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凝共识聚力量,推动全社会参与“百千万工程”

小雪时节,岭南大地依然阳光暖热、草木葱茏。

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是一项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工作,正向我们敞开机遇之门、发展之门、赶超之门。

美好的蓝图,要在不懈奋斗中变为现实。按照部署,斗门区正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百亿级产业立柱项目的鸿钧异质结项目生产设备进场、实现吉瓦级产能的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投产……推进工业入园,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壹亩田团队室内孵化石斑鱼、悦禾农业研发“禾虫稻种养模式实验示范”项目,越来越多的粤港澳三地青年在斗门创新创业,共绘“百千万工程”同心圆;

锚定打造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保障民生福祉,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勤劳致富的农民、心有梦想的新农人、技术在身的乡村工匠等纷纷成为“兴农人”,愿尽所能、各展所长,农业农村发展再添生力军。

众力并万钧举。把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转化为赶超优势,把赶超转化为美好现实,眼下的斗门区,正举全区之力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大好局面,共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张蓝图”。

斗门区奋力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

工业入园

以产业为基础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静水深流的虎跳门水道东侧,斗门区富山工业园内热潮涌动。

11月15日,由格力集团打造的全市产业立柱项目——鸿钧新型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厂房初步交付暨生产设备进场仪式,在富山工业园格创·智富项目现场举行,将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向斗门集聚,以新一代异质结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擦亮珠海光伏新能源“金名片”。

鸿钧异质结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此次部分交付的厂房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具备年产7.2GW电池片和5GW组件的生产能力,今年年底一期投产,2024年底前二、三期陆续投产;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税后利润约8亿元、年税收约5亿元。

百亿级产业立柱的鸿钧异质结项目生产设备进场。

在斗门区的产业建设大潮中,鸿钧异质结项目并非个案。

10月26日,专注于液流电池研发及规模化制造的高科技企业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建成投产,全面达产后年产能将超过6吉瓦时。

可持续,永创新。这是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标志着行业实现了从兆瓦级向吉瓦级产能的巨大跨越,将推动液流电池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新时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像鸿钧异质结项目、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项目一样,斗门区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斗门区着力构建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斗门生态农业园等四大园区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而这正是“百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义。

《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让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成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

谋划不已,实干不停。

斗门区将坚定不移坚持制造业当家,大抓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突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县域产业集群,以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姿态奋力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

科技赋能

粤港澳团队在乡村天地中大显身手

尽管有精准的导航系统,车子还是从珠海农夫壹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旁边驶了过去。这是一家不显山露水的公司,但却依靠科技手段不断研发农业新项目,实现自身发展与强农兴农的双赢。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粤港澳团队扎根绿水青山的斗门,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攻坚核心技术,在乡村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

位于莲洲镇獭山村的壹亩田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正在做石斑鱼孵化,可以说这是珠海首次在室内孵化石斑鱼。”壹亩田项目创始人苏礼恒介绍,在水产养殖中种苗孵化最难,而石斑鱼孵化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石斑鱼刚孵化出来不是一条鱼,需要经过非完全变态发育,而能否做到‘开口’,成为石斑鱼孵化中生死攸关的环节。”

与农业打交道,现代农业科技是关键。为做好石斑鱼孵化工作,今年66岁的香港水产业养殖专家张志明获邀参与。

“石斑鱼不同于淡水鱼。按理说,在莲洲这个片区,是难以孵化石斑鱼的。”张志明坦言,养鱼先要养水,有了壹亩田的水处理系统,加上他的团队技术,目前孵化工作进展顺利,“我已经在这里待了3个月。”

令张志明欣赏的壹亩田水处理系统,指的是壹亩田采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核心原理是通过水循环系统和科学的技术对养殖水质进行处理,保证整个种养殖过程水质稳定,实现零排放、不换水,也能最大程度规避高密度养殖风险。构成此项水处理系统的三项核心技术,分别获得了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9年,壹亩田在莲洲镇獭山村投建落地。“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壹亩田项目一期成功研发‘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苏礼恒介绍,养殖对象主要是南美白对虾、东星斑、珍珠石斑等,已经实现量产。

2022年,壹亩田项目二期建起了澳洲淡水小龙虾工厂化孵苗繁育车间,经过一年多的科研攻关,今年5月成功出苗。“我们出了4.3万多尾的虾苗给当地养殖户试养,预计很快就能上市了。”苏礼恒介绍说。

“澳洲淡水龙虾具有体大肥美、肉质细嫩、味道香甜、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市场广阔。”说起龙虾,苏礼恒滔滔不绝。

“石斑鱼孵化,是我们的三期项目。”苏礼恒坚定地表示,目前公司已经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其实我们交了很多学费,走了不少弯路,仅仅在壹亩田就投入了800多万元,现在反而更有信心扎根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在壹亩田发展壮大的背后,是一群粤港澳青年以现代科技为农业赋能的生动故事。

