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悦读(2024年12月6日)
十六分音符的“奉献”

□ 吴 鲜

第四届珠海艺术节期间,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金色的莫扎特音乐厅歌声悠扬,珠海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奉献”如期而至,这是一场艺术与情怀齐飞的音乐盛宴。

歌声
音乐会以充满深情与爱意的作品《奉献》开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旋律起时,美妙的和声轻柔温润,吹面不寒杨柳风,简直心都快融化了。那些被封尘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温暖的歌声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了脚步,在歌声里发出深深的感慨,慰藉每一个在人生路上奔波疲惫的灵魂。从序曲到尾声,13首曲目风格迥异,多姿多彩,有具有豪迈气概的传统京剧改编的《定军山》鼓舞飞扬,红妆尽显沙场秋点兵的飒爽英姿;有浓郁怀旧情感的经典电影主题曲《渔光曲》悠远又伤感;有动人心弦的《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想你的365天》;有古典悠远的《在水一方》与大提琴深情的缭绕和鸣……每一句歌词都像是抚慰过去的伤痕,又像是拥抱曾经的美好。印象特别深刻是用独特的武汉方言叙述与吟唱的《汉阳门花园》,听到纯正的武汉话唱出:“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过路的看风景,住家的卖清茶……”高声部明媚,中声部温润,低声部厚实的承托,这完美的和声带着我瞬间回到武汉,最纯真的青春校园,竟忍不住热泪盈眶,从没有一场音乐会能够这样触动心弦。
下半场作品既大气又富有戏剧性,南唐诗歌《子夜》、古调新韵的唐诗《春夜喜雨》用现代音乐元素与风格创作的音乐空间,仿佛让人置身于浩瀚宇宙星辰。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团长高姜玥的独唱“青春舞曲”华丽花腔,潇洒大气,技惊四座。作曲家刘晓耕的作品《纳西古调·寻》和《阿搓搓》用纳西族古老民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之歌,歌颂普米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如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所说:“晓耕用他辛勤的探索,将云南各民族音乐的精华,聚集在了一起,融入了世界民族的音乐长河,有如一股源头活水,感人、优美。也让我们在用心倾听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了高原上清新的风。”
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对这两首作品的表达呈现出极高的水准。音乐节奏充满张力和激情,仿佛要穿透金色大厅的穹顶飞向苍茫夜空,那歌声与鼓点直上云霄又低回宛转,我听到流水、雨滴,听到祈祷、悲伤,也听到抚慰、希望,美妙的旋律如梦如幻,那无边无际的声音围绕着我,仿佛天地之间,只有这歌声。《纳西古调·寻》和《阿搓搓》获得了满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场观看演出的刘晓耕激动地说:“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的艺术表现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令人震憾。她们应该从珠海走出去,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去。”在观众们的热烈呼唤中,口风琴微微响起,最后的“狮子山下”,给这个秋天的夜晚带来明媚春光、灿烂希望。
轨迹
也许是见证了“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许多台下的故事,因此更能体会、理解何流老师带着她的团队十年走来的不易和经历的甘苦,敬佩何老师那么瘦小的身体隐藏着那么巨大的能量,“你的为人,你的坚持,你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会感动和带动很多人,难能可贵。”“十年,听起来很长,走过来又觉得很短,用一句歌词来说:多幸运我有个我们。”珠海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成立于2014年,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合唱团员都是珠海各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初创时是十六位女老师,因而得名“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该合唱团一路走来,十年的收获不仅有专业提升,更有精神引领。艺术总监、指挥何流就是合唱团之魂。
何流小鸟依人的外表下是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内心,大病初愈回到舞台,如女神一样光彩照人。这场音乐会何流亲自担任指挥和艺术导赏,为现场观众介绍团队十年发展的台前幕后故事。她说:“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坚持和努力的展现,更是对音乐艺术无限热爱与奉献精神的传递。我们将继续秉承奉献精神,用歌声传递爱与温暖,并把研修所学奉献于珠海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就是传递爱,传播真善美种子的工作。现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合唱几乎成了一种最受大家欢迎,最有生命力的音乐表现形式,真正印证了“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何其有幸,珠海的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老师引领感受音乐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
钢琴艺术指导冉芮,用双手创造奇迹,钢琴、口风琴、打击乐和小乐器演奏……后半场更是化身指挥。合唱团在今年7月刚落幕的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女声组金奖和情景民谣组银奖的佳绩,向全世界展示了来自珠海音乐教师的风采。“今夜,‘十六分’唱响珠海,唱出心中爱的声音。我们唱给喜爱音乐的人,更唱给坚持了十年的自己。人生有几个十年?我庆幸这十年,我与你们在一起”。
合唱的意义,在于众人的参与,集体的协作,各个声部或高亢宽厚或深沉轻柔的不同音调,不同声部,共同演绎声音之美。合唱真正的魅力,在于大家积极参与的整个过程。
“十六分”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群人一起唱歌,你能听到的,是她们余音绕梁的美妙歌声,看到的是她们的身姿优雅动人。可你听不到的,是她们十年如一日坚持训练的毅然决然,看不到的是她们换下华服回到讲台的坚守。台前是高品质演出,幕后是在工作、家庭、专业之间不停轮转的默默付出。合唱团成立至今的十年间,老师们除了要完成各校的教学任务,还要利用教研和休息时间聚到一起进行合唱训练。在这个“70后”“80后”“90后”交织的团队里,每一位音乐教师就像是独一无二的“音符”,在合唱研修中合力奏出珠海最美乐章。
高姜玥说:“十年来,不同年纪的合唱团团员在这里书写着同一种热爱,描绘出一部部动人的乐章。”
回响
合唱的美,是音乐的美,也是人心的美。珠海是一座热爱合唱的城市,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从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到海韵合唱团、爱乐合唱团、童声合唱团……大大小小的合唱团比比皆是,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本土的一颗璀璨明珠。
合唱让无数的人领略了音乐的美好,让每个参与者学会了安静,用耳朵感知和倾听声音变化带来的美好。正如何流所说,“合唱团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可以有N个理由掉队”。同声部的训练让每个合唱者认真体会,用心感悟声音的统一与平衡。与钢琴的配合,与指挥的呼应,与整个合唱团队的配合,学会尊重,懂得配合,这个过程也是一场马拉松,磨练的是每个合唱者的意志和耐心。当指挥手势抬起,听到声音的洪流融合、穿透、凝聚,旋律变化,节奏起伏,深深体会到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力量。在美妙的和声中,瞬间忘却世俗生活的喧嚣与烦闷,获得治愈和救赎。
珠海这座海滨城市向海而生,以开放包容、融贯东西的气质,孕育出缤纷多彩的艺术氛围,也催生了这个具有特色的本土文艺团体——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的音乐会首次进入了珠海艺术节的展演,这场《奉献》正是对“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最生动的诠释。

