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亮点的珠海生态盛景,正在徐徐展开。
2016年4月,珠海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4年,珠海匠心打造海绵城市,从山体到城市,从水岸到湖泊,遍及全市的333个海绵项目,115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面积,绵延珠海各处的生态景观带,构建出山海城海绵建设大格局,展现出全系统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与生态样本。2019年12月,珠海顺利通过了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等国家三部委委托的专家组绩效评价现场考核,并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对于珠海老百姓来讲,海绵城市并不遥远陌生,而是触手可及:海绵建设理念已经融入珠海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率先扑入眼帘的是香山湖公园、金山公园、芒洲湿地公园、中心湖公园、白藤山湿地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在让老百姓提升幸福感的同时,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自然调蓄空间,区域生态品质得到提升;海绵治理内涝,一条条臭水沟变清澈了,金湾区南排河从昔日黑水河变亮丽网红景;海绵理念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中,斗门区白藤头老百姓率先告别水浸享受滨河生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70%的降雨就地消纳不外排”“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珠海市海绵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5-2020)》的目标正一项项实现。
住建部充分肯定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河湖水质、提升生态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推广。2020年7月,住建部在国务院防灾抗灾信息专报中充分肯定:“珠海根据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采取屋顶和下凹式绿地带水、人工湿地蓄水、透水铺装蓄水等综合措施,今年汛期以来,珠海的降雨较往年增加近1倍,但以往的严重内涝点均未发生积水内涝现象。”
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开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33项,已完工284项;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占35平方公里,完成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规划先行:构建山海城海绵建设大格局
“现在城市里到处是公园,水清环境美,作为一个珠海人真幸福!”60多岁土生土长的唐伯激动地说。随着一条条黑水河、臭水沟实现了华丽变身,一个个公园绿地充当“海绵”的同时为城市增添了盎然绿意,海绵城市的建设让珠海赢得了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双丰收。
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占35平方公里,占珠海总城市建成区的23%,完成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23%的城市建成区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三五”以来,珠海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先行绘蓝图,构建山海城海绵建设大格局。
珠海编制完成《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整合规划(2018-2030)》和各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系统方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重点对山、海、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构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自然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蓝绿线保护、竖向调控和水利防洪规划,构建珠海山海城海绵建设安全格局。
珠海建立立法保障建机制,实现常态化的海绵建设。出台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责任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纳入《珠海市排水条例》《珠海市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珠海市服务业环境管理条例》等4项条例的修订计划,制定出台适合珠海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雨洪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制度化、法治化。
2020年,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大重点工作,珠海继续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完成《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整合规划(2018-2030)》作为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纲领,印发实施了《2020年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各区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带动:全域推进提升珠海人居环境质量
斗门区6万平方米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启动,让金湖阁和藤湖苑西两个小区上千居民告别了“水浸”;横琴一期建设项目六子布局全岛,BIM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海绵型示范道路让人们大开眼界。珠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通过采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措施,以试点带动,全域推进,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防潮能力、消除易涝点,提升珠海人居环境质量。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横琴新区第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金湾区海绵城市PPP项目、白藤片区海绵城市项目等均列入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累计开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33项,完工284项,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