壹亩田项目团队的几名成员各有所长。其中,负责搭建项目的苏礼恒来自珠海,而孵化高手施珊珊、销售能手林锶锶来自香港,精通水控工程的李海鸿则来自澳门。

苏礼恒表示,目前已在莲洲上栏村打造一个占地面积30亩的养殖基地,将建设160个养殖及孵化水池。“通过工厂化循环水核心技术,让繁育的环境条件变得可控,苗种生产能做到批量化、规模化,实现全年供应,发展前景广阔。”

粤港澳青年共同参与壹亩田项目建设。

粤港澳青年在斗门农村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赛道,强强联合,大展宏图。

斗门区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斗门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考察实践体验发展、打造平台服务发展、组建联盟助力发展等举措,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沟通交流,支持和服务三地青年创新创业,凝聚粤港澳青年“百千万工程”向心力,共绘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公共服务

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决定》明确: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城乡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斗门区正深入推进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就是这样一项民生福祉。

近日,家住莲洲的周强(化名)到莲洲镇卫生院示谢,感谢医院的及时抢救让他转危为安。

前段时间,今年44岁的周强上午在户外运动后出现胸痛、胸闷、上肢麻木,之后自己到莲洲镇卫生院急诊室就诊,在急诊室中出现心室颤动、心跳骤停。

危急时刻,由紧密型医共体挂职副院长牵头,涵盖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专家的抢救团队,立即启动应急抢救机制,经过电除颤等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

在抢救的同时,同步启动医共体“转诊直通车”服务,立即转送遵医五院胸痛中心治疗。出人意料的是,患者转运途中再次出现心跳停止,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再次成功抢救。此后,恢复心跳的周强被安全转送至遵医五院治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整个转诊治疗过程高效运转,比以往缩短至少60分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斗门区,类似的诊疗事例不一而足。

肢体偏瘫而卧病在床的老人,通过“家庭病床”服务,无需费尽周折辗转医院,在自家享受住院服务;

全区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全部通过省、市胸痛中心联盟现场验收;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域6家创伤和卒中救治单元市级验收;遵医五院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评审;

……

这些诊疗服务,正得益于斗门区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

今年6月30日,斗门区紧密型医共体揭牌仪式在莲洲镇卫生院举行,进一步推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向更加优质、更高层次迈进。

斗门区打造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

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是斗门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珠海西部医疗高地,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推动强基层与筑高地相结合,锚定打造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加快推动遵医五院牵头,莲洲镇卫生院、白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辖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试点的医共体建设,初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和运行格局。

突出基础设施提能级,突出民生服务提质量,突出社会治理提效能,斗门区正以长远谋划、接续努力、有力举措,在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进一步落实“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逾60万斗门群众建设更美好家园。

万村努力

村民和新农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白蕉镇昭信村的万亩鱼塘里,打氧机转个不停,溅起的水花在冬阳下闪闪发光;有养殖户在塘头出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完成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南粤大地上,到处可见万村努力、分类施策、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到处可见村民和新农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一大早,陈光慧和丈夫梁熙文就开始打理鱼塘。

陈光慧是一位江西妹子,来昭信村和梁熙文有关。

2016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梁熙文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昭信村和父亲一起照料鱼塘。2018年年底,陈光慧也来到昭信村,和梁熙文一起养鱼虾。历经挫折,经过技术学习、科学养殖,他们终于迎来了丰收年。“中秋节前,我们把一塘虾卖出去了,赚了10万元。”

陈光慧坦言,她最终决定回到乡村,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责任,更是因为看中了水产养殖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昭信村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投身水产养殖业。2022年,昭信村白蕉海鲈产量1.45万吨,产值2.9亿元,村集体总收入达2208万元,被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将目光西移至斗门镇下洲村。

斗门镇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政、企、村、民”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在下洲村实施“同舟共创”项目。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引入海鲈、糯米鸡、虾堆、艾饼等特色业态,开业至今已吸引游客超20万人,营业收入超100万元。梁秀玲的食得香饼家就是其中之一。

“炒米饼是主打,我一般9点上班,下午6点前就收工了,在家门口就业很方便。”今年61岁的梁秀玲表示。

说话间,梁姨开始忙碌起来。先把上等的炒米粉、鸡蛋、花生油等原料,手工混合均匀,放到模具中,再放上肥猪肉和花生碎,盖上一层粉,用力反复搓压,炒米饼就做好了。“我喜欢做饼,也想着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新农人的梦想,村民的积极参与……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支生力军。斗门区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培训,高质量举办技能大赛,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勤劳致富的农民、心有梦想的新农人、技术在身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纷纷成为“兴农人”,并以此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力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帅云
斗门区:凝共识聚力量,推动全社会参与“百千万工程”
珠海特区报 2023-11-23 14:32

