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有一群人,纵使日复一日地守着三尺讲台,依然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一群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为给学生最好的听课体验;有一群人,随时准备好为自己“充电”,热爱钻研的劲头始终不减;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平凡和伟大,放飞一个个年轻的梦想……

教育永葆青春和活力的秘诀,正是因为有热爱教育的生生不息的新鲜血液在汩汩流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灵魂的共鸣和激荡。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近学生心中的杏坛高手和未来教师,倾听他们的故事。

珠海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地理教师,珠海市首届香山名师杨金燕:
情怀与智慧“双在线”的知心姐姐 教龄31年

在杨金燕历届学生眼中,她是“行走的思维导图”,结构清晰的教学体系,让地理学习从“玄学”到“易懂”;她是拥有“绝招”地理教师,总能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她还是情怀与智慧“双在线”的知心姐姐,她的高考前的“三件宝”,“敢于啃下‘硬骨头’”“在沉默的时光‘扎好根’”“人不能糊涂地活着”等“杨氏金句”,成为不少学子高三时期的一束光。

31年春风化雨,从青春年少时站在讲台上的懵懵懂懂到如今两鬓染霜,杨金燕对于教学和育人,都有了新的理解和变化。对于她来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要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过去我觉得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后来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把知识讲明白、讲透是基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眼’,去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杨金燕认为,地理知识不应只存在于书本、试卷这样的“科学世界”,而是真正广泛存在于学生们所处的“生活世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山清水秀的广东各地景观,自然而然成了杨金燕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现成素材,她和学生一起深入发掘身边的地理教育素材,鼓励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研究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杨金燕还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及建构知识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与知识逻辑关系。她那条理清晰的地理板书成为同学们追捧的样板。

在每年高三的最后一节地理课上,同学们都会收到杨金燕的高考三件宝:棒棒糖、笑脸橡皮擦和祝福的话语。祝福同学们身体棒、心态棒、状态棒、高考成绩棒,鼓励同学们笑迎高考、笑傲江湖,拥有一份从容和自信。

“我希望用这种途径,和同学们进行一个简短的人生交流,希望学生们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能沉下心来扎好根,学习做勇敢、善良、自信的人。”杨金燕说。

香洲区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蔡卫光:
帮助学生追求梦想的“伯乐”  教龄21年

只带了一届学生,就让蔡卫光从最初因为父母期盼糊里糊涂走上讲台,到爱上这份职业。

至今蔡卫光仍记得带第一届学生的场景,那时刚上岗就被分派到一个六年级的毕业班做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十分调皮的学生,令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可奈何。蔡卫光讲课,他和同学在台下开“茶话会”;若是大声呵斥,这位“刺头”会带着和自己相熟的同学走出教室,到操场的树荫下呼呼大睡;若是温柔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位同学则斜着眼睛说“老师,你很假!”……也因为他,蔡卫光带的这个班级,在年级里声名狼藉,没有教师愿意接手。

后来,蔡卫光发现“刺头”喜欢打篮球,于是尝试和他用篮球对话。篮球场上的你来我往,一杯接一杯的赛后可乐,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老师,您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会陪我打球,请我喝可乐。”蔡卫光渐渐成为了“刺头”最亲近的老师,他的课上,再也看不见“刺头”打闹的模样,而是他一心求知的眼神;“刺头”甚至还主动约束起了自己的同学,在他的协助下,蔡卫光所带的班级学风大变,从全校没人愿意接手的烫手山芋,摇身一变,成为了良好班级。

“我居然可以引领一帮毛头小子成长,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回忆起这段经历,蔡卫光百感交集。也就是从那以后,蔡卫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追求梦想。

蔡卫光研究出一套小学高年段的理想教育课,共分为“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挖掘理想种子”“结合单元教学,树立远大理想”“我的理想习作”“规划理想,完成思维导图”等十个步骤,将其点点滴滴地渗透到贯穿三年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谈及理想,蔡卫光说,他有一个“个十百千”梦想,希望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个院士、十个博士、百个硕士和千个幸福快乐的人。在给毕业生的赠言中他写道:“当你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感到幸福快乐,请及时与我联系,因为你也是我的梦想!”

