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品质美丽宜居新家园——珠海市“十四五”规划“高”字篇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通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强市民幸福感。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发展领域。

发布全市年度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推进石化、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发展绿色建筑,推动设计、施工和运行绿色化,加快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充电桩、固体废物处置等节能减排公共设施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推进绿色车辆规模化应用。

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

2.持续优化环境质量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推进区域臭氧和PM2.5联防联控。

实施工业炉窑分级管控,严管钢铁、石化、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加强新车环保达标情况监督检查,实施重型柴油车国Ⅵ排放标准,强化船舶排放污染治理。

加强工地、道路、堆场、矿山、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实现散体物料运输车辆100%全封闭运输。

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全市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前山河全流域水环境,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达到66.7%。

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提升工业污水专业处理能力,加快建设红旗水质净化厂等项目,规划建设金湾生物医药基地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100公里。

3.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一条滨海廊道、三支蓝色水脉、六大绿色山系、百座生态岛屿”屏障,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整治保护、系统修复,持续提升森林、江河、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开敞空间。

建设“万里碧道”水网生态廊道,建成碧道超过260公里。省级骨干特色碧道,情侣路、马骝洲水道、芒洲湿地、磨刀门水道。省级碧道试点,天沐河+芒洲湿地段。市级碧道试点,香山湖、三灶湾海堤、二号主排河、红旗河、黄杨河、东岸排洪渠、鸡山排洪渠、连湾涌。

完善休渔禁渔机制、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开展新一轮绿化行动,落实林长制,参与建设大湾区森林城市群。

加强保护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市级植物园,与澳门联合开展红树林和候鸟保护的检测研究项目,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

4.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开展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党政机关、公办学校、重点行业企业100%建成节水型单位,节水居民小区占比超过25%。

全面推行“净矿”出让,探索“矿地统筹、先矿后地”开发模式,推进资源综合高效循环利用。

创建“无废城市”,完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理体系,推动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建设厨余垃圾处理、淤泥处理等设施,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支持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山工业园打造“无废示范园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实现污泥100%本地处理。

5.完善绿色考评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实施生态空间区域准入和用途专用许可制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分层分级的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执法、公安、检察和审判机关的协同办案机制。加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力度。健全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海域海岛等有偿使用制度。

打造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1.持续推动教育现代化

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普惠性幼儿园结构,巩固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以上、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80%以上的“5080”攻坚工程成果。

提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能力,新增11万个义务教育学位。

推进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建一批优质公办高中,高中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深化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保障。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优化全市职业学校布局,支持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做优做强。

筹办珠海大学,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我市独立或合作办学,合理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力争高校数量达到12所,提升在珠高校毕业生留珠比例。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新型教师队伍,建成教师发展中心,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推进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健全终身教育体制,高质量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发展职业培训,扩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供给,深化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十四五”时期珠海市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1)义务教育。建成横琴新区华发容闳学校、金湾区平沙新城学校(九年一贯制)、斗门区博雅中学(一期)、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金湾区航空新城中学。

(2)高中教育。建成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改扩建斗门区田家炳中学,开工建设斗门区和风中学整体搬迁重建等工程。

(3)职业教育。建成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等项目,开工建设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腾挪搬迁、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腾挪搬迁等项目。

(4)高等教育。开工建设UIC二期校园、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

2.加快建设健康珠海

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体系。

理顺医防融合、医企融合、医医融合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提升工程、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和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打造高水平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重点疾病诊治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提高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比例,形成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改革,深入开展国家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

推进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提升中医“治未病”和基层服务能力。

引进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卫生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学科和专科群。

支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推动新建扩建幼儿园预留托班空间,普惠性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位数占总托育位数的比例达到60%。

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十四五”时期珠海市医疗卫生重大工程

(1)补上横琴新区、西部医疗资源短板。建设横琴医院、金湾中心医院(二期),深化改革提升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服务效能。