赤心澳氹书忠诚

——评吴志良新实证主义散文《遇见》
□ 商成勇

深夜,就着南国秋雨打窗棂时现金声玉振枹鼓盈耳的音韵,展读吴志良先生和他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万字长卷散文《遇见》,被他沉雄老辣的文笔、深邃凝炼的思想和稳实厚重的叙述感动着,一股老醪上头憋不住的情绪势要宣流,这便有了如下的文字——
南国澳门响当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拓荒和播扬者吴志良,在笔者的视角里是一位赶脚途程上的怀德君子。
先圣曰“君子怀德”。《论语》中的这句名言,说的是君子之道乃利人利他利天下,同时,君子之德风,来自于他的涵养修为,来自于博爱与善舍。笔者引述孔老夫子名句比照吴先生,是因为东西文明交融的探索范本中,“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力行中,绝大部分章节有着他的见证和书写。
他是一位怀揣家国大爱的时代鼓手。他对澳门所作的贡献,单就澳门文化艺术和文学创作道路开辟付出的辛劳,即可见一斑。例如他利用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共商国是接受记者采访的机会,大力介绍推广澳门,让普罗大众感知小城文化,从他口中发出对澳门最为公允的权威之声: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是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而当他亲手打造的影响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文史网“澳门记忆”,荣膺“探索之星”的高光时刻,本就面善心纯敦厚实诚的他,笑眯眯的双眼合成了一道线。他为自己能致力提升大众对历史遗产认知,兴奋不已。人们评价他是连接东西方文明并使之深度交融的信使。
所有澳门知识精英界都知道,他身体力行,亲自站在澳门文化艺术对外大宣介前台,实实在在推动澳门成为东西方文明互鉴交融的范本,几乎所有相关活动都有他的身影。
对于他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10月号的散文《遇见》,笔者相信任谁遇见都会眼前一亮。
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要恰切地表达出意与境,真切自然的语言是为指要。通观作者的这部作品,笔者认为正合了王国维先生的话,文章自始至终,都在自然中表达,毫无违和感,更无辞藻堆砌矫揉造作之态,这也是作品最赢人的地方。
作为普通读者,笔者更看中的是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人文气息。作者将发生于澳门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方人物相互间思想的碰撞,引申向历史发展的必然。
《遇见》展现了从历史纵深处走出的一个鲜活立体的澳门具象。作品结构的严谨,布局的得体,写本的新颖,人物叙事以及在时间节点上的环环紧扣,无不营造出写作形式独特和洋洋大观的舆理气象。本人认为,宏观认识澳门史,只这一部作品足矣。因为在作者笔下的9位人物,庄重灵动地撑住了澳门的人文精神。他们依次是:汤显祖、利玛窦、吴力、容闳、马礼逊、林则徐、郑观应、孙中山、飞南第。这些人物在绵历500多年的澳门,于各自最主要的人生一瞬,留下了极为饱满的个性人格。在作者别具匠心搭建的人生交集实证叙述中,这些人物款款而来,走近捧读者,走向大方广众。他们最终皆因与澳门的关联而完成了自身的塑造。当然作品中描述的代表性地名如大三巴、莲峰庙、观音堂、阿婆井和东望洋山等,也因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让读者向往。
笔者反复咀嚼揣摩,用心扒梳,发现作者仅援引的文献和诗词作品就有70处,这些先贤留下的经典文献和诗词作品,组成了澳门历史的纬线,成为历史切面上跳荡的珍珠。如从开篇引述澳门观音堂诗碑序言“抚烟霞之变幻,慨邦国之兴废”,到利玛窦与汤显祖新奇而各自对对方充满疑窦的思想碰撞;从出洋学西方之长技而返国效力的容闳,到康有为、梁启超发挥澳门“近内地,通海外”优势,创办《新知报》开启民智唤起民族精神的行动;从孙中山与飞南第之间传递人性光辉和朴素深挚人文情怀的伟大友谊,到共和国成立日濠江中学杜岚带学生升起的五星红旗等等,一幕幕历史人物事件,让人感慨万千,扼腕叹息,泪湿襟衫。又如以时间顺序延展出的经线,自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并始伸欲望于广州沿海,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率船队抵达珠江口要求登陆贸易……1839年林则徐巡阅澳门,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扑灭戊戌变法,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拟聘飞南第作顾问,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以时间为顺序密集铺陈了足足29个历史事件之多。这桩桩件件史实的具体时间,串缀筑垒起整部作品的宏丽佳构,经纬交叠,左右驰骋,上下贯通,从而脉络清晰,汪洋恣肆,织就一袭华衮天衣,冲决出一条浩荡大河!
笔者感到作者的这部万字长卷散文,其实是在走探索新实证主义的写作之路,这对于文学百花园的繁盛,意义是很大的。恍然觉知这一路走来,作者学贯东西的语言文字天赋和人文学术研究精神,于本次写作时是派上了用场的。
笔者在想,在当下或者未来的某一天,名声鹊起的澳门某所大学会成立一门显学,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的学系。因为有将等身著作供奉于大众作精神食粮者,他身先士卒,且追随者众。
复又想起先圣还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驾驭澳门这方人文大船多年的吴先生,早就给自己有过人生定位。他弘毅担当,已取得过太多堪可辉映澳门历史的业绩,而目下的时间节点,恰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特殊时段,他每天在奔忙推动澳门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一定也在精心思考着未来澳门人文的新图景。此心光明,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杨妙境 览过方知