斗门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王佳琳:
黄杨山写作小能手 教龄13年

王佳琳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黄杨山写作小能手”,她连续多年为大湾区联考和高考写同题范文,用生花妙笔为学生拨开写作迷雾;她一般不用作业“压迫”学生,却带着学生们在2023年高考中拿下斗门一中语文单科均分第一;她是学生们眼中亲密无间的好友,是“拼命十三妹”,学生们形容毕业最难过的事之一就是要与她分别……

王佳琳 受访者供图

对于高考,王佳琳并不反对题海战术,但她认为,只有让教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王佳琳会在纷繁复杂的试卷中认真筛选题型,常常一页精选试题的背后是她做过5套甚至10套试题后挑出的精华。同时,王佳琳会要求自己高三每次联考和学生一起动笔写作文,她认为,唯有亲身参与,才知道怎么帮学生提高。

这样的策略,让王佳琳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不多,却收获了极大的回报。在2023年高考中,王佳琳所带的高三(1)班拿下了语文单科年级最高分与平均分最高分。

“她真的像海,有灿烂的阳光照射着的大海,被晒得暖融融的海,宽容的海。”在王佳琳的学生李盈莹的作文中,她这样写道。

高二下学期,李盈莹所在的艺术班希望准备一场舞台剧表演,作为高三外出集训前的最后一次集体演出。才出院回到工作岗位的王佳琳知道后,积极帮助学生争取演出机会,并认真帮忙修改剧本、参与策划排练七八次,带着病体时常忙碌到深夜,让李盈莹十分感动。“她本来没有义务参与进来,但她不愿意看到我们梦想破碎的样子。如果没有佳琳,那我的高中时代一定是尖锐又无趣的。在她的呵护下,我们在语文课上以少年之力书写了我们的芳华时代。这三年,将陪伴我一往无前。”李盈莹说。

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语文教师、四年级级组长郑树楷:
藏着一团火的含羞草   教龄2年

“最初是我曾经的语文老师让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被国学大师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忱深深感动,从此便对语文教育心存向往。”2021年8月,郑树楷入职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传播传统文化,帮助和呵护他的“小树苗”们茁壮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郑树楷融合游戏化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轻松认字,比如把生字做成闯关棋、将字卡贴在黑板让孩子们玩萝卜蹲游戏等。

郑树楷带孩子们识字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字理识字”,他常常会给孩子们讲解文字的起源发展,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讲到象形字时会让孩子猜相应的部件,让图像和汉字链接,加深印象,讲到“日”字时,会讲解与“日”相关联的汉字,比如“旦”“早”“晨”“晓”“暮”等,“日”在不同位置演示出太阳从早到晚的变化,让孩子们发现原来每个字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快速识字的同时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

如何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背完一整本《三字经》?郑树楷带领孩子们接触传统吟诵,用类似唱歌的方式,诵读古文经典,让古文背诵不再枯燥。“碰到郑老师后我才知道,古诗、三字经、百家姓等古诗文原来是自有节奏、自有音律的,我们可以用吟诵来学习和记忆。”郑树楷的学生陈点儿说。

在孩子们眼中,郑树楷课堂上是一位既严肃又有趣的老师,课堂外是朋友、是哥哥。在同事眼中,郑树楷是行走的美食地图,是兴趣广泛的斜杠青年,除了教学外,他还是科技、传统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爱好者;他是资源共享大师,总能在各个渠道找到大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他有一颗长不大的好奇心,总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东西。

“他在工作中对家长和孩子时,可以像个‘社牛’一样说个不停,站在讲台上时滔滔不绝。其实他生活中的状态很含蓄内敛,就像藏着一团火的含羞草。”郑树楷的一位同事评价道。

未来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3级汉语言文学(优师计划) 米雪:
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教龄0年

“在过往的求学岁月里,我也曾多次迷茫无助,是坚定不移选择相信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争分夺秒只为补齐短板的数学老师,是不顾病痛之身也不肯落下一节课的政治老师,是他们‘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的付出让我能够坚持求学,走出大山……”在北师大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米雪动情地说。

米雪 受访者供图

米雪的家乡是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与经济基础薄弱相伴随的,是县域教育水平的落后。在米雪的记忆中,家乡的羊肠小道和泥洼低地变成城市高楼或许没有用多长时间,但是教育的提质增效却远比盖一座座楼艰难得多。在米雪看来,这座边陲小县有太多的无奈,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模式落后、学生认知迷茫。

只有教育才能助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米雪在她的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的坚守。她意识到,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家乡不再贫困。“我开始期待走上讲台,期待像我的老师们一样,成为这片贫瘠土地的哺育者。”

2021年,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在米雪高考前,她的高中同校师兄熊国锦回到母校宣讲。2022年7月,包括熊国锦在内的北京师范大学7名“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同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代代北师大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如今,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一周年之际,米雪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文字:张景璐 实习生 唐宇松 图片:陈佳哲 朱习 编辑:王朝辉 梁蔼欣 责任编辑:帅云
他们的故事,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观海融媒 2023-09-10 22:19

