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海出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总书记的嘱托,他们做到了!

9月10日,教师节。

贵州湄潭茶城高级中学的田径场上,正举行拜师礼:新晋老师刘显涛与其他老师们并肩而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台下,学生向老师们行礼,三鞠躬。

同一时刻,数百公里之外的四川康定中学,肖珂作为新老师代表上台发言,讲述她的故事——关于“优师计划”,关于为什么来到雪域高原。

三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从大海边,到大山里。今年9月,从珠海出征的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的360余名“00后”毕业生,已站在中西部153个县的中小学讲台,用青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殷殷嘱托。

“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做到了!”这是刘显涛、肖珂等的心声,更是所有“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实践行动。

一堂课

贵州湄潭茶城高级中学的历史课堂里,刘显涛在黑板上写下“九三阅兵”四个字。教室里静极了,只有风扇转动的声音。

“知道为什么要在9月3日阅兵吗?”他问。台下50多双眼睛望着他,大多数带着迷茫。

刘显涛的开学第一课,给同学们讲述九三阅兵。

他开始讲圆明园的伤痛,讲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讲《南京照相馆》的故事。讲到动情处,他声音有些发颤,学生的眼眶也湿润了。

这是刘显涛从北师大毕业后,开启从教生涯的第一课。

从学生到老师,他觉得自己最大的转变是从“被关怀者”成为“关怀者”。“身份变了,责任重了,但也更幸福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娃,“优师计划”带他走出贵州深山,而总书记的回信,让他坚定地回到了家乡,“总书记的嘱托,我做到了!”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刘显涛在湄潭茶城高级中学教师宣誓仪式上宣读誓词。

教师节这天,学校举办了拜师礼。刘显涛与同事们并肩而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台下,学生们向老师三鞠躬,“一拜尊师重道,二拜传学授业……”

刘显涛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而真挚的脸。他在心中默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鲜活地站在阳光下。”

这是他在第一个教师节,为自己立下的教育理想。

一个承诺

清晨六点,四川康定的夜色还未褪去,肖珂已经收拾妥当。今天是她的第一个教师节,她要作为康定中学新老师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节这天,肖珂作为康定中学新老师代表上台发言。

走上主席台时,她手里攥着的发言稿已经被捏得有些发皱。初到康定不久,高原环境让她需要刻意放慢语速、调整节奏。

“老师们,同学们……”肖珂说起总书记的回信,说起在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她的目光始终看着台下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

“我的姥爷曾是个乡村老师,他总说‘山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所以,我来了!”说到这儿,她的声音轻轻顿了一下。她想起现在姥爷每天最盼着的,就是看她从康定发去的视频——孩子们读书的样子、黑板上的字、操场上飘的红旗……每次看完,姥爷总是说:“孩子们真好,你要好好教。”

肖珂在给同学们上课。

回到教室,肖珂轻轻抚过讲台,思绪回到几天前。

“老师,您会一直教我们吗?”课后,一个身影怯生生地靠近讲台,她抬头,看见一个学生低着头,眼神清澈而忐忑。

她认真点头:“我会。

那一刻,过去支教时孩子们含泪送别的场景涌上心头,“支教老师总会走的”,这句话曾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而现在,在康定中学的讲台上,她终于能坚定地告诉学生:“我不走。”

一束光

站在母校贵州岑巩一中的讲台上,地理教师熊国锦的手心微微出汗。

“地球是不是天体?太阳呢?”地理课上,这个问题让高一(4)班顿时热闹起来。

熊国锦在上课中。

他没有直接抛出定义。

他用手电筒打出了一束光,在黑板上模拟太阳照射地球,光斑随着角度变化忽大忽小。“你看,纬度不同,太阳辐射就不一样。”学生们睁大眼睛,恍然大悟。

熊国锦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这份从容不迫的课堂驾驭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在求学的日子里,“学成归乡”四个字,始终萦绕在熊国锦心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前沿教育理论,更在与导师和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是照亮。

