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岭南大地已是春意盎然。
眼下正是全国两会时间,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其中文旅出圈的话题成为关注点之一,除了创新、开放、差异化发展等举措,要做到文旅市场“繁花朵朵”,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可或缺。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这里是斗门旧街。逾450年的历史变迁表明:斗门旧街不是一条平凡的、简单的、普通的街。
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建筑群的斗门旧街,以及斗门旧街所在和所联系的周边区域,作为斗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无疑是该区域文化转型的典型坐标中心;无疑具备多面性文化气质,具备独特的岭南文化魅力,拥有示范引领的实力。
在眼下对“诗与远方”的渴求呈爆发式增长、“高歌猛进”的文旅市场中,如何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一路繁花?
活化历史资源,集聚民俗、成就品牌、丰富业态、携手“伶仃洋文化”……将文化资源潜力转变为乡村振兴动力,以农文旅融合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正是斗门旧街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历史文化名街
凝聚独特文化符号的湾区建筑群
骑楼高挑,外饰欧式;店铺林立,亦商亦居。而中西交融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成就骑楼之美的核心之美……初春时节,拥有逾450年历史的斗门旧街一派安详、魅力自在。
大马路的45号是“胜兰号”。店铺迎面四个大字:胜气如兰。
“胜兰号”门口一边,有一块石质标识,上写“珠海市历史建筑·胜兰金山庄旧址”。
“我们店的历史超过130年,最初是做陈皮生意,最鼎盛时期创设了杂货、茶楼多个商号。”“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说,他打算“把老古董都搬出来展示,做一个小型博物馆,用家传的配方做小凤饼、凉果,客人到这里可以看古、品古、赏古。”
像“胜兰号”的传奇一样,斗门旧街不是一条平凡的街。
斗门旧街位于斗门镇内,属于昔日斗门墟场的核心地带,东倚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
《香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斗门旧街已成墟市,雍正十一年(1733年)发展兴盛起来。“斗门旧街建成以后,商贸发达,成为当时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以及一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斗门镇历史文化丛书》卷二第12页,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
斗门旧街不是一条简单的街。
1928年突发一场大火,火烧连营三百米,把大街东侧的店铺烧个精光,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胜兰号”。
4年之后,也就是1932年,斗门旧街重新建成。由居住在斗门墟内的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负责统筹规划设计。
建成后的状况如何?
“骑楼高大美观,中西合璧,别具一格。马路两旁的楼宇鳞次栉比,两百多间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高低错落有致,风格多样统一,美轮美奂。高大的骑楼和外国建筑艺术的引入,使古镇建筑风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让人恍然以为来到了异国他乡。”(何文:《珠海文史》第24辑第162-163页)
沿着骑楼漫步,不经意间抬头而望,可见天花彩画,这是斗门旧街不同于其它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和民间八宝,西方建筑、帆船……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在这些灯影的中心埋有铁钩用来挂灯笼。每年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晚上,整条大街都会挂上灯笼。月满苍穹、灯影相辉,那是怎样的一番绚丽景象!
斗门旧街不是一条普通的街。
就文化而言,斗门旧街的骑楼是本地群众自动接受外来文化创造的产物。他们并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外来文化面前表现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非凡的勇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013年,斗门旧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与广州市沙面街、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等齐名。
“与广州、开平等周边城市骑楼街相比,斗门旧街建筑规模并不算大,但特色鲜明,整条古街连廊连接不断的精美天花彩画。这些彩画构图精巧、中西合璧,并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铺面主人的店铺经营文化,彰显斗门开放交融的精神气质。”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黎映宇说。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历尽沧桑、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斗门旧街,是一处横卧在岭南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的建筑群。
还原历史风貌
修旧如旧让建筑群再现当年风韵
“沿街这些骑楼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真的是太好看了。”黎时林说。“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时林是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去年曾经在斗门旧街待了4个多月,主要负责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修复工作(一期)。每一间店铺、每一处骑楼、每一个灯影……都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乐此不疲、精心施工。
正如黎时林的感受一样,斗门旧街遗留建筑的西洋格调、老店铺的特殊风韵、徜徉旧街所能感受到的超越时空的风情,都显示出当年的气派和韵味。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
欲扬精气神,先有筋骨肉。讲好斗门旧街故事,首先要有整体完好的斗门旧街。
在珠海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统筹安排下,斗门镇坚持“建筑为本、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理念,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分两期推进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以此焕新斗门旧街“筋骨肉”。
结合历史风貌、文化和生活圈功能要求等因素,斗门镇编制形成《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斗门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2)》《珠海市斗门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5-2020年)》,统一规划设计、政策标准、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延续斗门旧街原有的街巷格局及尺度。配合市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珠海市斗门旧街保护规划(2021-2035)》,严格控制斗门旧街的保护层次和总体范围。委托广东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提升项目方案》,结合保护底线,明确每个商铺的保护修复建筑风格,以及价值较高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式,最大限度保留旧有文化元素。