□ 索朗恰自

黄杨有妙境,须向幽处寻。
林深解花语,空谷闻禅音。
徒手援峭壁,双脚踩层云。
众生收眼底,日月涵太清。
话说写字作诗皆如登山,欲登顶峰,须经三重境。
第一重,由入口上山,循规蹈矩,见石级而踏步,亦步亦趋,累则择石凳小憩,却不敢懈怠,唯恐落后于人。
第二重,踏步石级久矣,难见尽头,不妨择幽径而行。顿时阳光倾泻,胸有沟壑。路虽崎岖,兴却盎然。见林泉而惊喜,闻鸟语而粲然。可以攀虬松摘坚果,亦能抚幽兰嗅芬芳。忽见怪石兀立疑无路,只能双手攀援似猕猴。腿酸软,背浃汗,回头路,无暇看。衣带渐宽终不悔,经历方知其中味。翻越叠障意气发,风光无限在险峰。斗门全貌收眼底,龙井偎依锅盖栋。盘膝运气狮子吼,长歌再上一层楼。
第三重,历经磨难,见识亦长,韬光养晦,重回石级。石级仍是石级,却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夕阳如血凝日丹,月华似水罩重峦。指点江山,万千气象尽收心底;笔走龙蛇,豪迈奔放法度森严。
此番闲话,皆由赏《黄杨妙境——梁健夫诗词联赋师友书法作品集》有感而发。
梁健夫赞朱起明书法“字如流水,心如明月”,此乃胸有日月之谓也。胸藏日月,诗书气象自现。
“黄杨生妙境,流韵净心台。”(梁健夫《秋到斗门》),读此诗句,心生欢喜。《黄杨妙境——梁健夫诗词联赋师友书法作品集》以梁健夫诗词为题材,收录书法名家及斗门黄杨书画院师生51幅书法精品。览赏之余,意犹未尽,以诗为赞:
一动一静皆含法,脉络不断如织纱。
纵横牵掣环盘行,相合无离各牵挂。
巧拙灵便浑然成,精神散朗似大家。
雄厚恣肆入肌理,丰而不怯骨势达。
虚和取韵皆旋律,屈伸自如走惊蛇。
神圆不滞有主宰,方通不执气自华。
顿挫劲利恍如涩,沉着虚灵显凝滑。
齐润圆秀楷入韵,深厚高逸草生花。
乍徐还疾往复收,沉着飘逸自挥洒。
短见薄识阔论难,今夜点灯读撇捺。

