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丨坚定不移的信仰,无所畏惧地前行!寻访南屏抗日积极分子郑汝森革命足迹

他是早期党组织组建者,是教授学生及群众唱革命歌曲、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的爱国者,是为革命事业终身奔走的抗日积极分子……他就是香山县五区南屏乡(现属珠海市南屏镇)的郑汝森。

3月的珠海,街头巷尾的木棉花花开正红。循着郑汝森的革命遗迹,记者走进南屏镇,踏上灰白色的石板街,看着街道两旁颇有历史感的建筑,宁静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旧址。

路过南屏影剧院,大约又走了300米,郑氏族人告诉记者:南屏镇西大街8号就是郑汝森居住过的地方,它的对面是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旧址。80多年前,郑汝森曾在这里教书育人,组织抗日宣传队,带领抗日先锋队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日事业奔走。1940年,郑汝森因积劳成疾逝世,年仅38岁。

思想启蒙 反侵略思想萌芽

1902年,郑汝森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五区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6岁时父亲因病逝世,从那以后,郑汝森随母亲跟外祖父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外祖父是私塾教师,郑汝森便有了就读私塾的机会。

郑汝森革命思想的启蒙来源于他的两位堂叔: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的骨干成员、后在乡中成立农民协会的郑永联和省农讲所第五届学员、毕业后回乡任农民协会主席的郑显(郑永立)。

农民协会把各自耕作的农民集中在一个组织里,齐心协力向一切压迫势力进行斗争。郑汝森受到两位堂叔的影响,从小就种下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火种,这为他日后与侵略者斗智斗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教学创新 组建爱国宣传队

2004年,一篇媒体的报道提到:当时年过八十的老党员温惠清曾是抗日先锋队的一员,她清晰地记得当年有一位叫做“郑汝森”的老师为宣传革命事业勤耕不辍。

“我的革命启蒙思想就来自于这些共产党员老师,我还记得有位老师叫郑汝森,他是最早到南屏一带宣传马列主义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他教我们唱革命歌曲,到现在我还记得那首著名的《九·一八》。”在这篇报道中,温惠清回顾道。

从这段描述可以获知,共产党员郑汝森致力于宣传爱国思想、马列主义,并成为一名教师,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这些内容在记者的后续采访、搜集材料过程中得到印证。

根据《珠海人物传》记载,1920年,18岁的郑汝森在香南小学以教书营生。1921年,他动员了一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进步教师一起创办志仁小学并担任校长,校址最初设在村里的小祠堂——寿庄祠。

在教学中,他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对学生一视同仁。

郑汝森故居。

“郑汝森对每个学生都一样,从来不会嫌弃他们贫穷、没有文化,他认真地教育每一个学生,从不会缺一节课。”郑汝森同族后人郑少仁告诉记者。郑少仁的父亲郑炳芳是当年和郑汝森一起创办志仁小学的进步教师,也是一名为守卫脚下热土奋勇斗争的中共党员。郑少仁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起郑汝森,言语间充满着敬佩。

郑汝森提倡教学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他在师生中组织了一支宣传队,自编自导话剧,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同时,志仁小学与外界交流频繁,常有澳门足球队、陶英小学乒乓球队、澳门前锋剧团、绿光剧团等到此开展比赛和演出。

为鼓励学生,郑汝森每年考试时都会送给学生一些口琴、字簿、颜料等作为奖品。“当时办学资金很紧缺,他把自己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都用在教学上面了。”郑氏族系大典编纂委员会编辑郑少交说。

郑汝森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他果断决定把学校迁到面积更大的卓斋祠,这也是后来南屏抗日先锋队的秘密据点。

英勇斗争 为革命废寝忘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郑汝森义愤填膺,带领志仁小学、造贝小学师生积极投入抗日爱国运动。

1937年,郑汝森加入教师联合会(抗日群众组织),并利用教学的机会在造贝小学、南屏小学成立了抗日宣传队,还组织了全乡性的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并出任队长。除了在校师生,他还吸收社会上的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参加抗日运动,教唱革命歌曲,导演《放下你的鞭子》《怒吼》等抗日剧目,为了扩大宣传力度,他还到翠微、前山、湾仔、三乡、坦洲等地宣传演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唤醒群众的反侵略意识,郑汝森非常重视宣传工作。除了演出抗日歌曲剧目,他还会挨家挨户宣传抗日运动,动员群众加入抗日队伍、捐献武器或资金等。经过他的努力,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不断壮大。根据形势发展和武装自卫需要,后援队改组成抗日社训队,并成立了救护队。