他把家乡的“思州柚”写进教案,他将在大学学到的地理前沿理论与家乡的风土人情相结合,编成了一套为专为黔东南州量身定制的地理教学教案。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曾走过的路也是学生们正在走的路。回望着他们,我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多是充满希望——希望我的到来能为他们带来改变。”熊国锦说。

看着台下的同学们,熊国锦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那句话,“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做到了,然而这只是起点。

课堂上,熊国锦手中那束照亮黑板的光,连接着四年前被点亮的自己,也照亮着一个个等待被点亮的梦想。

一朵花

新疆姑娘张然总会想起母亲。

她的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小时候,她总抱怨母亲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可她至今也记得,当母亲骄傲地“炫耀”学生送的小手工花时,那张疲惫的脸上瞬间绽放的笑容。

如今,站在新疆博乐高级中学的讲台上,她终于懂了。

山里的孩子很少走出去看,知识和眼界是有限的,而老师,就是引路人。在课堂上,张然用港珠澳大桥的结构讲解细胞骨架,用萌萌的白海豚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我想让学生知道,山的那边是海,海的那边是更广阔的世界。”

张然老师和新疆博乐高级中学学生合影。

9月9日,上完课后,一个学生走向张然,突然从身后“变”出了一朵花递给她:“老师,我是不是第一个祝你教师节节日快乐的人?”

张然接过花,点点头,嘴角不自觉扬起。这朵花,和母亲当年收到的小手工花一样美,“希望像母亲一样,守护家乡孩子们的梦想。”

新疆博乐高级中学一名学生写给张然老师的信。

【相关链接】

“优师计划”是国家自2021年起实施的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北京师范大学是首届“优师计划”招生最多的教育部直属院校,且全部在珠海校区培养。从南海之滨的大学校园到祖国中西部的三尺讲台,从“00后”大学生到“新生代”乡村教师,他们如同炽热的星火,照亮万千乡村孩子的梦想,让改变在乡土间悄然发生。

文字:戴丹梅 张景璐 图片:朱文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孟鑫 赵思华
从珠海出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总书记的嘱托,他们做到了!
观海融媒 2025-09-10 18:13

9月10日,教师节。

贵州湄潭茶城高级中学的田径场上,正举行拜师礼:新晋老师刘显涛与其他老师们并肩而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台下,学生向老师们行礼,三鞠躬。

同一时刻,数百公里之外的四川康定中学,肖珂作为新老师代表上台发言,讲述她的故事——关于“优师计划”,关于为什么来到雪域高原。

三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从大海边,到大山里。今年9月,从珠海出征的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的360余名“00后”毕业生,已站在中西部153个县的中小学讲台,用青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殷殷嘱托。

“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做到了!”这是刘显涛、肖珂等的心声,更是所有“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实践行动。

一堂课

贵州湄潭茶城高级中学的历史课堂里,刘显涛在黑板上写下“九三阅兵”四个字。教室里静极了,只有风扇转动的声音。

“知道为什么要在9月3日阅兵吗?”他问。台下50多双眼睛望着他,大多数带着迷茫。

刘显涛的开学第一课,给同学们讲述九三阅兵。

他开始讲圆明园的伤痛,讲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讲《南京照相馆》的故事。讲到动情处,他声音有些发颤,学生的眼眶也湿润了。

这是刘显涛从北师大毕业后,开启从教生涯的第一课。

从学生到老师,他觉得自己最大的转变是从“被关怀者”成为“关怀者”。“身份变了,责任重了,但也更幸福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娃,“优师计划”带他走出贵州深山,而总书记的回信,让他坚定地回到了家乡,“总书记的嘱托,我做到了!”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刘显涛在湄潭茶城高级中学教师宣誓仪式上宣读誓词。

教师节这天,学校举办了拜师礼。刘显涛与同事们并肩而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台下,学生们向老师三鞠躬,“一拜尊师重道,二拜传学授业……”

刘显涛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而真挚的脸。他在心中默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鲜活地站在阳光下。”

