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宗盛
一日在斗门闲暇踱步间,抬头望见一座颇具灯笼特色的村口牌楼,莫非此地正是数百年前刘伯温所到所言的“灯笼有火,白藤有市”的灯笼村?
散漫地步入村里,四周尽是方正纵横的鱼塘,深浅交杂的绿意仿佛是一块块色调各异的翡翠,将乡间田埂织成密布水网。千亩鱼田里,白蕉海鲈,随风车摆舞,在池塘里逐波游戏。村里的孩子们听见岸边撒网的动静,撒腿跑来,踮起脚尖试图数清丰收的喜悦,却被一尾尾白浪晃花了眼。
小桥流水,几道拱形桥依傍田埂,清澈的小河从它们的怀抱中穿过,河边弯弯的杨柳抚弄风影,杨柳树下,一群少女正摆弄衣裙,翩翩起舞,微微秋风送来远处悦耳悠扬的音乐声,蓦然泛起淡淡乡愁,好似一幅江南水乡画卷。
沿着河道,左右两旁,两条仿古岭南风格的长长走廊依河拥立着,廊顶挂满红红的灯笼,走廊间中几处颇具风情的亭楼台阁,承载着这块“观音坐莲”宝地绵延不断的文脉,尽数灯笼村的千年风流。
不知不觉间,来到静静矗立在村尾海边的那座丰碑旁,伴着依旧涛声,听灯笼村周老伯诉说这片土地红色故事。瞭望眼前这片薄雾轻纱中的田园,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灯笼村儿女,在这里风餐露宿、战风斗雨、披荆斩棘。远处,绵延的尖峰山、观音山脉犹如一条飞天青龙,游经灯笼山与白藤山之间,通江达海。真是飞龙在天,天下灯笼。
闻香而来,秋风鲈鱼肥,特色农庄,悠悠然垂钓,边玩边食,乐趣无穷。一鱼数味,品尝鱼鲜佳肴,意犹未尽,携各种特色手信满载而归。
走出农庄,村角余荫处聚着三五个慈眉善目的老人,不时与过往游人寒暄问候,脚边匍匐着几只黄狗。
待到天色渐晚,渔者披着夕阳离开鱼塘,老人们相互告别,蹦蹦跳跳的孩童追逐打闹至村巷边,黄狗甩着毛茸茸的尾巴紧紧跟随,家家户户的厨房一个接一个亮起了暖灯、飘出了饭菜香,游人也到了归家的时候。
“灯笼有火,白藤有市”,应在天下太平时。翠香鸟语,水乡桃源,怡然自乐,游客徜徉于一方宁静祥和的休闲旅游胜地。
这,就是美丽乡村——斗门白蕉灯笼村。
□ 吕茹
在香港与澳门之间
有一条伸向大海的长堤
扯起千帆林立
引来万船云集
桂山酒店傍海依山
海关大楼高耸庄严
登顶亭台楼宇
俯瞰一望无际万顷波澜
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把茅寮和旧艇
刺刀和兵刃
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巨大的岩石镌刻着
桂山舰英雄登陆点
那壮丽的诗篇
持久激荡着不朽的海面
曾经
桂山岛是香港的“垃圾尾”
如今变成了城市后花园
与国际接轨多彩壮观
在人们心中
桂山舰永不沉没
从历史的海潮中驶出
船头永远向前
桂山岛
一个英雄的海岛
那秀美而壮观的海湾
坚定未来述说从前
与迪士尼咫尺相望
国际航道贯穿其中
豪华的船
在海洋上远航
拾阶桂山的情侣路
款步在文天祥广场
与伶仃洋一起呼吸
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昔日的生命之源
托举未来之光
桂山岛 英雄的海岛
唱响诗与远方……
桂山岛人家
是海岛上的那朵双色花
是春风对大地说的一句悄悄话
生下了他们
在桂山岛的山坡上
两种不同的色彩
拥有同一个家
在一棵树上仰望阳光
在一棵树上呢喃情话
永久地相爱
桂山岛上
永久开放的花
是大海上的两条渔船
一条船过一道弯
就看见另一条
听同一片桨声
住同一道海峡
船与船之间
没有一条缆绳束缚
却总有着
连绵的牵挂
是两座青山
高一点的
翻过绿葱葱的山头
在对视的海岸之间
就看见另一座
美丽的小岛人家
桂山岛与澳门
同在伶仃洋上成长
在清澈的海水里亲昵
影子一起
同饮一泓南海芬芳
同唱一个桂山辉煌
□ 吴梓筠(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城市也许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海洋性的,一种是大陆性的;走在夜间海边,我忽然觉得灵魂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海洋性的,一种是大陆性的。我也许、大概、肯定,是拥有一种海洋性的灵魂。
