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腔热爱与执着,讲述容国团故事

泛黄的报纸、缎面的画册、精美的珐琅徽章……在珠海,有这样一位老师,十余年来,尽自己的力量,默默捡拾关于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的时光碎片,一沓报纸、一张照片、一枚徽章……即便陈旧、冷门,但只要与容国团有关,他都会收集起来,日积月累串成珍珠,让容国团的故事愈发清晰,让人们关于容国团的记忆更加鲜活。

《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65周年纪念展》现场。

8月初,正值巴黎奥运会盛大举办,《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65周年纪念展》在上海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开展,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多个省市超3万人前往参观,展出的藏品全部来自珠海市民建会员、珠海市金海岸中学教师李琛。

纪念展部分展品。

其实,李琛开始收藏容国团史料源于他的本职工作。他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发现学生们平时写作文总感觉无话可说、内容单薄、缺少故事,因此他时常向大家讲述珠海本地名人事迹——容国团、容闳、苏兆征……希望向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当我手中拿着一枚纪念徽章,再讲述一段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感染力一定比只看几页PPT更鲜活、更生动,这都是属于珠海自己的故事。”

十多年来,李琛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容国团相关文史资料收集、展陈、教育和宣传工作,曾前往香港、德国、日本等地广泛搜集有关容国团的历史资料,一路走来,为了寻“宝”,他磕磕碰碰但始终未曾言弃。“国外有许多藏家的水平都很高,收藏内容也很全面,很多时候有不错的藏品一放出来,大家就闻风而动,你一犹豫就抢没了。”李琛说。平时逛旧书店、古董市场等,但凡遇到与容国团相关的物件,他都会多加留意,想办法保留下来,他也去寻找过许多收藏家,参与海内外的拍卖会等等。“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容国团的独家记忆。”李琛手拿一个略显斑驳的文件夹说道:“文件夹很普通,但上面彩印的奖杯就是容国团获得的冠军奖杯。‘为国争光’这几个字也表现出了一代人为祖国荣誉而战的壮志豪情。”闲暇之余,他便把这些故事写了下来,创作了许多作品,为珠海文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而关于容国团的数百件藏品也为中国乒乓球发展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李琛看来,人文底蕴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了解、挖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最初希望借史料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到现在容国团已然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得到了民建珠海市委会、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珠海市博物馆、金湾区博物馆、斗门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陆续筹办了《夺冠人生——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历史资料实物展》《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历史资料实物展》《夺冠人生——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历史资料展》,展出了许多重要而稀有的史料实物。平日里,他也会积极参与义务宣讲,为在珠的大中小学生讲述容国团的故事,将容国团的爱国主义、拼搏奋进精神向更多人传递。2023年,斗门区博物馆还举办了“流动博物馆”容国团展进校园巡展活动,在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市斗门开放大学、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斗门区白蕉镇六乡中学、斗门区第四中学等校进行了巡展及讲座。

8月3日,作为央视纪录片《新中国》(暂名)人物拍摄的采访对象,李琛接受了拍摄组采访。一件件容国团相关的珍贵藏品化作一幅幅讲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中国人故事的影像画面,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能为拍摄组提供容国团展品,让容国团活起来,让体育精神活起来,让珠海历史文化活起来,李琛感到非常自豪!

为了传承容国团拼搏奋进的精神,李琛写过两次提案,都被民建珠海市委会采纳。2017年,《重视容国团历史人文资源,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由时任民建珠海市委会副主委的陈依兰委员提交到市政协大会。2024年,又执笔《关于充分发挥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的提案》,再次提出“塑造'容国团拼搏精神'品牌,2024年是容国团为国首夺世界冠军65周年,建议举办展览活动。”该提案由民建会员刘明群、刘东旭和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卓俏珊联名提交市政协大会,被列为当年重点提案。在参政议政力量的接续推动下,珠海市文化广电文体旅游体育局与上海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了这次展览。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先生专门为其题词:“李琛老师搜集容国团资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容国团的家乡香洲区南屏镇已经与李琛商定,将在国庆期间举办容国团纪念展,并邀请其配合进行容国团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今年是容国团为新中国夺得首个世界冠军65周年。李琛拿出自己的珍藏,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而李琛,也是这座城市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编织者。未来,他将继续坚持收集与创作,用一腔热爱与执着,将藏品展着,将故事讲着,让历史闪耀着。

文字:张映竹 图片:朱习 编辑:唐祺珍 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 阳紫微
用一腔热爱与执着,讲述容国团故事
珠海特区报 2024-08-28 17:33