小雪时节,岭南大地依然阳光暖热、草木葱茏。

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是一项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工作,正向我们敞开机遇之门、发展之门、赶超之门。

美好的蓝图,要在不懈奋斗中变为现实。按照部署,斗门区正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百亿级产业立柱项目的鸿钧异质结项目生产设备进场、实现吉瓦级产能的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投产……推进工业入园,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壹亩田团队室内孵化石斑鱼、悦禾农业研发“禾虫稻种养模式实验示范”项目,越来越多的粤港澳三地青年在斗门创新创业,共绘“百千万工程”同心圆;

锚定打造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保障民生福祉,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勤劳致富的农民、心有梦想的新农人、技术在身的乡村工匠等纷纷成为“兴农人”,愿尽所能、各展所长,农业农村发展再添生力军。

众力并万钧举。把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转化为赶超优势,把赶超转化为美好现实,眼下的斗门区,正举全区之力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大好局面,共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张蓝图”。

斗门区奋力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

工业入园

以产业为基础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静水深流的虎跳门水道东侧,斗门区富山工业园内热潮涌动。

11月15日,由格力集团打造的全市产业立柱项目——鸿钧新型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厂房初步交付暨生产设备进场仪式,在富山工业园格创·智富项目现场举行,将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向斗门集聚,以新一代异质结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擦亮珠海光伏新能源“金名片”。

鸿钧异质结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此次部分交付的厂房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具备年产7.2GW电池片和5GW组件的生产能力,今年年底一期投产,2024年底前二、三期陆续投产;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税后利润约8亿元、年税收约5亿元。

百亿级产业立柱的鸿钧异质结项目生产设备进场。

在斗门区的产业建设大潮中,鸿钧异质结项目并非个案。

10月26日,专注于液流电池研发及规模化制造的高科技企业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建成投产,全面达产后年产能将超过6吉瓦时。

可持续,永创新。这是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标志着行业实现了从兆瓦级向吉瓦级产能的巨大跨越,将推动液流电池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新时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像鸿钧异质结项目、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项目一样,斗门区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斗门区着力构建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斗门生态农业园等四大园区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而这正是“百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义。

《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让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成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

谋划不已,实干不停。

斗门区将坚定不移坚持制造业当家,大抓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突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县域产业集群,以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姿态奋力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

科技赋能

粤港澳团队在乡村天地中大显身手

尽管有精准的导航系统,车子还是从珠海农夫壹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旁边驶了过去。这是一家不显山露水的公司,但却依靠科技手段不断研发农业新项目,实现自身发展与强农兴农的双赢。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粤港澳团队扎根绿水青山的斗门,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攻坚核心技术,在乡村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

位于莲洲镇獭山村的壹亩田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正在做石斑鱼孵化,可以说这是珠海首次在室内孵化石斑鱼。”壹亩田项目创始人苏礼恒介绍,在水产养殖中种苗孵化最难,而石斑鱼孵化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石斑鱼刚孵化出来不是一条鱼,需要经过非完全变态发育,而能否做到‘开口’,成为石斑鱼孵化中生死攸关的环节。”

与农业打交道,现代农业科技是关键。为做好石斑鱼孵化工作,今年66岁的香港水产业养殖专家张志明获邀参与。

“石斑鱼不同于淡水鱼。按理说,在莲洲这个片区,是难以孵化石斑鱼的。”张志明坦言,养鱼先要养水,有了壹亩田的水处理系统,加上他的团队技术,目前孵化工作进展顺利,“我已经在这里待了3个月。”

令张志明欣赏的壹亩田水处理系统,指的是壹亩田采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核心原理是通过水循环系统和科学的技术对养殖水质进行处理,保证整个种养殖过程水质稳定,实现零排放、不换水,也能最大程度规避高密度养殖风险。构成此项水处理系统的三项核心技术,分别获得了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9年,壹亩田在莲洲镇獭山村投建落地。“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壹亩田项目一期成功研发‘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苏礼恒介绍,养殖对象主要是南美白对虾、东星斑、珍珠石斑等,已经实现量产。

2022年,壹亩田项目二期建起了澳洲淡水小龙虾工厂化孵苗繁育车间,经过一年多的科研攻关,今年5月成功出苗。“我们出了4.3万多尾的虾苗给当地养殖户试养,预计很快就能上市了。”苏礼恒介绍说。

“澳洲淡水龙虾具有体大肥美、肉质细嫩、味道香甜、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市场广阔。”说起龙虾,苏礼恒滔滔不绝。

“石斑鱼孵化,是我们的三期项目。”苏礼恒坚定地表示,目前公司已经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其实我们交了很多学费,走了不少弯路,仅仅在壹亩田就投入了800多万元,现在反而更有信心扎根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在壹亩田发展壮大的背后,是一群粤港澳青年以现代科技为农业赋能的生动故事。

