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附近码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停靠在岸。作为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该船具备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就在不久前,它刚刚成功完成首航,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坐拥41.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4084.48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963座海岛,广东向海图强,抢抓“蓝色”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迈出新步伐。
凭海而立
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汕头市南澳岛南侧海域,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与蔚蓝的海面构成一幅壮美景象。这是华能汕头勒门(二)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其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粤东海上风电基地首批示范项目,于2023年12月29日并网投运,成为粤东海域单体最大海上风电项目。
半个月前,在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MySE18.X-20MW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基地一期已入驻中广核新能源、中山明阳智能、江苏中天科技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翻开广东石化版图,汕潮揭、惠州、广州、茂名、湛江五大油气化工产业基地自东向西沿着海岸线“串珠成链”。
在湛江东海岛,先后有12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在这片临港重化产业的“重镇”,其中就包括中国重化工领域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随着首套装置投产,一批批“广东造”产品已陆续从湛江一体化基地发往各地。
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项目等重大项目加持下,惠州也在开放合作中,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重大临港项目落地,不仅扬起了海洋经济“风帆”,也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
与此同时,广东聚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投入2.05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产业项目创新发展。
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通导融合芯片,融合了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功能。在广东省海空天通信重点实验室里,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姜园教授项目团队成功研发出这一芯片,搭建了一套海洋立体通导融合系统。
“想象一下,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以前无法做到的即时通信和精准定位,现在有了这套系统,一切变得触手可及。”姜园介绍,目前,海洋立体通导融合系统实现了业界领先的接收灵敏度,并成功投入应用。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广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完成全省首宗用海项目立体分层设权项目,率先启动全国范围内首个省级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项目,稳步推进海岸线占补制度、无居民海岛及养殖用海市场化出让、海岛保护条例立法等改革试点工作……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和推进,推动海洋综合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耕海牧渔
打开“粤海粮仓”新蓝海
湛江国际水产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湛江农发集团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湛江(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1月初,一批总投资额超108亿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在湛江集中启动。与此同时,广东粤电风渔结合养殖平台等一批总投资额超115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
不久前,茂名也宣布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茂名滨海新区龙山食品公司架海重力式深海网箱项目。在莲头古渔港,伴随着阵阵海浪声,整齐排开的首批48个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依次被推向大海,开启新一轮“耕海牧渔”。
唱响海洋牧歌,全省各地正全力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去年8月,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在阳江整体建成,不到3个月就迎来首批9000多斤渔获。
“明渔一号”由广东本土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风机导管架基础与养殖网箱的深度融合。据“明渔一号”项目技术总工程师任重进介绍,装备以风机导管架为支撑平台,配置高性能网衣系统及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二者在海域、结构、电力、信息传输、运维等多方位融合。
“在无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们不仅攻克了抗台风、深度融合、智能化养殖等技术难题,还突破了柔性网衣载荷与变形精确模拟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网箱网衣系统模拟仿真与科学选型设计的短板,与国外知名软件结果对比,误差达到1%以内。”任重进补充道。
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推进,广东海洋食品产业也迎来了发展风口。2023年底,广东印发《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做强沿海食品产业带,培育海洋食品新优势,加快建成千亿元食品产业特色化发展新增长极。
《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深圳完善创新生态,高质量推进国际食品谷建设,支持江门、湛江、阳江、茂名、珠海等沿海地市做大做强预制菜等重点优势产业等。乘着政策利好的东风,广东海洋牧场相关加工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逐梦深蓝
拓展海上发展新空间
元旦假期,深圳市“新春杯”帆船赛在大鹏新区大亚湾海域扬帆起航;港珠澳大桥旅游项目推出丰富的线路产品,大桥旅游专线巴士全部约满;汕尾市组织“坐着高铁来赶海”,庆祝汕汕高铁开通系列活动……广东各沿海城市纷纷“出招”,推动海洋旅游产品提质升级,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如今,全省海洋旅游新业态“遍地开花”——邮轮、游艇旅游成为消费者的出游新选择,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等影响力不断扩大,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游艇消费新业态初步形成;珠海横琴岛、汕头南澳岛、江门上下川岛等多个代表性海岛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滨海主题的省级旅游精品线路也深受游客喜爱。
海洋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撑和保障,为打造“海上新广东”夯实生态底色。
2023年以来,广东系统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海岸线生态修复、海堤生态化等工程。全省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汕头南澳岛等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
作为全国红树林分布最多的地级市,湛江目前正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全面推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开发利用。《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0日起施行。
眼下,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候鸟栖息觅食,清脆的鸣叫奏响生命的乐章。“生态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对于环境极其敏感的珍稀候鸟说了算。来一次不算,年年来才算。”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员何韬说。
通过海洋这一连接海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广东还不断构筑更大的临海“朋友圈”。
站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临岸远眺,运载新能源汽车、纺织品等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船舶往来不绝,洪亮的汽笛声不时响起。目前,南沙港区已开通150余条国际班轮航线,联通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主要港口,成为华南地区沿线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
就在前不久,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1311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搭载“长盛鸿”号滚装船,启程驶向泰国林查班港。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发展正助力国产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
据深圳海关统计,深圳在全国首推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现已开通线路37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并将辐射范围延伸至粤西地区。2023全年通过该模式监管进出口集装箱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7.8%。
作为开放的前沿,广东致力将沿海港口打造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全省正逐步构建起以珠三角港口集群为核心,粤东、粤西港口集群为发展极的“一核两极”发展格局,串起全省21个港口集群式发展,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
