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4年4月8日)

 

“不声不响”的谌容

□ 任芙康

一个多月前,恰逢立春,谌容谢世,静寂无声。我一位大学同学,与她熟悉,且为同院邻居,竟全无所闻。呜呼,皑皑白雪之时,茫茫红尘之中,又少了一位友人。

难过的心,有些摇荡,一下想到范荣康——谌容的丈夫。

1970年秋后某天,经部队谢姓首长引荐,结识老范。此后隔三岔五,便去王府井的《人民日报》送稿。当时我掌握一张票额十元的公用月票,可任意乘坐北京市所有线路公交车。所谓“送稿”,凡言论文章,就送给评论部主任范荣康。

有时将装稿的信封放传达室就走。有时想当面聆教,须先申请,内部电话问应“同意”,填写会客单,然后等人来接。报社大楼共五层,评论部位于四层,无电梯,老范虽然腿脚稳健,对他亲自下楼,我亦过意不去。老范总是轻描淡写:没关系,走走也是活动。

1972年3月,春山如笑,来了两个上学去处,一是北大读哲学,一是南开念中文。内心虽有挑选,仍进城讨教。老范听懂了我之所爱,便说,兴趣最要紧,你上天津吧。

20世纪80年代初,我转业《天津文学》。后又得柳溪大姐赏识,左右该刊小说版面。其时,谌容的《人到中年》震动文坛。1986年夏天,我张罗《天津文学》小说作者去大兴安岭采风。因老范这层关系,谌容欣然应邀,携梁欢同往。一路上,谌容神闲气定,专注景物,属于“览胜团”模范团员。

集中参观数日,便兵分三路,赴根河、图里河、莫尔道嘎三个林业局。人员分配前,莫尔道嘎早被叶楠渲染上天:“大兴安岭最后一块原始森林。”没有人能抵御这一神仙蛊惑,包括我自己,早有私念,到时“亲自”带队。协助者有张伟刚、康弘、刘占领诸位,叶楠、何士光、黄济人、方方、蒋子丹等已抢先报名。人员分配停当,谌容才获知自己要去根河。她来找我,说既来林区,也想看看原始森林的样子。这其实怪我,活动事务庞杂,竟忘记询问老乡。事已至此,我只能据实劝慰:调换已不方便,名家须得兼搭。没说几句,大姐宽厚一笑,川话答我:莫得来头,根河也没去过噻。她那一队,应该也很热闹,名流另有蒋子龙、冯苓植等人。

当重返牙克石,方知三个可爱的林区,都有秀山丽水,都有感人境遇,都有他处所无的“绝活”。

仅仅因着谌容自己,仅仅因着丈夫老范,仅仅因着儿子梁左、梁天,仅仅因着女儿梁欢,她家在京城,已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更何况亲人们叠加的声誉,又有几家可比?但煤渣胡同的住房,颇欠应有气派。除却橱里、柜内的书刊,光看器具、陈设,就是一户寻常人家。好在那时的大众,都不太敏感,只着眼于人,对人之外的物,并不多想。

有次赴京,头天电话预约看望。翌日进门,觉出满屋紧张。谌容见我,直接吩咐,孙女发烧,咱们去趟医院。我扔下提包,脱去外套(明白碰上体力活了,也知医院距离,必得轻装才好),抱起哭闹不止的孩子便走,谌容锁门随后。出胡同右拐,直行千米有余,到的同仁医院。谌容似有熟人,径自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退烧。很快病娃呼呼睡去,她又指挥离院回家。来回两个千米,我内衣汗透,双臂发酸,但见孩子平稳,我亦不再心慌,只是口渴,端杯大饮。《人到中年》的主角,便是一位医生。谌容能出神入化地创造出陆文婷,显然于医术已具相当常识。我看她对孩子病状的判断,句句都是同医生做同事般的商讨。端庄的谌容,平素少言,这天的大姐,临事不乱,竟有满脸英气。

谌容祖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不满周岁,发生七七事变。动荡童年,似乎缺乏故事,她曾有过冷静记叙,容我摘录几句:“孩提时代去得那样匆忙,不曾在我心中留下些许美好记忆。襁褓之中,由楚入川。稍知世事,从川西平原来到川东乡间,寄居在层层梯田怀抱着的一个寂寞的坝子上。生活就像那里的冬水田,静静地,没有一丝涟漪……”