(2)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建设珠海市人民医院主体综合楼项目、珠海市人民医院北二区,加快推进以珠海市人民医院和中大五院牵头的整合型医院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市疾控中心P3实验室为核心的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二期)、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工程。

(4)补齐专科医院缺失短板。加快眼科、口腔等专科医院建设。

3.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就业援助行动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强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2.5万人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促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社会保障卡持卡全覆盖。

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区委托村(社区)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构建新型住房供给体系,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租购并举,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提高出租屋管理水平,增强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筹集供给能力,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不少于8万套。

加强退役军人保障。

4.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开展幸福家庭建设行动,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居(村)委会和群团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家庭养育教育人力和经济成本,切实解决双职工家庭赡老育幼困难,关爱留守家庭、失独家庭,增强家庭成员与家庭整体的幸福感,通过小家幸福促进社会和谐。

有效引导总和生育率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实现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翻两番,养老床位数突破1万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对特殊困难妇女儿童和留守儿童加强救助和服务,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和基层儿童工作队伍服务能力。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高面向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建设儿童医院、儿童图书馆、儿童公园、儿童体育场所、青少年宫和设有儿童专区的科技馆。

稳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基本实现残疾人社区康复机构全覆盖,提升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水平。

“十四五”时期珠海市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事业重点工程

(1)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工程。

市、区均建设1所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0.85名。

每个区至少有1所区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儿科,儿科床位至少占医院总床位的10%。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面向城乡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筛查率达到50%以上,有条件地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乳腺癌宫颈癌早诊早治率。

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完善市区重症孕产妇救治、重症新生儿救治、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做好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街)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儿童总体近视率、龋齿发生率、肥胖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控制在40%、22%、5.5%、12.3%。实施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项目。

(2)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程。建立1所市级儿童医院、儿童图书馆、儿童公园、设有儿童专区的科技馆,建设1个儿童友好型示范区、2个儿童友好型示范街道。

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旅游景区及游览娱乐等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基本达到全覆盖。

(3)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工程。市、区、镇(街)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村)家长学校全覆盖。

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争取托幼一体园所在公民办幼儿园总量中占比不低于50%。

全市建成5家以上具有带动效应、可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4)残疾人事业重点工程。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和集残疾人康复、创业就业培训、职业指导、文化体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优基地。

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高地

1.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层级监督。

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科学、民主、依法。

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

发布多领域包容免罚清单,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机制,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招牌。

2.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广泛开展宪法和民法典等普法活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等现代法律服务业,建设优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3.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市级统筹协调、区级组织实施、镇街强基固本的三级纵向治理结构。推广“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开展全要素智慧治理,加快融合“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和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深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社会治理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创新基层公共服务模式,打造镇街级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

建设独具魅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为民惠民靠民,围绕“文明新特区·活力新珠海”主题,全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市管理、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抓手。

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评选宣传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斗门区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横琴新区和香洲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

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促进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补齐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短板,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提升等工作。提高户外公益宣传水平。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扩大志愿服务站点覆盖面。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力度。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网德工程。

用好“随手拍”平台和文明指数,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全体市民共同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浓厚社会氛围。

2.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涵养城市品格,探索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厚植城市文化根基。塑造特区文化品牌,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艺术之城”和“书香之城”,建设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深入挖掘丰厚的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改革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作品化、精品化、旅游目的地化,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精品力作,建设区域文化艺术中心。

加强文化对外宣传,开展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品牌活动,拓展与外国友好城市文化联系。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文艺院团和文化团队,创造一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

支持珠海传媒集团构建多媒介的线上线下联动传播体系,打造国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程和珠海隧道广播信号补点覆盖工程,利用既有场馆谋划建设航空航天博物馆、容闳博物馆等,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市美术馆,建设横琴新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香洲区文化中心、航空新城市民艺术中心等,利用既有设施建设功能复合型街区图书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南门村、会同村等古村落保护力度,完善菉猗堂、香山古驿道等特殊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造提升体育公园。

 

