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珠海毗邻港澳,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珠海的社会治理肩负促进湾区融合,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使命。为此,珠海在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探索开辟粤港澳居民社区融合、交流、发展的生活空间,以基层善治促进湾区跨境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协同创新区域社会治理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地理相近,人文相通,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域的特点使之在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方面有现实需求。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实施,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在内地购物、就业、生活。三地在法律、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给基层社区的治理带来不少挑战。
从社区服务的供需关系来看,一是需求侧,三地居民混合居住,利益诉求差异化、多元化,群众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轻则引发邻里矛盾纠纷,重则影响社区和谐稳定。在珠的港澳业主,对内地法律、制度、政策普遍缺乏了解,在融入内地生活的过程中,对于提供权益维护、物业纠纷调解等服务有迫切的需求。搭建沟通平台,把好的实践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制定社区交流融合的保障机制是实现善治的应有之义。二是供给侧,基层治理由政府主导,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和街道承接了大量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的任务,但受限于人手不足、经费有限等因素,服务群众常常有心无力。加之传统偏重行政管理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导致很多矛盾纠纷没能做到及时发现、有效处理。
现代社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不同制度、文化以及人群的会集和交融所产生的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问题,需要以新理念新模式打造社会治理合作示范,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推进湾区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以基层善治推进湾区融合发展的珠海实践
珠海市拱北街道茂盛社区与澳门一墙之隔,与香港一桥之距。截至2023年底,辖区面积3.38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1176户,总人口3569人,常住人口2736人。其中,港澳住户425户,港澳居民1275人,占比达36%。在茂盛社区这样一个港澳居民超过三分之一的生活单元中,其所面临的纠纷化解、提供服务等基层治理问题涉及到跨境融合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面对跨境治理的挑战,珠海市、区、街道、社区同向发力,在茂盛社区创新化解涉港澳居民纠纷“架桥连心”工作法,搭建起社区和港澳居民沟通的桥梁,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为基层善治推进湾区融合发展探索有效路径,打造示范样本。2023年茂盛社区入选中央政法委全国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一)党建引领架起网格覆盖的红色“立交桥”
针对社区内港澳居民多、人员情况多样化且管理难度大等情况,拱北街道党工委联合茂盛社区党委引导小区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形成“党委统筹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居民群众自发服务”的党建服务格局。
一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设立港澳居民服务专柜,打造一站式、多功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聚焦港澳居民关注热点、难点,深度挖掘港澳居民在生活、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需求,将法律服务、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等纳入港澳居民服务中心项目。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第二个家”。
二是织密以党员为主力军的网格,让社情民意在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格中展开、矛盾纠纷在格中化解,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红色+”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在安全生产、环境综合整治、社区营造等工作中发挥“网格”力量,实现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全程引领。
(二)架起解决纠纷的“连心桥”
为更好调解跨境纠纷,充分发挥社区居民来自港珠澳三地的优势,2019年,茂盛社区推动成立内地首家“港澳义工服务站”,号召港澳籍义工加入服务站,着力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解决纠纷平台。服务站的义工,全部为港澳籍人士,并高度认同“一国两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挥熟悉内地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的优势,为在珠的港澳业主提供权益维护、物业纠纷调解等服务。同时,依托“港澳义工服务站”,组建珠港澳义工服务队,引入熟悉两地法律的公益律师服务团队、志愿者、社工等,因地制宜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将服务站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协助网格内综治、调解等工作。
自2019年成立以来,“港澳义工服务站”先后化解涉港澳业主的各类矛盾纠纷65宗,提供咨询服务近500宗,深得港澳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港澳义工服务站”作用的有效发挥,诠释了社区治理小切口,实现跨境融合大格局的内在逻辑:以党建为引领,链接社会资源,多方合力以服务站为平台,社区服务为抓手,既为跨境的港澳同胞提供了服务,又有效化解了涉港澳居民纠纷,促进港珠澳融合发展。
(三)架起议事协商的“共治桥”
为鼓励更多珠港澳居民“同声同气”投身社区治理,茂盛社区党委定期组织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到社区港澳居民家中走访,围绕港澳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引导港澳居民参与社区议事协商。目前社区议事会成员为45名热心居民,其中有14名是港澳居民。这些热心居民成了桥梁和纽带,链接社区内更多的港澳居民。
