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激发蓝色经济活力!珠海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提质增量

向海而兴,谱写蓝色牧曲。放眼珠海版图,227.26千米的海岸线绵延悠长,262个大小岛屿造就“百岛之市”,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让珠海成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城市,奏响独具珠海特色的海上乐章。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其中包括“拓展海洋牧场,在现有7.34万亩海域养殖面积上提质增量,深化‘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

推进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促进海洋渔业质效升级

从桂山岛出发,乘坐快艇20分钟左右便抵达蜘洲岛渔业养殖基地所在海域,一座白色“堡垒”映入眼帘——它是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底部设置有巨大的养殖网箱,在其周围还错落有致布放着众多重力式深水网箱。

“澎湖号”养殖水体达1.5万立方米,配备了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搭载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热水器、空调、冰柜等生活设备,并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如今,为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联合珠海市气象局建成了“澎湖号”养殖平台专业气象水文服务系统,对所在海域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以及剖面水温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传输,并对台风、寒潮等进行及时预警。

蜘洲岛渔业养殖基地。

“这个系统可以远程实时查看和存储海上监测数据,建立海洋牧场运行大数据库,通过长期而持续的积累与分析,为海洋牧场建设与运行提供规划、决策、预警等科学服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振鹏告诉记者,自“澎湖号”投放以来,先后开展了金鲳鱼、金虎斑、龙趸、石斑鱼等养殖试验,并已成功抵御多次台风袭击。2023年9月,面对强台风“苏拉”的正面袭击,“澎湖号”养殖平台姿态稳定、锚泊安全、通信畅通。当前,“澎湖号”正在开展较大体量的新一季养殖试验示范,自去年10月28日投放了新一批约7.2万斤鮸鱼苗至今,经过近5个月的科学养殖,鮸鱼经受住了多轮寒潮低温和大浪考验,截至目前养殖存活率超过96%,渔获总重近15万斤,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逐步上市销售。王振鹏表示,下一步“澎湖号”将逐步开展金枪鱼、章红鱼等高价值鱼种的养殖示范,扎实推进先进养殖装备与先进养殖技术有效融合,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贡献力量。

据统计,鹤洲新区(筹)涉及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建设的公司共有8家,计划建设10座智能养殖平台、1艘养殖工船。其中“格盛1号”“珠海琴”智能养殖平台,“九洲1号”养殖工船,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伶仃牧场1号、2号、3号三台创新型养殖装备,永绅深海智能养殖平台均已开工建造。

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海洋牧场项目落地,推动海洋渔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构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养殖平台+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为主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精心培育适养鱼种,填补珠海种苗培育空白

渔业种苗是渔业养殖的“芯片”。以往珠海种苗主要依靠从外地购入,缺少自主种苗繁育体系。如今,位于南水镇飞沙村的珠海海洋集团旗下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是海陆接力繁育养殖模式实践的核心载体,项目将通过养殖性状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质种苗资源保障。

目前,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项目正在施工建设,预计6月初首期项目将全部完工交付使用。珠海海洋集团将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国内知名种业企业在产业园内开展海鲈鱼、鮸鱼、南海大黄鱼等种苗繁育工作。

“作为珠海市的海洋产业投资运营平台,珠海海洋集团主要发挥对全市海洋资源的统筹投资运营和管理作用。”珠海海洋集团筹备工作组成员魏顺兵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将围绕海洋种业、海洋装备、海洋渔旅和海洋产业园大力发展和布局,建立珠海的海洋产业体系,逐步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样板。

桂山大小蜘洲网箱养殖场。

为加强渔业种苗研发,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金鲳鱼产业集群,开展金鲳鱼种苗研发,通过“海上繁育产卵+陆地种苗孵化+深海养殖”模式,在万山海上育种后至海岛陆基孵化,再转至养殖平台和网箱。据悉,首批金鲳鱼种鱼今年已完成育种和产卵,单批次可孵化3000万尾金鲳鱼苗,已供应至湛江、阳江作为冬季金鲳鱼苗培育。

下一步,鹤洲新区(筹)将继续做强做优渔业种苗研发,打响万山金鲳鱼等渔业种苗品牌,并将重点在青岛、厦门、大连、舟山等地开展海洋牧场招商,引入优质渔业项目,完善渔业人才和金融配套政策,加强对渔业领域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同时引导各类金融主体加大对涉海涉渔企业支持力度,为珠海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新动能。

