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海上新珠海”——写在第16个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粮仓,更承载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珠海,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总长超过22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勾勒出这颗“湾区明珠”秀美的轮廓。

珠海因海而生。淇澳岛后沙湾、横琴赤沙湾、三灶岛草堂湾,沙丘遗址与文物跨越6000年,是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见证。

珠海向海而强。198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海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从边陲小镇一路走来,现今的珠海已发展成为颜值气质俱佳、活力魅力兼备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如何更好地守护海洋,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进一步打造“海上新珠海”?这是链接未来“必答题”,更是珠海新征程中的“实践之问”。

珠海,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 资料图,李建束 摄

守护蔚蓝,书写生态文明新答卷

2024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在位于珠海淇澳岛的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场世界海洋日活动主题宣传活动正在举行。伴随着主题宣传活动,还有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展、亲子徒步等内容。参加活动的既有亲子家庭,也有长者、青年,人群络绎不绝,市民热情高涨。

6月8日,小朋友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 李建束 摄

近年来,珠海市全方位、多层次地践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守护好碧海蓝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共识正转化为实践动力,推动珠海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前进。不久前,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央视首播。纪录片展示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态与美丽身姿,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珠海与中华白海豚的“不解之缘”。目前,全世界大约还有6000头中华白海豚,约4000头栖息在中国,其中2000头生活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王宁表示,“通过有效的治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人与濒危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以实现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已经深深植入珠海的城市规划发展进程。珠海全市共有126个海湾,海湾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为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特色化打造,珠海将全市海湾划分为万山群岛、情侣路、磨刀门—鸡啼门、高栏—虎跳门和横琴南部5个湾区,遵循“一湾一策”原则,分类打造“各美其美”的美丽海湾。

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珠海始终秉持人海和谐共生理念,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统筹推进陆海污染治理、开展海岛岸线及海湾生态修复工作。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2017年提升14.4%,达历史最优水平。

近年来,珠海开展香炉湾、美丽湾、绿洋湾等多个岸段的沙滩岸线修复工作,并修复了锦塘湾、海豚湾、东澳湾、三角岛等多个海岛岸线和主要海湾,全市海湾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香炉湾。 资料图,吴长赋 摄

2023年,“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入选“十四五”期间全国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正面典型案例;东澳湾沙滩修复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三角岛创新实施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旅游”无居民海岛市场出让和整岛修复模式,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为海岛修复提供了示范样板。

如今,漫步在珠海沿岸沙滩,海风习习,树影婆娑,美丽的的海滨城市风情尽收眼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更成为游客“打卡地”,绘就出一幅“人海和谐”的美好画卷。

“三海联动”,助力打造“海上新珠海”

千帆竞发时,百岛涌潮声。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强化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要求珠海要“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向海图强,是新时代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珠海在机制体制上率先破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市海洋发展局不久前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珠海进一步提升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又一积极探索。挂牌成立后,原先分散在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个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或审批事项进一步整合,更好服务海洋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今年伊始,珠海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加上此前组建的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发展海洋经济的“三海联动”格局已初步形成。

今年一季度,珠海海洋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生产总值同比名义增长约11.4%。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领域数据较为亮眼。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珠海海洋产业也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链不完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等问题。

“三海联动”的新格局下,发展海洋经济所需的资源要素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进一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各项“痛点”。市海洋发展局成立后,将围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文旅等领域,谋划一批引领示范强、经济效益好的海洋大项目,聚焦我市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涉海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在珠海高栏港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完成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驶往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进行安装。 资料图,程霖 摄

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不断夯实海洋经济的产业根基。截至目前,珠海海洋牧场开工项目有6个、投资7.6亿元,包括深远海养殖工船“九洲一号”,以及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伶仃牧场1、2、3”系列半潜养殖网箱平台、半潜式新型渔礁平台深海养殖平台、休闲渔旅平台一座等七座平台,并已完工重力式深水网箱30口,新增养殖水体12万立方米。此外,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二期项目、蓝鲲深海高端智造科技园、珠海高栏一海上风电、港口码头等重点项目也在提速建设,发挥链主企业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珠海海洋牧场。 资料图,李建束 摄

向海而“新”,构建海洋新质生产力

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具备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的大平台、大载体。依托高质量构建“蓝色”新质生产力,珠海发展海洋产业的动能愈发澎湃。

可搭载数十架无人探测仪器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可以上天入海的全地形无人探测器、应用于预测海洋灾害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近年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重点聚焦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核心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聚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今年6月8日,“逐梦深蓝,向海而‘新’——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挑战与对策展开主题分享,探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思路,为珠海发展海洋经济凝聚智慧。

6月8日,“逐梦深蓝,向海而‘新’——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举办。 资料图,吴长赋摄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我们面对的紧迫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表示,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入的科学理解,去唤醒对海洋的全新认识,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深化,还是技术创新的呼唤,更是对人类未来生存智慧的挑战。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在安静的实验室,或是无垠的大海上,亦或是驰骋在海洋产业新赛道,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陈大可说。

当前,珠海正加快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与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建设规划,同时完善相关领域立法,进一步保障科技创新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3月3日起,《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正式施行。作为珠海首部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新质生产力”写入地方性法规。加上此前全新修订的《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珠海全链条创新有了法律依据和工作遵循。

从海岛旅游到海洋渔业,从海洋科创到海上新能源,创新动能澎湃,产业活力涌动。在浩瀚的蓝色画布上,“海上新珠海”正从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
奋力打造“海上新珠海”——写在第16个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
观海融媒 2024-06-08 20:44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粮仓,更承载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珠海,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总长超过22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勾勒出这颗“湾区明珠”秀美的轮廓。