“通过试点积累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河湖水系项目海绵建设经验,为非试点区提供了模板。”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试点带动,全域推进,目前已完成海绵化小区改造45个、消除内涝点72个、整治和治理河道湖泊105个,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
推进全市53条问题河涌治理,其中,13条河涌已完工,40条河涌整治项目正在施工。全市新建改建污水管网335.2公里。同时,全市98处内涝点,已完成72个内涝点整治,完成率为73.5%,剩余26个内涝点正在有序推进。
根据市海绵城市监测管控平台SWMM模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软件模拟结果,横琴新区试点排水分区总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1.84%,总体面源污染削减率为53.06%;西部中心城区试点排水分区的总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3.86%,总体面源污染削减率为54.40%,均高于目标值。这意味着,我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得到不断提升。
建设目标:2025年城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一处海绵城市,一脉生态盛景。珠海交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一串亮眼成绩单:建设项目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保障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水水质目标。全市1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完成“初见成效”评估,水体实现“不黑不臭”,顺利通过2020年省的专项审核,总体评定珠海市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100%。
不仅如此,海绵城市建设发挥了点石成金效应,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珠海市通过“生态城市”+“海绵”的模式累计建成各类城市公园708个,建成1290公里绿道、640公里林荫道、220公里健康步道,全面开放城市绿地公园。将海绵理念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中,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整洁、通畅”的安居目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市明确将继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公用设施建设科负责人陈轩介绍说,我市将以提高内涝御防能力,消除内涝点、黑臭水体为重心,确定年度建设目标,明确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即“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要求”。让海绵理念为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市民充分感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我们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高质量建设海绵城市。”陈轩表示,今年,我市将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不断完善海绵城市监测,完善典型片区、项目、设施、管网的系统监测方案,通过持续有效的监测为技术标准凝练、高效运维管理提供支撑。
此外,我市将不断总结推广试点项目成功建设经验,推广“海绵+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加快建成区海绵化建设进程,实现从“试点海绵”见成效到“全域海绵”成体系的转变。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民众广泛支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让市民充分感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横琴新区
将“海绵智慧”融入城市自然生长脉动
横琴新区以试点区20.06平方公里为契机,在新区全流域106.46平方公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覆盖河涌排渠、山体、湿地、绿地公园、旧村改造、道路、新建市政公用设施、新建商业地产等全类型项目,同时,在项目全过程管控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在横琴新区开发建设中,大部分区域均为规划新建区,在规划层面通过设立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这四大建设空间管制区来保障横琴新区原有的生态肌理。在具体项目建设上,新区通过排洪渠、雨污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基础上保障横琴新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同时围绕新区的一河(天沐河)两山(北边小横琴山、南边大横琴山)两湿地(芒洲湿地、二井湾湿地)这五大生态肌理进行相关项目的建设。
随着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第一批示范项目的大幕拉起,包含国际居住区海绵提升工程、山体蓄水净水系统及社区绿道工程、棕榈舷桥1号地块公园一期、香江路、紫檀排洪渠在内的六子项目犹如星辰排布于横琴新区,为横琴新区绘制一幅崭新的城市生态画卷。这也是横琴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秘笈:站在区域长期发展的全新战略高度,将“海绵智慧”融入这座城市的自然生长脉动间。
天沐河西连磨刀门水道,东接十字门水道,全长约7.2公里,是横琴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线,也是中心片区所有水系最终汇集地,是大小横琴山重要的泄洪通道,是构建横琴新区中心片区海绵城市的重要核心。横琴新区在打造天沐河时,以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为重点,在恢复生态堤岸的同时,在天沐河东西两端分别设置了水闸泵站,在保证横琴新区防洪抗汛能力的同时,通过在天沐河周边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系统治理等海绵城市建设,从而支撑起天沐河这条横琴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脉络。