通过全面摸底普查,斗门旧街现有历史建筑9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核心区域(T字路)现有商铺80多栋、住宅500多间。
2012年修复期间,投入约2000万元对斗门旧街建筑物外立面和门窗脱落、墙体开裂漏水、污损等进行统一修缮,完善游客咨询、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斗门旧街有机更新,打造具有岭南风貌的步行街。
2020年以来,投入500万元对斗门旧街外立面及部分门窗破损部分进行修复,重点对与历史风貌不符的建筑进行复原或立面设计改造,对与骑楼建筑风貌不协调的门面进行重新设计整修,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通过修缮手段恢复原貌。此外,做好斗门旧街的美化、亮化、绿化,完善道路交通、市政工程、防灾工程等配套服务功能,开展招牌整治,按照“一店一招,规范引领,尊重特色”的标准,对破损、断亮、缺字等招牌进行整治。目前,斗门旧街修复项目(一期)已经完工,修复73栋,正全力推动修复项目(二期)落地。
如何一路繁花?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文旅融合
斗门区委宣传部、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发行的《斗门旧街及墟镇历史文献与研究》一书中,概括认为斗门旧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字:丰富,即涉及皇室文化、宗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侨乡文化、民俗和非遗文化等多方面。
可以说,斗门旧街的建设,以及斗门旧街所在和所联系的周边区域,作为斗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无疑是这一区域文化转型的典型坐标中心。
可以说,斗门旧街与周边的村落墟场、人文古迹、道路河流,共同构成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连带关系,形成不能截然分开的文化有机体;更与广泛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传统社会转型等大背景相联系,斗门旧街与本土文化区域一起,构建了特殊、多元、多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
可以说,斗门旧街正是斗门历史文化价值长河中的中坚,在当时就有着示范引领作用。在眼下呈现强劲复苏态势的文旅市场中,如何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示范引领,做到一路繁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旅出圈的话题热度仍在持续。“把更多有历史底蕴的空间场所与文创艺术、消费体验相结合”“为游客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除了创新、开放、差异化发展,要做到文旅市场“繁花朵朵”,文化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不可或缺。
横卧在岭南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建筑群的斗门旧街,无疑具备多面性文化气质,具备独特的岭南文化魅力,拥有示范引领的实力。在《艺术研究·斗门古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及传承》一书中,沈鸿才、黄晓佳这样表述:斗门旧街作为珠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其建筑装饰艺术更是珠海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注重对其建筑艺术和历史的保护,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段原滋原味的历史街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许反而会超过预期。
思路已经明晰。
活化资源、深挖潜力,将文化资源潜力变为乡村振兴动力,以农文旅融合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这正是斗门旧街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赓续历史传承。在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斗门旧街举办“寻龙记·群龙送福”斗门龙年新春民俗文化展活动,飞龙、醉狮、醒狮、群狮等非遗民俗节目轮番上阵,斗门旧街热热闹闹过大年。斗门区以斗门旧街为集聚引领,深入挖掘民风民俗、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本土特色文化,成功申报各级非遗项目40余项,建设“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斗门飘色”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4个,积极深化非遗进校园培训工作,让优秀历史文化进入校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有引领,更有延展与深化。斗门区在斗门旧街综合文化基础上,打造斗门区民间艺术大巡游、斗门民俗文化展、斗门国际龙舟赛、“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丰富文化业态。斗门区充分发挥斗门旧街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绘就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画卷。引导腾退传统低端产业,陆续植入咖啡馆、旅游商品文创店、民宿、善雅书房·时趣馆等创意和休闲产业,分块开发文旅服务、非遗展示、民俗体验、住宿休闲等业态,建设“文化+非遗+旅游”发展平台。其中,斗门旧街入选省级旅游休闲区;斗门旧街粤书吧(善雅书房·时趣馆)获评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成为珠海唯一入选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区域人气聚集地。
携手“伶仃洋文化”。斗门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沙田水乡文化、疍家文化、广府文化等,还形成了较为重要的宋文化,它其实也是“伶仃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伶仃洋文化”不仅指文天祥一个人,也不是“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这么简单,是指一段悲壮历史和一群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文化影响总是会超越时空、连绵不断,由此而言,新时代“善雅斗门”的精神内涵,与宋朝爱国忠贞的“大善”和宋文化的“雅致”,有着一脉相承的温暖气息。
以现代元素激活传统资源,用产业化思维、艺术化形式、生活化手段加强对人文资源和物质遗产的活化利用,对于斗门旧街是这样,对于“伶仃洋文化”和“善雅斗门”,也是这样。
惊蛰时节,岭南大地已是春意盎然。
眼下正是全国两会时间,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其中文旅出圈的话题成为关注点之一,除了创新、开放、差异化发展等举措,要做到文旅市场“繁花朵朵”,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可或缺。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这里是斗门旧街。逾450年的历史变迁表明:斗门旧街不是一条平凡的、简单的、普通的街。
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建筑群的斗门旧街,以及斗门旧街所在和所联系的周边区域,作为斗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无疑是该区域文化转型的典型坐标中心;无疑具备多面性文化气质,具备独特的岭南文化魅力,拥有示范引领的实力。
在眼下对“诗与远方”的渴求呈爆发式增长、“高歌猛进”的文旅市场中,如何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一路繁花?