文字:陈新年整理 图片:李建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王朝辉
构建高品质美丽宜居新家园——珠海市“十四五”规划“高”字篇
珠海特区报 2021-08-26 10:05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通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强市民幸福感。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发展领域。

发布全市年度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推进石化、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发展绿色建筑,推动设计、施工和运行绿色化,加快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充电桩、固体废物处置等节能减排公共设施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推进绿色车辆规模化应用。

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

2.持续优化环境质量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推进区域臭氧和PM2.5联防联控。

实施工业炉窑分级管控,严管钢铁、石化、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加强新车环保达标情况监督检查,实施重型柴油车国Ⅵ排放标准,强化船舶排放污染治理。

加强工地、道路、堆场、矿山、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实现散体物料运输车辆100%全封闭运输。

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全市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前山河全流域水环境,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达到66.7%。

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提升工业污水专业处理能力,加快建设红旗水质净化厂等项目,规划建设金湾生物医药基地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100公里。

3.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一条滨海廊道、三支蓝色水脉、六大绿色山系、百座生态岛屿”屏障,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整治保护、系统修复,持续提升森林、江河、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开敞空间。

建设“万里碧道”水网生态廊道,建成碧道超过260公里。省级骨干特色碧道,情侣路、马骝洲水道、芒洲湿地、磨刀门水道。省级碧道试点,天沐河+芒洲湿地段。市级碧道试点,香山湖、三灶湾海堤、二号主排河、红旗河、黄杨河、东岸排洪渠、鸡山排洪渠、连湾涌。

完善休渔禁渔机制、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开展新一轮绿化行动,落实林长制,参与建设大湾区森林城市群。

加强保护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市级植物园,与澳门联合开展红树林和候鸟保护的检测研究项目,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

4.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开展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党政机关、公办学校、重点行业企业100%建成节水型单位,节水居民小区占比超过25%。

全面推行“净矿”出让,探索“矿地统筹、先矿后地”开发模式,推进资源综合高效循环利用。

创建“无废城市”,完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理体系,推动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建设厨余垃圾处理、淤泥处理等设施,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支持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山工业园打造“无废示范园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实现污泥100%本地处理。

5.完善绿色考评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实施生态空间区域准入和用途专用许可制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分层分级的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执法、公安、检察和审判机关的协同办案机制。加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力度。健全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海域海岛等有偿使用制度。

打造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1.持续推动教育现代化

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普惠性幼儿园结构,巩固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以上、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80%以上的“5080”攻坚工程成果。

提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能力,新增11万个义务教育学位。

推进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建一批优质公办高中,高中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深化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保障。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优化全市职业学校布局,支持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做优做强。

筹办珠海大学,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我市独立或合作办学,合理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力争高校数量达到12所,提升在珠高校毕业生留珠比例。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新型教师队伍,建成教师发展中心,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推进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健全终身教育体制,高质量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发展职业培训,扩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供给,深化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十四五”时期珠海市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1)义务教育。建成横琴新区华发容闳学校、金湾区平沙新城学校(九年一贯制)、斗门区博雅中学(一期)、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金湾区航空新城中学。

(2)高中教育。建成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改扩建斗门区田家炳中学,开工建设斗门区和风中学整体搬迁重建等工程。

(3)职业教育。建成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等项目,开工建设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腾挪搬迁、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腾挪搬迁等项目。

(4)高等教育。开工建设UIC二期校园、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

2.加快建设健康珠海

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体系。

理顺医防融合、医企融合、医医融合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提升工程、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和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打造高水平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重点疾病诊治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提高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比例,形成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改革,深入开展国家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

推进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提升中医“治未病”和基层服务能力。

引进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卫生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学科和专科群。

支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推动新建扩建幼儿园预留托班空间,普惠性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位数占总托育位数的比例达到60%。

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十四五”时期珠海市医疗卫生重大工程

(1)补上横琴新区、西部医疗资源短板。建设横琴医院、金湾中心医院(二期),深化改革提升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服务效能。