横琴国际居住区是横琴岛非常重要高级居住区域。新区建设环境先行,国际居住区海绵提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排洪渠的生态景观升级改造、新建两座总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的生态湿地、近10万平方米两座公园及绿地海绵工程,新建水闸、泵站、生态跌水曝气增氧工程等内容。工程建成以来,系统完善了区域水环境、水生态,极大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展现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完美景象。
而以小横琴山体为轴绘就的2.6公里生态廊道,达到了水质净化、水体调蓄、健康休闲和人文旅游的目的。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原则,以马帮完成材料运输,以人工完成工程施工,据环境和地形,设置不同形式的步道,漫步其间,木栈道、枕木台阶、鹅卵石步道、石材步道、碎石步道蜿蜒曲折,远眺山峦叠嶂,近观流水潺潺,好一个“泉落横琴山,依涧慢山行”。由南至北的10个节点,以最佳的视线,观赏怡人美景,置身其中,一座未来之城尽收眼底,体会城市喧闹中宁静,每一次呼吸都是生活的诗意。
香江路(西一段)道路工程更是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示范道路项目,道路建设有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等海绵设施,设计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0%,径流污染物控制消减40%,项目采用BIM全生命周期应用,可实现精准可视的智能管理,是一条设计先进、施工到位、管理精准的海绵型示范道路。
金湾区
高标准打造航空新城海绵示范片区
金湾区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在完成对山脉水系与文化传承梳理排查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统筹谋划、科学决策解决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构建起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治理的框架体系,探索传承金湾水文化、发展水文明的路径,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经过3年试点建设,金湾区试点区22.7平方公里全部达到目标要求,转入试点成果巩固和经验推广的全域推进阶段。
在航空新城核心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通过3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统筹构建起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雨洪管理体系。首先,依托龙光御海阳光花园、中航花园等30个源头减排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管控,实现对雨水径流总量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其次,按照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实施片区内市政管网配套建设。金湖大道和机场东路作为金湾区道路海绵样板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其他待建或在建的道路均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1个过程控制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有效杜绝污水直排河道现象,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此外,利用片区内金山公园、中心河堤岸等绿色空间以及中心湖等蓝色空间发挥末端支撑治理功能,科学布置生态湿塘、生态植草沟、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等各类海绵设施,控制雨水径流污染,通过蓝绿融合转换,创造更大空间调蓄项目自身及周边地块雨水,为片区提供暴雨期间的临时泄洪场地,提升航空新城片区应对暴雨及极端台风天气的能力。
金湾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系统融入景观营造、人居环境改善、休闲健身空间拓展、人文情怀传承等各项功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功能叠加、效益倍增。
金山公园作为珠海市首个海绵型公园绿地项目,充分体现生态新城的风貌,将海绵城市设计与人居活动空间紧密结合,超过2万平方米的中央大草坪下凹深度超过1米,晴天作为服务周边居民的休憩活动及集会场所,雨季可为片区提供约3万平方米的雨水调蓄空间。
前身是“桑基鱼塘”的中心河是航空新城核心区的末端受纳水体,也是金湾区的主要行洪通道。通过保护原有生态格局的设计理念,将承载着金湾人乡愁与情感的现状湿地植被及桑基鱼塘改造为调蓄湿塘及湿地,将航空新城片区的雨水统筹进行控制和处理,实现了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历史文化的场所。
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金湾区完成三灶镇南排河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原来的黑臭河道通过污染源控制及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打造滨水景观公园,目前“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南排河,已成为周边三灶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和拍照“打卡”的新景点。
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金湾区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得以保留与提升,试点区内各排水分区的水生态得到改善,水环境得到提升,水资源得到利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水文化得到传承,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得到踏实践行。
斗门区
“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模式形成连片示范效应
斗门区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紧邻白藤大闸,项目设计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含金湖阁和藤湖苑西两个小区改造、白藤二路道路改造以及一个滨水公园改造。该项目是在已完工的样板改造小区良好示范的基础上,打造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改造过程既重‘面子’,也重‘里子’。”据斗门区海绵办总工程师苏华海介绍,该项目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景观绿化的提升、建筑外立面的改造、道路加铺沥青,让项目范围内小区、道路、公园旧貌换新颜,同时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解决雨污水混接排放问题。