有一群人,纵使日复一日地守着三尺讲台,依然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一群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为给学生最好的听课体验;有一群人,随时准备好为自己“充电”,热爱钻研的劲头始终不减;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平凡和伟大,放飞一个个年轻的梦想……

教育永葆青春和活力的秘诀,正是因为有热爱教育的生生不息的新鲜血液在汩汩流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灵魂的共鸣和激荡。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近学生心中的杏坛高手和未来教师,倾听他们的故事。

珠海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地理教师,珠海市首届香山名师杨金燕:
情怀与智慧“双在线”的知心姐姐 教龄31年

在杨金燕历届学生眼中,她是“行走的思维导图”,结构清晰的教学体系,让地理学习从“玄学”到“易懂”;她是拥有“绝招”地理教师,总能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她还是情怀与智慧“双在线”的知心姐姐,她的高考前的“三件宝”,“敢于啃下‘硬骨头’”“在沉默的时光‘扎好根’”“人不能糊涂地活着”等“杨氏金句”,成为不少学子高三时期的一束光。

31年春风化雨,从青春年少时站在讲台上的懵懵懂懂到如今两鬓染霜,杨金燕对于教学和育人,都有了新的理解和变化。对于她来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要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过去我觉得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后来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把知识讲明白、讲透是基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眼’,去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杨金燕认为,地理知识不应只存在于书本、试卷这样的“科学世界”,而是真正广泛存在于学生们所处的“生活世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山清水秀的广东各地景观,自然而然成了杨金燕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现成素材,她和学生一起深入发掘身边的地理教育素材,鼓励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研究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杨金燕还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及建构知识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与知识逻辑关系。她那条理清晰的地理板书成为同学们追捧的样板。

在每年高三的最后一节地理课上,同学们都会收到杨金燕的高考三件宝:棒棒糖、笑脸橡皮擦和祝福的话语。祝福同学们身体棒、心态棒、状态棒、高考成绩棒,鼓励同学们笑迎高考、笑傲江湖,拥有一份从容和自信。

“我希望用这种途径,和同学们进行一个简短的人生交流,希望学生们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能沉下心来扎好根,学习做勇敢、善良、自信的人。”杨金燕说。

香洲区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蔡卫光:
帮助学生追求梦想的“伯乐”  教龄21年

只带了一届学生,就让蔡卫光从最初因为父母期盼糊里糊涂走上讲台,到爱上这份职业。

至今蔡卫光仍记得带第一届学生的场景,那时刚上岗就被分派到一个六年级的毕业班做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十分调皮的学生,令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可奈何。蔡卫光讲课,他和同学在台下开“茶话会”;若是大声呵斥,这位“刺头”会带着和自己相熟的同学走出教室,到操场的树荫下呼呼大睡;若是温柔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位同学则斜着眼睛说“老师,你很假!”……也因为他,蔡卫光带的这个班级,在年级里声名狼藉,没有教师愿意接手。

后来,蔡卫光发现“刺头”喜欢打篮球,于是尝试和他用篮球对话。篮球场上的你来我往,一杯接一杯的赛后可乐,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老师,您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会陪我打球,请我喝可乐。”蔡卫光渐渐成为了“刺头”最亲近的老师,他的课上,再也看不见“刺头”打闹的模样,而是他一心求知的眼神;“刺头”甚至还主动约束起了自己的同学,在他的协助下,蔡卫光所带的班级学风大变,从全校没人愿意接手的烫手山芋,摇身一变,成为了良好班级。

“我居然可以引领一帮毛头小子成长,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回忆起这段经历,蔡卫光百感交集。也就是从那以后,蔡卫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追求梦想。

蔡卫光研究出一套小学高年段的理想教育课,共分为“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挖掘理想种子”“结合单元教学,树立远大理想”“我的理想习作”“规划理想,完成思维导图”等十个步骤,将其点点滴滴地渗透到贯穿三年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谈及理想,蔡卫光说,他有一个“个十百千”梦想,希望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个院士、十个博士、百个硕士和千个幸福快乐的人。在给毕业生的赠言中他写道:“当你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感到幸福快乐,请及时与我联系,因为你也是我的梦想!”