休学半年的我在和珠海的会面里迟到了。终于升上大二从广州来到珠海和她见面的时候,总觉得不该如此草草,有种约会来迟,于是索性在反正已经迟了的半途撞见的花店里带上一束花赔礼的错觉。院系回迁之前其实来过一次,坐学校的大巴找老师办事,海、沙滩、大王椰,都是学校比肩而立的楼群间隙的匆匆一瞥,太草率,还没有实感;回迁当日收拾好宿舍坐车从学校的侧面驶入港湾大道的一刹那,太广大的海和天撞过来,像有人迎面盖上来一块幕布,然而幕布没有边界,视觉的体验全然是开阔。
成长在沿海城市的我每每与海会面还是会雀跃,这才知道“雀跃”这个词有多么形象,海一点点在视野里长出来的时候,心里像小麻雀在扑腾翅膀,羽毛一点一点地挠我。而对滨海城市,海是一种日常;在城市结束的地方,海开始了。海自然地牵住陆地的手,行走在海边的我是穿过执手的恋人之间的风,扭头才看见他们的发丝被惊动的瞬间。
“可惜珠海的海不蓝,”我跟友人说,“我很喜欢海的。”“海也没有蓝的义务。”他说。
当下只是笑笑。但直到开学后第一次独自坐公交去市区上课,看左侧海随我的行进流衍,右侧山伴我的视线蔓生,意识到即便我不动、我不看,它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才突然有些震动:海不必蓝,山甚至也不必青翠,没有什么东西必须是什么样子。海只是海,山也只是山,山和海就在那里。它们在那里,从世界上没人知道我,到世界上没人记得我。
那天是演出结束,乐队六人吃过饭,已经是晚上十点半,有人提议骑车去海边。学校在海边的好处就是,触碰大海就像找到图书馆里书架上乖巧地按编号摆放的书一样轻易。也许是受了鼓动,也许是舞台的亢奋尚未退潮,从来都是十一点钟睡觉的我突然觉得自己放下琴后,也可以去过一种十二点后回校也没关系的生活。我们随意地将车停在沙滩边,在沙上就地坐下、后来索性躺下,把猎户座的名字随意安给被错认成星星的飞机,聊无疾而终的情感、下次演出的选曲和讨厌的人,用二手相机拍下被闪光灯晃得闭上眼睛的照片。夜间海边的风是夏天的凉气里夹了热,夹心饼干一样的风,张开嘴仿佛可以吃,凉的是薄荷、热的是朱古力。临走前,吉他手奔向大海,弯下腰拨弄潮水,他管这叫“触摸大海的温度”。
回校的路上沿着海岸线骑行,身上披着海潮的声音,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里写海“是不断摇曳着的田地,在敏感的湛蓝的软土上,呈现的不是稻穗和麦子而是白色的不定形的浪花。”即便人在陆地而非海中,自行车前轮划开漫衍的浪涛声也有种在麦田中拨开金穗奔跑的感觉。海的声音会一直飘到很远的地方,而我们穿过无边的潮声,湿漉漉地,回到岸上。
桂山岛-桂山号英雄登陆点(钟凡 手绘)
□ 张强强
时光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被它抚摸过的东西,有的如过眼云烟般销声匿迹,有的却因为淘洗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魅力,似冬日暖阳折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我家的玻璃储物柜中,收藏着一只铜壶,乡下俗称“汤婆子”,“铜壶”是人们给它起的雅称,这是姥姥留给我最珍贵的东西。扁圆的身材用黄铜制成,直径大约十公分,形如一轮小小的太阳,煞是可爱。上面刻印的花纹图案和文字历经岁月的打磨已显斑驳,细看可见印有“暖阳”铭牌字样。
姥姥家原有另外一只铜壶,那是姥爷送给姥姥的。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因姥姥畏寒,姥爷便托人不远千里从外省买来一只铜壶,送给姥姥御寒之用。姥姥当做宝贝一样特别珍惜,等到我出生后,这只铜壶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专属之物。犹记得小时候,一入冬,大人小孩都喜欢在屋子里“猫冬”不愿出门,而我却因为拥有了铜壶不再惧怕凛冽的严冬。每晚睡觉前,姥姥都会将铜壶灌满滚烫的热水放进我的被窝。稍等片刻,我就脱下棉袄棉裤,立马一个骨碌钻进被窝里,暖意瞬间席卷全身,困意来袭,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翌日清晨醒来,铜壶尚有余温,我安静地趴在被窝里,怀抱着铜壶,露出小脑袋看着姥姥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觉得日子幸福又惬意。