文字:施展华 图片:李建束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向海而兴,激发蓝色经济活力!珠海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提质增量
珠海特区报 2024-03-25 06:57

向海而兴,谱写蓝色牧曲。放眼珠海版图,227.26千米的海岸线绵延悠长,262个大小岛屿造就“百岛之市”,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让珠海成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城市,奏响独具珠海特色的海上乐章。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其中包括“拓展海洋牧场,在现有7.34万亩海域养殖面积上提质增量,深化‘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

推进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促进海洋渔业质效升级

从桂山岛出发,乘坐快艇20分钟左右便抵达蜘洲岛渔业养殖基地所在海域,一座白色“堡垒”映入眼帘——它是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底部设置有巨大的养殖网箱,在其周围还错落有致布放着众多重力式深水网箱。

“澎湖号”养殖水体达1.5万立方米,配备了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搭载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热水器、空调、冰柜等生活设备,并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如今,为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联合珠海市气象局建成了“澎湖号”养殖平台专业气象水文服务系统,对所在海域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以及剖面水温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传输,并对台风、寒潮等进行及时预警。

蜘洲岛渔业养殖基地。

“这个系统可以远程实时查看和存储海上监测数据,建立海洋牧场运行大数据库,通过长期而持续的积累与分析,为海洋牧场建设与运行提供规划、决策、预警等科学服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振鹏告诉记者,自“澎湖号”投放以来,先后开展了金鲳鱼、金虎斑、龙趸、石斑鱼等养殖试验,并已成功抵御多次台风袭击。2023年9月,面对强台风“苏拉”的正面袭击,“澎湖号”养殖平台姿态稳定、锚泊安全、通信畅通。当前,“澎湖号”正在开展较大体量的新一季养殖试验示范,自去年10月28日投放了新一批约7.2万斤鮸鱼苗至今,经过近5个月的科学养殖,鮸鱼经受住了多轮寒潮低温和大浪考验,截至目前养殖存活率超过96%,渔获总重近15万斤,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逐步上市销售。王振鹏表示,下一步“澎湖号”将逐步开展金枪鱼、章红鱼等高价值鱼种的养殖示范,扎实推进先进养殖装备与先进养殖技术有效融合,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贡献力量。

据统计,鹤洲新区(筹)涉及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建设的公司共有8家,计划建设10座智能养殖平台、1艘养殖工船。其中“格盛1号”“珠海琴”智能养殖平台,“九洲1号”养殖工船,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伶仃牧场1号、2号、3号三台创新型养殖装备,永绅深海智能养殖平台均已开工建造。

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海洋牧场项目落地,推动海洋渔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构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养殖平台+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为主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精心培育适养鱼种,填补珠海种苗培育空白

渔业种苗是渔业养殖的“芯片”。以往珠海种苗主要依靠从外地购入,缺少自主种苗繁育体系。如今,位于南水镇飞沙村的珠海海洋集团旗下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是海陆接力繁育养殖模式实践的核心载体,项目将通过养殖性状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质种苗资源保障。

目前,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项目正在施工建设,预计6月初首期项目将全部完工交付使用。珠海海洋集团将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国内知名种业企业在产业园内开展海鲈鱼、鮸鱼、南海大黄鱼等种苗繁育工作。

“作为珠海市的海洋产业投资运营平台,珠海海洋集团主要发挥对全市海洋资源的统筹投资运营和管理作用。”珠海海洋集团筹备工作组成员魏顺兵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将围绕海洋种业、海洋装备、海洋渔旅和海洋产业园大力发展和布局,建立珠海的海洋产业体系,逐步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样板。

桂山大小蜘洲网箱养殖场。

为加强渔业种苗研发,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金鲳鱼产业集群,开展金鲳鱼种苗研发,通过“海上繁育产卵+陆地种苗孵化+深海养殖”模式,在万山海上育种后至海岛陆基孵化,再转至养殖平台和网箱。据悉,首批金鲳鱼种鱼今年已完成育种和产卵,单批次可孵化3000万尾金鲳鱼苗,已供应至湛江、阳江作为冬季金鲳鱼苗培育。

下一步,鹤洲新区(筹)将继续做强做优渔业种苗研发,打响万山金鲳鱼等渔业种苗品牌,并将重点在青岛、厦门、大连、舟山等地开展海洋牧场招商,引入优质渔业项目,完善渔业人才和金融配套政策,加强对渔业领域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同时引导各类金融主体加大对涉海涉渔企业支持力度,为珠海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新动能。

文字:施展华 图片:李建束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