斗门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王佳琳:
黄杨山写作小能手 教龄13年

王佳琳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黄杨山写作小能手”,她连续多年为大湾区联考和高考写同题范文,用生花妙笔为学生拨开写作迷雾;她一般不用作业“压迫”学生,却带着学生们在2023年高考中拿下斗门一中语文单科均分第一;她是学生们眼中亲密无间的好友,是“拼命十三妹”,学生们形容毕业最难过的事之一就是要与她分别……

王佳琳 受访者供图

对于高考,王佳琳并不反对题海战术,但她认为,只有让教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王佳琳会在纷繁复杂的试卷中认真筛选题型,常常一页精选试题的背后是她做过5套甚至10套试题后挑出的精华。同时,王佳琳会要求自己高三每次联考和学生一起动笔写作文,她认为,唯有亲身参与,才知道怎么帮学生提高。

这样的策略,让王佳琳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不多,却收获了极大的回报。在2023年高考中,王佳琳所带的高三(1)班拿下了语文单科年级最高分与平均分最高分。

“她真的像海,有灿烂的阳光照射着的大海,被晒得暖融融的海,宽容的海。”在王佳琳的学生李盈莹的作文中,她这样写道。

高二下学期,李盈莹所在的艺术班希望准备一场舞台剧表演,作为高三外出集训前的最后一次集体演出。才出院回到工作岗位的王佳琳知道后,积极帮助学生争取演出机会,并认真帮忙修改剧本、参与策划排练七八次,带着病体时常忙碌到深夜,让李盈莹十分感动。“她本来没有义务参与进来,但她不愿意看到我们梦想破碎的样子。如果没有佳琳,那我的高中时代一定是尖锐又无趣的。在她的呵护下,我们在语文课上以少年之力书写了我们的芳华时代。这三年,将陪伴我一往无前。”李盈莹说。

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语文教师、四年级级组长郑树楷:
藏着一团火的含羞草   教龄2年

“最初是我曾经的语文老师让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被国学大师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忱深深感动,从此便对语文教育心存向往。”2021年8月,郑树楷入职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传播传统文化,帮助和呵护他的“小树苗”们茁壮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郑树楷融合游戏化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轻松认字,比如把生字做成闯关棋、将字卡贴在黑板让孩子们玩萝卜蹲游戏等。

郑树楷带孩子们识字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字理识字”,他常常会给孩子们讲解文字的起源发展,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讲到象形字时会让孩子猜相应的部件,让图像和汉字链接,加深印象,讲到“日”字时,会讲解与“日”相关联的汉字,比如“旦”“早”“晨”“晓”“暮”等,“日”在不同位置演示出太阳从早到晚的变化,让孩子们发现原来每个字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快速识字的同时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

如何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背完一整本《三字经》?郑树楷带领孩子们接触传统吟诵,用类似唱歌的方式,诵读古文经典,让古文背诵不再枯燥。“碰到郑老师后我才知道,古诗、三字经、百家姓等古诗文原来是自有节奏、自有音律的,我们可以用吟诵来学习和记忆。”郑树楷的学生陈点儿说。

在孩子们眼中,郑树楷课堂上是一位既严肃又有趣的老师,课堂外是朋友、是哥哥。在同事眼中,郑树楷是行走的美食地图,是兴趣广泛的斜杠青年,除了教学外,他还是科技、传统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爱好者;他是资源共享大师,总能在各个渠道找到大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他有一颗长不大的好奇心,总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东西。

“他在工作中对家长和孩子时,可以像个‘社牛’一样说个不停,站在讲台上时滔滔不绝。其实他生活中的状态很含蓄内敛,就像藏着一团火的含羞草。”郑树楷的一位同事评价道。

未来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3级汉语言文学(优师计划) 米雪:
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教龄0年

“在过往的求学岁月里,我也曾多次迷茫无助,是坚定不移选择相信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争分夺秒只为补齐短板的数学老师,是不顾病痛之身也不肯落下一节课的政治老师,是他们‘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的付出让我能够坚持求学,走出大山……”在北师大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米雪动情地说。

米雪 受访者供图

米雪的家乡是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与经济基础薄弱相伴随的,是县域教育水平的落后。在米雪的记忆中,家乡的羊肠小道和泥洼低地变成城市高楼或许没有用多长时间,但是教育的提质增效却远比盖一座座楼艰难得多。在米雪看来,这座边陲小县有太多的无奈,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模式落后、学生认知迷茫。

只有教育才能助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米雪在她的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的坚守。她意识到,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家乡不再贫困。“我开始期待走上讲台,期待像我的老师们一样,成为这片贫瘠土地的哺育者。”

2021年,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在米雪高考前,她的高中同校师兄熊国锦回到母校宣讲。2022年7月,包括熊国锦在内的北京师范大学7名“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同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代代北师大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如今,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一周年之际,米雪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文字:张景璐 实习生 唐宇松 图片:陈佳哲 朱习 编辑:王朝辉 梁蔼欣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