活化历史资源,集聚民俗、成就品牌、丰富业态、携手“伶仃洋文化”……将文化资源潜力转变为乡村振兴动力,以农文旅融合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正是斗门旧街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历史文化名街
凝聚独特文化符号的湾区建筑群
骑楼高挑,外饰欧式;店铺林立,亦商亦居。而中西交融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成就骑楼之美的核心之美……初春时节,拥有逾450年历史的斗门旧街一派安详、魅力自在。
大马路的45号是“胜兰号”。店铺迎面四个大字:胜气如兰。
“胜兰号”门口一边,有一块石质标识,上写“珠海市历史建筑·胜兰金山庄旧址”。
“我们店的历史超过130年,最初是做陈皮生意,最鼎盛时期创设了杂货、茶楼多个商号。”“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说,他打算“把老古董都搬出来展示,做一个小型博物馆,用家传的配方做小凤饼、凉果,客人到这里可以看古、品古、赏古。”
像“胜兰号”的传奇一样,斗门旧街不是一条平凡的街。
斗门旧街位于斗门镇内,属于昔日斗门墟场的核心地带,东倚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
《香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斗门旧街已成墟市,雍正十一年(1733年)发展兴盛起来。“斗门旧街建成以后,商贸发达,成为当时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以及一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斗门镇历史文化丛书》卷二第12页,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
斗门旧街不是一条简单的街。
1928年突发一场大火,火烧连营三百米,把大街东侧的店铺烧个精光,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胜兰号”。
4年之后,也就是1932年,斗门旧街重新建成。由居住在斗门墟内的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负责统筹规划设计。
建成后的状况如何?
“骑楼高大美观,中西合璧,别具一格。马路两旁的楼宇鳞次栉比,两百多间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高低错落有致,风格多样统一,美轮美奂。高大的骑楼和外国建筑艺术的引入,使古镇建筑风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让人恍然以为来到了异国他乡。”(何文:《珠海文史》第24辑第162-163页)
沿着骑楼漫步,不经意间抬头而望,可见天花彩画,这是斗门旧街不同于其它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和民间八宝,西方建筑、帆船……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在这些灯影的中心埋有铁钩用来挂灯笼。每年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晚上,整条大街都会挂上灯笼。月满苍穹、灯影相辉,那是怎样的一番绚丽景象!
斗门旧街不是一条普通的街。
就文化而言,斗门旧街的骑楼是本地群众自动接受外来文化创造的产物。他们并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外来文化面前表现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非凡的勇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013年,斗门旧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与广州市沙面街、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等齐名。
“与广州、开平等周边城市骑楼街相比,斗门旧街建筑规模并不算大,但特色鲜明,整条古街连廊连接不断的精美天花彩画。这些彩画构图精巧、中西合璧,并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铺面主人的店铺经营文化,彰显斗门开放交融的精神气质。”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黎映宇说。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历尽沧桑、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斗门旧街,是一处横卧在岭南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的建筑群。
还原历史风貌
修旧如旧让建筑群再现当年风韵
“沿街这些骑楼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真的是太好看了。”黎时林说。“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时林是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去年曾经在斗门旧街待了4个多月,主要负责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修复工作(一期)。每一间店铺、每一处骑楼、每一个灯影……都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乐此不疲、精心施工。
正如黎时林的感受一样,斗门旧街遗留建筑的西洋格调、老店铺的特殊风韵、徜徉旧街所能感受到的超越时空的风情,都显示出当年的气派和韵味。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
欲扬精气神,先有筋骨肉。讲好斗门旧街故事,首先要有整体完好的斗门旧街。
在珠海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统筹安排下,斗门镇坚持“建筑为本、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理念,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分两期推进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以此焕新斗门旧街“筋骨肉”。
结合历史风貌、文化和生活圈功能要求等因素,斗门镇编制形成《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斗门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2)》《珠海市斗门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5-2020年)》,统一规划设计、政策标准、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延续斗门旧街原有的街巷格局及尺度。配合市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珠海市斗门旧街保护规划(2021-2035)》,严格控制斗门旧街的保护层次和总体范围。委托广东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提升项目方案》,结合保护底线,明确每个商铺的保护修复建筑风格,以及价值较高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式,最大限度保留旧有文化元素。