居下方能济物

——读韦佐诗集《一条河流缓慢推动大海》
□ 黄俊怡

印象中壮族诗人韦佐在写作上趋于多元,他寄来这本诗集不久前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汇集他近五年来创作的110多首诗作,是其将思想融于诗的一次汇集。
韦佐居住在广西的一座滨海城市,大海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他热爱这座海上清晨雾气氤氲如若仙境且不缺少浪漫与抒情的城市。当我读完这本诗集,我得说,韦佐并非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多趋于理性,可以说得上是一位富有哲理性的诗人,这源于他在悠久的道统文化有相当的涉猎与心得,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光芒内敛隐于诗行间,如添羽翼,使得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在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
水是生命的源头。在韦佐的诗歌中,水是重要的元素。水包含了河流与大海,水的轨迹,从河流开始缓慢地向大海推动。从诗的意象,防城的一条江,一条河,成为韦佐溯本归源的物指。从《在防城江入海口》追寻合浦郡古老而厚重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地域文化的高度认同。
水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也具有柔性、居下的特性。作为以一条河流推动大海,以“缓慢”的情态,体现出水的无限张力。水是自然之物,是人不可分割的生命之源。水来自河流,归向大海。韦佐说,多年来,他一直身居下游,学习大海的宽容。
由河流到大海是必经的路径,也是韦佐贯穿诗集的一条主轴。二十七年来,伴海而居,他对大海可谓一往情深。读韦佐的诗集能明显感受到大海的浓烈气息。写海,集风、海鸥、船只、航灯、大雾、马达声等意象于一体,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海上蓝图。韦佐笔下的海不张扬,甚至有时写风声亦有一种平静,他更多呈现海在月色下柔性的一面。
当然,风并不可能恒处平缓状态。在韦佐笔下,他在风静与风起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并不会任其肆虐或任其一味飞扬。《一些石头把风压低》是一首写海风的组诗。在韦佐的诗歌意境里,大海辽阔,海滩温和,瓦房的建筑物,在海风来袭之时,“身为瓦房”总是额外负重。这种负重,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蓝和解》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星级酒店玻璃墙幕能抵抗风暴,诗人更多在于强调防御外力的重要性,从而表达出与“风暴”和解。《礁岛即景》中成年的蚝蛎,外壳带刺似刀,却包裹有最柔软的心。诗人以物寓理,借物咏人,显示出其诗歌在刚柔相济中维持着某种平衡和克制的思想意识,又如《石壁的箴言》以一块石头透视出人生深刻的道理:石头本身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必然背负整个海洋,“一同承受月光旋转的重量/像永远的卧底,功名深藏。”这组诗将石头的藏与拙,防与守娓娓道来,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诗歌启发人取决于诗的内涵与哲理,在这一点上,韦佐深具思哲及思想深度。他的诗歌以柔制刚,不乏出现月光、夜色,还有夜里撤退的大海。在诗人笔下,月色朗照,大海显得柔和。《最低处那片月色》:“如似今夜/大海在此功成身退。”较比白天波涛汹涌的海,韦佐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又如写月色的低:“最低那片月色/有如万物臣服”,月色低下亦如水流往低处,他道出天地万物谦卑与无为的特性。这首诗中,物与我交织,颇为契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反映出诗人以水悟“自然之道”的哲理。
韦佐的诗蕴含二元对立的意象,如显与藏,石头的坚硬与风的柔软,这与他受传统儒、道思想的熏陶,并影响其诗观,也正是处于谦卑,才使其诗歌境界有别于大多数诗人,亦由此显示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因为保持有水的“低势”,立于卑下,方能显得高大。如《旧船博物馆》一诗中,白鹭低飞,“芦花晃动像频频赞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低下,方能济物。
韦佐在诗歌中融入了个人对生活的感触,其诗有透彻的感悟,令人产生深刻共鸣。《厨中的寂静》写的是电饭锅蒸饭,由此引发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所谓胃口,不过是回忆的重复/所谓生活,不过是一锅白米粥/是短暂的沸腾/及其此后,长久的沉默。”
诸如此类透彻的说理,一语中的,击人心扉。此从侧面揭示饮食无非是身体所需,生活的本质原本很简单,人活着的目的并非是无穷无尽地追求个人的欲望,诗人道出事物在“沸腾”过后趋于平静。在当下人们无休止一般折腾,一味追逐物质,不懂得学会自我调剂的现实当中,诗人表现出罕见的人间清醒。
《虚拟的圆形》对时针的流转,韦佐写道:“生命不过是被借用的时光量筒/渐渐被注满,而后自动清空。”时间的有形与无形,“有”与“空”相对,诗歌的思辨性在韦佐的诗中比比皆是。《鹧鸪,一座虚拟的山谷》则是沿袭管用的手法,采取以实写虚,诗人借助“咕咕”鸟鸣声,用“高亢”“咏叹”“沉吟”“有升有降,有起有伏”,隐喻人生高低起伏的常态。
从诗歌色彩上,韦佐保持一种白色基调,写白的意象涵盖白鹭、白雪、白云还有梨花白等。关于白的描写,《浮金》里对物质(黄金)的解读,韦佐认为是“一笔虚拟的财富”,他注重的是声誉的清白;《余生的白》则是月光灰烬落在头顶的“白”;《花香的颜色是白色的》这白,是让人怀旧的白,也是纯粹的白,亦是诗人对自我心声袒露的表白。白在韦佐的诗中,显得坦率而真诚,其诗歌价值取向的“白”,俨然一股奔向大海的清流。
在这本诗集里,韦佐有不少怀旧篇幅。身为血肉之躯,在面对爱别离的感伤,回到生命的来处,韦佐系念父母的恩情,将之喻为一条无法偿还的河流。他亦在一些时候,想起古榕树顶的星光,返回生命最初的美好,还原村庄自然淳朴之美,怀念那段远去的年华。
韦佐将哲学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这在当下诗歌写作中显得尤为珍贵。现、近代以来,诗歌受西方诗潮的影响甚大,韦佐以诗歌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坚守,所凸显的传统文化价值是无形的,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蕴含深邃文化内涵的诗集。

文字:吴鲜 商成勇 索朗恰自 黄俊怡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丨悦读(2024年12月6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2-06 01:36
十六分音符的“奉献”