泛黄的报纸、缎面的画册、精美的珐琅徽章……在珠海,有这样一位老师,十余年来,尽自己的力量,默默捡拾关于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的时光碎片,一沓报纸、一张照片、一枚徽章……即便陈旧、冷门,但只要与容国团有关,他都会收集起来,日积月累串成珍珠,让容国团的故事愈发清晰,让人们关于容国团的记忆更加鲜活。

《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65周年纪念展》现场。

8月初,正值巴黎奥运会盛大举办,《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65周年纪念展》在上海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开展,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多个省市超3万人前往参观,展出的藏品全部来自珠海市民建会员、珠海市金海岸中学教师李琛。

纪念展部分展品。

其实,李琛开始收藏容国团史料源于他的本职工作。他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发现学生们平时写作文总感觉无话可说、内容单薄、缺少故事,因此他时常向大家讲述珠海本地名人事迹——容国团、容闳、苏兆征……希望向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当我手中拿着一枚纪念徽章,再讲述一段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感染力一定比只看几页PPT更鲜活、更生动,这都是属于珠海自己的故事。”

十多年来,李琛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容国团相关文史资料收集、展陈、教育和宣传工作,曾前往香港、德国、日本等地广泛搜集有关容国团的历史资料,一路走来,为了寻“宝”,他磕磕碰碰但始终未曾言弃。“国外有许多藏家的水平都很高,收藏内容也很全面,很多时候有不错的藏品一放出来,大家就闻风而动,你一犹豫就抢没了。”李琛说。平时逛旧书店、古董市场等,但凡遇到与容国团相关的物件,他都会多加留意,想办法保留下来,他也去寻找过许多收藏家,参与海内外的拍卖会等等。“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容国团的独家记忆。”李琛手拿一个略显斑驳的文件夹说道:“文件夹很普通,但上面彩印的奖杯就是容国团获得的冠军奖杯。‘为国争光’这几个字也表现出了一代人为祖国荣誉而战的壮志豪情。”闲暇之余,他便把这些故事写了下来,创作了许多作品,为珠海文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而关于容国团的数百件藏品也为中国乒乓球发展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李琛看来,人文底蕴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了解、挖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最初希望借史料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到现在容国团已然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得到了民建珠海市委会、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珠海市博物馆、金湾区博物馆、斗门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陆续筹办了《夺冠人生——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历史资料实物展》《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历史资料实物展》《夺冠人生——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历史资料展》,展出了许多重要而稀有的史料实物。平日里,他也会积极参与义务宣讲,为在珠的大中小学生讲述容国团的故事,将容国团的爱国主义、拼搏奋进精神向更多人传递。2023年,斗门区博物馆还举办了“流动博物馆”容国团展进校园巡展活动,在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市斗门开放大学、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斗门区白蕉镇六乡中学、斗门区第四中学等校进行了巡展及讲座。

8月3日,作为央视纪录片《新中国》(暂名)人物拍摄的采访对象,李琛接受了拍摄组采访。一件件容国团相关的珍贵藏品化作一幅幅讲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中国人故事的影像画面,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能为拍摄组提供容国团展品,让容国团活起来,让体育精神活起来,让珠海历史文化活起来,李琛感到非常自豪!

为了传承容国团拼搏奋进的精神,李琛写过两次提案,都被民建珠海市委会采纳。2017年,《重视容国团历史人文资源,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由时任民建珠海市委会副主委的陈依兰委员提交到市政协大会。2024年,又执笔《关于充分发挥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的提案》,再次提出“塑造'容国团拼搏精神'品牌,2024年是容国团为国首夺世界冠军65周年,建议举办展览活动。”该提案由民建会员刘明群、刘东旭和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卓俏珊联名提交市政协大会,被列为当年重点提案。在参政议政力量的接续推动下,珠海市文化广电文体旅游体育局与上海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了这次展览。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先生专门为其题词:“李琛老师搜集容国团资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容国团的家乡香洲区南屏镇已经与李琛商定,将在国庆期间举办容国团纪念展,并邀请其配合进行容国团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今年是容国团为新中国夺得首个世界冠军65周年。李琛拿出自己的珍藏,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而李琛,也是这座城市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编织者。未来,他将继续坚持收集与创作,用一腔热爱与执着,将藏品展着,将故事讲着,让历史闪耀着。

文字:张映竹 图片:朱习 编辑:唐祺珍 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 阳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