姥姥曾是村里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担任班主任多年。记得有一年,姥姥班上的一名男同学好几天没来上学,姥姥担忧不已,不顾家人劝阻冒着风雪执意要去这名同学家里进行家访。回来后,姥姥的棉鞋已被浸湿,但脸上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原来这名男同学和他的爷爷相依为命,因家贫不得不辍学,但他学习特别用功,成绩非常好,姥姥不舍他就此放弃,便费尽口舌劝说他继续坚持学业,还想到了办法帮他解决学费问题,终于劝服了他和家人。
姥姥说男同学的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取暖都成了问题,男同学的耳朵上、手上都生了冻疮,于是便把走时一起带去保暖的铜壶留给了他。一听到失去了心爱的铜壶,我小嘴一撇立马哭了起来,姥姥心疼地把我抱进怀里,软声细语地哄我:“虽然你失去了心爱的铜壶,可它却给别人带去了温暖,所以你应该感到高兴和骄傲。”听着姥姥安慰的话语,我抹去泪水,虽心有不舍,但懵懂地觉得姥姥这样做是对的。
多年后,早已退休的姥姥收到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拆开一看,邮寄人正是当年那名男同学。礼盒里面装着一只崭新的铜壶,外观、形状和颜色与以前那只铜壶相差无几。其中还有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裴老师:您好!您还记得那个被您送过铜壶的学生吗?……我现在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和您一样教书育人,感谢您多年前的帮助,您送给我的那只铜壶我至今保留着。我将这只新铜壶送给您,希望给您带去祝福和温暖……”姥姥双手不停地摩挲着这只崭新的铜壶,遍布皱纹的脸上泛起笑意,眼角溢满欣慰和感动。
如今,姥姥已去世多年,可每到冬季,我都习惯拿出这只铜壶来取暖。怀抱着铜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儿时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姥姥留给我的铜壶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总是能够带给我无尽的温暖,让我不再畏惧严冬,不再惧怕寒冷。
□ 陈裕
在北方乡村的烟火岁月里,土炕很常见也很实用。人们吃喝用度都与土炕相关,那屋中一隅更是人们每天劳作后,身体归于平静时的慰暖之所。一日太阳的倾照,一晚月芒的抚润,都让我想起乡村土炕那默默无语的关情。
东北平原的乡村家家都有土炕。土炕之土,名副其实。红砖、泥土搭建成堂屋里一隅平整的休憩之地。盘土炕需要些技巧,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我发现,土炕里的内部格局有那么一点迷宫的意味,炕洞的设计要引领着烟火在土炕的每个角落逡巡一番,这样盘出来的土炕在烧热时,才满炕皆暖。
父亲盘炕的手艺在村子里首屈一指,从前常常有邻居来请教盘炕方法,父亲都会不厌其烦地讲上一通。或者哪家的炕不好烧了,也会请父亲过去瞧一瞧,经父亲的指点,那家的土炕烟火顺当,热得发烫。
有土炕的日子是温暖的。热起来的土炕带着稻草被点燃后的气息,这气息里散发着太阳的芳香。春种时,秧苗接收着太阳无私的馈赠。太阳对生命的理解已有数亿年,它不断地燃烧自己,以这种方式给予大自然生命的起底。秧苗不停地储存光和热,再把这光和热传递给土炕,温暖一个个家庭。