此刻,几番阅读这段文字,体味“川东乡间”“层层梯田”“寂寞的坝子”“冬水田”,这些字眼,立时幻化为真切意象,全是我年少时熟稔的风物。冬水田在最冷的天,能一夜间敷出一片薄冰,晨起的路人,只需伸出食指,轻叩即裂。寂寞的坝子上,蛰伏着三二农舍,甚或单家独户。每当黑瓦的屋顶飘出淡白色的炊烟,崽儿们个个活泛开来,展开对饭食的遐想……不需费力,我仿佛就能洞悉谌容的少年时代,平添一种乡土相连的亲和。四周阡陌,都不是风景,但在如此冷清的川东山水间,恰有世事启蒙的源泉。可不是,谌容在这里如小树小草小花般长大,然后怀揣着常人所无的蕴藉,迈开双腿走南闯北。终在一天,其岁月河流荡漾开来,乃至激起波澜,笔底生辉,成就为文坛异数。人生灿然厚遇,这应该是她自己都不曾料到的吧。

当我步入年迈,见多生离死别,犹如夕阳落山,便时而写写往事,缅怀难忘的逝者。他们都是亲人和朋友,个个慈悲,功德圆满,且多数苦尽甘来,福多寿高。我写他们,大河小溪,各有光泽,但很不喜欢说出“人世无常”的颓唐。即如谌容,在我眼里,高贵、大气,生命旅程似可分为三段,中间占了多半,有声有色,众人仰望。而她生命的首尾时光,“不声不响”,极为相似,宛若年华的轮回。

人皆过客,非凡人物的陨落,凡俗之辈的凋零,是吹吹打打,是清清静静,收场后殊途同归,柴熄灶冷,全与“流芳百世”无关。谌容留下遗嘱,丧事从俭,俭至悄无声息。这让我毫无根由地想到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任芙康 编审。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憩 (油画)

张海托 作品

风扇

□ 陈再见

他在村里开了一家电器修理店,日常给村里人修修家用电器,不想赚多少钱。他乐于如此,不少人劝他把手艺带到城里去,说不定能赚更多的钱。他虽也想过,但最终没有离开,如果说他迷恋村庄,倒也矫情了,在村里生活了近三十年,有时也挺烦的。为什么没有离开?大概也是觉得有人需要他,说需要也显得大了,主要是有他在,村里人不至于要把出问题的家电往镇上送,打个电话,或者唤个孩子到他的店里说一声,他便带着工具就上门了。有时他感觉背着工具包走在巷子里的样子,和赤脚医生无异,无非一个医人,一个医电器。赤脚医生有医不好的病,他自然也有修不好的电器。眼下,袁大嫂家的一台风扇,就让他一筹莫展。

他知道,袁大嫂家的那台风扇是个老古董了,却一直没出什么问题。据说,袁大嫂对那台老风扇珍爱有加,都有点让人费解了。往年秋天一到,天气还是时冷时热,袁大嫂就会把风扇用一块布包好,放进柜子锁起来。人们说袁大嫂是为了省电,似乎也说得过去;即使酷热的当下,袁大嫂一天也要擦洗一次风扇,不让一颗尘土落在上面。这些细节村里时有传言,他也听了,心想袁大嫂大概是个洁癖,这也可以理解。袁大嫂守寡多年,膝下没有儿女,前些年有人说媒,对方是个壮实的汉子,袁大嫂考虑都不考虑,直接回绝了。有人说自从男人去世后,袁大嫂的精神就有点不正常了。他不信,他觉得袁大嫂只是少出门,和村里人少有来往而已。他挺可怜袁大嫂的。

那天袁大嫂亲自来到他店里,说她家的风扇坏了。他看到袁大嫂那副悲痛的表情,感觉不像是坏了一台风扇那么简单,倒像是家里有个人垂危了一般。他暗想那风扇或许已经废了,就像一个人一辈子没病,一得病就是绝症一样。他二话不说,背上工具包,跟着袁大嫂穿过了大半个村子。

果然不出他所料,风扇坏得彻底,已经报废。他表示无能为力,看着袁大姨失落的表情,他感到了歉意,告辞离开。他还没踏出门楼,却清楚地听到袁大嫂的喃喃自语:死鬼,你走啦,那我怎么办?

