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观察|如何让“救命神器”“大显神通”?

近日,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比赛中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这让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下简称AED)及 “黄金四分钟”等话题再一次被热议。

记者调查发现,近些年我国的AED普及率、知晓率已经有所增加,但是许多人仍面临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对此已有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AED的普及,还有地方鼓励将AED操作使用纳入中考项目。那么,珠海目前AED的配置、管理、使用情况如何?如何让“救命神器”“大显神通”?本期《民生新观察》,邀请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林少珊、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就此进行探讨。

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林少珊(左)、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中)做客《民生新观察》。

我市AED配置情况如何?

日前,记者在大镜山社区公园采访发现,这里场地大,拥有足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地,功能齐全,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作为市民常去运动的场所,这里的AED设备就放在整个公园的中间位置,无论从足球场还是乒乓球台,走过去都不超过5分钟。

珠海正方公共资源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强介绍,目前该公司管养了117个社区公园。根据每个公园的大小和人流量,已在一些重点公园配有AED,总数30余台。该公司还邀请红十字会的专业人士对公司人员进行应急救护培训。

去年7月,大镜山社区公园有一名市民踢完球后,休息时突然晕倒在地,当时情况危急,热心市民和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使用AED设备对其进行了成功救治。李强表示,当时该公司工作人员迅速把AED拿来救治,让“救命神器”发挥作用。李强认为,这得益于经常培训让员工们掌握了应急救援技能,才有能力对该市民进行急救,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除了大镜山社区公园外,在珠海市体育中心露天游泳场入口,就能看到醒目的AED设备。

剧烈运动易引发心脏疾病,配备AED设备理所应当。那么,其他人流密集处情况如何?珠海市民服务中心作为新启用的政务服务场所,平时有大量市民前来办事,因此这里的急救设备非常齐全,不仅有AED设备还有担架、轮椅等。甚至在其中一台AED设备上,还能看到AED地图,只要联网,周围哪里有AED设备,哪里的AED设备能够取用都一目了然。

目前,市区内的公共场所基本都配有AED设备,那么海岛上的情况如何?记者在桂山岛万山海战遗址的自动售卖机旁也看到了橙色外壳的AED设备。

那么,目前我市的AED数量是否能满足日常需要?在安装AED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日常维护应该由谁负责?

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林少珊表示,目前对于公共场所配备AED还没有具体的要求,我市的应急、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在部分公共场所放置了AED设备,比如机场、城轨站、出入境口岸、景区、学校、商超、社区等,一般设备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可以通过一键获取、扫码、撕掉封条的方式获取。

林少珊表示,目前我市AED的数量不超过1000台,如果按照最好能在4分钟内获取的救护原则,是达不到需求的。她认为,AED应该由设备安装场所所在单位作为管理责任单位,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复训。

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认为,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AED,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在数量和成本的权衡上,应该像普及消防灭火器一样应配尽配。保护公众个体生命安康,是一项公共责任,也检验着公共政策的温度和措施的效用。他认为,AED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考虑,统一配备,但政府也可以大力鼓励和倡导有能力的单位或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配备AED或捐赠AED。

如何提升公众急救技能?

虽然不少公共场所已设置AED,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群众“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非专业人员(普通市民)可以实现的“零基础”急救技能有哪些?或者说普通市民需要掌握的急救知识有哪些?

林少珊表示,急救知识包括救护新概念、应急救护的原则和程序、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气道异物梗阻、烧烫伤等知识。珠海市红十字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全市全面开展红十字“救在身边+生命教育”行动,充分发挥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主体作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学管理和能力提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工作,有效提升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程度,促进了珠海市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市区两级红十字会举办了各类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讲座和救护员取证培训5400多场,培训近57万人次,其中7万人经考核合格获得救护员证书。连续19年举办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已累计培训约27万高一年级新生。连续4年举办“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培训公益讲堂,每个月第三个周六上午10时开讲,公众可以通过“博爱珠海”“珠海市红十字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系统“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权威、免费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查阅或下载应急救护培训视频、科普视频、培训课件等。

禹华超认为,可以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来促进我市AED的科学布设、使用培训、常态管护等,如可规定应按照3至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进行配置,并明确AED日常使用和管理的主体、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和演练等内容。要加强普及培训,让市民会用。要加大AED宣传和普及使用的力度,比如,在投放地点作出鲜明的引导标识并且循环播放其使用方法,相关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在各行业以及全社会开展急救知识以及AED使用方法的培训。通过开展各种急救培训和岗位培训,让更多群众掌握急救技能,实现关键时刻用得上。

如何破解“不敢救”心理?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很多人仍不会救、不敢救。这一难题如何破解?

林少珊认为,一般来说,除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缺乏,群众还存在紧张、害怕操作错误,如果救不回来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等心理顾虑。她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本条确认了紧急救助行为可以作为免责事由,也称为“好人条款”。规定的目的在于鼓励自愿的救助行为,对于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条规定,紧急救助行为人享有民事责任豁免权,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救助人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也就是不包括专业救助行为。二是救助人以救助为目的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三是受助人的损害与救助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四是救助人对因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的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

禹华超认为,要破解这个难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全社会要提高急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公共服务行业人员要示范带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流程模式,加强立法保障,树立优先保护和急救他人的价值取向,增强民众自救互助能力。众所周知,“会救”才能“急救”,懂“急救”才能“救急”,我们除了要掌握急救知识外,更需要每个人一起努力,推动全民急救教育的普及,真正做到敢救人、会救人。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帅云
民生新观察|如何让“救命神器”“大显神通”?
珠江晚报 2024-07-12 13:52

近日,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比赛中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这让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下简称AED)及 “黄金四分钟”等话题再一次被热议。

记者调查发现,近些年我国的AED普及率、知晓率已经有所增加,但是许多人仍面临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对此已有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AED的普及,还有地方鼓励将AED操作使用纳入中考项目。那么,珠海目前AED的配置、管理、使用情况如何?如何让“救命神器”“大显神通”?本期《民生新观察》,邀请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林少珊、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就此进行探讨。

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林少珊(左)、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中)做客《民生新观察》。

我市AED配置情况如何?