秋收时,脱去谷粒的稻草被一捆又一捆地挪进庭院。它们规规矩矩地躺在角落里,期待最后发光发热的献祭。堂屋里的灶台是稻草们生发烟火的留念之场。一根火柴点燃雄心壮志,稻草以延绵不绝的火苗和烟气在灶台与土炕中行走,最后飘散于屋顶,完成一生的使命。而烟和火有着太阳的影子,土炕完美地传承了太阳的热度,让乡村以最原始的方式纪念着太阳的恩典。
在乡村众多的记忆里,土炕不可或缺。每一次回念乡村,土炕是心中最柔软的那一方田地。多少次下地里干活累的时候,回家烧一把稻草,土炕热了,心也就暖了,一身的酸痛被热乎乎的土炕温煮着,一夜后尽皆消退。躺在土炕上,感受着热量从身下一点点浸润过来,那热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温度的上升,而是以温情传导的方式由外而内输送给身体的细胞以力量,进而修复疲惫的身体。这种舒畅的感受是乡村独有的,所以离开乡村许久,不免想念那一盘土炕,想念在土炕上烙一烙身体的滋味,那些都是电褥子、电暖器等时尚电器所无法替代的。
爷爷奶奶在世时,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去盘亘数日。睡在土炕上时,又找到曾经生活的境况之味。室外天寒地冻,屋里土炕热气裹身,格外舒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坐在土炕上唠着家常,气氛温馨情浓。两位老人过世后,虽然年年还是回去过年,也睡在土炕上,但心中的温暖已有缺憾。即使大家都知道亲人终会离开,但亲情难舍,再热的土炕也无法捂热心中的那丝悲凉。
久居城市,为生活奔忙。当身躯疲惫之时,华丽的城市里已没有一盘热乎乎的土炕祛除一身的劳累,在土炕上躺一躺已成梦中事,几近奢望。身体的劳累可以克服,但心中的怅憾只有靠回忆来虚补了。
“土炕炊烟旧,坭头送酒新。”乡村多少旧事渺渺,回首已空,只剩下烟霭纷纷。乡愁丛生时,土炕便在其中,那烧热了的土炕之暖,还能回味久久,萦绕心中,经年不溃。
□ 梁宗盛
一日在斗门闲暇踱步间,抬头望见一座颇具灯笼特色的村口牌楼,莫非此地正是数百年前刘伯温所到所言的“灯笼有火,白藤有市”的灯笼村?
散漫地步入村里,四周尽是方正纵横的鱼塘,深浅交杂的绿意仿佛是一块块色调各异的翡翠,将乡间田埂织成密布水网。千亩鱼田里,白蕉海鲈,随风车摆舞,在池塘里逐波游戏。村里的孩子们听见岸边撒网的动静,撒腿跑来,踮起脚尖试图数清丰收的喜悦,却被一尾尾白浪晃花了眼。
小桥流水,几道拱形桥依傍田埂,清澈的小河从它们的怀抱中穿过,河边弯弯的杨柳抚弄风影,杨柳树下,一群少女正摆弄衣裙,翩翩起舞,微微秋风送来远处悦耳悠扬的音乐声,蓦然泛起淡淡乡愁,好似一幅江南水乡画卷。
沿着河道,左右两旁,两条仿古岭南风格的长长走廊依河拥立着,廊顶挂满红红的灯笼,走廊间中几处颇具风情的亭楼台阁,承载着这块“观音坐莲”宝地绵延不断的文脉,尽数灯笼村的千年风流。
不知不觉间,来到静静矗立在村尾海边的那座丰碑旁,伴着依旧涛声,听灯笼村周老伯诉说这片土地红色故事。瞭望眼前这片薄雾轻纱中的田园,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灯笼村儿女,在这里风餐露宿、战风斗雨、披荆斩棘。远处,绵延的尖峰山、观音山脉犹如一条飞天青龙,游经灯笼山与白藤山之间,通江达海。真是飞龙在天,天下灯笼。
闻香而来,秋风鲈鱼肥,特色农庄,悠悠然垂钓,边玩边食,乐趣无穷。一鱼数味,品尝鱼鲜佳肴,意犹未尽,携各种特色手信满载而归。
走出农庄,村角余荫处聚着三五个慈眉善目的老人,不时与过往游人寒暄问候,脚边匍匐着几只黄狗。
待到天色渐晚,渔者披着夕阳离开鱼塘,老人们相互告别,蹦蹦跳跳的孩童追逐打闹至村巷边,黄狗甩着毛茸茸的尾巴紧紧跟随,家家户户的厨房一个接一个亮起了暖灯、飘出了饭菜香,游人也到了归家的时候。
“灯笼有火,白藤有市”,应在天下太平时。翠香鸟语,水乡桃源,怡然自乐,游客徜徉于一方宁静祥和的休闲旅游胜地。
这,就是美丽乡村——斗门白蕉灯笼村。
□ 吕茹
在香港与澳门之间
有一条伸向大海的长堤
扯起千帆林立
引来万船云集
桂山酒店傍海依山