他听着感觉背后一阵发凉,差点让门槛绊倒在地。

关于袁大嫂男人的死,他依稀有些记忆,那时他还小,只记得村里刚通了电,那年头能买电器的不多,而袁大嫂家是村里第一家有了风扇的。大热天,大伙都出来纳凉摇蒲扇,袁大嫂却可以呆在家里不出门。袁大嫂自嫁到村里来就不爱出门,内向、羞涩、一说话就脸红。袁大嫂的男人在镇里上班,知道她不爱出门,便特意买回来一台风扇,好让她可以呆在家里不出门。那年头,一台风扇,几乎顶了男人一个月的工资。村里人都对此有微词,说袁大嫂娇气,嫁到农村来了还娇气。没过多久,袁大嫂家就出事了,一天夜里打雷下雨,袁大嫂的男人触电,死了。好端端在床上,怎么会触电呢?袁大嫂没说,村人自会猜测,说他们夫妻俩把风扇放在床头,打雷忘了拔电线,引火烧身呐。这猜测带着嘲讽意味,他早就听说,但一直不信,他知道要是夫妻俩一个触电另一个怎么会没事呢?

翌日,他提着一台旧风扇又来到袁大嫂家。这样的旧风扇他有好几台,就送给袁大嫂一台吧,要不然这么热的天哪受得了。门虚掩着,他推着就进去了,叫了几声不见回应,以为袁大嫂不在。他刚要回头,却听见风扇伊伊呀呀的声响。那台已经报废的风扇就放在床头,奇怪的是,它正在默默地转动。袁大嫂则躺在风扇的旁边,一动不动。风吹在袁大嫂安静的脸上,仿佛正与她进行着一场私密的对话。

陈再见 广东陆丰人;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等。

大地之冠

□ 韩少君

这一天,来到苍青的大洪山

客店镇,距离一棵古老的

对节白腊树再近一点

粗糙的皮肤,含有辽远的

气息和光泽,我小心地触摸

微热的呼吸也碰到了——

 

真正的母系!吹进去

太多风声,大地之冠

在山野,独自孕育村庄

河流,蚂蚁和鹰的后代

 

对于一棵大树,星月,云朵

雷电,陨石,一只青铜色

蝴蝶,都是从天而降的礼物

 

永远沉默,积蓄混沌的力量

春天挤出叶芽,抽出枝条

到了冬天,安静地将自己

的孩子,哪怕是枯枝败叶

也要一个一个收回,北风中

它们卷进火塘,望远山

收走了落日,你再去睡觉

 

你的根在黑暗中悄然伸展

遇到泉眼,化为绿色血液

触碰到石头,石头开裂

穿越两千年,砾石已作尘沙

出现在河流下游的麦田里

 

恢宏的庙堂毁于一场大火

你献出你破烂的躯干

用堆满虫屎的窟窿

将那尊泥菩萨搂在怀里

这里的烟火得以延续

 

聪明的猫头鹰总是早出晚归

忧伤的叫声,只在夜半出现

它们与隐藏在腐叶下的蛇蝎

互为天敌,你说,闭上

一只眼,让它们去闹吧

都是自己的孩子

 

没有绷紧的多余神经

没有外面疲倦的世界

你的王国,你的春秋

在自己的叶片下哗哗翻动

 

有人在这里补锅

锔碗,剃头,泼脏水

生炉子,熬制麦糖

对着空洞的天空

试一下乌黑的火铳

在这里,有人习惯

请盲叟指路,有人

 

在别人新鲜的口腔

反复练习挑牙虫

公元2023年11月19日

有人提着一只鞋子来修

 

枝叶间,洒下紫色光影

空旷处,几个热气腾腾

的女人凑在一起,嬉笑

红着脸,追打着,各自

交出上一个夜晚的事情

 

那些醉酒的人,踏实地

蹲在你凸起的,磨得

光光的根部,接受

一顿臭骂,你唤醒足够

多的蝼蚁,甚至一场风雨

来消解这些无尽的秽物

 