与此同时,强化与港澳社会领域合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桥梁作用,以茂盛社区的名义与珠海市社工协会、澳门街坊总会签署三方联动合作协议,建立有效联动合作机制,推动珠澳两地在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等社会治理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茂盛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先后成立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拱北站、珠澳(香洲)职工服务中心、珠港澳(涉外)家事调解服务站等。
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探索,茂盛社区引导和支持港澳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矛盾纠纷调解、维权法律服务等,形成“自治有主题、参与有平台、议事有规则、组织有骨干、成效有评估”的工作模式,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珠海经验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茂盛社区化解涉港澳纠纷、引入港澳居民参与社区议事是珠海以基层善治推进湾区融合,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当下干”和“长久立”相结合,应将基层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巩固成果,形成优势。
一是定规划促长效。珠海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引入更多类似“港澳义工服务站”的港澳品牌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项目,构建长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涉港澳居民社区矛盾纠纷。
二是建机制强保障。在总结“港澳义工服务站”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珠海着力构建珠澳两地家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衔接机制,成立涉港澳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珠澳家事调解服务中心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同时,出台《关于港澳籍调解员在珠海市调解协会备案管理的规定》,跨区域整合调解等资源。
三是定标重实效。为把模式成熟、成效显著的“港澳义工服务站”、引入港澳居民参与小区议事协商等基层实践经验转化为市级层面的标准和工作指引,珠海在全省率先出台《珠海市基层自治标准》《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南》,推动全市城乡社区将港澳居民、外来人口等纳入协商主体。
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治理的基层善治,让港澳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内地生活的温暖与便利,进一步深刻理解党的执政伟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一国两制”缔造牢不可破的情感认同和生活单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珠海毗邻港澳,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珠海的社会治理肩负促进湾区融合,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使命。为此,珠海在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探索开辟粤港澳居民社区融合、交流、发展的生活空间,以基层善治促进湾区跨境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协同创新区域社会治理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地理相近,人文相通,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域的特点使之在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方面有现实需求。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实施,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在内地购物、就业、生活。三地在法律、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给基层社区的治理带来不少挑战。
从社区服务的供需关系来看,一是需求侧,三地居民混合居住,利益诉求差异化、多元化,群众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轻则引发邻里矛盾纠纷,重则影响社区和谐稳定。在珠的港澳业主,对内地法律、制度、政策普遍缺乏了解,在融入内地生活的过程中,对于提供权益维护、物业纠纷调解等服务有迫切的需求。搭建沟通平台,把好的实践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制定社区交流融合的保障机制是实现善治的应有之义。二是供给侧,基层治理由政府主导,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和街道承接了大量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的任务,但受限于人手不足、经费有限等因素,服务群众常常有心无力。加之传统偏重行政管理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导致很多矛盾纠纷没能做到及时发现、有效处理。
现代社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不同制度、文化以及人群的会集和交融所产生的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问题,需要以新理念新模式打造社会治理合作示范,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推进湾区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以基层善治推进湾区融合发展的珠海实践
珠海市拱北街道茂盛社区与澳门一墙之隔,与香港一桥之距。截至2023年底,辖区面积3.38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1176户,总人口3569人,常住人口2736人。其中,港澳住户425户,港澳居民1275人,占比达36%。在茂盛社区这样一个港澳居民超过三分之一的生活单元中,其所面临的纠纷化解、提供服务等基层治理问题涉及到跨境融合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面对跨境治理的挑战,珠海市、区、街道、社区同向发力,在茂盛社区创新化解涉港澳居民纠纷“架桥连心”工作法,搭建起社区和港澳居民沟通的桥梁,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为基层善治推进湾区融合发展探索有效路径,打造示范样本。2023年茂盛社区入选中央政法委全国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一)党建引领架起网格覆盖的红色“立交桥”