“他的组织能力很强,懂得利用人才,分工非常细。”郑少仁回忆起父亲对郑汝森的评价,在郑汝森安排下,当时懂医学知识的人被分配到救护队,喜欢唱歌表演的到宣传队,而身体强壮的年轻小伙儿则被分配到武工队,人人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郑汝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让他更废寝忘食地工作。1939年下半年,南屏成立党支部,郑汝森任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介绍发展一批南屏革命青年入党。

日军占领三灶岛后,经常派飞机到湾仔、南屏等地区骚扰和轰炸,郑汝森组织队员到前线抵抗和救护。

1938年,郑汝森任南屏乡副乡长,其间向全乡和港澳爱国同胞征集枪支供社训队使用,并改造旧土炮,在造贝和庙仔修筑防御工事抵御日军入侵。

1938年的一天早晨,日军派了几只橡胶艇企图在企人石登陆。得知消息后,郑汝森马上组织队员赶赴企人石,与边防军一起打得日军仓惶逃走,取得了南屏地区军民首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胜利。

1939年5月,根据县委指示,南屏抗日社训队全体队员加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为中山县(中山市的前身)抗先队第五区队的第五大队。

“他很少休息,经常都不回家睡觉,半夜三更课室的灯还是亮的。”说到这里,郑少仁有些哽咽。

郑汝森白天教学,晚上与抗日先锋队的地下党员秘密开会,很多时候只是在课桌上趴着睡一觉,第二天继续工作。听完郑少仁的讲述,再瞻仰眼前的郑汝森故居和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旧址,记者仿佛看到了郑汝森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的场景。

根据记载,因高强度工作,郑汝森患上了皮肤病和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1940年7月,郑汝森在南屏乡逝世。临终前他不忘叮嘱队员:“一定要坚持下去……”

记者手记

在这次寻访郑汝森革命足迹、细读郑汝森革命故事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正是因为有无数郑汝森们的坚守与斗争,才换来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祖国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他们感人的故事、坚定的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新起点上,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战场上传承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故事。

文字:苑世敏 见习记者 林琦琦 图片:程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红色印记丨坚定不移的信仰,无所畏惧地前行!寻访南屏抗日积极分子郑汝森革命足迹
珠海特区报 2021-03-23 07:56

他是早期党组织组建者,是教授学生及群众唱革命歌曲、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的爱国者,是为革命事业终身奔走的抗日积极分子……他就是香山县五区南屏乡(现属珠海市南屏镇)的郑汝森。

3月的珠海,街头巷尾的木棉花花开正红。循着郑汝森的革命遗迹,记者走进南屏镇,踏上灰白色的石板街,看着街道两旁颇有历史感的建筑,宁静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旧址。

路过南屏影剧院,大约又走了300米,郑氏族人告诉记者:南屏镇西大街8号就是郑汝森居住过的地方,它的对面是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旧址。80多年前,郑汝森曾在这里教书育人,组织抗日宣传队,带领抗日先锋队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日事业奔走。1940年,郑汝森因积劳成疾逝世,年仅38岁。

思想启蒙 反侵略思想萌芽

1902年,郑汝森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五区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6岁时父亲因病逝世,从那以后,郑汝森随母亲跟外祖父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外祖父是私塾教师,郑汝森便有了就读私塾的机会。

郑汝森革命思想的启蒙来源于他的两位堂叔: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的骨干成员、后在乡中成立农民协会的郑永联和省农讲所第五届学员、毕业后回乡任农民协会主席的郑显(郑永立)。

农民协会把各自耕作的农民集中在一个组织里,齐心协力向一切压迫势力进行斗争。郑汝森受到两位堂叔的影响,从小就种下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火种,这为他日后与侵略者斗智斗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教学创新 组建爱国宣传队

2004年,一篇媒体的报道提到:当时年过八十的老党员温惠清曾是抗日先锋队的一员,她清晰地记得当年有一位叫做“郑汝森”的老师为宣传革命事业勤耕不辍。

“我的革命启蒙思想就来自于这些共产党员老师,我还记得有位老师叫郑汝森,他是最早到南屏一带宣传马列主义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他教我们唱革命歌曲,到现在我还记得那首著名的《九·一八》。”在这篇报道中,温惠清回顾道。