溪水流进山谷,明月

照着浮世,他们在这里

出生,也在这里老去

神认领了他们的姓氏

留下了一个村庄的简史

 

那个围着大树念经,前来

焚香取义的异乡人,面容干净

他手中的拂尘换成了青枝

 

初冬的山丘,薄雪

覆盖大洪山干裂的河床

一只落单的伯劳鸟

俯冲过来,感阴而鸣

趾带利钩,把捕获物——

田鼠的一小节血肠

迎风挂在高高的树梢

 

“暖融融的大母牛一边微笑

把纯白的奶汁注入黑夜”

这大概是你愿意看到的。

 

今天,我与众人

站在你的巨冠之下

卸尽内心所有,也像

一只压低翅膀的小鸟

快活,放浪,幼稚

也有举着伤口而来的

我们仰望着你,心里

要说的话,只有一句

“时间才是万物的法则

永恒之母呵,我听你的。”

韩少君 男,1964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作协委员,湖北荆门市文联主席。著有诗集《倾听》《夜里会有什么声音》等六部。

十五分钟(外一首)

□ 杨 角

每一列高铁开过

隧道口的芒花,都要集体挥一挥手

十五分钟后,另一列高铁开来

芒花的手,又再挥一次

总有一个人站在远处

时间久了,就感觉所有高铁

都是同一辆高铁

它们并未走远

只是绕着后山转了一圈又折回来

这个圈也不大啊

转一圈,才耗时十五分钟

 

黑夜喧嚣

 

静夜深处,仍有说不清

道不明的轰鸣。如果说它有颜色

那一定就是黑色。它的形状

应该是一段围墙在黑暗中拐弯

怀抱一只大水缸,里面

空空荡荡,装满了风

在我之前,还没有一个人

能够准确说出它的存在,并写出它

那种轰鸣,在人间形同鬼市

蛰伏在某一座大山后面

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如果来自天上,那一定就是银河

正穿过茫茫夜幕和

云层的群山,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杨角 四川宜宾人。中国作协会员,宜宾市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等,被收入多种选本。出版个人诗集七部。

雨季(水彩)

吴迪 作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大家(2024年4月8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4-08 11:42

 

“不声不响”的谌容

□ 任芙康

一个多月前,恰逢立春,谌容谢世,静寂无声。我一位大学同学,与她熟悉,且为同院邻居,竟全无所闻。呜呼,皑皑白雪之时,茫茫红尘之中,又少了一位友人。

难过的心,有些摇荡,一下想到范荣康——谌容的丈夫。

1970年秋后某天,经部队谢姓首长引荐,结识老范。此后隔三岔五,便去王府井的《人民日报》送稿。当时我掌握一张票额十元的公用月票,可任意乘坐北京市所有线路公交车。所谓“送稿”,凡言论文章,就送给评论部主任范荣康。

有时将装稿的信封放传达室就走。有时想当面聆教,须先申请,内部电话问应“同意”,填写会客单,然后等人来接。报社大楼共五层,评论部位于四层,无电梯,老范虽然腿脚稳健,对他亲自下楼,我亦过意不去。老范总是轻描淡写:没关系,走走也是活动。

1972年3月,春山如笑,来了两个上学去处,一是北大读哲学,一是南开念中文。内心虽有挑选,仍进城讨教。老范听懂了我之所爱,便说,兴趣最要紧,你上天津吧。

20世纪80年代初,我转业《天津文学》。后又得柳溪大姐赏识,左右该刊小说版面。其时,谌容的《人到中年》震动文坛。1986年夏天,我张罗《天津文学》小说作者去大兴安岭采风。因老范这层关系,谌容欣然应邀,携梁欢同往。一路上,谌容神闲气定,专注景物,属于“览胜团”模范团员。

集中参观数日,便兵分三路,赴根河、图里河、莫尔道嘎三个林业局。人员分配前,莫尔道嘎早被叶楠渲染上天:“大兴安岭最后一块原始森林。”没有人能抵御这一神仙蛊惑,包括我自己,早有私念,到时“亲自”带队。协助者有张伟刚、康弘、刘占领诸位,叶楠、何士光、黄济人、方方、蒋子丹等已抢先报名。人员分配停当,谌容才获知自己要去根河。她来找我,说既来林区,也想看看原始森林的样子。这其实怪我,活动事务庞杂,竟忘记询问老乡。事已至此,我只能据实劝慰:调换已不方便,名家须得兼搭。没说几句,大姐宽厚一笑,川话答我:莫得来头,根河也没去过噻。她那一队,应该也很热闹,名流另有蒋子龙、冯苓植等人。

