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龙共舞伶仃洋,同频共振大湾区
深中通道,深中大桥。 资料图,李建束 摄

穿云破海踏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又一条崭新的“黄金通道”腾跃而起。

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也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珠江口东西两岸迎来“史诗级会师”,深圳与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也由此实现1小时通达。

“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强调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更好服务保障。

浪奔浪流,云卷云舒,珠江口豪情正盛。倘若从更高的视角俯瞰,北距深中通道约31公里,港珠澳大桥亦如长龙飞架伶仃洋,舒展的钢铁之臂,把香港与珠海、澳门紧密连接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 资料图,李建束 摄

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就将迎来一周年。在“周末热”“节假热”带动下,港澳居民经港珠澳大桥“北上”便捷出行,畅游湾区。今年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客流、车流更是频频刷新纪录。

国之重器,令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牵手”;大桥经济,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打开新空间。时与势汇聚的珠海,准备好迎接又一波“超级流量”了吗?

深中通道,中山大桥。 

(一)

从“叹零丁”到“赞巨变”,深中通道,无疑是令“大湾区人”翘首期盼已久的“顶流”。这也是继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伶仃洋上又一个新时代的超级工程代表作。

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画上了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如今,沿深中通道向西跨越珠江口,30分钟便可直抵中山,再往南则通达珠海,原先“拐弯相见”的两大特区,从此可以直接“握手”,相距超过2个半小时的车程也缩短至1小时之内。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从“隔海若比邻”,到开启“同城生活圈”,在“交通开路先锋”的串珠成链下,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任督二脉”加速打通,“大桥经济”扑面而来。

“缩小”的是空间距离,“放大”的是发展动力。以深中通道为媒,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流动将更加高效、畅通,更能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伶仃洋上,无边光景。

深中通道,这个最新“上岗”的关键“一横”,更将和南北两侧已经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一起,共同构成崭新的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黄茅海通道。 资料图,张洲 罗小焘 饶梓麟 摄

“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加快从‘物理联通’向‘化学融合’转变,整体性提升大湾区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将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如是说。

(二)

从“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到“管好用好深中通道”,伶仃洋上,记取多少初心熠熠,写下多少时代荣光。

一条“超级通道”,就是一架“黄金杠杆”。大桥涌动的活力、激荡的新局,没有谁比珠海人体会尤深。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便利通关措施相继落地,让珠海成为“大桥经济”的首站,也是港澳客流、车流、货流“北上”的必经之地。

“北上”港澳单牌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 资料图,程霖 林昌锋 摄

从“北上”吃一顿宵夜、饮一杯奶茶,到山姆购物、洗车美容,再到海岛度假、金湾骑行,品斗门美食、逛北山大院……“一脚油门上珠海”已经成为港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统计,自2023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已有超过6.4万辆香港单牌私家车申请出行,即大约每7辆符合资格的香港单牌私家车中,便有1辆参加“港车北上”。

而在此之前,“澳车北上”政策也已于去年1月1日落地实施。“我们都成了大桥口岸的常客,一有假期就可以带家人到内地玩,看看不同的景色,尝尝各地的美食。”澳门单牌车车主冯先生说。

今年内,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在5月21日正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达127.7%,较2023年提前4个月,刷新大桥通车以来的最快纪录。其中,港澳旅客占比更是高达6成。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现“千人大型旅行团”通关。 资料图, 程霖 王相国 摄

生活半径扩大,时空距离缩短,商旅往来便捷……“硬联通”和“软联通”总是如影随形、相辅相成。在珠海,一系列改革创新走在前列,让港澳居民跨境跨区域执业、就业、就学、居住越来越便利。

“每次乘飞机将要降落香港国际机场时,看到宏伟的港珠澳大桥,都令我有‘回家真好’的感觉。”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曾这样描述港珠澳大桥给他的印象。

如今,更多港澳居民通过大桥链接,拥抱大湾区“共同家园”,“车畅、人兴、财旺”的活力景象,是大湾区融合发展日新月异的最好诠释;

未来,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的“同频共振”,更将让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形成跨海直连的格局,超8000万人口将携手进入“1小时生活圈”。

(三)

时空的阻隔和地理的限制,始终是区域协同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坎”。

纵观全球湾区,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纽约湾区的布鲁克林大桥、东京湾区的京门大桥……一座座跨海大桥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减少了人、物、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

从“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认识,到一座座“国之重器”跨江越海,大湾区城市群的连接越织越密,也让“大桥经济”成为大湾区发展的一抹亮色。

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口总值达2093.25亿元。如今,珠海正聚焦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大桥延长线“四大重要节点”,推动大桥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及“经珠港飞”、大桥旅游等创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大桥对珠西、粤西地区辐射能力。

车辆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 资料图,程霖 林昌锋 俞波 摄

伴随深中通道开通,也将进一步“解锁”深圳与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乃至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全新合作空间——

