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添韵、古巷焕新、古楼增色!斗门区充分保护利用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

七月时节,烈日当空、青山葱茏、河水上涨……一切都是热闹的样子。

古街传承着沧桑气韵。

眼下,1503年立村的斗门镇小赤坎村也热闹了起来。7月9日,电视剧《扫毒风暴》在此正式开拍。剧组在小赤坎石板街打造了“缅甸街”场景,随手一拍就能出片,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各类新媒体博主亦争先目睹这一文化风情……一时间刷爆粤港澳大湾区“朋友圈”。

作为斗门区现存最长且保存较好的石板街,小赤坎石板街由华侨捐资兴建而成。石板街东西走向贯通全村,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总长1500米、宽1.6米,路面由花岗岩石板并砌而成。值得一提的是,石板街内至今保留有三座建于清代晚期的宗族分支祠堂,分别是有宽黄公祠、直吾黄公祠以及育亭黄公祠,祠堂内外饰有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具备较明显的清代岭南建筑风格。

岭在岭南,墟成墟市。在拥有逾450年历史的斗门旧街驻足或流连,感受它的沧桑气韵。

骑楼高挑,外饰欧式;店铺林立,亦商亦居。斗门茶楼旧址、协昌金山庄旧址、民兴米机旧址、胜兰金山庄旧址、章荣金山庄旧址、兆章绸匹铺旧址……无不在诉说着名噪当时的繁华与热闹。而中西交融的天花彩画(灯影),是成就斗门旧街骑楼之美的核心美。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历尽沧桑、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斗门旧街,是一处横卧在岭南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的建筑群。

2013年,斗门旧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与广州市沙面街、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等齐名。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在珠海市的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的统筹安排下,斗门镇推进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以此焕新“筋骨肉”。除了对外立面修复、建筑复原或改造、重新整修外,善雅书房·时趣馆更是为斗门旧街平添书香气,入选“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是珠海当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古巷阡陌相连邻里温情。

眼前的排山村恬静、整洁。岭南气韵,里巷风淳。走进村内,经纬巷陌与阶梯地势,带来独特的古巷序列感,成为村里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

排山村是斗门区八甲村的自然村,立村有240多年历史,较好反映了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岭南古村落特色以及广府民俗,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排山村升级改造后修旧如旧的人居环境,凸显原生态风情韵味。借助无可替代的村巷,排山村已初步形成民宿集群效应。

乾务镇网山村里巷道遍布,古树蔽日,成就岭南民居中最为生动的一部分,向前往后、去左往右……一条条古巷连接着全村,维系着朴实民风和邻里问候。

古楼上站得高看得远。

走进大濠涌村,一栋沉稳古朴的建筑伫立在一片水田中,这就是财星阁。

楼高五层,顶层四周为夯土墙城垛,正面花岗岩石匾额阴刻“财星阁”,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通高14.6米。一至五层四壁共分置25个射击孔,这个孔也是瞭望孔。十多米高的夯土墙墙体坚实,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仍基本保存完整,是珠海市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和最高的碉楼,其建筑形制和传统夯土技术之高,可与开平同类型碉楼相媲美。2011年5月,财星阁被认定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是县府旧址,现在是书房。说的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毓秀洋楼”毓秀书房。毓秀书房2021年8月6日正式开业,藏书约8000册,以党史学习、文学、社科、历史、艺术、青少年读物等类型图书为主,同时设有斗门元素文创产品展示区。配置智能电视播放本地历史文化宣传视频。除了纸质图书外,还特别引进国内先进的百听融合阅读一体机,拥有5万余种视听图书资源和党建数字图书。

“毓秀洋楼”始建于民国初期,曾作为当地乡农会会址、斗门县政府机关工作地等。洋楼外,是历经岁月的青石板、斑驳的墙体;洋楼内,是琳琅满目的书籍、充满设计感的文创产品……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最终以“文物保护+文化服务”创新尝试,赋予古建筑新的人文内涵,打造幸福村居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毓秀书房获评2021时代出版·中国书店“年度乡村书店”。

古街、古巷、古楼……斗门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不可移动文物99处。斗门区将持续推动文保单位的保育活化,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通讯员李华理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蓝辉龙
古街添韵、古巷焕新、古楼增色!斗门区充分保护利用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
珠海特区报 2024-07-18 06:52