这是他在第一个教师节,为自己立下的教育理想。

一个承诺

清晨六点,四川康定的夜色还未褪去,肖珂已经收拾妥当。今天是她的第一个教师节,她要作为康定中学新老师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节这天,肖珂作为康定中学新老师代表上台发言。

走上主席台时,她手里攥着的发言稿已经被捏得有些发皱。初到康定不久,高原环境让她需要刻意放慢语速、调整节奏。

“老师们,同学们……”肖珂说起总书记的回信,说起在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她的目光始终看着台下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

“我的姥爷曾是个乡村老师,他总说‘山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所以,我来了!”说到这儿,她的声音轻轻顿了一下。她想起现在姥爷每天最盼着的,就是看她从康定发去的视频——孩子们读书的样子、黑板上的字、操场上飘的红旗……每次看完,姥爷总是说:“孩子们真好,你要好好教。”

肖珂在给同学们上课。

回到教室,肖珂轻轻抚过讲台,思绪回到几天前。

“老师,您会一直教我们吗?”课后,一个身影怯生生地靠近讲台,她抬头,看见一个学生低着头,眼神清澈而忐忑。

她认真点头:“我会。

那一刻,过去支教时孩子们含泪送别的场景涌上心头,“支教老师总会走的”,这句话曾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而现在,在康定中学的讲台上,她终于能坚定地告诉学生:“我不走。”

一束光

站在母校贵州岑巩一中的讲台上,地理教师熊国锦的手心微微出汗。

“地球是不是天体?太阳呢?”地理课上,这个问题让高一(4)班顿时热闹起来。

熊国锦在上课中。

他没有直接抛出定义。

他用手电筒打出了一束光,在黑板上模拟太阳照射地球,光斑随着角度变化忽大忽小。“你看,纬度不同,太阳辐射就不一样。”学生们睁大眼睛,恍然大悟。

熊国锦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这份从容不迫的课堂驾驭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在求学的日子里,“学成归乡”四个字,始终萦绕在熊国锦心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前沿教育理论,更在与导师和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是照亮。

他把家乡的“思州柚”写进教案,他将在大学学到的地理前沿理论与家乡的风土人情相结合,编成了一套为专为黔东南州量身定制的地理教学教案。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曾走过的路也是学生们正在走的路。回望着他们,我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多是充满希望——希望我的到来能为他们带来改变。”熊国锦说。

看着台下的同学们,熊国锦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那句话,“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做到了,然而这只是起点。

课堂上,熊国锦手中那束照亮黑板的光,连接着四年前被点亮的自己,也照亮着一个个等待被点亮的梦想。

一朵花

新疆姑娘张然总会想起母亲。

她的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小时候,她总抱怨母亲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可她至今也记得,当母亲骄傲地“炫耀”学生送的小手工花时,那张疲惫的脸上瞬间绽放的笑容。

如今,站在新疆博乐高级中学的讲台上,她终于懂了。

山里的孩子很少走出去看,知识和眼界是有限的,而老师,就是引路人。在课堂上,张然用港珠澳大桥的结构讲解细胞骨架,用萌萌的白海豚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我想让学生知道,山的那边是海,海的那边是更广阔的世界。”

张然老师和新疆博乐高级中学学生合影。

9月9日,上完课后,一个学生走向张然,突然从身后“变”出了一朵花递给她:“老师,我是不是第一个祝你教师节节日快乐的人?”

张然接过花,点点头,嘴角不自觉扬起。这朵花,和母亲当年收到的小手工花一样美,“希望像母亲一样,守护家乡孩子们的梦想。”

新疆博乐高级中学一名学生写给张然老师的信。

【相关链接】

“优师计划”是国家自2021年起实施的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北京师范大学是首届“优师计划”招生最多的教育部直属院校,且全部在珠海校区培养。从南海之滨的大学校园到祖国中西部的三尺讲台,从“00后”大学生到“新生代”乡村教师,他们如同炽热的星火,照亮万千乡村孩子的梦想,让改变在乡土间悄然发生。

文字:戴丹梅 张景璐 图片:朱文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孟鑫 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