□ 吴 鲜

第四届珠海艺术节期间,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金色的莫扎特音乐厅歌声悠扬,珠海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奉献”如期而至,这是一场艺术与情怀齐飞的音乐盛宴。

歌声
音乐会以充满深情与爱意的作品《奉献》开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旋律起时,美妙的和声轻柔温润,吹面不寒杨柳风,简直心都快融化了。那些被封尘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温暖的歌声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了脚步,在歌声里发出深深的感慨,慰藉每一个在人生路上奔波疲惫的灵魂。从序曲到尾声,13首曲目风格迥异,多姿多彩,有具有豪迈气概的传统京剧改编的《定军山》鼓舞飞扬,红妆尽显沙场秋点兵的飒爽英姿;有浓郁怀旧情感的经典电影主题曲《渔光曲》悠远又伤感;有动人心弦的《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想你的365天》;有古典悠远的《在水一方》与大提琴深情的缭绕和鸣……每一句歌词都像是抚慰过去的伤痕,又像是拥抱曾经的美好。印象特别深刻是用独特的武汉方言叙述与吟唱的《汉阳门花园》,听到纯正的武汉话唱出:“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过路的看风景,住家的卖清茶……”高声部明媚,中声部温润,低声部厚实的承托,这完美的和声带着我瞬间回到武汉,最纯真的青春校园,竟忍不住热泪盈眶,从没有一场音乐会能够这样触动心弦。
下半场作品既大气又富有戏剧性,南唐诗歌《子夜》、古调新韵的唐诗《春夜喜雨》用现代音乐元素与风格创作的音乐空间,仿佛让人置身于浩瀚宇宙星辰。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团长高姜玥的独唱“青春舞曲”华丽花腔,潇洒大气,技惊四座。作曲家刘晓耕的作品《纳西古调·寻》和《阿搓搓》用纳西族古老民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之歌,歌颂普米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如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所说:“晓耕用他辛勤的探索,将云南各民族音乐的精华,聚集在了一起,融入了世界民族的音乐长河,有如一股源头活水,感人、优美。也让我们在用心倾听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了高原上清新的风。”
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对这两首作品的表达呈现出极高的水准。音乐节奏充满张力和激情,仿佛要穿透金色大厅的穹顶飞向苍茫夜空,那歌声与鼓点直上云霄又低回宛转,我听到流水、雨滴,听到祈祷、悲伤,也听到抚慰、希望,美妙的旋律如梦如幻,那无边无际的声音围绕着我,仿佛天地之间,只有这歌声。《纳西古调·寻》和《阿搓搓》获得了满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场观看演出的刘晓耕激动地说:“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的艺术表现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令人震憾。她们应该从珠海走出去,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去。”在观众们的热烈呼唤中,口风琴微微响起,最后的“狮子山下”,给这个秋天的夜晚带来明媚春光、灿烂希望。
轨迹
也许是见证了“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许多台下的故事,因此更能体会、理解何流老师带着她的团队十年走来的不易和经历的甘苦,敬佩何老师那么瘦小的身体隐藏着那么巨大的能量,“你的为人,你的坚持,你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会感动和带动很多人,难能可贵。”“十年,听起来很长,走过来又觉得很短,用一句歌词来说:多幸运我有个我们。”珠海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成立于2014年,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合唱团员都是珠海各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初创时是十六位女老师,因而得名“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该合唱团一路走来,十年的收获不仅有专业提升,更有精神引领。艺术总监、指挥何流就是合唱团之魂。
何流小鸟依人的外表下是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内心,大病初愈回到舞台,如女神一样光彩照人。这场音乐会何流亲自担任指挥和艺术导赏,为现场观众介绍团队十年发展的台前幕后故事。她说:“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坚持和努力的展现,更是对音乐艺术无限热爱与奉献精神的传递。我们将继续秉承奉献精神,用歌声传递爱与温暖,并把研修所学奉献于珠海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就是传递爱,传播真善美种子的工作。现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合唱几乎成了一种最受大家欢迎,最有生命力的音乐表现形式,真正印证了“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何其有幸,珠海的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老师引领感受音乐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
钢琴艺术指导冉芮,用双手创造奇迹,钢琴、口风琴、打击乐和小乐器演奏……后半场更是化身指挥。合唱团在今年7月刚落幕的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女声组金奖和情景民谣组银奖的佳绩,向全世界展示了来自珠海音乐教师的风采。“今夜,‘十六分’唱响珠海,唱出心中爱的声音。我们唱给喜爱音乐的人,更唱给坚持了十年的自己。人生有几个十年?我庆幸这十年,我与你们在一起”。
合唱的意义,在于众人的参与,集体的协作,各个声部或高亢宽厚或深沉轻柔的不同音调,不同声部,共同演绎声音之美。合唱真正的魅力,在于大家积极参与的整个过程。
“十六分”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群人一起唱歌,你能听到的,是她们余音绕梁的美妙歌声,看到的是她们的身姿优雅动人。可你听不到的,是她们十年如一日坚持训练的毅然决然,看不到的是她们换下华服回到讲台的坚守。台前是高品质演出,幕后是在工作、家庭、专业之间不停轮转的默默付出。合唱团成立至今的十年间,老师们除了要完成各校的教学任务,还要利用教研和休息时间聚到一起进行合唱训练。在这个“70后”“80后”“90后”交织的团队里,每一位音乐教师就像是独一无二的“音符”,在合唱研修中合力奏出珠海最美乐章。
高姜玥说:“十年来,不同年纪的合唱团团员在这里书写着同一种热爱,描绘出一部部动人的乐章。”
回响
合唱的美,是音乐的美,也是人心的美。珠海是一座热爱合唱的城市,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从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到海韵合唱团、爱乐合唱团、童声合唱团……大大小小的合唱团比比皆是,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本土的一颗璀璨明珠。
合唱让无数的人领略了音乐的美好,让每个参与者学会了安静,用耳朵感知和倾听声音变化带来的美好。正如何流所说,“合唱团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可以有N个理由掉队”。同声部的训练让每个合唱者认真体会,用心感悟声音的统一与平衡。与钢琴的配合,与指挥的呼应,与整个合唱团队的配合,学会尊重,懂得配合,这个过程也是一场马拉松,磨练的是每个合唱者的意志和耐心。当指挥手势抬起,听到声音的洪流融合、穿透、凝聚,旋律变化,节奏起伏,深深体会到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力量。在美妙的和声中,瞬间忘却世俗生活的喧嚣与烦闷,获得治愈和救赎。
珠海这座海滨城市向海而生,以开放包容、融贯东西的气质,孕育出缤纷多彩的艺术氛围,也催生了这个具有特色的本土文艺团体——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十六分音符女声合唱团的音乐会首次进入了珠海艺术节的展演,这场《奉献》正是对“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最生动的诠释。

