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印象小镇”成乡村旅游新热点!斗门镇打造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12月9日下午,25辆大巴依次驶入斗门镇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1100名澳门游客来这里游玩。一时间,“斗门印象小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嫩姜9元/斤,新鲜竹笋48元/捆,蔗汁大瓶8元、小瓶5元……游客们有说有笑,一路聊着家常问着价格买着土特产,走进“斗门印象小镇”。

“我喜欢这个炒米饼,味道好。”澳门游客赵伯开心地说道。“农村变化真快啊,这里生态环境好,这些地道美食好久没吃到了,买一些和家人们分享。”在村民梁秀玲的店铺前,不少游客在品尝、购买炒米饼。

今年61岁的梁秀玲热情地招呼着游客。梁姨先把上等的炒米粉、鸡蛋、葡萄糖粉、花生油等原料,手工混合均匀,放到模具中,再放上肥猪肉和花生碎,盖上一层粉,用力反复搓压,炒米饼就做好了。“我喜欢做炒米饼,也想着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在“斗门印象小镇”,像梁秀玲这样的特色店铺目前有37家,汇聚海鲈、糯米鸡、艾饼、陶艺、皮影戏、手工编织等特色业态。

逛巷道、进店铺、尝美味……游客们沉浸在“斗门印象小镇”,感受着“乡村品乡风、老宅感乡韵、小巷觅乡愁”。

12月9日下午,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迎来1100名澳门游客。

探索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稻田、原野、绿水青山。

下洲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人文底蕴深厚。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葡萄等,下洲村被誉为“甜甜村”。如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让“甜甜村”成为“和美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委镇政府通过谋划、部署、指导,在下洲村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斗门印象小镇”乡村旅游新热点。斗门镇政府指导下洲村集体与社会资本携手成立村企合作公司,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房屋,将其改造为融入斗门文化元素和岭南民居特色的店铺,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创业平台,店铺运营产生的净利润由村企、闲置房屋户主、店铺经营者三方按约定比例分配。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引入多种特色业态,打造知青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休闲文艺网红打卡点,开业至今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0万元,为50多个村民提供创业、就业岗位。

经验取得来之不易,探索和创新成为亮点。

“印象”深刻,“小镇”不小。“斗门印象小镇”项目初步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各方收益、共同发展:

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是基础。“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成员服务的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构建“四方合作、利益共享、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给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和经营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障。“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权益赋能和利益联结,把村民组织起来,把社会资源要素吸引进来,克服传统的分散经营缺陷,解决了类似改革中业态低水平发展和无序竞争格局,在一个村子里实现了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化机制化,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不止如此。

“可以说,‘斗门印象小镇’的建设,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棋中的一局。”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洲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率较高,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下洲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村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增添新动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借鉴路径。

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眼下,珠海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按照部署,斗门区以“1区1镇32村”入选全省首批典型区镇村为契机,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狠抓工业经济、狠抓城镇提质、狠抓兴村富民、狠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狠抓改革攻坚、狠抓社会力量参与,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气象、迈上新高度。

今年11月,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斗门镇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南门村、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小濠冲村、大濠冲村等6个村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斗门镇将完善推广‘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利益分成、业态运营等重点环节,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斗门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以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扩容公共服务、提质圩镇风貌、创新基层治理为重点工作,建设“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斗门印象小镇”成乡村旅游新热点!斗门镇打造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珠江晚报 2023-12-11 13:45

12月9日下午,25辆大巴依次驶入斗门镇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1100名澳门游客来这里游玩。一时间,“斗门印象小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嫩姜9元/斤,新鲜竹笋48元/捆,蔗汁大瓶8元、小瓶5元……游客们有说有笑,一路聊着家常问着价格买着土特产,走进“斗门印象小镇”。

“我喜欢这个炒米饼,味道好。”澳门游客赵伯开心地说道。“农村变化真快啊,这里生态环境好,这些地道美食好久没吃到了,买一些和家人们分享。”在村民梁秀玲的店铺前,不少游客在品尝、购买炒米饼。

今年61岁的梁秀玲热情地招呼着游客。梁姨先把上等的炒米粉、鸡蛋、葡萄糖粉、花生油等原料,手工混合均匀,放到模具中,再放上肥猪肉和花生碎,盖上一层粉,用力反复搓压,炒米饼就做好了。“我喜欢做炒米饼,也想着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在“斗门印象小镇”,像梁秀玲这样的特色店铺目前有37家,汇聚海鲈、糯米鸡、艾饼、陶艺、皮影戏、手工编织等特色业态。

逛巷道、进店铺、尝美味……游客们沉浸在“斗门印象小镇”,感受着“乡村品乡风、老宅感乡韵、小巷觅乡愁”。

12月9日下午,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迎来1100名澳门游客。

探索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稻田、原野、绿水青山。

下洲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人文底蕴深厚。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葡萄等,下洲村被誉为“甜甜村”。如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让“甜甜村”成为“和美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委镇政府通过谋划、部署、指导,在下洲村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斗门印象小镇”乡村旅游新热点。斗门镇政府指导下洲村集体与社会资本携手成立村企合作公司,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房屋,将其改造为融入斗门文化元素和岭南民居特色的店铺,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创业平台,店铺运营产生的净利润由村企、闲置房屋户主、店铺经营者三方按约定比例分配。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引入多种特色业态,打造知青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休闲文艺网红打卡点,开业至今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0万元,为50多个村民提供创业、就业岗位。

经验取得来之不易,探索和创新成为亮点。

“印象”深刻,“小镇”不小。“斗门印象小镇”项目初步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各方收益、共同发展:

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是基础。“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成员服务的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构建“四方合作、利益共享、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给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和经营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障。“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权益赋能和利益联结,把村民组织起来,把社会资源要素吸引进来,克服传统的分散经营缺陷,解决了类似改革中业态低水平发展和无序竞争格局,在一个村子里实现了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化机制化,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不止如此。

“可以说,‘斗门印象小镇’的建设,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棋中的一局。”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洲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率较高,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下洲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村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增添新动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借鉴路径。

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眼下,珠海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按照部署,斗门区以“1区1镇32村”入选全省首批典型区镇村为契机,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狠抓工业经济、狠抓城镇提质、狠抓兴村富民、狠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狠抓改革攻坚、狠抓社会力量参与,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气象、迈上新高度。

今年11月,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斗门镇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南门村、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小濠冲村、大濠冲村等6个村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斗门镇将完善推广‘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利益分成、业态运营等重点环节,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斗门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以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扩容公共服务、提质圩镇风貌、创新基层治理为重点工作,建设“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