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强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的生产力形式,这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要求高度契合。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起主导作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全方位内容创新、全员化主体参与、全要素资源集聚、全过程创新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在实施创新驱动中的核心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具备哪些特征?珠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处于怎样的阶段?如何将珠海打造成为创新型城市?是每个关心珠海发展的市民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竞争激烈
根据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国家创新型城市依据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五大维度,30项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在这些指标中,创新能力的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之比、高层次人才数量、国家创新基地数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规上工业研发经费与营收占比、高新技术企业家数,成果转化能力的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数量等指标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分项指标。
根据该报告,全国共101个参评城市。其中,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西安、苏州、合肥。广东省共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个城市入选,其中深圳和广州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名和第七名。尽管珠海市没有入围全国创新城市名录,但就“技术创新”分项指标评比来看,珠海市以61.72分位居全国所有参评城市第22位,表现亮眼。
总体来看,城市间的创新能力竞争愈发激烈。从地区分布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态势;北京、上海、深圳位居三甲,新一线城市全面开花。
此外该报告还提出:城市创新产出呈现明显的“创新马赛克”特征。每一块“经济马赛克”的背后是一个“产业集群”,而每一块“创新马赛克”的背后是一个“创新集群”。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态势,现代产业基础坚实的城市,往往生产要素配置高效,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体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价值链高端环节,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协同创新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往往在各项指标上均落后于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领先城市。政府需通过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采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专业化技术转让服务体系等措施,在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中强化创新公共服务。
规模偏小成为制约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城市规模与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城市人口规模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显现。
珠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与不足
目前,珠海市多项科技创新指标排名靠前,某些指标可比肩国内第一梯队城市:
(1)研发费用支出比率较高
2019年珠海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15%,超过全省2.88%的平均水平,仅低于深圳,位列广州、东莞、佛山之前,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中排名第二。
(2)万人拥有专利数高
截至2023年底,珠海每万人拥有专利达到147.7件,仅次于深圳,位居大湾区第二位。
(3)其它创新指标也名列前茅
截至2023年底,珠海有109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到2657家,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早在2018年就已超过宁波、厦门、济南、郑州等省会城市及国家创新型城市,显示出了极高的“含金量”。全市现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孵化器17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358家。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117家、市级434家。
此外,科技人才加速涌入珠海的势头也日渐凸显。来自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珠海引进各类人才达7万人,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与此同时,珠海还是全省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高校聚集地,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74万人。
珠海创新型城市相对指标突出,但总量指标不足,需要向“大而强”转变。
(1)GDP总量还需继续提高
近几年,珠海GDP总量实现一年一个台阶的快速增长。2023年珠海市GDP为4233.22亿元,但对比珠江东岸多座GDP规模超万亿元的城市,差距依然较大。城市能级量级小、产业规模不大,制约了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整体支撑。产业链不完整,集聚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公共科技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配置。
(2)专利申请数量需保持增长势头
受制于整体经济规模等因素,珠海专利授权量与领先城市的差距明显,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珠海授权专利24551多件;发明专利7892件,而同期广州授权专利11.8万余件,发明专利3.63万件;深圳全年专利授权量23.51万件,发明专利6.22万件。
(3)研发投入需要继续提升
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金额总量偏小,2023年118亿元的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远远小于深圳的1880.49亿元、广州的988.36亿元。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研发实力的重要指标,珠海仍需努力。在277家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中,只有29家分布在珠海,位列第四,远低于广州(80家)、深圳(130家)、东莞(35家)。近年来,珠海市引入新型机构的数量尽管也在增长,但增速低于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城市之间的差距并未显著缩小。
科创、金融多维度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合肥通过风投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东莞多渠道引入高端人才进行科技研发合作,使得这些城市从传统工业城市逆袭成为创新型城市,这些典型的成功案例为珠海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1)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建议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珠海校区周边腾出土地引入企业,联合高校建设专业化大学科技园,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通过“政产学研金”结合,为科技企业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提供从初创、成长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接力式”服务。一方面,让大学和科技企业在台前唱主角,另一方面,围绕高校发展成立科创集团和科创中心等科创运作主体,形成从大学到科技园区、科创中心、投资公司和科技企业完整的科创生态链,为珠海市科技创新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2)通过风投引领,打造科创平台和生态
①“押准赛道、大胆风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
珠海市创投可主攻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投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推进,选取产业链关键环节、细分领域,精准投、集中投、持续投。
②“拓宽渠道、创新融资”推动科创企业“知产”变“资产”
立足科创企业集聚、知识产权储备等优势,强化与融资租赁、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服务,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支持科创中小企业使用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办理质押融资。采用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足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建立企业服务名录,设立企业综合评分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贷、积分贷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支持。
③“政策联动、惠企利企”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对现有产业扶持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形成由“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纲领性文件、政策资金管理办法、产业扶持政策、N个部门具体实施办法”共同构成的政策体系框架。防止政出多门,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吸引企业集聚发展。从贡献奖励、产业链对接和场景应用支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细化举措,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管理团队进行针对性奖励。
④“资本招商”推动珠海成为创投热土
坚持国企改革和资本招商并行、锻造队伍和借用外力并重,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推动国资平台战略重组,成立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设立市政府引导母基金,与国内知名风投、创投机构设立若干参股母子基金,打造超大规模的基金池,带动社会投资。