赤心澳氹书忠诚

——评吴志良新实证主义散文《遇见》
□ 商成勇

深夜,就着南国秋雨打窗棂时现金声玉振枹鼓盈耳的音韵,展读吴志良先生和他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万字长卷散文《遇见》,被他沉雄老辣的文笔、深邃凝炼的思想和稳实厚重的叙述感动着,一股老醪上头憋不住的情绪势要宣流,这便有了如下的文字——
南国澳门响当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拓荒和播扬者吴志良,在笔者的视角里是一位赶脚途程上的怀德君子。
先圣曰“君子怀德”。《论语》中的这句名言,说的是君子之道乃利人利他利天下,同时,君子之德风,来自于他的涵养修为,来自于博爱与善舍。笔者引述孔老夫子名句比照吴先生,是因为东西文明交融的探索范本中,“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力行中,绝大部分章节有着他的见证和书写。
他是一位怀揣家国大爱的时代鼓手。他对澳门所作的贡献,单就澳门文化艺术和文学创作道路开辟付出的辛劳,即可见一斑。例如他利用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共商国是接受记者采访的机会,大力介绍推广澳门,让普罗大众感知小城文化,从他口中发出对澳门最为公允的权威之声: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是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而当他亲手打造的影响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文史网“澳门记忆”,荣膺“探索之星”的高光时刻,本就面善心纯敦厚实诚的他,笑眯眯的双眼合成了一道线。他为自己能致力提升大众对历史遗产认知,兴奋不已。人们评价他是连接东西方文明并使之深度交融的信使。
所有澳门知识精英界都知道,他身体力行,亲自站在澳门文化艺术对外大宣介前台,实实在在推动澳门成为东西方文明互鉴交融的范本,几乎所有相关活动都有他的身影。
对于他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10月号的散文《遇见》,笔者相信任谁遇见都会眼前一亮。
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要恰切地表达出意与境,真切自然的语言是为指要。通观作者的这部作品,笔者认为正合了王国维先生的话,文章自始至终,都在自然中表达,毫无违和感,更无辞藻堆砌矫揉造作之态,这也是作品最赢人的地方。
作为普通读者,笔者更看中的是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人文气息。作者将发生于澳门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方人物相互间思想的碰撞,引申向历史发展的必然。
《遇见》展现了从历史纵深处走出的一个鲜活立体的澳门具象。作品结构的严谨,布局的得体,写本的新颖,人物叙事以及在时间节点上的环环紧扣,无不营造出写作形式独特和洋洋大观的舆理气象。本人认为,宏观认识澳门史,只这一部作品足矣。因为在作者笔下的9位人物,庄重灵动地撑住了澳门的人文精神。他们依次是:汤显祖、利玛窦、吴力、容闳、马礼逊、林则徐、郑观应、孙中山、飞南第。这些人物在绵历500多年的澳门,于各自最主要的人生一瞬,留下了极为饱满的个性人格。在作者别具匠心搭建的人生交集实证叙述中,这些人物款款而来,走近捧读者,走向大方广众。他们最终皆因与澳门的关联而完成了自身的塑造。当然作品中描述的代表性地名如大三巴、莲峰庙、观音堂、阿婆井和东望洋山等,也因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让读者向往。
笔者反复咀嚼揣摩,用心扒梳,发现作者仅援引的文献和诗词作品就有70处,这些先贤留下的经典文献和诗词作品,组成了澳门历史的纬线,成为历史切面上跳荡的珍珠。如从开篇引述澳门观音堂诗碑序言“抚烟霞之变幻,慨邦国之兴废”,到利玛窦与汤显祖新奇而各自对对方充满疑窦的思想碰撞;从出洋学西方之长技而返国效力的容闳,到康有为、梁启超发挥澳门“近内地,通海外”优势,创办《新知报》开启民智唤起民族精神的行动;从孙中山与飞南第之间传递人性光辉和朴素深挚人文情怀的伟大友谊,到共和国成立日濠江中学杜岚带学生升起的五星红旗等等,一幕幕历史人物事件,让人感慨万千,扼腕叹息,泪湿襟衫。又如以时间顺序延展出的经线,自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并始伸欲望于广州沿海,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率船队抵达珠江口要求登陆贸易……1839年林则徐巡阅澳门,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扑灭戊戌变法,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拟聘飞南第作顾问,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以时间为顺序密集铺陈了足足29个历史事件之多。这桩桩件件史实的具体时间,串缀筑垒起整部作品的宏丽佳构,经纬交叠,左右驰骋,上下贯通,从而脉络清晰,汪洋恣肆,织就一袭华衮天衣,冲决出一条浩荡大河!
笔者感到作者的这部万字长卷散文,其实是在走探索新实证主义的写作之路,这对于文学百花园的繁盛,意义是很大的。恍然觉知这一路走来,作者学贯东西的语言文字天赋和人文学术研究精神,于本次写作时是派上了用场的。
笔者在想,在当下或者未来的某一天,名声鹊起的澳门某所大学会成立一门显学,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的学系。因为有将等身著作供奉于大众作精神食粮者,他身先士卒,且追随者众。
复又想起先圣还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驾驭澳门这方人文大船多年的吴先生,早就给自己有过人生定位。他弘毅担当,已取得过太多堪可辉映澳门历史的业绩,而目下的时间节点,恰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特殊时段,他每天在奔忙推动澳门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一定也在精心思考着未来澳门人文的新图景。此心光明,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杨妙境 览过方知