从这段描述可以获知,共产党员郑汝森致力于宣传爱国思想、马列主义,并成为一名教师,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这些内容在记者的后续采访、搜集材料过程中得到印证。

根据《珠海人物传》记载,1920年,18岁的郑汝森在香南小学以教书营生。1921年,他动员了一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进步教师一起创办志仁小学并担任校长,校址最初设在村里的小祠堂——寿庄祠。

在教学中,他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对学生一视同仁。

郑汝森故居。

“郑汝森对每个学生都一样,从来不会嫌弃他们贫穷、没有文化,他认真地教育每一个学生,从不会缺一节课。”郑汝森同族后人郑少仁告诉记者。郑少仁的父亲郑炳芳是当年和郑汝森一起创办志仁小学的进步教师,也是一名为守卫脚下热土奋勇斗争的中共党员。郑少仁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起郑汝森,言语间充满着敬佩。

郑汝森提倡教学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他在师生中组织了一支宣传队,自编自导话剧,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同时,志仁小学与外界交流频繁,常有澳门足球队、陶英小学乒乓球队、澳门前锋剧团、绿光剧团等到此开展比赛和演出。

为鼓励学生,郑汝森每年考试时都会送给学生一些口琴、字簿、颜料等作为奖品。“当时办学资金很紧缺,他把自己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都用在教学上面了。”郑氏族系大典编纂委员会编辑郑少交说。

郑汝森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他果断决定把学校迁到面积更大的卓斋祠,这也是后来南屏抗日先锋队的秘密据点。

英勇斗争 为革命废寝忘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郑汝森义愤填膺,带领志仁小学、造贝小学师生积极投入抗日爱国运动。

1937年,郑汝森加入教师联合会(抗日群众组织),并利用教学的机会在造贝小学、南屏小学成立了抗日宣传队,还组织了全乡性的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并出任队长。除了在校师生,他还吸收社会上的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参加抗日运动,教唱革命歌曲,导演《放下你的鞭子》《怒吼》等抗日剧目,为了扩大宣传力度,他还到翠微、前山、湾仔、三乡、坦洲等地宣传演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唤醒群众的反侵略意识,郑汝森非常重视宣传工作。除了演出抗日歌曲剧目,他还会挨家挨户宣传抗日运动,动员群众加入抗日队伍、捐献武器或资金等。经过他的努力,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不断壮大。根据形势发展和武装自卫需要,后援队改组成抗日社训队,并成立了救护队。

“他的组织能力很强,懂得利用人才,分工非常细。”郑少仁回忆起父亲对郑汝森的评价,在郑汝森安排下,当时懂医学知识的人被分配到救护队,喜欢唱歌表演的到宣传队,而身体强壮的年轻小伙儿则被分配到武工队,人人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郑汝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让他更废寝忘食地工作。1939年下半年,南屏成立党支部,郑汝森任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介绍发展一批南屏革命青年入党。

日军占领三灶岛后,经常派飞机到湾仔、南屏等地区骚扰和轰炸,郑汝森组织队员到前线抵抗和救护。

1938年,郑汝森任南屏乡副乡长,其间向全乡和港澳爱国同胞征集枪支供社训队使用,并改造旧土炮,在造贝和庙仔修筑防御工事抵御日军入侵。

1938年的一天早晨,日军派了几只橡胶艇企图在企人石登陆。得知消息后,郑汝森马上组织队员赶赴企人石,与边防军一起打得日军仓惶逃走,取得了南屏地区军民首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胜利。

1939年5月,根据县委指示,南屏抗日社训队全体队员加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为中山县(中山市的前身)抗先队第五区队的第五大队。

“他很少休息,经常都不回家睡觉,半夜三更课室的灯还是亮的。”说到这里,郑少仁有些哽咽。

郑汝森白天教学,晚上与抗日先锋队的地下党员秘密开会,很多时候只是在课桌上趴着睡一觉,第二天继续工作。听完郑少仁的讲述,再瞻仰眼前的郑汝森故居和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旧址,记者仿佛看到了郑汝森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的场景。

根据记载,因高强度工作,郑汝森患上了皮肤病和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1940年7月,郑汝森在南屏乡逝世。临终前他不忘叮嘱队员:“一定要坚持下去……”

记者手记

在这次寻访郑汝森革命足迹、细读郑汝森革命故事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正是因为有无数郑汝森们的坚守与斗争,才换来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祖国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他们感人的故事、坚定的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新起点上,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战场上传承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故事。

文字:苑世敏 见习记者 林琦琦 图片:程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