与此同时,项目的实施整体提升了小区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特别是滨水公园现已成为周边居民主要的休憩、运动场所,大大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此外,该项目的实施也提升了本片区及周围区域的水文循环健康度,对区域人民的生命财产起到了巨大保障作用。
构建排水体系,完善防洪排涝系统;以点扩面,形成连片示范效应……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推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样本。
记者了解到,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出系统治理的思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相结合构建区域防洪排涝体系。通过改造区域内15个地块项目,实现小雨内部消纳,缓解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完善了市政排水系统,雨水管道按照3年一遇设计标准新建了15公里雨水管道;通过“三闸一站”工程使白藤片区形成封闭区,形成“三闸一站”的排涝工程布局,提升试点及北侧区域的水安全防护能力;针对白藤头建成区防洪潮体系不完善、工程标准偏低的问题,通过白藤大闸(泵站)重建工程、小林联围堤防加固工程等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措施,联合北侧沙头船闸完善建成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与此同时,斗门区在样板项目良好效果的“点”效应下,以点扩面,推进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即藤湖苑周边道路、老旧小区、公园海绵改造建设;以面带面,同步推进白藤片区海绵城市项目。“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有序改造,改造后的小区基本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并解决了百姓关心的活动空间不足和景观差等问题,提升小区居住环境,改善交通组织保障人车安全,居民获得感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连片示范效应。
高新区
引入先进理念,水体治理兼顾流域环境美化
在鸡山村老人们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鸡山渠是一条水流清澈、水量丰沛的溪流。老村民们告诉记者,然而20多年前,这条河却慢慢从清澈变为污浊。
2014年,高新区将鸡山渠等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推进。经过排查发现,鸡山渠的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周边无市政管网、无相关处理污水措施和设备,生活污水直排造成的污染,以及来自上游的非法养殖造成的水域污染。同时,村办工厂的生活污水排入和附近科技园部分管网不完善造成的污染也加剧了鸡山渠的水质恶化;上游水厂生产废水的流入也导致鸡山渠的污染雪上加霜。
针对排查结果,2014年,高新区管委会开始了针对鸡山渠上游的非法种养殖清理工作,并依法关闭整治24家养殖场,拉开了鸡山渠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序幕。2017年,结合区河长制工作的推进,作为曾经全市12条黑臭水体之一的鸡山渠也被列入区重点督办项目。2018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鸡山排洪渠截污整治二期工程,对渠岸26个排污口进行截污整治,新建污水管道约1200米及新建污水提升泵站3个。2019年,通过了城市黑臭水体初见成效整治效果验收,并完成河渠两侧景观工程,至今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2020年,顺利通过省住建厅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排查,实现了高新区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加快完成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评估工作,加强日常养护,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鸡山渠的治理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华东地区一些河长制工作先行地区,总结和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之后,确定在鸡山渠的治理上系统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生态养护的理念和方法,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兼顾流域环境的美化。”如今,鸡山渠治理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已成为全市治理黑臭水体的有效参考和样板,为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总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座小石桥跨越鸡山渠,成为村里与外界连接的主要道路。而就在三年前,村民们经过这座石桥时,还都是行色匆匆的掩鼻而过。如今,治理后的鸡山渠已经成为了村里的重要景观,这座跨越鸡山渠的小桥也在时隔多年后,重新占据了村民们的休闲时光。
香洲区
前山河经历美丽蜕变
作为香洲区重点工程,前山河经过治理,正在美丽蜕变中,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越来越近。
前山河整治分为3年实施:2019年为应急攻坚年,2020年为系统治理年,2021年为巩固提升年,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正本清源,雨污分流”。
2019年,按照“关污截污,建管纳管,调水补水”十二字工作原则,香洲区完成流域12条问题河涌的管养提升整治工作,累计清淤5.8万立方米,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09公里,完成管网清淤215公里,完成流域内457个排水大户、21条城中旧村的基础摸排,实现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年平均达Ⅳ类水标准,5条黑臭水体“初见成效”的目标。
2020年,总体完成投入28亿元的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EPC工程(一期),新建改建市政管网65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管网建设518公里,前山河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2020年平均达地表Ⅲ类水标准,2021年1-3月平均达地表Ⅱ类水标准,5条黑臭水体通过“长制久清”省级评估。
从“初见成效”到“长制久清”,前山河水生态环境华丽蝶变。经过治理的前山河正呈现出水色澄碧、山影明秀、恍然如画的美好景象,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越来越近。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亮点的珠海生态盛景,正在徐徐展开。