海关大楼高耸庄严
登顶亭台楼宇
俯瞰一望无际万顷波澜
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把茅寮和旧艇
刺刀和兵刃
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巨大的岩石镌刻着
桂山舰英雄登陆点
那壮丽的诗篇
持久激荡着不朽的海面
曾经
桂山岛是香港的“垃圾尾”
如今变成了城市后花园
与国际接轨多彩壮观
在人们心中
桂山舰永不沉没
从历史的海潮中驶出
船头永远向前
桂山岛
一个英雄的海岛
那秀美而壮观的海湾
坚定未来述说从前
与迪士尼咫尺相望
国际航道贯穿其中
豪华的船
在海洋上远航
拾阶桂山的情侣路
款步在文天祥广场
与伶仃洋一起呼吸
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昔日的生命之源
托举未来之光
桂山岛 英雄的海岛
唱响诗与远方……
桂山岛人家
是海岛上的那朵双色花
是春风对大地说的一句悄悄话
生下了他们
在桂山岛的山坡上
两种不同的色彩
拥有同一个家
在一棵树上仰望阳光
在一棵树上呢喃情话
永久地相爱
桂山岛上
永久开放的花
是大海上的两条渔船
一条船过一道弯
就看见另一条
听同一片桨声
住同一道海峡
船与船之间
没有一条缆绳束缚
却总有着
连绵的牵挂
是两座青山
高一点的
翻过绿葱葱的山头
在对视的海岸之间
就看见另一座
美丽的小岛人家
桂山岛与澳门
同在伶仃洋上成长
在清澈的海水里亲昵
影子一起
同饮一泓南海芬芳
同唱一个桂山辉煌
□ 吴梓筠(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城市也许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海洋性的,一种是大陆性的;走在夜间海边,我忽然觉得灵魂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海洋性的,一种是大陆性的。我也许、大概、肯定,是拥有一种海洋性的灵魂。
休学半年的我在和珠海的会面里迟到了。终于升上大二从广州来到珠海和她见面的时候,总觉得不该如此草草,有种约会来迟,于是索性在反正已经迟了的半途撞见的花店里带上一束花赔礼的错觉。院系回迁之前其实来过一次,坐学校的大巴找老师办事,海、沙滩、大王椰,都是学校比肩而立的楼群间隙的匆匆一瞥,太草率,还没有实感;回迁当日收拾好宿舍坐车从学校的侧面驶入港湾大道的一刹那,太广大的海和天撞过来,像有人迎面盖上来一块幕布,然而幕布没有边界,视觉的体验全然是开阔。
成长在沿海城市的我每每与海会面还是会雀跃,这才知道“雀跃”这个词有多么形象,海一点点在视野里长出来的时候,心里像小麻雀在扑腾翅膀,羽毛一点一点地挠我。而对滨海城市,海是一种日常;在城市结束的地方,海开始了。海自然地牵住陆地的手,行走在海边的我是穿过执手的恋人之间的风,扭头才看见他们的发丝被惊动的瞬间。
“可惜珠海的海不蓝,”我跟友人说,“我很喜欢海的。”“海也没有蓝的义务。”他说。
当下只是笑笑。但直到开学后第一次独自坐公交去市区上课,看左侧海随我的行进流衍,右侧山伴我的视线蔓生,意识到即便我不动、我不看,它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才突然有些震动:海不必蓝,山甚至也不必青翠,没有什么东西必须是什么样子。海只是海,山也只是山,山和海就在那里。它们在那里,从世界上没人知道我,到世界上没人记得我。
那天是演出结束,乐队六人吃过饭,已经是晚上十点半,有人提议骑车去海边。学校在海边的好处就是,触碰大海就像找到图书馆里书架上乖巧地按编号摆放的书一样轻易。也许是受了鼓动,也许是舞台的亢奋尚未退潮,从来都是十一点钟睡觉的我突然觉得自己放下琴后,也可以去过一种十二点后回校也没关系的生活。我们随意地将车停在沙滩边,在沙上就地坐下、后来索性躺下,把猎户座的名字随意安给被错认成星星的飞机,聊无疾而终的情感、下次演出的选曲和讨厌的人,用二手相机拍下被闪光灯晃得闭上眼睛的照片。夜间海边的风是夏天的凉气里夹了热,夹心饼干一样的风,张开嘴仿佛可以吃,凉的是薄荷、热的是朱古力。临走前,吉他手奔向大海,弯下腰拨弄潮水,他管这叫“触摸大海的温度”。