七月时节,烈日当空、青山葱茏、河水上涨……一切都是热闹的样子。

古街传承着沧桑气韵。

眼下,1503年立村的斗门镇小赤坎村也热闹了起来。7月9日,电视剧《扫毒风暴》在此正式开拍。剧组在小赤坎石板街打造了“缅甸街”场景,随手一拍就能出片,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各类新媒体博主亦争先目睹这一文化风情……一时间刷爆粤港澳大湾区“朋友圈”。

作为斗门区现存最长且保存较好的石板街,小赤坎石板街由华侨捐资兴建而成。石板街东西走向贯通全村,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总长1500米、宽1.6米,路面由花岗岩石板并砌而成。值得一提的是,石板街内至今保留有三座建于清代晚期的宗族分支祠堂,分别是有宽黄公祠、直吾黄公祠以及育亭黄公祠,祠堂内外饰有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具备较明显的清代岭南建筑风格。

岭在岭南,墟成墟市。在拥有逾450年历史的斗门旧街驻足或流连,感受它的沧桑气韵。

骑楼高挑,外饰欧式;店铺林立,亦商亦居。斗门茶楼旧址、协昌金山庄旧址、民兴米机旧址、胜兰金山庄旧址、章荣金山庄旧址、兆章绸匹铺旧址……无不在诉说着名噪当时的繁华与热闹。而中西交融的天花彩画(灯影),是成就斗门旧街骑楼之美的核心美。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历尽沧桑、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斗门旧街,是一处横卧在岭南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的建筑群。

2013年,斗门旧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与广州市沙面街、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等齐名。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在珠海市的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的统筹安排下,斗门镇推进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以此焕新“筋骨肉”。除了对外立面修复、建筑复原或改造、重新整修外,善雅书房·时趣馆更是为斗门旧街平添书香气,入选“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是珠海当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古巷阡陌相连邻里温情。

眼前的排山村恬静、整洁。岭南气韵,里巷风淳。走进村内,经纬巷陌与阶梯地势,带来独特的古巷序列感,成为村里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

排山村是斗门区八甲村的自然村,立村有240多年历史,较好反映了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岭南古村落特色以及广府民俗,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排山村升级改造后修旧如旧的人居环境,凸显原生态风情韵味。借助无可替代的村巷,排山村已初步形成民宿集群效应。

乾务镇网山村里巷道遍布,古树蔽日,成就岭南民居中最为生动的一部分,向前往后、去左往右……一条条古巷连接着全村,维系着朴实民风和邻里问候。

古楼上站得高看得远。

走进大濠涌村,一栋沉稳古朴的建筑伫立在一片水田中,这就是财星阁。

楼高五层,顶层四周为夯土墙城垛,正面花岗岩石匾额阴刻“财星阁”,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通高14.6米。一至五层四壁共分置25个射击孔,这个孔也是瞭望孔。十多米高的夯土墙墙体坚实,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仍基本保存完整,是珠海市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和最高的碉楼,其建筑形制和传统夯土技术之高,可与开平同类型碉楼相媲美。2011年5月,财星阁被认定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是县府旧址,现在是书房。说的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毓秀洋楼”毓秀书房。毓秀书房2021年8月6日正式开业,藏书约8000册,以党史学习、文学、社科、历史、艺术、青少年读物等类型图书为主,同时设有斗门元素文创产品展示区。配置智能电视播放本地历史文化宣传视频。除了纸质图书外,还特别引进国内先进的百听融合阅读一体机,拥有5万余种视听图书资源和党建数字图书。

“毓秀洋楼”始建于民国初期,曾作为当地乡农会会址、斗门县政府机关工作地等。洋楼外,是历经岁月的青石板、斑驳的墙体;洋楼内,是琳琅满目的书籍、充满设计感的文创产品……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最终以“文物保护+文化服务”创新尝试,赋予古建筑新的人文内涵,打造幸福村居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毓秀书房获评2021时代出版·中国书店“年度乡村书店”。

古街、古巷、古楼……斗门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不可移动文物99处。斗门区将持续推动文保单位的保育活化,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通讯员李华理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