2016年4月,珠海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4年,珠海匠心打造海绵城市,从山体到城市,从水岸到湖泊,遍及全市的333个海绵项目,115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面积,绵延珠海各处的生态景观带,构建出山海城海绵建设大格局,展现出全系统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与生态样本。2019年12月,珠海顺利通过了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等国家三部委委托的专家组绩效评价现场考核,并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对于珠海老百姓来讲,海绵城市并不遥远陌生,而是触手可及:海绵建设理念已经融入珠海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率先扑入眼帘的是香山湖公园、金山公园、芒洲湿地公园、中心湖公园、白藤山湿地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在让老百姓提升幸福感的同时,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自然调蓄空间,区域生态品质得到提升;海绵治理内涝,一条条臭水沟变清澈了,金湾区南排河从昔日黑水河变亮丽网红景;海绵理念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中,斗门区白藤头老百姓率先告别水浸享受滨河生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70%的降雨就地消纳不外排”“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珠海市海绵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5-2020)》的目标正一项项实现。
住建部充分肯定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河湖水质、提升生态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推广。2020年7月,住建部在国务院防灾抗灾信息专报中充分肯定:“珠海根据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采取屋顶和下凹式绿地带水、人工湿地蓄水、透水铺装蓄水等综合措施,今年汛期以来,珠海的降雨较往年增加近1倍,但以往的严重内涝点均未发生积水内涝现象。”
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开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33项,已完工284项;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占35平方公里,完成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规划先行:构建山海城海绵建设大格局
“现在城市里到处是公园,水清环境美,作为一个珠海人真幸福!”60多岁土生土长的唐伯激动地说。随着一条条黑水河、臭水沟实现了华丽变身,一个个公园绿地充当“海绵”的同时为城市增添了盎然绿意,海绵城市的建设让珠海赢得了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双丰收。
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占35平方公里,占珠海总城市建成区的23%,完成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23%的城市建成区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三五”以来,珠海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先行绘蓝图,构建山海城海绵建设大格局。
珠海编制完成《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整合规划(2018-2030)》和各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系统方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重点对山、海、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构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自然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蓝绿线保护、竖向调控和水利防洪规划,构建珠海山海城海绵建设安全格局。
珠海建立立法保障建机制,实现常态化的海绵建设。出台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责任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纳入《珠海市排水条例》《珠海市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珠海市服务业环境管理条例》等4项条例的修订计划,制定出台适合珠海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雨洪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制度化、法治化。
2020年,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大重点工作,珠海继续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完成《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整合规划(2018-2030)》作为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纲领,印发实施了《2020年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各区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带动:全域推进提升珠海人居环境质量
斗门区6万平方米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启动,让金湖阁和藤湖苑西两个小区上千居民告别了“水浸”;横琴一期建设项目六子布局全岛,BIM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海绵型示范道路让人们大开眼界。珠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通过采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措施,以试点带动,全域推进,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防潮能力、消除易涝点,提升珠海人居环境质量。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横琴新区第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金湾区海绵城市PPP项目、白藤片区海绵城市项目等均列入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累计开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33项,完工284项,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