当重返牙克石,方知三个可爱的林区,都有秀山丽水,都有感人境遇,都有他处所无的“绝活”。

仅仅因着谌容自己,仅仅因着丈夫老范,仅仅因着儿子梁左、梁天,仅仅因着女儿梁欢,她家在京城,已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更何况亲人们叠加的声誉,又有几家可比?但煤渣胡同的住房,颇欠应有气派。除却橱里、柜内的书刊,光看器具、陈设,就是一户寻常人家。好在那时的大众,都不太敏感,只着眼于人,对人之外的物,并不多想。

有次赴京,头天电话预约看望。翌日进门,觉出满屋紧张。谌容见我,直接吩咐,孙女发烧,咱们去趟医院。我扔下提包,脱去外套(明白碰上体力活了,也知医院距离,必得轻装才好),抱起哭闹不止的孩子便走,谌容锁门随后。出胡同右拐,直行千米有余,到的同仁医院。谌容似有熟人,径自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退烧。很快病娃呼呼睡去,她又指挥离院回家。来回两个千米,我内衣汗透,双臂发酸,但见孩子平稳,我亦不再心慌,只是口渴,端杯大饮。《人到中年》的主角,便是一位医生。谌容能出神入化地创造出陆文婷,显然于医术已具相当常识。我看她对孩子病状的判断,句句都是同医生做同事般的商讨。端庄的谌容,平素少言,这天的大姐,临事不乱,竟有满脸英气。

谌容祖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不满周岁,发生七七事变。动荡童年,似乎缺乏故事,她曾有过冷静记叙,容我摘录几句:“孩提时代去得那样匆忙,不曾在我心中留下些许美好记忆。襁褓之中,由楚入川。稍知世事,从川西平原来到川东乡间,寄居在层层梯田怀抱着的一个寂寞的坝子上。生活就像那里的冬水田,静静地,没有一丝涟漪……”

此刻,几番阅读这段文字,体味“川东乡间”“层层梯田”“寂寞的坝子”“冬水田”,这些字眼,立时幻化为真切意象,全是我年少时熟稔的风物。冬水田在最冷的天,能一夜间敷出一片薄冰,晨起的路人,只需伸出食指,轻叩即裂。寂寞的坝子上,蛰伏着三二农舍,甚或单家独户。每当黑瓦的屋顶飘出淡白色的炊烟,崽儿们个个活泛开来,展开对饭食的遐想……不需费力,我仿佛就能洞悉谌容的少年时代,平添一种乡土相连的亲和。四周阡陌,都不是风景,但在如此冷清的川东山水间,恰有世事启蒙的源泉。可不是,谌容在这里如小树小草小花般长大,然后怀揣着常人所无的蕴藉,迈开双腿走南闯北。终在一天,其岁月河流荡漾开来,乃至激起波澜,笔底生辉,成就为文坛异数。人生灿然厚遇,这应该是她自己都不曾料到的吧。

当我步入年迈,见多生离死别,犹如夕阳落山,便时而写写往事,缅怀难忘的逝者。他们都是亲人和朋友,个个慈悲,功德圆满,且多数苦尽甘来,福多寿高。我写他们,大河小溪,各有光泽,但很不喜欢说出“人世无常”的颓唐。即如谌容,在我眼里,高贵、大气,生命旅程似可分为三段,中间占了多半,有声有色,众人仰望。而她生命的首尾时光,“不声不响”,极为相似,宛若年华的轮回。

人皆过客,非凡人物的陨落,凡俗之辈的凋零,是吹吹打打,是清清静静,收场后殊途同归,柴熄灶冷,全与“流芳百世”无关。谌容留下遗嘱,丧事从俭,俭至悄无声息。这让我毫无根由地想到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任芙康 编审。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憩 (油画)