回校的路上沿着海岸线骑行,身上披着海潮的声音,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里写海“是不断摇曳着的田地,在敏感的湛蓝的软土上,呈现的不是稻穗和麦子而是白色的不定形的浪花。”即便人在陆地而非海中,自行车前轮划开漫衍的浪涛声也有种在麦田中拨开金穗奔跑的感觉。海的声音会一直飘到很远的地方,而我们穿过无边的潮声,湿漉漉地,回到岸上。
桂山岛-桂山号英雄登陆点(钟凡 手绘)
□ 张强强
时光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被它抚摸过的东西,有的如过眼云烟般销声匿迹,有的却因为淘洗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魅力,似冬日暖阳折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我家的玻璃储物柜中,收藏着一只铜壶,乡下俗称“汤婆子”,“铜壶”是人们给它起的雅称,这是姥姥留给我最珍贵的东西。扁圆的身材用黄铜制成,直径大约十公分,形如一轮小小的太阳,煞是可爱。上面刻印的花纹图案和文字历经岁月的打磨已显斑驳,细看可见印有“暖阳”铭牌字样。
姥姥家原有另外一只铜壶,那是姥爷送给姥姥的。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因姥姥畏寒,姥爷便托人不远千里从外省买来一只铜壶,送给姥姥御寒之用。姥姥当做宝贝一样特别珍惜,等到我出生后,这只铜壶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专属之物。犹记得小时候,一入冬,大人小孩都喜欢在屋子里“猫冬”不愿出门,而我却因为拥有了铜壶不再惧怕凛冽的严冬。每晚睡觉前,姥姥都会将铜壶灌满滚烫的热水放进我的被窝。稍等片刻,我就脱下棉袄棉裤,立马一个骨碌钻进被窝里,暖意瞬间席卷全身,困意来袭,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翌日清晨醒来,铜壶尚有余温,我安静地趴在被窝里,怀抱着铜壶,露出小脑袋看着姥姥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觉得日子幸福又惬意。
姥姥曾是村里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担任班主任多年。记得有一年,姥姥班上的一名男同学好几天没来上学,姥姥担忧不已,不顾家人劝阻冒着风雪执意要去这名同学家里进行家访。回来后,姥姥的棉鞋已被浸湿,但脸上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原来这名男同学和他的爷爷相依为命,因家贫不得不辍学,但他学习特别用功,成绩非常好,姥姥不舍他就此放弃,便费尽口舌劝说他继续坚持学业,还想到了办法帮他解决学费问题,终于劝服了他和家人。
姥姥说男同学的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取暖都成了问题,男同学的耳朵上、手上都生了冻疮,于是便把走时一起带去保暖的铜壶留给了他。一听到失去了心爱的铜壶,我小嘴一撇立马哭了起来,姥姥心疼地把我抱进怀里,软声细语地哄我:“虽然你失去了心爱的铜壶,可它却给别人带去了温暖,所以你应该感到高兴和骄傲。”听着姥姥安慰的话语,我抹去泪水,虽心有不舍,但懵懂地觉得姥姥这样做是对的。
多年后,早已退休的姥姥收到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拆开一看,邮寄人正是当年那名男同学。礼盒里面装着一只崭新的铜壶,外观、形状和颜色与以前那只铜壶相差无几。其中还有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裴老师:您好!您还记得那个被您送过铜壶的学生吗?……我现在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和您一样教书育人,感谢您多年前的帮助,您送给我的那只铜壶我至今保留着。我将这只新铜壶送给您,希望给您带去祝福和温暖……”姥姥双手不停地摩挲着这只崭新的铜壶,遍布皱纹的脸上泛起笑意,眼角溢满欣慰和感动。