“通过试点积累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河湖水系项目海绵建设经验,为非试点区提供了模板。”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试点带动,全域推进,目前已完成海绵化小区改造45个、消除内涝点72个、整治和治理河道湖泊105个,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
推进全市53条问题河涌治理,其中,13条河涌已完工,40条河涌整治项目正在施工。全市新建改建污水管网335.2公里。同时,全市98处内涝点,已完成72个内涝点整治,完成率为73.5%,剩余26个内涝点正在有序推进。
根据市海绵城市监测管控平台SWMM模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软件模拟结果,横琴新区试点排水分区总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1.84%,总体面源污染削减率为53.06%;西部中心城区试点排水分区的总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3.86%,总体面源污染削减率为54.40%,均高于目标值。这意味着,我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得到不断提升。
建设目标:2025年城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一处海绵城市,一脉生态盛景。珠海交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一串亮眼成绩单:建设项目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保障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水水质目标。全市1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完成“初见成效”评估,水体实现“不黑不臭”,顺利通过2020年省的专项审核,总体评定珠海市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100%。
不仅如此,海绵城市建设发挥了点石成金效应,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珠海市通过“生态城市”+“海绵”的模式累计建成各类城市公园708个,建成1290公里绿道、640公里林荫道、220公里健康步道,全面开放城市绿地公园。将海绵理念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中,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整洁、通畅”的安居目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市明确将继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公用设施建设科负责人陈轩介绍说,我市将以提高内涝御防能力,消除内涝点、黑臭水体为重心,确定年度建设目标,明确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即“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要求”。让海绵理念为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市民充分感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我们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高质量建设海绵城市。”陈轩表示,今年,我市将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不断完善海绵城市监测,完善典型片区、项目、设施、管网的系统监测方案,通过持续有效的监测为技术标准凝练、高效运维管理提供支撑。
此外,我市将不断总结推广试点项目成功建设经验,推广“海绵+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加快建成区海绵化建设进程,实现从“试点海绵”见成效到“全域海绵”成体系的转变。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民众广泛支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让市民充分感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横琴新区
将“海绵智慧”融入城市自然生长脉动
横琴新区以试点区20.06平方公里为契机,在新区全流域106.46平方公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覆盖河涌排渠、山体、湿地、绿地公园、旧村改造、道路、新建市政公用设施、新建商业地产等全类型项目,同时,在项目全过程管控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在横琴新区开发建设中,大部分区域均为规划新建区,在规划层面通过设立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这四大建设空间管制区来保障横琴新区原有的生态肌理。在具体项目建设上,新区通过排洪渠、雨污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基础上保障横琴新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同时围绕新区的一河(天沐河)两山(北边小横琴山、南边大横琴山)两湿地(芒洲湿地、二井湾湿地)这五大生态肌理进行相关项目的建设。
随着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第一批示范项目的大幕拉起,包含国际居住区海绵提升工程、山体蓄水净水系统及社区绿道工程、棕榈舷桥1号地块公园一期、香江路、紫檀排洪渠在内的六子项目犹如星辰排布于横琴新区,为横琴新区绘制一幅崭新的城市生态画卷。这也是横琴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秘笈:站在区域长期发展的全新战略高度,将“海绵智慧”融入这座城市的自然生长脉动间。
天沐河西连磨刀门水道,东接十字门水道,全长约7.2公里,是横琴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线,也是中心片区所有水系最终汇集地,是大小横琴山重要的泄洪通道,是构建横琴新区中心片区海绵城市的重要核心。横琴新区在打造天沐河时,以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为重点,在恢复生态堤岸的同时,在天沐河东西两端分别设置了水闸泵站,在保证横琴新区防洪抗汛能力的同时,通过在天沐河周边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系统治理等海绵城市建设,从而支撑起天沐河这条横琴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脉络。