通过全面摸底普查,斗门旧街现有历史建筑9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核心区域(T字路)现有商铺80多栋、住宅500多间。
2012年修复期间,投入约2000万元对斗门旧街建筑物外立面和门窗脱落、墙体开裂漏水、污损等进行统一修缮,完善游客咨询、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斗门旧街有机更新,打造具有岭南风貌的步行街。
2020年以来,投入500万元对斗门旧街外立面及部分门窗破损部分进行修复,重点对与历史风貌不符的建筑进行复原或立面设计改造,对与骑楼建筑风貌不协调的门面进行重新设计整修,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通过修缮手段恢复原貌。此外,做好斗门旧街的美化、亮化、绿化,完善道路交通、市政工程、防灾工程等配套服务功能,开展招牌整治,按照“一店一招,规范引领,尊重特色”的标准,对破损、断亮、缺字等招牌进行整治。目前,斗门旧街修复项目(一期)已经完工,修复73栋,正全力推动修复项目(二期)落地。
如何一路繁花?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文旅融合
斗门区委宣传部、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发行的《斗门旧街及墟镇历史文献与研究》一书中,概括认为斗门旧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字:丰富,即涉及皇室文化、宗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侨乡文化、民俗和非遗文化等多方面。
可以说,斗门旧街的建设,以及斗门旧街所在和所联系的周边区域,作为斗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无疑是这一区域文化转型的典型坐标中心。
可以说,斗门旧街与周边的村落墟场、人文古迹、道路河流,共同构成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连带关系,形成不能截然分开的文化有机体;更与广泛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传统社会转型等大背景相联系,斗门旧街与本土文化区域一起,构建了特殊、多元、多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
可以说,斗门旧街正是斗门历史文化价值长河中的中坚,在当时就有着示范引领作用。在眼下呈现强劲复苏态势的文旅市场中,如何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示范引领,做到一路繁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旅出圈的话题热度仍在持续。“把更多有历史底蕴的空间场所与文创艺术、消费体验相结合”“为游客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除了创新、开放、差异化发展,要做到文旅市场“繁花朵朵”,文化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不可或缺。
横卧在岭南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凝聚独特文化符号建筑群的斗门旧街,无疑具备多面性文化气质,具备独特的岭南文化魅力,拥有示范引领的实力。在《艺术研究·斗门古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及传承》一书中,沈鸿才、黄晓佳这样表述:斗门旧街作为珠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其建筑装饰艺术更是珠海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注重对其建筑艺术和历史的保护,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段原滋原味的历史街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许反而会超过预期。
思路已经明晰。
活化资源、深挖潜力,将文化资源潜力变为乡村振兴动力,以农文旅融合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这正是斗门旧街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赓续历史传承。在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斗门旧街举办“寻龙记·群龙送福”斗门龙年新春民俗文化展活动,飞龙、醉狮、醒狮、群狮等非遗民俗节目轮番上阵,斗门旧街热热闹闹过大年。斗门区以斗门旧街为集聚引领,深入挖掘民风民俗、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本土特色文化,成功申报各级非遗项目40余项,建设“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斗门飘色”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4个,积极深化非遗进校园培训工作,让优秀历史文化进入校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有引领,更有延展与深化。斗门区在斗门旧街综合文化基础上,打造斗门区民间艺术大巡游、斗门民俗文化展、斗门国际龙舟赛、“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丰富文化业态。斗门区充分发挥斗门旧街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绘就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画卷。引导腾退传统低端产业,陆续植入咖啡馆、旅游商品文创店、民宿、善雅书房·时趣馆等创意和休闲产业,分块开发文旅服务、非遗展示、民俗体验、住宿休闲等业态,建设“文化+非遗+旅游”发展平台。其中,斗门旧街入选省级旅游休闲区;斗门旧街粤书吧(善雅书房·时趣馆)获评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成为珠海唯一入选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区域人气聚集地。
携手“伶仃洋文化”。斗门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沙田水乡文化、疍家文化、广府文化等,还形成了较为重要的宋文化,它其实也是“伶仃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伶仃洋文化”不仅指文天祥一个人,也不是“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这么简单,是指一段悲壮历史和一群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文化影响总是会超越时空、连绵不断,由此而言,新时代“善雅斗门”的精神内涵,与宋朝爱国忠贞的“大善”和宋文化的“雅致”,有着一脉相承的温暖气息。
以现代元素激活传统资源,用产业化思维、艺术化形式、生活化手段加强对人文资源和物质遗产的活化利用,对于斗门旧街是这样,对于“伶仃洋文化”和“善雅斗门”,也是这样。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