壹亩田项目团队的几名成员各有所长。其中,负责搭建项目的苏礼恒来自珠海,而孵化高手施珊珊、销售能手林锶锶来自香港,精通水控工程的李海鸿则来自澳门。

苏礼恒表示,目前已在莲洲上栏村打造一个占地面积30亩的养殖基地,将建设160个养殖及孵化水池。“通过工厂化循环水核心技术,让繁育的环境条件变得可控,苗种生产能做到批量化、规模化,实现全年供应,发展前景广阔。”

粤港澳青年共同参与壹亩田项目建设。

粤港澳青年在斗门农村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赛道,强强联合,大展宏图。

斗门区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斗门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考察实践体验发展、打造平台服务发展、组建联盟助力发展等举措,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沟通交流,支持和服务三地青年创新创业,凝聚粤港澳青年“百千万工程”向心力,共绘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公共服务

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决定》明确: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城乡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斗门区正深入推进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就是这样一项民生福祉。

近日,家住莲洲的周强(化名)到莲洲镇卫生院示谢,感谢医院的及时抢救让他转危为安。

前段时间,今年44岁的周强上午在户外运动后出现胸痛、胸闷、上肢麻木,之后自己到莲洲镇卫生院急诊室就诊,在急诊室中出现心室颤动、心跳骤停。

危急时刻,由紧密型医共体挂职副院长牵头,涵盖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专家的抢救团队,立即启动应急抢救机制,经过电除颤等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

在抢救的同时,同步启动医共体“转诊直通车”服务,立即转送遵医五院胸痛中心治疗。出人意料的是,患者转运途中再次出现心跳停止,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再次成功抢救。此后,恢复心跳的周强被安全转送至遵医五院治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整个转诊治疗过程高效运转,比以往缩短至少60分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斗门区,类似的诊疗事例不一而足。

肢体偏瘫而卧病在床的老人,通过“家庭病床”服务,无需费尽周折辗转医院,在自家享受住院服务;

全区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全部通过省、市胸痛中心联盟现场验收;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域6家创伤和卒中救治单元市级验收;遵医五院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评审;

……

这些诊疗服务,正得益于斗门区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

今年6月30日,斗门区紧密型医共体揭牌仪式在莲洲镇卫生院举行,进一步推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向更加优质、更高层次迈进。

斗门区打造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

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是斗门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珠海西部医疗高地,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推动强基层与筑高地相结合,锚定打造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加快推动遵医五院牵头,莲洲镇卫生院、白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辖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试点的医共体建设,初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和运行格局。

突出基础设施提能级,突出民生服务提质量,突出社会治理提效能,斗门区正以长远谋划、接续努力、有力举措,在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进一步落实“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逾60万斗门群众建设更美好家园。

万村努力

村民和新农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白蕉镇昭信村的万亩鱼塘里,打氧机转个不停,溅起的水花在冬阳下闪闪发光;有养殖户在塘头出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完成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南粤大地上,到处可见万村努力、分类施策、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到处可见村民和新农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一大早,陈光慧和丈夫梁熙文就开始打理鱼塘。

陈光慧是一位江西妹子,来昭信村和梁熙文有关。

2016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梁熙文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昭信村和父亲一起照料鱼塘。2018年年底,陈光慧也来到昭信村,和梁熙文一起养鱼虾。历经挫折,经过技术学习、科学养殖,他们终于迎来了丰收年。“中秋节前,我们把一塘虾卖出去了,赚了10万元。”

陈光慧坦言,她最终决定回到乡村,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责任,更是因为看中了水产养殖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昭信村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投身水产养殖业。2022年,昭信村白蕉海鲈产量1.45万吨,产值2.9亿元,村集体总收入达2208万元,被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将目光西移至斗门镇下洲村。

斗门镇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政、企、村、民”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在下洲村实施“同舟共创”项目。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引入海鲈、糯米鸡、虾堆、艾饼等特色业态,开业至今已吸引游客超20万人,营业收入超100万元。梁秀玲的食得香饼家就是其中之一。

“炒米饼是主打,我一般9点上班,下午6点前就收工了,在家门口就业很方便。”今年61岁的梁秀玲表示。

说话间,梁姨开始忙碌起来。先把上等的炒米粉、鸡蛋、花生油等原料,手工混合均匀,放到模具中,再放上肥猪肉和花生碎,盖上一层粉,用力反复搓压,炒米饼就做好了。“我喜欢做饼,也想着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新农人的梦想,村民的积极参与……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支生力军。斗门区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培训,高质量举办技能大赛,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勤劳致富的农民、心有梦想的新农人、技术在身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纷纷成为“兴农人”,并以此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力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