横琴国际居住区是横琴岛非常重要高级居住区域。新区建设环境先行,国际居住区海绵提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排洪渠的生态景观升级改造、新建两座总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的生态湿地、近10万平方米两座公园及绿地海绵工程,新建水闸、泵站、生态跌水曝气增氧工程等内容。工程建成以来,系统完善了区域水环境、水生态,极大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展现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完美景象。
而以小横琴山体为轴绘就的2.6公里生态廊道,达到了水质净化、水体调蓄、健康休闲和人文旅游的目的。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原则,以马帮完成材料运输,以人工完成工程施工,据环境和地形,设置不同形式的步道,漫步其间,木栈道、枕木台阶、鹅卵石步道、石材步道、碎石步道蜿蜒曲折,远眺山峦叠嶂,近观流水潺潺,好一个“泉落横琴山,依涧慢山行”。由南至北的10个节点,以最佳的视线,观赏怡人美景,置身其中,一座未来之城尽收眼底,体会城市喧闹中宁静,每一次呼吸都是生活的诗意。
香江路(西一段)道路工程更是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示范道路项目,道路建设有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等海绵设施,设计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0%,径流污染物控制消减40%,项目采用BIM全生命周期应用,可实现精准可视的智能管理,是一条设计先进、施工到位、管理精准的海绵型示范道路。
金湾区
高标准打造航空新城海绵示范片区
金湾区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在完成对山脉水系与文化传承梳理排查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统筹谋划、科学决策解决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构建起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治理的框架体系,探索传承金湾水文化、发展水文明的路径,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经过3年试点建设,金湾区试点区22.7平方公里全部达到目标要求,转入试点成果巩固和经验推广的全域推进阶段。
在航空新城核心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通过3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统筹构建起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雨洪管理体系。首先,依托龙光御海阳光花园、中航花园等30个源头减排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管控,实现对雨水径流总量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其次,按照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实施片区内市政管网配套建设。金湖大道和机场东路作为金湾区道路海绵样板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其他待建或在建的道路均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1个过程控制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有效杜绝污水直排河道现象,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此外,利用片区内金山公园、中心河堤岸等绿色空间以及中心湖等蓝色空间发挥末端支撑治理功能,科学布置生态湿塘、生态植草沟、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等各类海绵设施,控制雨水径流污染,通过蓝绿融合转换,创造更大空间调蓄项目自身及周边地块雨水,为片区提供暴雨期间的临时泄洪场地,提升航空新城片区应对暴雨及极端台风天气的能力。
金湾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系统融入景观营造、人居环境改善、休闲健身空间拓展、人文情怀传承等各项功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功能叠加、效益倍增。
金山公园作为珠海市首个海绵型公园绿地项目,充分体现生态新城的风貌,将海绵城市设计与人居活动空间紧密结合,超过2万平方米的中央大草坪下凹深度超过1米,晴天作为服务周边居民的休憩活动及集会场所,雨季可为片区提供约3万平方米的雨水调蓄空间。
前身是“桑基鱼塘”的中心河是航空新城核心区的末端受纳水体,也是金湾区的主要行洪通道。通过保护原有生态格局的设计理念,将承载着金湾人乡愁与情感的现状湿地植被及桑基鱼塘改造为调蓄湿塘及湿地,将航空新城片区的雨水统筹进行控制和处理,实现了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历史文化的场所。
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金湾区完成三灶镇南排河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原来的黑臭河道通过污染源控制及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打造滨水景观公园,目前“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南排河,已成为周边三灶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和拍照“打卡”的新景点。
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金湾区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得以保留与提升,试点区内各排水分区的水生态得到改善,水环境得到提升,水资源得到利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水文化得到传承,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得到踏实践行。
斗门区
“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模式形成连片示范效应
斗门区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紧邻白藤大闸,项目设计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含金湖阁和藤湖苑西两个小区改造、白藤二路道路改造以及一个滨水公园改造。该项目是在已完工的样板改造小区良好示范的基础上,打造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改造过程既重‘面子’,也重‘里子’。”据斗门区海绵办总工程师苏华海介绍,该项目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景观绿化的提升、建筑外立面的改造、道路加铺沥青,让项目范围内小区、道路、公园旧貌换新颜,同时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解决雨污水混接排放问题。
