

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更有温度

这里是黄杨河湿地公园。

窗外,是4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室内,是拥有6700册藏书、留声机音符弥漫的书房。2021年12月24日,在黄杨河湿地公园内,散发着书香气息的“善雅书房·艺趣馆”刚一开放,就吸引不少人来此打卡,成为斗门区“一河两岸四组团”的新亮点。

这里是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岭南大地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岭南大地的核心片区石龙村,村里的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道路变宽敞了、房子变漂亮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村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从“一河两岸四组团”的主城区,到101个行政村,斗门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在主城区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在广大的乡村,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更有温度,如何让城乡品质更上一层楼?

市第九次党代会绘就“城市跨越”的新蓝图:完善东西“双城”架构等重点工作,通过强化东部城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功能、西部城区产业交通服务配套功能,坚持组团式布局,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

这是对全市城市要素资源的一次重新盘活;这是让珠海东、西部一并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形象和气质的一次长远谋划。

“所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切问题,才能勇担使命、当好尖兵。”苏虎说,未来,斗门区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水平,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魅力之城,助力珠海完善东西“双城”架构,形成“双城”发展格局。“白藤片区6平方公里土地是珠海最新提出‘双城’格局的中心区域,未来将建设成承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外溢的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一系列产业的拓展区。”苏虎说。

城市跨越,坚持规划引领。斗门区将充分利用“四区”叠加这一历史机遇,用足用好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引领效应,“致广大而尽精微”。统筹抓好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两化三型”要求,紧紧围绕鹤洲高铁枢纽落地,壮大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加快构建“大城市”。

优化“一河两岸四组团”协同联动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依托黄杨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精心打造“十里滨水长廊”。

持续推进每年“十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备、设施完善、水平更高。积极推进城市有序更新,注重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留白增绿,统筹做好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管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提升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打造柔性城市。

莲洲镇东滘村区级示范村环境优美。

做好“两篇文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月10日,2021“白蕉海鲈”品牌网络活动周暨第四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嘉年华开幕式在“中国海鲈之乡”白蕉镇举行。活动现场,线下14家企业预采购逾2亿斤,约占“白蕉海鲈”全年养殖量的70%,采购额超20亿元。此举意味着今年的“白蕉海鲈”已经预销70%。

“白蕉海鲈”不再仅仅是特色农产品或特色产业,必将成为文化符号和助力品牌形象。

东经113度05分至25分,北纬21度59分至22度25分:这是白蕉镇的空间辖区。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特色产业海鲈鱼在偌大的地理版图上,最终“游进”了白蕉这片最适合栖息的珠江口流域,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白蕉海鲈”。

2021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约3万亩,总产量近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的七成,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

一条鱼成了大气候,赢得了多项国字号荣誉。2009年“白蕉海鲈”商标成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凭借“白蕉海鲈”的知名度,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8年之后,助力珠海市荣膺“中国海鲈之都”。

做好“白蕉海鲈”这篇大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背后,是斗门区坚持“民生为要”,推进共同富裕的缩影。

民生是幸福之基,更是施政之要。市第九次党代会承诺: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十四五”期间,斗门区如何切实做好“民生为要”这篇文章?

苏虎表示,斗门区未来几年的民生工作要做好“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做好“白蕉海鲈”一条鱼文章。目前,斗门区“白蕉海鲈”只是在低端部分占有市场,没有把农业领域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为此,斗门将谋划打造华南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养殖户收入,同时让“白蕉海鲈”实现品质分档分级再提升。

“第二篇文章就是坚持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发挥斗门作为乡村振兴主战场作用。”苏虎表示,斗门区将瞄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依托莲洲镇和斗门镇的产业建设基础,打造莲洲镇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让斗门乡村大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文字:张帆 图片:张帆 余浩然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