针对社区内港澳居民多、人员情况多样化且管理难度大等情况,拱北街道党工委联合茂盛社区党委引导小区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形成“党委统筹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居民群众自发服务”的党建服务格局。
一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设立港澳居民服务专柜,打造一站式、多功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聚焦港澳居民关注热点、难点,深度挖掘港澳居民在生活、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需求,将法律服务、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等纳入港澳居民服务中心项目。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第二个家”。
二是织密以党员为主力军的网格,让社情民意在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格中展开、矛盾纠纷在格中化解,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红色+”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在安全生产、环境综合整治、社区营造等工作中发挥“网格”力量,实现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全程引领。
(二)架起解决纠纷的“连心桥”
为更好调解跨境纠纷,充分发挥社区居民来自港珠澳三地的优势,2019年,茂盛社区推动成立内地首家“港澳义工服务站”,号召港澳籍义工加入服务站,着力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解决纠纷平台。服务站的义工,全部为港澳籍人士,并高度认同“一国两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挥熟悉内地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的优势,为在珠的港澳业主提供权益维护、物业纠纷调解等服务。同时,依托“港澳义工服务站”,组建珠港澳义工服务队,引入熟悉两地法律的公益律师服务团队、志愿者、社工等,因地制宜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将服务站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协助网格内综治、调解等工作。
自2019年成立以来,“港澳义工服务站”先后化解涉港澳业主的各类矛盾纠纷65宗,提供咨询服务近500宗,深得港澳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港澳义工服务站”作用的有效发挥,诠释了社区治理小切口,实现跨境融合大格局的内在逻辑:以党建为引领,链接社会资源,多方合力以服务站为平台,社区服务为抓手,既为跨境的港澳同胞提供了服务,又有效化解了涉港澳居民纠纷,促进港珠澳融合发展。
(三)架起议事协商的“共治桥”
为鼓励更多珠港澳居民“同声同气”投身社区治理,茂盛社区党委定期组织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到社区港澳居民家中走访,围绕港澳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引导港澳居民参与社区议事协商。目前社区议事会成员为45名热心居民,其中有14名是港澳居民。这些热心居民成了桥梁和纽带,链接社区内更多的港澳居民。
与此同时,强化与港澳社会领域合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桥梁作用,以茂盛社区的名义与珠海市社工协会、澳门街坊总会签署三方联动合作协议,建立有效联动合作机制,推动珠澳两地在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等社会治理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茂盛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先后成立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拱北站、珠澳(香洲)职工服务中心、珠港澳(涉外)家事调解服务站等。
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探索,茂盛社区引导和支持港澳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矛盾纠纷调解、维权法律服务等,形成“自治有主题、参与有平台、议事有规则、组织有骨干、成效有评估”的工作模式,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珠海经验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茂盛社区化解涉港澳纠纷、引入港澳居民参与社区议事是珠海以基层善治推进湾区融合,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当下干”和“长久立”相结合,应将基层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巩固成果,形成优势。
一是定规划促长效。珠海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引入更多类似“港澳义工服务站”的港澳品牌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项目,构建长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涉港澳居民社区矛盾纠纷。
二是建机制强保障。在总结“港澳义工服务站”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珠海着力构建珠澳两地家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衔接机制,成立涉港澳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珠澳家事调解服务中心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同时,出台《关于港澳籍调解员在珠海市调解协会备案管理的规定》,跨区域整合调解等资源。
三是定标重实效。为把模式成熟、成效显著的“港澳义工服务站”、引入港澳居民参与小区议事协商等基层实践经验转化为市级层面的标准和工作指引,珠海在全省率先出台《珠海市基层自治标准》《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南》,推动全市城乡社区将港澳居民、外来人口等纳入协商主体。
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治理的基层善治,让港澳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内地生活的温暖与便利,进一步深刻理解党的执政伟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一国两制”缔造牢不可破的情感认同和生活单元。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