与此同时,项目的实施整体提升了小区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特别是滨水公园现已成为周边居民主要的休憩、运动场所,大大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此外,该项目的实施也提升了本片区及周围区域的水文循环健康度,对区域人民的生命财产起到了巨大保障作用。
构建排水体系,完善防洪排涝系统;以点扩面,形成连片示范效应……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推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样本。
记者了解到,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出系统治理的思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相结合构建区域防洪排涝体系。通过改造区域内15个地块项目,实现小雨内部消纳,缓解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完善了市政排水系统,雨水管道按照3年一遇设计标准新建了15公里雨水管道;通过“三闸一站”工程使白藤片区形成封闭区,形成“三闸一站”的排涝工程布局,提升试点及北侧区域的水安全防护能力;针对白藤头建成区防洪潮体系不完善、工程标准偏低的问题,通过白藤大闸(泵站)重建工程、小林联围堤防加固工程等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措施,联合北侧沙头船闸完善建成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与此同时,斗门区在样板项目良好效果的“点”效应下,以点扩面,推进白藤头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工程即藤湖苑周边道路、老旧小区、公园海绵改造建设;以面带面,同步推进白藤片区海绵城市项目。“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有序改造,改造后的小区基本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并解决了百姓关心的活动空间不足和景观差等问题,提升小区居住环境,改善交通组织保障人车安全,居民获得感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连片示范效应。
高新区
引入先进理念,水体治理兼顾流域环境美化
在鸡山村老人们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鸡山渠是一条水流清澈、水量丰沛的溪流。老村民们告诉记者,然而20多年前,这条河却慢慢从清澈变为污浊。
2014年,高新区将鸡山渠等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推进。经过排查发现,鸡山渠的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周边无市政管网、无相关处理污水措施和设备,生活污水直排造成的污染,以及来自上游的非法养殖造成的水域污染。同时,村办工厂的生活污水排入和附近科技园部分管网不完善造成的污染也加剧了鸡山渠的水质恶化;上游水厂生产废水的流入也导致鸡山渠的污染雪上加霜。
针对排查结果,2014年,高新区管委会开始了针对鸡山渠上游的非法种养殖清理工作,并依法关闭整治24家养殖场,拉开了鸡山渠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序幕。2017年,结合区河长制工作的推进,作为曾经全市12条黑臭水体之一的鸡山渠也被列入区重点督办项目。2018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鸡山排洪渠截污整治二期工程,对渠岸26个排污口进行截污整治,新建污水管道约1200米及新建污水提升泵站3个。2019年,通过了城市黑臭水体初见成效整治效果验收,并完成河渠两侧景观工程,至今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2020年,顺利通过省住建厅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排查,实现了高新区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加快完成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评估工作,加强日常养护,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鸡山渠的治理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华东地区一些河长制工作先行地区,总结和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之后,确定在鸡山渠的治理上系统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生态养护的理念和方法,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兼顾流域环境的美化。”如今,鸡山渠治理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已成为全市治理黑臭水体的有效参考和样板,为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总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座小石桥跨越鸡山渠,成为村里与外界连接的主要道路。而就在三年前,村民们经过这座石桥时,还都是行色匆匆的掩鼻而过。如今,治理后的鸡山渠已经成为了村里的重要景观,这座跨越鸡山渠的小桥也在时隔多年后,重新占据了村民们的休闲时光。
香洲区
前山河经历美丽蜕变
作为香洲区重点工程,前山河经过治理,正在美丽蜕变中,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越来越近。
前山河整治分为3年实施:2019年为应急攻坚年,2020年为系统治理年,2021年为巩固提升年,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正本清源,雨污分流”。
2019年,按照“关污截污,建管纳管,调水补水”十二字工作原则,香洲区完成流域12条问题河涌的管养提升整治工作,累计清淤5.8万立方米,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09公里,完成管网清淤215公里,完成流域内457个排水大户、21条城中旧村的基础摸排,实现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年平均达Ⅳ类水标准,5条黑臭水体“初见成效”的目标。
2020年,总体完成投入28亿元的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EPC工程(一期),新建改建市政管网65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管网建设518公里,前山河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2020年平均达地表Ⅲ类水标准,2021年1-3月平均达地表Ⅱ类水标准,5条黑臭水体通过“长制久清”省级评估。
从“初见成效”到“长制久清”,前山河水生态环境华丽蝶变。经过治理的前山河正呈现出水色澄碧、山影明秀、恍然如画的美好景象,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越来越近。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