在珠江口东岸,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40多年,深圳完成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产业跨越升级之旅,逐步成长为具备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但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深圳也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的瓶颈,寻找更多协作空间,释放“乘数效应”,是深圳发展之需,也是大湾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珠江口西岸,和深圳共享着同一天生日的“特区CP”——珠海,也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口,亟需充分借力更多创新资源、平台、人才优势,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等方面跑出加速度,加快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以自身的突破更好服务港澳、辐射珠西,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长虹飞架,无问西东。

可以预见,未来,一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链相互深度嵌入,产业协作基础厚实、产业分工精准有序的产业发展图景将沿着一条条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脉”徐徐展开。

(四)

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浪潮里,珠海身在何处?推开大湾区的“机遇之门”,珠海又如何奔赴?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2023年,西岸珠中江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加,仅为东岸深圳约三分之一。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的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谋篇布局,重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着力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腾飞。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到“再造一个新广东”,必须全省全域发力,构建起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提升珠西都市圈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彻底改变“东强西弱”这一局面,关键点就在珠海。

珠海。 资料图,李建束 摄

今年3月20日,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赋予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全新定位,更强调珠海要着眼全省发展全局,下功夫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高品质、提升功能,向北聚合、向西辐射,不断提升发展能级,更好履行“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

一方面,要依托港珠澳大桥,写好生机勃勃的“大桥文章”,把港澳的创新、人才、服务、信息资源同珠海乃至珠西都市圈的市场、制造、场景、空间资源整合起来;

另一方面,瞄准深中通道,用好潜能无限的“超级通道”,以“研发+转化”“平台+制造”“总部+分支”等合作方式,焕新重塑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生态、空间布局、发展路径的机遇与价值……

珠海,正是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和使命。

今年5月,市委书记陈勇带队赴深圳考察学习。他表示,珠海将与深圳加强全方位合作,携手抓好横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港深、澳珠协同发展,积极谋划深珠通道建设和空港、海港深度对接,强化产业科技合作,共促创新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大局。

“珠海将自觉承担起珠西战略启动点的核心重任,在牵引珠西、粤西地区发展担起‘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在带动珠江西岸片区加快发展中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陈勇说。

极目远眺,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一座座“超级工程”在伶仃洋上交相辉映,宛若游龙舞动,焕发昂扬生机。

这是一把钥匙,解锁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新密码”;

这是一条纽带,牵引着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的“大未来”;

这也是一阙序章,昭示着珠海向高质量发展奋进的创新之路、求索之路、突围之路。

文字:钟夏 图片:李建束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应立枫
长龙共舞伶仃洋,同频共振大湾区
深中通道,深中大桥。 资料图,李建束 摄

穿云破海踏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又一条崭新的“黄金通道”腾跃而起。

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也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珠江口东西两岸迎来“史诗级会师”,深圳与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也由此实现1小时通达。

“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强调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更好服务保障。

浪奔浪流,云卷云舒,珠江口豪情正盛。倘若从更高的视角俯瞰,北距深中通道约31公里,港珠澳大桥亦如长龙飞架伶仃洋,舒展的钢铁之臂,把香港与珠海、澳门紧密连接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 资料图,李建束 摄

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就将迎来一周年。在“周末热”“节假热”带动下,港澳居民经港珠澳大桥“北上”便捷出行,畅游湾区。今年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客流、车流更是频频刷新纪录。

国之重器,令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牵手”;大桥经济,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打开新空间。时与势汇聚的珠海,准备好迎接又一波“超级流量”了吗?

深中通道,中山大桥。 

(一)

从“叹零丁”到“赞巨变”,深中通道,无疑是令“大湾区人”翘首期盼已久的“顶流”。这也是继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伶仃洋上又一个新时代的超级工程代表作。

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画上了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如今,沿深中通道向西跨越珠江口,30分钟便可直抵中山,再往南则通达珠海,原先“拐弯相见”的两大特区,从此可以直接“握手”,相距超过2个半小时的车程也缩短至1小时之内。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从“隔海若比邻”,到开启“同城生活圈”,在“交通开路先锋”的串珠成链下,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任督二脉”加速打通,“大桥经济”扑面而来。

“缩小”的是空间距离,“放大”的是发展动力。以深中通道为媒,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流动将更加高效、畅通,更能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伶仃洋上,无边光景。

深中通道,这个最新“上岗”的关键“一横”,更将和南北两侧已经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一起,共同构成崭新的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黄茅海通道。 资料图,张洲 罗小焘 饶梓麟 摄

“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加快从‘物理联通’向‘化学融合’转变,整体性提升大湾区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将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如是说。

(二)

从“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到“管好用好深中通道”,伶仃洋上,记取多少初心熠熠,写下多少时代荣光。

一条“超级通道”,就是一架“黄金杠杆”。大桥涌动的活力、激荡的新局,没有谁比珠海人体会尤深。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便利通关措施相继落地,让珠海成为“大桥经济”的首站,也是港澳客流、车流、货流“北上”的必经之地。