日前,记者在大镜山社区公园采访发现,这里场地大,拥有足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地,功能齐全,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作为市民常去运动的场所,这里的AED设备就放在整个公园的中间位置,无论从足球场还是乒乓球台,走过去都不超过5分钟。

珠海正方公共资源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强介绍,目前该公司管养了117个社区公园。根据每个公园的大小和人流量,已在一些重点公园配有AED,总数30余台。该公司还邀请红十字会的专业人士对公司人员进行应急救护培训。

去年7月,大镜山社区公园有一名市民踢完球后,休息时突然晕倒在地,当时情况危急,热心市民和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使用AED设备对其进行了成功救治。李强表示,当时该公司工作人员迅速把AED拿来救治,让“救命神器”发挥作用。李强认为,这得益于经常培训让员工们掌握了应急救援技能,才有能力对该市民进行急救,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除了大镜山社区公园外,在珠海市体育中心露天游泳场入口,就能看到醒目的AED设备。

剧烈运动易引发心脏疾病,配备AED设备理所应当。那么,其他人流密集处情况如何?珠海市民服务中心作为新启用的政务服务场所,平时有大量市民前来办事,因此这里的急救设备非常齐全,不仅有AED设备还有担架、轮椅等。甚至在其中一台AED设备上,还能看到AED地图,只要联网,周围哪里有AED设备,哪里的AED设备能够取用都一目了然。

目前,市区内的公共场所基本都配有AED设备,那么海岛上的情况如何?记者在桂山岛万山海战遗址的自动售卖机旁也看到了橙色外壳的AED设备。

那么,目前我市的AED数量是否能满足日常需要?在安装AED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日常维护应该由谁负责?

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林少珊表示,目前对于公共场所配备AED还没有具体的要求,我市的应急、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在部分公共场所放置了AED设备,比如机场、城轨站、出入境口岸、景区、学校、商超、社区等,一般设备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可以通过一键获取、扫码、撕掉封条的方式获取。

林少珊表示,目前我市AED的数量不超过1000台,如果按照最好能在4分钟内获取的救护原则,是达不到需求的。她认为,AED应该由设备安装场所所在单位作为管理责任单位,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复训。

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认为,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AED,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在数量和成本的权衡上,应该像普及消防灭火器一样应配尽配。保护公众个体生命安康,是一项公共责任,也检验着公共政策的温度和措施的效用。他认为,AED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考虑,统一配备,但政府也可以大力鼓励和倡导有能力的单位或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配备AED或捐赠AED。

如何提升公众急救技能?

虽然不少公共场所已设置AED,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群众“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非专业人员(普通市民)可以实现的“零基础”急救技能有哪些?或者说普通市民需要掌握的急救知识有哪些?

林少珊表示,急救知识包括救护新概念、应急救护的原则和程序、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气道异物梗阻、烧烫伤等知识。珠海市红十字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全市全面开展红十字“救在身边+生命教育”行动,充分发挥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主体作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学管理和能力提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工作,有效提升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程度,促进了珠海市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市区两级红十字会举办了各类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讲座和救护员取证培训5400多场,培训近57万人次,其中7万人经考核合格获得救护员证书。连续19年举办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已累计培训约27万高一年级新生。连续4年举办“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培训公益讲堂,每个月第三个周六上午10时开讲,公众可以通过“博爱珠海”“珠海市红十字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系统“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权威、免费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查阅或下载应急救护培训视频、科普视频、培训课件等。

禹华超认为,可以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来促进我市AED的科学布设、使用培训、常态管护等,如可规定应按照3至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进行配置,并明确AED日常使用和管理的主体、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和演练等内容。要加强普及培训,让市民会用。要加大AED宣传和普及使用的力度,比如,在投放地点作出鲜明的引导标识并且循环播放其使用方法,相关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在各行业以及全社会开展急救知识以及AED使用方法的培训。通过开展各种急救培训和岗位培训,让更多群众掌握急救技能,实现关键时刻用得上。

如何破解“不敢救”心理?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很多人仍不会救、不敢救。这一难题如何破解?

林少珊认为,一般来说,除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缺乏,群众还存在紧张、害怕操作错误,如果救不回来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等心理顾虑。她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本条确认了紧急救助行为可以作为免责事由,也称为“好人条款”。规定的目的在于鼓励自愿的救助行为,对于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条规定,紧急救助行为人享有民事责任豁免权,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救助人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也就是不包括专业救助行为。二是救助人以救助为目的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三是受助人的损害与救助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四是救助人对因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的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

禹华超认为,要破解这个难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全社会要提高急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公共服务行业人员要示范带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流程模式,加强立法保障,树立优先保护和急救他人的价值取向,增强民众自救互助能力。众所周知,“会救”才能“急救”,懂“急救”才能“救急”,我们除了要掌握急救知识外,更需要每个人一起努力,推动全民急救教育的普及,真正做到敢救人、会救人。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