□ 索朗恰自

黄杨有妙境,须向幽处寻。
林深解花语,空谷闻禅音。
徒手援峭壁,双脚踩层云。
众生收眼底,日月涵太清。
话说写字作诗皆如登山,欲登顶峰,须经三重境。
第一重,由入口上山,循规蹈矩,见石级而踏步,亦步亦趋,累则择石凳小憩,却不敢懈怠,唯恐落后于人。
第二重,踏步石级久矣,难见尽头,不妨择幽径而行。顿时阳光倾泻,胸有沟壑。路虽崎岖,兴却盎然。见林泉而惊喜,闻鸟语而粲然。可以攀虬松摘坚果,亦能抚幽兰嗅芬芳。忽见怪石兀立疑无路,只能双手攀援似猕猴。腿酸软,背浃汗,回头路,无暇看。衣带渐宽终不悔,经历方知其中味。翻越叠障意气发,风光无限在险峰。斗门全貌收眼底,龙井偎依锅盖栋。盘膝运气狮子吼,长歌再上一层楼。
第三重,历经磨难,见识亦长,韬光养晦,重回石级。石级仍是石级,却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夕阳如血凝日丹,月华似水罩重峦。指点江山,万千气象尽收心底;笔走龙蛇,豪迈奔放法度森严。
此番闲话,皆由赏《黄杨妙境——梁健夫诗词联赋师友书法作品集》有感而发。
梁健夫赞朱起明书法“字如流水,心如明月”,此乃胸有日月之谓也。胸藏日月,诗书气象自现。
“黄杨生妙境,流韵净心台。”(梁健夫《秋到斗门》),读此诗句,心生欢喜。《黄杨妙境——梁健夫诗词联赋师友书法作品集》以梁健夫诗词为题材,收录书法名家及斗门黄杨书画院师生51幅书法精品。览赏之余,意犹未尽,以诗为赞:
一动一静皆含法,脉络不断如织纱。
纵横牵掣环盘行,相合无离各牵挂。
巧拙灵便浑然成,精神散朗似大家。
雄厚恣肆入肌理,丰而不怯骨势达。
虚和取韵皆旋律,屈伸自如走惊蛇。
神圆不滞有主宰,方通不执气自华。
顿挫劲利恍如涩,沉着虚灵显凝滑。
齐润圆秀楷入韵,深厚高逸草生花。
乍徐还疾往复收,沉着飘逸自挥洒。
短见薄识阔论难,今夜点灯读撇捺。