“北上”港澳单牌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 资料图,程霖 林昌锋 摄

从“北上”吃一顿宵夜、饮一杯奶茶,到山姆购物、洗车美容,再到海岛度假、金湾骑行,品斗门美食、逛北山大院……“一脚油门上珠海”已经成为港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统计,自2023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已有超过6.4万辆香港单牌私家车申请出行,即大约每7辆符合资格的香港单牌私家车中,便有1辆参加“港车北上”。

而在此之前,“澳车北上”政策也已于去年1月1日落地实施。“我们都成了大桥口岸的常客,一有假期就可以带家人到内地玩,看看不同的景色,尝尝各地的美食。”澳门单牌车车主冯先生说。

今年内,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在5月21日正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达127.7%,较2023年提前4个月,刷新大桥通车以来的最快纪录。其中,港澳旅客占比更是高达6成。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现“千人大型旅行团”通关。 资料图, 程霖 王相国 摄

生活半径扩大,时空距离缩短,商旅往来便捷……“硬联通”和“软联通”总是如影随形、相辅相成。在珠海,一系列改革创新走在前列,让港澳居民跨境跨区域执业、就业、就学、居住越来越便利。

“每次乘飞机将要降落香港国际机场时,看到宏伟的港珠澳大桥,都令我有‘回家真好’的感觉。”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曾这样描述港珠澳大桥给他的印象。

如今,更多港澳居民通过大桥链接,拥抱大湾区“共同家园”,“车畅、人兴、财旺”的活力景象,是大湾区融合发展日新月异的最好诠释;

未来,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的“同频共振”,更将让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形成跨海直连的格局,超8000万人口将携手进入“1小时生活圈”。

(三)

时空的阻隔和地理的限制,始终是区域协同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坎”。

纵观全球湾区,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纽约湾区的布鲁克林大桥、东京湾区的京门大桥……一座座跨海大桥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减少了人、物、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

从“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认识,到一座座“国之重器”跨江越海,大湾区城市群的连接越织越密,也让“大桥经济”成为大湾区发展的一抹亮色。

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口总值达2093.25亿元。如今,珠海正聚焦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大桥延长线“四大重要节点”,推动大桥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及“经珠港飞”、大桥旅游等创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大桥对珠西、粤西地区辐射能力。

车辆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 资料图,程霖 林昌锋 俞波 摄

伴随深中通道开通,也将进一步“解锁”深圳与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乃至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全新合作空间——

在珠江口东岸,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40多年,深圳完成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产业跨越升级之旅,逐步成长为具备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但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深圳也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的瓶颈,寻找更多协作空间,释放“乘数效应”,是深圳发展之需,也是大湾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珠江口西岸,和深圳共享着同一天生日的“特区CP”——珠海,也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口,亟需充分借力更多创新资源、平台、人才优势,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等方面跑出加速度,加快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以自身的突破更好服务港澳、辐射珠西,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长虹飞架,无问西东。

可以预见,未来,一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链相互深度嵌入,产业协作基础厚实、产业分工精准有序的产业发展图景将沿着一条条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脉”徐徐展开。

(四)

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浪潮里,珠海身在何处?推开大湾区的“机遇之门”,珠海又如何奔赴?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2023年,西岸珠中江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加,仅为东岸深圳约三分之一。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的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谋篇布局,重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着力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腾飞。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到“再造一个新广东”,必须全省全域发力,构建起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提升珠西都市圈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彻底改变“东强西弱”这一局面,关键点就在珠海。

珠海。 资料图,李建束 摄

今年3月20日,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赋予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全新定位,更强调珠海要着眼全省发展全局,下功夫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高品质、提升功能,向北聚合、向西辐射,不断提升发展能级,更好履行“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

一方面,要依托港珠澳大桥,写好生机勃勃的“大桥文章”,把港澳的创新、人才、服务、信息资源同珠海乃至珠西都市圈的市场、制造、场景、空间资源整合起来;

另一方面,瞄准深中通道,用好潜能无限的“超级通道”,以“研发+转化”“平台+制造”“总部+分支”等合作方式,焕新重塑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生态、空间布局、发展路径的机遇与价值……

珠海,正是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和使命。

今年5月,市委书记陈勇带队赴深圳考察学习。他表示,珠海将与深圳加强全方位合作,携手抓好横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港深、澳珠协同发展,积极谋划深珠通道建设和空港、海港深度对接,强化产业科技合作,共促创新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大局。

“珠海将自觉承担起珠西战略启动点的核心重任,在牵引珠西、粤西地区发展担起‘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在带动珠江西岸片区加快发展中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陈勇说。

极目远眺,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一座座“超级工程”在伶仃洋上交相辉映,宛若游龙舞动,焕发昂扬生机。

这是一把钥匙,解锁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新密码”;

这是一条纽带,牵引着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的“大未来”;

这也是一阙序章,昭示着珠海向高质量发展奋进的创新之路、求索之路、突围之路。

文字:钟夏 图片:李建束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