(3)多措并举引培科技人才,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结合政策制订、平台建设、科技交流等工作,突出拓展引才渠道,多形式集聚高端人才,大力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举办国际科技合作周,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和人才合作项目落地。举办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类论坛,邀请、吸引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出席学术交流,深化高端人才对珠海科技创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珠海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强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的生产力形式,这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要求高度契合。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起主导作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全方位内容创新、全员化主体参与、全要素资源集聚、全过程创新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在实施创新驱动中的核心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具备哪些特征?珠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处于怎样的阶段?如何将珠海打造成为创新型城市?是每个关心珠海发展的市民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竞争激烈
根据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国家创新型城市依据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五大维度,30项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在这些指标中,创新能力的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之比、高层次人才数量、国家创新基地数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规上工业研发经费与营收占比、高新技术企业家数,成果转化能力的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数量等指标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分项指标。
根据该报告,全国共101个参评城市。其中,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西安、苏州、合肥。广东省共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个城市入选,其中深圳和广州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名和第七名。尽管珠海市没有入围全国创新城市名录,但就“技术创新”分项指标评比来看,珠海市以61.72分位居全国所有参评城市第22位,表现亮眼。
总体来看,城市间的创新能力竞争愈发激烈。从地区分布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态势;北京、上海、深圳位居三甲,新一线城市全面开花。
此外该报告还提出:城市创新产出呈现明显的“创新马赛克”特征。每一块“经济马赛克”的背后是一个“产业集群”,而每一块“创新马赛克”的背后是一个“创新集群”。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态势,现代产业基础坚实的城市,往往生产要素配置高效,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体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价值链高端环节,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协同创新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往往在各项指标上均落后于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领先城市。政府需通过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采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专业化技术转让服务体系等措施,在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中强化创新公共服务。
规模偏小成为制约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城市规模与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城市人口规模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显现。
珠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与不足
目前,珠海市多项科技创新指标排名靠前,某些指标可比肩国内第一梯队城市:
(1)研发费用支出比率较高
2019年珠海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15%,超过全省2.88%的平均水平,仅低于深圳,位列广州、东莞、佛山之前,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中排名第二。
(2)万人拥有专利数高
截至2023年底,珠海每万人拥有专利达到147.7件,仅次于深圳,位居大湾区第二位。
(3)其它创新指标也名列前茅
截至2023年底,珠海有109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到2657家,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早在2018年就已超过宁波、厦门、济南、郑州等省会城市及国家创新型城市,显示出了极高的“含金量”。全市现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孵化器17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358家。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117家、市级434家。
此外,科技人才加速涌入珠海的势头也日渐凸显。来自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珠海引进各类人才达7万人,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与此同时,珠海还是全省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高校聚集地,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74万人。
珠海创新型城市相对指标突出,但总量指标不足,需要向“大而强”转变。
(1)GDP总量还需继续提高
近几年,珠海GDP总量实现一年一个台阶的快速增长。2023年珠海市GDP为4233.22亿元,但对比珠江东岸多座GDP规模超万亿元的城市,差距依然较大。城市能级量级小、产业规模不大,制约了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整体支撑。产业链不完整,集聚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公共科技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配置。
(2)专利申请数量需保持增长势头
受制于整体经济规模等因素,珠海专利授权量与领先城市的差距明显,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珠海授权专利24551多件;发明专利7892件,而同期广州授权专利11.8万余件,发明专利3.63万件;深圳全年专利授权量23.51万件,发明专利6.22万件。
(3)研发投入需要继续提升
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金额总量偏小,2023年118亿元的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远远小于深圳的1880.49亿元、广州的988.36亿元。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研发实力的重要指标,珠海仍需努力。在277家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中,只有29家分布在珠海,位列第四,远低于广州(80家)、深圳(130家)、东莞(35家)。近年来,珠海市引入新型机构的数量尽管也在增长,但增速低于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城市之间的差距并未显著缩小。
科创、金融多维度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合肥通过风投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东莞多渠道引入高端人才进行科技研发合作,使得这些城市从传统工业城市逆袭成为创新型城市,这些典型的成功案例为珠海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1)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建议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珠海校区周边腾出土地引入企业,联合高校建设专业化大学科技园,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通过“政产学研金”结合,为科技企业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提供从初创、成长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接力式”服务。一方面,让大学和科技企业在台前唱主角,另一方面,围绕高校发展成立科创集团和科创中心等科创运作主体,形成从大学到科技园区、科创中心、投资公司和科技企业完整的科创生态链,为珠海市科技创新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2)通过风投引领,打造科创平台和生态
①“押准赛道、大胆风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
珠海市创投可主攻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投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推进,选取产业链关键环节、细分领域,精准投、集中投、持续投。
②“拓宽渠道、创新融资”推动科创企业“知产”变“资产”
立足科创企业集聚、知识产权储备等优势,强化与融资租赁、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服务,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支持科创中小企业使用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办理质押融资。采用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足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建立企业服务名录,设立企业综合评分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贷、积分贷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支持。
③“政策联动、惠企利企”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对现有产业扶持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形成由“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纲领性文件、政策资金管理办法、产业扶持政策、N个部门具体实施办法”共同构成的政策体系框架。防止政出多门,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吸引企业集聚发展。从贡献奖励、产业链对接和场景应用支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细化举措,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管理团队进行针对性奖励。
④“资本招商”推动珠海成为创投热土
坚持国企改革和资本招商并行、锻造队伍和借用外力并重,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推动国资平台战略重组,成立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设立市政府引导母基金,与国内知名风投、创投机构设立若干参股母子基金,打造超大规模的基金池,带动社会投资。
(3)多措并举引培科技人才,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结合政策制订、平台建设、科技交流等工作,突出拓展引才渠道,多形式集聚高端人才,大力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举办国际科技合作周,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和人才合作项目落地。举办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类论坛,邀请、吸引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出席学术交流,深化高端人才对珠海科技创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珠海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