如今,姥姥已去世多年,可每到冬季,我都习惯拿出这只铜壶来取暖。怀抱着铜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儿时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姥姥留给我的铜壶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总是能够带给我无尽的温暖,让我不再畏惧严冬,不再惧怕寒冷。
□ 陈裕
在北方乡村的烟火岁月里,土炕很常见也很实用。人们吃喝用度都与土炕相关,那屋中一隅更是人们每天劳作后,身体归于平静时的慰暖之所。一日太阳的倾照,一晚月芒的抚润,都让我想起乡村土炕那默默无语的关情。
东北平原的乡村家家都有土炕。土炕之土,名副其实。红砖、泥土搭建成堂屋里一隅平整的休憩之地。盘土炕需要些技巧,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我发现,土炕里的内部格局有那么一点迷宫的意味,炕洞的设计要引领着烟火在土炕的每个角落逡巡一番,这样盘出来的土炕在烧热时,才满炕皆暖。
父亲盘炕的手艺在村子里首屈一指,从前常常有邻居来请教盘炕方法,父亲都会不厌其烦地讲上一通。或者哪家的炕不好烧了,也会请父亲过去瞧一瞧,经父亲的指点,那家的土炕烟火顺当,热得发烫。
有土炕的日子是温暖的。热起来的土炕带着稻草被点燃后的气息,这气息里散发着太阳的芳香。春种时,秧苗接收着太阳无私的馈赠。太阳对生命的理解已有数亿年,它不断地燃烧自己,以这种方式给予大自然生命的起底。秧苗不停地储存光和热,再把这光和热传递给土炕,温暖一个个家庭。
秋收时,脱去谷粒的稻草被一捆又一捆地挪进庭院。它们规规矩矩地躺在角落里,期待最后发光发热的献祭。堂屋里的灶台是稻草们生发烟火的留念之场。一根火柴点燃雄心壮志,稻草以延绵不绝的火苗和烟气在灶台与土炕中行走,最后飘散于屋顶,完成一生的使命。而烟和火有着太阳的影子,土炕完美地传承了太阳的热度,让乡村以最原始的方式纪念着太阳的恩典。
在乡村众多的记忆里,土炕不可或缺。每一次回念乡村,土炕是心中最柔软的那一方田地。多少次下地里干活累的时候,回家烧一把稻草,土炕热了,心也就暖了,一身的酸痛被热乎乎的土炕温煮着,一夜后尽皆消退。躺在土炕上,感受着热量从身下一点点浸润过来,那热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温度的上升,而是以温情传导的方式由外而内输送给身体的细胞以力量,进而修复疲惫的身体。这种舒畅的感受是乡村独有的,所以离开乡村许久,不免想念那一盘土炕,想念在土炕上烙一烙身体的滋味,那些都是电褥子、电暖器等时尚电器所无法替代的。
爷爷奶奶在世时,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去盘亘数日。睡在土炕上时,又找到曾经生活的境况之味。室外天寒地冻,屋里土炕热气裹身,格外舒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坐在土炕上唠着家常,气氛温馨情浓。两位老人过世后,虽然年年还是回去过年,也睡在土炕上,但心中的温暖已有缺憾。即使大家都知道亲人终会离开,但亲情难舍,再热的土炕也无法捂热心中的那丝悲凉。
久居城市,为生活奔忙。当身躯疲惫之时,华丽的城市里已没有一盘热乎乎的土炕祛除一身的劳累,在土炕上躺一躺已成梦中事,几近奢望。身体的劳累可以克服,但心中的怅憾只有靠回忆来虚补了。
“土炕炊烟旧,坭头送酒新。”乡村多少旧事渺渺,回首已空,只剩下烟霭纷纷。乡愁丛生时,土炕便在其中,那烧热了的土炕之暖,还能回味久久,萦绕心中,经年不溃。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