张海托 作品

风扇

□ 陈再见

他在村里开了一家电器修理店,日常给村里人修修家用电器,不想赚多少钱。他乐于如此,不少人劝他把手艺带到城里去,说不定能赚更多的钱。他虽也想过,但最终没有离开,如果说他迷恋村庄,倒也矫情了,在村里生活了近三十年,有时也挺烦的。为什么没有离开?大概也是觉得有人需要他,说需要也显得大了,主要是有他在,村里人不至于要把出问题的家电往镇上送,打个电话,或者唤个孩子到他的店里说一声,他便带着工具就上门了。有时他感觉背着工具包走在巷子里的样子,和赤脚医生无异,无非一个医人,一个医电器。赤脚医生有医不好的病,他自然也有修不好的电器。眼下,袁大嫂家的一台风扇,就让他一筹莫展。

他知道,袁大嫂家的那台风扇是个老古董了,却一直没出什么问题。据说,袁大嫂对那台老风扇珍爱有加,都有点让人费解了。往年秋天一到,天气还是时冷时热,袁大嫂就会把风扇用一块布包好,放进柜子锁起来。人们说袁大嫂是为了省电,似乎也说得过去;即使酷热的当下,袁大嫂一天也要擦洗一次风扇,不让一颗尘土落在上面。这些细节村里时有传言,他也听了,心想袁大嫂大概是个洁癖,这也可以理解。袁大嫂守寡多年,膝下没有儿女,前些年有人说媒,对方是个壮实的汉子,袁大嫂考虑都不考虑,直接回绝了。有人说自从男人去世后,袁大嫂的精神就有点不正常了。他不信,他觉得袁大嫂只是少出门,和村里人少有来往而已。他挺可怜袁大嫂的。

那天袁大嫂亲自来到他店里,说她家的风扇坏了。他看到袁大嫂那副悲痛的表情,感觉不像是坏了一台风扇那么简单,倒像是家里有个人垂危了一般。他暗想那风扇或许已经废了,就像一个人一辈子没病,一得病就是绝症一样。他二话不说,背上工具包,跟着袁大嫂穿过了大半个村子。

果然不出他所料,风扇坏得彻底,已经报废。他表示无能为力,看着袁大姨失落的表情,他感到了歉意,告辞离开。他还没踏出门楼,却清楚地听到袁大嫂的喃喃自语:死鬼,你走啦,那我怎么办?

他听着感觉背后一阵发凉,差点让门槛绊倒在地。

关于袁大嫂男人的死,他依稀有些记忆,那时他还小,只记得村里刚通了电,那年头能买电器的不多,而袁大嫂家是村里第一家有了风扇的。大热天,大伙都出来纳凉摇蒲扇,袁大嫂却可以呆在家里不出门。袁大嫂自嫁到村里来就不爱出门,内向、羞涩、一说话就脸红。袁大嫂的男人在镇里上班,知道她不爱出门,便特意买回来一台风扇,好让她可以呆在家里不出门。那年头,一台风扇,几乎顶了男人一个月的工资。村里人都对此有微词,说袁大嫂娇气,嫁到农村来了还娇气。没过多久,袁大嫂家就出事了,一天夜里打雷下雨,袁大嫂的男人触电,死了。好端端在床上,怎么会触电呢?袁大嫂没说,村人自会猜测,说他们夫妻俩把风扇放在床头,打雷忘了拔电线,引火烧身呐。这猜测带着嘲讽意味,他早就听说,但一直不信,他知道要是夫妻俩一个触电另一个怎么会没事呢?

翌日,他提着一台旧风扇又来到袁大嫂家。这样的旧风扇他有好几台,就送给袁大嫂一台吧,要不然这么热的天哪受得了。门虚掩着,他推着就进去了,叫了几声不见回应,以为袁大嫂不在。他刚要回头,却听见风扇伊伊呀呀的声响。那台已经报废的风扇就放在床头,奇怪的是,它正在默默地转动。袁大嫂则躺在风扇的旁边,一动不动。风吹在袁大嫂安静的脸上,仿佛正与她进行着一场私密的对话。

陈再见 广东陆丰人;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等。

大地之冠

□ 韩少君

这一天,来到苍青的大洪山

客店镇,距离一棵古老的

对节白腊树再近一点

粗糙的皮肤,含有辽远的

气息和光泽,我小心地触摸

微热的呼吸也碰到了——

 