(2)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建设珠海市人民医院主体综合楼项目、珠海市人民医院北二区,加快推进以珠海市人民医院和中大五院牵头的整合型医院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市疾控中心P3实验室为核心的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二期)、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工程。

(4)补齐专科医院缺失短板。加快眼科、口腔等专科医院建设。

3.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就业援助行动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强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2.5万人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促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社会保障卡持卡全覆盖。

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区委托村(社区)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构建新型住房供给体系,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租购并举,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提高出租屋管理水平,增强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筹集供给能力,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不少于8万套。

加强退役军人保障。

4.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开展幸福家庭建设行动,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居(村)委会和群团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家庭养育教育人力和经济成本,切实解决双职工家庭赡老育幼困难,关爱留守家庭、失独家庭,增强家庭成员与家庭整体的幸福感,通过小家幸福促进社会和谐。

有效引导总和生育率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实现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翻两番,养老床位数突破1万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对特殊困难妇女儿童和留守儿童加强救助和服务,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和基层儿童工作队伍服务能力。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高面向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建设儿童医院、儿童图书馆、儿童公园、儿童体育场所、青少年宫和设有儿童专区的科技馆。

稳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基本实现残疾人社区康复机构全覆盖,提升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水平。

“十四五”时期珠海市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事业重点工程

(1)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工程。

市、区均建设1所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0.85名。

每个区至少有1所区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儿科,儿科床位至少占医院总床位的10%。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面向城乡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筛查率达到50%以上,有条件地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乳腺癌宫颈癌早诊早治率。

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完善市区重症孕产妇救治、重症新生儿救治、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做好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街)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儿童总体近视率、龋齿发生率、肥胖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控制在40%、22%、5.5%、12.3%。实施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项目。

(2)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程。建立1所市级儿童医院、儿童图书馆、儿童公园、设有儿童专区的科技馆,建设1个儿童友好型示范区、2个儿童友好型示范街道。

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旅游景区及游览娱乐等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基本达到全覆盖。

(3)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工程。市、区、镇(街)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村)家长学校全覆盖。

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争取托幼一体园所在公民办幼儿园总量中占比不低于50%。

全市建成5家以上具有带动效应、可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4)残疾人事业重点工程。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和集残疾人康复、创业就业培训、职业指导、文化体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优基地。

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高地

1.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层级监督。

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科学、民主、依法。

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

发布多领域包容免罚清单,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机制,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招牌。

2.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广泛开展宪法和民法典等普法活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等现代法律服务业,建设优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3.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市级统筹协调、区级组织实施、镇街强基固本的三级纵向治理结构。推广“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开展全要素智慧治理,加快融合“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和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深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社会治理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创新基层公共服务模式,打造镇街级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

建设独具魅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为民惠民靠民,围绕“文明新特区·活力新珠海”主题,全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市管理、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抓手。

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评选宣传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斗门区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横琴新区和香洲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

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促进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补齐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短板,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提升等工作。提高户外公益宣传水平。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扩大志愿服务站点覆盖面。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力度。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网德工程。

用好“随手拍”平台和文明指数,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全体市民共同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浓厚社会氛围。

2.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涵养城市品格,探索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厚植城市文化根基。塑造特区文化品牌,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艺术之城”和“书香之城”,建设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深入挖掘丰厚的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改革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作品化、精品化、旅游目的地化,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精品力作,建设区域文化艺术中心。

加强文化对外宣传,开展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品牌活动,拓展与外国友好城市文化联系。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文艺院团和文化团队,创造一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

支持珠海传媒集团构建多媒介的线上线下联动传播体系,打造国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程和珠海隧道广播信号补点覆盖工程,利用既有场馆谋划建设航空航天博物馆、容闳博物馆等,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市美术馆,建设横琴新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香洲区文化中心、航空新城市民艺术中心等,利用既有设施建设功能复合型街区图书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南门村、会同村等古村落保护力度,完善菉猗堂、香山古驿道等特殊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造提升体育公园。

 

文字:陈新年整理 图片:李建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