居下方能济物

——读韦佐诗集《一条河流缓慢推动大海》
□ 黄俊怡

印象中壮族诗人韦佐在写作上趋于多元,他寄来这本诗集不久前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汇集他近五年来创作的110多首诗作,是其将思想融于诗的一次汇集。
韦佐居住在广西的一座滨海城市,大海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他热爱这座海上清晨雾气氤氲如若仙境且不缺少浪漫与抒情的城市。当我读完这本诗集,我得说,韦佐并非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多趋于理性,可以说得上是一位富有哲理性的诗人,这源于他在悠久的道统文化有相当的涉猎与心得,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光芒内敛隐于诗行间,如添羽翼,使得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在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
水是生命的源头。在韦佐的诗歌中,水是重要的元素。水包含了河流与大海,水的轨迹,从河流开始缓慢地向大海推动。从诗的意象,防城的一条江,一条河,成为韦佐溯本归源的物指。从《在防城江入海口》追寻合浦郡古老而厚重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地域文化的高度认同。
水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也具有柔性、居下的特性。作为以一条河流推动大海,以“缓慢”的情态,体现出水的无限张力。水是自然之物,是人不可分割的生命之源。水来自河流,归向大海。韦佐说,多年来,他一直身居下游,学习大海的宽容。
由河流到大海是必经的路径,也是韦佐贯穿诗集的一条主轴。二十七年来,伴海而居,他对大海可谓一往情深。读韦佐的诗集能明显感受到大海的浓烈气息。写海,集风、海鸥、船只、航灯、大雾、马达声等意象于一体,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海上蓝图。韦佐笔下的海不张扬,甚至有时写风声亦有一种平静,他更多呈现海在月色下柔性的一面。
当然,风并不可能恒处平缓状态。在韦佐笔下,他在风静与风起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并不会任其肆虐或任其一味飞扬。《一些石头把风压低》是一首写海风的组诗。在韦佐的诗歌意境里,大海辽阔,海滩温和,瓦房的建筑物,在海风来袭之时,“身为瓦房”总是额外负重。这种负重,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蓝和解》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星级酒店玻璃墙幕能抵抗风暴,诗人更多在于强调防御外力的重要性,从而表达出与“风暴”和解。《礁岛即景》中成年的蚝蛎,外壳带刺似刀,却包裹有最柔软的心。诗人以物寓理,借物咏人,显示出其诗歌在刚柔相济中维持着某种平衡和克制的思想意识,又如《石壁的箴言》以一块石头透视出人生深刻的道理:石头本身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必然背负整个海洋,“一同承受月光旋转的重量/像永远的卧底,功名深藏。”这组诗将石头的藏与拙,防与守娓娓道来,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诗歌启发人取决于诗的内涵与哲理,在这一点上,韦佐深具思哲及思想深度。他的诗歌以柔制刚,不乏出现月光、夜色,还有夜里撤退的大海。在诗人笔下,月色朗照,大海显得柔和。《最低处那片月色》:“如似今夜/大海在此功成身退。”较比白天波涛汹涌的海,韦佐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又如写月色的低:“最低那片月色/有如万物臣服”,月色低下亦如水流往低处,他道出天地万物谦卑与无为的特性。这首诗中,物与我交织,颇为契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反映出诗人以水悟“自然之道”的哲理。
韦佐的诗蕴含二元对立的意象,如显与藏,石头的坚硬与风的柔软,这与他受传统儒、道思想的熏陶,并影响其诗观,也正是处于谦卑,才使其诗歌境界有别于大多数诗人,亦由此显示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因为保持有水的“低势”,立于卑下,方能显得高大。如《旧船博物馆》一诗中,白鹭低飞,“芦花晃动像频频赞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低下,方能济物。
韦佐在诗歌中融入了个人对生活的感触,其诗有透彻的感悟,令人产生深刻共鸣。《厨中的寂静》写的是电饭锅蒸饭,由此引发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所谓胃口,不过是回忆的重复/所谓生活,不过是一锅白米粥/是短暂的沸腾/及其此后,长久的沉默。”
诸如此类透彻的说理,一语中的,击人心扉。此从侧面揭示饮食无非是身体所需,生活的本质原本很简单,人活着的目的并非是无穷无尽地追求个人的欲望,诗人道出事物在“沸腾”过后趋于平静。在当下人们无休止一般折腾,一味追逐物质,不懂得学会自我调剂的现实当中,诗人表现出罕见的人间清醒。
《虚拟的圆形》对时针的流转,韦佐写道:“生命不过是被借用的时光量筒/渐渐被注满,而后自动清空。”时间的有形与无形,“有”与“空”相对,诗歌的思辨性在韦佐的诗中比比皆是。《鹧鸪,一座虚拟的山谷》则是沿袭管用的手法,采取以实写虚,诗人借助“咕咕”鸟鸣声,用“高亢”“咏叹”“沉吟”“有升有降,有起有伏”,隐喻人生高低起伏的常态。
从诗歌色彩上,韦佐保持一种白色基调,写白的意象涵盖白鹭、白雪、白云还有梨花白等。关于白的描写,《浮金》里对物质(黄金)的解读,韦佐认为是“一笔虚拟的财富”,他注重的是声誉的清白;《余生的白》则是月光灰烬落在头顶的“白”;《花香的颜色是白色的》这白,是让人怀旧的白,也是纯粹的白,亦是诗人对自我心声袒露的表白。白在韦佐的诗中,显得坦率而真诚,其诗歌价值取向的“白”,俨然一股奔向大海的清流。
在这本诗集里,韦佐有不少怀旧篇幅。身为血肉之躯,在面对爱别离的感伤,回到生命的来处,韦佐系念父母的恩情,将之喻为一条无法偿还的河流。他亦在一些时候,想起古榕树顶的星光,返回生命最初的美好,还原村庄自然淳朴之美,怀念那段远去的年华。
韦佐将哲学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这在当下诗歌写作中显得尤为珍贵。现、近代以来,诗歌受西方诗潮的影响甚大,韦佐以诗歌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坚守,所凸显的传统文化价值是无形的,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蕴含深邃文化内涵的诗集。

文字:吴鲜 商成勇 索朗恰自 黄俊怡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