珠海因海而生。淇澳岛后沙湾、横琴赤沙湾、三灶岛草堂湾,沙丘遗址与文物跨越6000年,是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见证。

珠海向海而强。198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海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从边陲小镇一路走来,现今的珠海已发展成为颜值气质俱佳、活力魅力兼备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如何更好地守护海洋,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进一步打造“海上新珠海”?这是链接未来“必答题”,更是珠海新征程中的“实践之问”。

珠海,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 资料图,李建束 摄

守护蔚蓝,书写生态文明新答卷

2024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在位于珠海淇澳岛的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场世界海洋日活动主题宣传活动正在举行。伴随着主题宣传活动,还有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展、亲子徒步等内容。参加活动的既有亲子家庭,也有长者、青年,人群络绎不绝,市民热情高涨。

6月8日,小朋友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 李建束 摄

近年来,珠海市全方位、多层次地践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守护好碧海蓝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共识正转化为实践动力,推动珠海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前进。不久前,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央视首播。纪录片展示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态与美丽身姿,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珠海与中华白海豚的“不解之缘”。目前,全世界大约还有6000头中华白海豚,约4000头栖息在中国,其中2000头生活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王宁表示,“通过有效的治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人与濒危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以实现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已经深深植入珠海的城市规划发展进程。珠海全市共有126个海湾,海湾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为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特色化打造,珠海将全市海湾划分为万山群岛、情侣路、磨刀门—鸡啼门、高栏—虎跳门和横琴南部5个湾区,遵循“一湾一策”原则,分类打造“各美其美”的美丽海湾。

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珠海始终秉持人海和谐共生理念,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统筹推进陆海污染治理、开展海岛岸线及海湾生态修复工作。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2017年提升14.4%,达历史最优水平。

近年来,珠海开展香炉湾、美丽湾、绿洋湾等多个岸段的沙滩岸线修复工作,并修复了锦塘湾、海豚湾、东澳湾、三角岛等多个海岛岸线和主要海湾,全市海湾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香炉湾。 资料图,吴长赋 摄

2023年,“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入选“十四五”期间全国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正面典型案例;东澳湾沙滩修复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三角岛创新实施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旅游”无居民海岛市场出让和整岛修复模式,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为海岛修复提供了示范样板。

如今,漫步在珠海沿岸沙滩,海风习习,树影婆娑,美丽的的海滨城市风情尽收眼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更成为游客“打卡地”,绘就出一幅“人海和谐”的美好画卷。

“三海联动”,助力打造“海上新珠海”

千帆竞发时,百岛涌潮声。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强化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要求珠海要“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向海图强,是新时代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珠海在机制体制上率先破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市海洋发展局不久前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珠海进一步提升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又一积极探索。挂牌成立后,原先分散在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个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或审批事项进一步整合,更好服务海洋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今年伊始,珠海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加上此前组建的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发展海洋经济的“三海联动”格局已初步形成。

今年一季度,珠海海洋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生产总值同比名义增长约11.4%。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领域数据较为亮眼。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珠海海洋产业也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链不完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等问题。

“三海联动”的新格局下,发展海洋经济所需的资源要素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进一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各项“痛点”。市海洋发展局成立后,将围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文旅等领域,谋划一批引领示范强、经济效益好的海洋大项目,聚焦我市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涉海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在珠海高栏港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完成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驶往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进行安装。 资料图,程霖 摄

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不断夯实海洋经济的产业根基。截至目前,珠海海洋牧场开工项目有6个、投资7.6亿元,包括深远海养殖工船“九洲一号”,以及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伶仃牧场1、2、3”系列半潜养殖网箱平台、半潜式新型渔礁平台深海养殖平台、休闲渔旅平台一座等七座平台,并已完工重力式深水网箱30口,新增养殖水体12万立方米。此外,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二期项目、蓝鲲深海高端智造科技园、珠海高栏一海上风电、港口码头等重点项目也在提速建设,发挥链主企业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珠海海洋牧场。 资料图,李建束 摄

向海而“新”,构建海洋新质生产力

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具备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的大平台、大载体。依托高质量构建“蓝色”新质生产力,珠海发展海洋产业的动能愈发澎湃。

可搭载数十架无人探测仪器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可以上天入海的全地形无人探测器、应用于预测海洋灾害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近年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重点聚焦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核心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聚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今年6月8日,“逐梦深蓝,向海而‘新’——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挑战与对策展开主题分享,探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思路,为珠海发展海洋经济凝聚智慧。

6月8日,“逐梦深蓝,向海而‘新’——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举办。 资料图,吴长赋摄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我们面对的紧迫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表示,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入的科学理解,去唤醒对海洋的全新认识,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深化,还是技术创新的呼唤,更是对人类未来生存智慧的挑战。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在安静的实验室,或是无垠的大海上,亦或是驰骋在海洋产业新赛道,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陈大可说。

当前,珠海正加快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与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建设规划,同时完善相关领域立法,进一步保障科技创新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3月3日起,《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正式施行。作为珠海首部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新质生产力”写入地方性法规。加上此前全新修订的《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珠海全链条创新有了法律依据和工作遵循。

从海岛旅游到海洋渔业,从海洋科创到海上新能源,创新动能澎湃,产业活力涌动。在浩瀚的蓝色画布上,“海上新珠海”正从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