真正的母系!吹进去

太多风声,大地之冠

在山野,独自孕育村庄

河流,蚂蚁和鹰的后代

 

对于一棵大树,星月,云朵

雷电,陨石,一只青铜色

蝴蝶,都是从天而降的礼物

 

永远沉默,积蓄混沌的力量

春天挤出叶芽,抽出枝条

到了冬天,安静地将自己

的孩子,哪怕是枯枝败叶

也要一个一个收回,北风中

它们卷进火塘,望远山

收走了落日,你再去睡觉

 

你的根在黑暗中悄然伸展

遇到泉眼,化为绿色血液

触碰到石头,石头开裂

穿越两千年,砾石已作尘沙

出现在河流下游的麦田里

 

恢宏的庙堂毁于一场大火

你献出你破烂的躯干

用堆满虫屎的窟窿

将那尊泥菩萨搂在怀里

这里的烟火得以延续

 

聪明的猫头鹰总是早出晚归

忧伤的叫声,只在夜半出现

它们与隐藏在腐叶下的蛇蝎

互为天敌,你说,闭上

一只眼,让它们去闹吧

都是自己的孩子

 

没有绷紧的多余神经

没有外面疲倦的世界

你的王国,你的春秋

在自己的叶片下哗哗翻动

 

有人在这里补锅

锔碗,剃头,泼脏水

生炉子,熬制麦糖

对着空洞的天空

试一下乌黑的火铳

在这里,有人习惯

请盲叟指路,有人

 

在别人新鲜的口腔

反复练习挑牙虫

公元2023年11月19日

有人提着一只鞋子来修

 

枝叶间,洒下紫色光影

空旷处,几个热气腾腾

的女人凑在一起,嬉笑

红着脸,追打着,各自

交出上一个夜晚的事情

 

那些醉酒的人,踏实地

蹲在你凸起的,磨得

光光的根部,接受

一顿臭骂,你唤醒足够

多的蝼蚁,甚至一场风雨

来消解这些无尽的秽物

 

溪水流进山谷,明月

照着浮世,他们在这里

出生,也在这里老去

神认领了他们的姓氏

留下了一个村庄的简史

 

那个围着大树念经,前来

焚香取义的异乡人,面容干净

他手中的拂尘换成了青枝

 

初冬的山丘,薄雪

覆盖大洪山干裂的河床

一只落单的伯劳鸟

俯冲过来,感阴而鸣

趾带利钩,把捕获物——

田鼠的一小节血肠

迎风挂在高高的树梢

 

“暖融融的大母牛一边微笑

把纯白的奶汁注入黑夜”

这大概是你愿意看到的。

 

今天,我与众人

站在你的巨冠之下

卸尽内心所有,也像

一只压低翅膀的小鸟

快活,放浪,幼稚

也有举着伤口而来的

我们仰望着你,心里

要说的话,只有一句

“时间才是万物的法则

永恒之母呵,我听你的。”

韩少君 男,1964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作协委员,湖北荆门市文联主席。著有诗集《倾听》《夜里会有什么声音》等六部。

十五分钟(外一首)

□ 杨 角

每一列高铁开过

隧道口的芒花,都要集体挥一挥手

十五分钟后,另一列高铁开来

芒花的手,又再挥一次

总有一个人站在远处

时间久了,就感觉所有高铁

都是同一辆高铁

它们并未走远

只是绕着后山转了一圈又折回来

这个圈也不大啊

转一圈,才耗时十五分钟

 

黑夜喧嚣

 

静夜深处,仍有说不清

道不明的轰鸣。如果说它有颜色

那一定就是黑色。它的形状

应该是一段围墙在黑暗中拐弯

怀抱一只大水缸,里面

空空荡荡,装满了风

在我之前,还没有一个人

能够准确说出它的存在,并写出它

那种轰鸣,在人间形同鬼市

蛰伏在某一座大山后面

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如果来自天上,那一定就是银河

正穿过茫茫夜幕和

云层的群山,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杨角 四川宜宾人。中国作协会员,宜宾市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等,被收入多种选本。出版个人诗集七部。

雨季(水彩)

吴迪 作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