新年伊始,在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附近码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停靠在岸。作为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该船具备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就在不久前,它刚刚成功完成首航,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坐拥41.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4084.48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963座海岛,广东向海图强,抢抓“蓝色”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迈出新步伐。
凭海而立
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汕头市南澳岛南侧海域,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与蔚蓝的海面构成一幅壮美景象。这是华能汕头勒门(二)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其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粤东海上风电基地首批示范项目,于2023年12月29日并网投运,成为粤东海域单体最大海上风电项目。
半个月前,在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MySE18.X-20MW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基地一期已入驻中广核新能源、中山明阳智能、江苏中天科技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翻开广东石化版图,汕潮揭、惠州、广州、茂名、湛江五大油气化工产业基地自东向西沿着海岸线“串珠成链”。
在湛江东海岛,先后有12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在这片临港重化产业的“重镇”,其中就包括中国重化工领域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随着首套装置投产,一批批“广东造”产品已陆续从湛江一体化基地发往各地。
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项目等重大项目加持下,惠州也在开放合作中,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重大临港项目落地,不仅扬起了海洋经济“风帆”,也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
与此同时,广东聚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投入2.05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产业项目创新发展。
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通导融合芯片,融合了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功能。在广东省海空天通信重点实验室里,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姜园教授项目团队成功研发出这一芯片,搭建了一套海洋立体通导融合系统。
“想象一下,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以前无法做到的即时通信和精准定位,现在有了这套系统,一切变得触手可及。”姜园介绍,目前,海洋立体通导融合系统实现了业界领先的接收灵敏度,并成功投入应用。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广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完成全省首宗用海项目立体分层设权项目,率先启动全国范围内首个省级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项目,稳步推进海岸线占补制度、无居民海岛及养殖用海市场化出让、海岛保护条例立法等改革试点工作……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和推进,推动海洋综合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耕海牧渔
打开“粤海粮仓”新蓝海
湛江国际水产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湛江农发集团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湛江(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1月初,一批总投资额超108亿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在湛江集中启动。与此同时,广东粤电风渔结合养殖平台等一批总投资额超115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
不久前,茂名也宣布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茂名滨海新区龙山食品公司架海重力式深海网箱项目。在莲头古渔港,伴随着阵阵海浪声,整齐排开的首批48个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依次被推向大海,开启新一轮“耕海牧渔”。
唱响海洋牧歌,全省各地正全力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去年8月,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在阳江整体建成,不到3个月就迎来首批9000多斤渔获。
“明渔一号”由广东本土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风机导管架基础与养殖网箱的深度融合。据“明渔一号”项目技术总工程师任重进介绍,装备以风机导管架为支撑平台,配置高性能网衣系统及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二者在海域、结构、电力、信息传输、运维等多方位融合。
“在无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们不仅攻克了抗台风、深度融合、智能化养殖等技术难题,还突破了柔性网衣载荷与变形精确模拟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网箱网衣系统模拟仿真与科学选型设计的短板,与国外知名软件结果对比,误差达到1%以内。”任重进补充道。
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推进,广东海洋食品产业也迎来了发展风口。2023年底,广东印发《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做强沿海食品产业带,培育海洋食品新优势,加快建成千亿元食品产业特色化发展新增长极。
《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深圳完善创新生态,高质量推进国际食品谷建设,支持江门、湛江、阳江、茂名、珠海等沿海地市做大做强预制菜等重点优势产业等。乘着政策利好的东风,广东海洋牧场相关加工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逐梦深蓝
拓展海上发展新空间
元旦假期,深圳市“新春杯”帆船赛在大鹏新区大亚湾海域扬帆起航;港珠澳大桥旅游项目推出丰富的线路产品,大桥旅游专线巴士全部约满;汕尾市组织“坐着高铁来赶海”,庆祝汕汕高铁开通系列活动……广东各沿海城市纷纷“出招”,推动海洋旅游产品提质升级,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如今,全省海洋旅游新业态“遍地开花”——邮轮、游艇旅游成为消费者的出游新选择,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等影响力不断扩大,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游艇消费新业态初步形成;珠海横琴岛、汕头南澳岛、江门上下川岛等多个代表性海岛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滨海主题的省级旅游精品线路也深受游客喜爱。
海洋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撑和保障,为打造“海上新广东”夯实生态底色。
2023年以来,广东系统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海岸线生态修复、海堤生态化等工程。全省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汕头南澳岛等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
作为全国红树林分布最多的地级市,湛江目前正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全面推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开发利用。《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0日起施行。
眼下,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候鸟栖息觅食,清脆的鸣叫奏响生命的乐章。“生态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对于环境极其敏感的珍稀候鸟说了算。来一次不算,年年来才算。”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员何韬说。
通过海洋这一连接海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广东还不断构筑更大的临海“朋友圈”。
站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临岸远眺,运载新能源汽车、纺织品等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船舶往来不绝,洪亮的汽笛声不时响起。目前,南沙港区已开通150余条国际班轮航线,联通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主要港口,成为华南地区沿线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
就在前不久,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1311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搭载“长盛鸿”号滚装船,启程驶向泰国林查班港。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发展正助力国产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
据深圳海关统计,深圳在全国首推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现已开通线路37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并将辐射范围延伸至粤西地区。2023全年通过该模式监管进出口集装箱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7.8%。
作为开放的前沿,广东致力将沿海港口打造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全省正逐步构建起以珠三角港口集群为核心,粤东、粤西港口集群为发展极的“一核两极”发展格局,串起全省21个港口集群式发展,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