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构建“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2023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珠江口西岸的这片土地上,有逢山开路的果敢,有绿水青山的坚守,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有逐梦湾区的豪情。不辱使命、不负韶华——这是珠海经济特区43年来收获的最优评价。

斗门区与珠海经济特区的缘分由来已久:1983年3月,原属佛山地区的斗门县归属珠海市,成为珠海唯一的市辖县;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斗门区正式获得特区身份。

斗门区与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息息相关:43年来,伴随着珠海的日新月异、发展壮大,斗门区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并为特区发展贡献斗门区域力量。

处暑时节,丰收在望。斗门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化落实“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构建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贡献区域力量

珠江八大门,四道过斗门。

这四道门其实是四条河流的入海口,在斗门辖区从东向西分别是磨刀门、鸡啼门、崖门、虎跳门。其中,以黄杨河为主流的鸡啼门,从北至南,奔涌向前,见证了斗门的今昔发展。

斗门区面貌日新月异。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3年,也是斗门区发展极不平凡的岁月。从“出门无船便无路”,到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从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到打造珠江口西岸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区;从桑基鱼塘、蕉林绿野,到绿城花城公园之城;从保障相对薄弱,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代建设者的艰苦奋斗下,斗门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美丽斗门展现新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日趋完善,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数据统计:2022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27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增长20.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农业总产值增长10%,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9%、16.7%、44.4%,经济增速持续稳健。

13年长远谋划、13年接续努力、13年硕果累累,这是斗门区为珠海经济特区贡献的区域力量。这份贡献和担当,见证了斗门区在产业、交通、城市、民生方面的华丽变化,印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不停歇、创业再出发的豪情壮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四区”叠加的历史机遇下,斗门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化落实“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构建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四大园区实体经济连年倍增

8月10日,“筑梦大湾区·共建大斗门”斗门区2023年香港招商旅游推介会在香港九龙举行。

实体经济,是本次推介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斗门区相关负责人在投资环境推介中表示:活力奔涌的斗门,工业经济连年倍增。依托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3+1”主导产业,工业投资从2020年的66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14亿元,相继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为珠海“二次创业”贡献斗门力量。

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是斗门区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和生动实践。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斗门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制糖业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之一,被授予“全国最甜县”的称号。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斗门创办新青、白蕉、黄杨、乾务等六大工业片区,形成八大工业板块。发展至今,斗门区着力构建以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的四大园区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四大产业集群,成为实体兴区、工业强区的支撑和脊梁。

作为四大园区之首,富山工业园总面积152.5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集聚方正科技、中京电子、爱旭新能源、纬景储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正朝着千亿级PCB产业集群迈进。其中,富山工业城已建成160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同步规划建设154万平方米、2.6万套宿舍蓝领社区,打造全市连片规模最大、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产业发展大平台。

新青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总部经济产业,目前园区聚集了伟创力、冠宇电池、鹏辉能源等一批著名企业。

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规划总面积312.73平方公里,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生态农业园,重点打造斗门区白蕉海鲈产业园、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斗门区现代粮食产业园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珠海北部生态新城、滨江智造新城、文旅融合示范新区。立足海鲈年产量占全省70%、全国60%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首创丰收节经济和年鱼经济,做好“一条鱼”文章,建设广东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

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

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面积20.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努力把富山工业园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的示范园区,做优新青科技工业园……为斗门区工业园区更上一层楼锚定“规划图”“路线图”。

谋划不已,实干不停。接下来,斗门区将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当家作为头号工程,实施“产业第一”不动摇,突出四大园区在产业发展中的主战场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强区,以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姿态奋力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富裕、美丽、幸福”“大斗门”。

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静水流深的磨刀门水道,将珠海东西部天然割裂开来。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东西部衔接通道极为单一。斗门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河道纵横、河网相连。交通问题尤其是路桥建设,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斗门提出大办交通大筑路桥的策略。1987年新环大桥、1988年井岸大桥和上横大桥、1990年斗门大桥、1992年莲溪大桥及南门大桥等相继通车……辖区内建起近百座大大小小的桥梁,结束了交通靠摆渡、出门无船便无路的历史。

交通是每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

1993年11月通车的珠海大桥,将珠海东西部密切相连。开通至今已有30年的这座大桥,助力斗门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这座世纪工程连接起香港、珠海和澳门,也把斗门区与珠海东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022年11月香海大桥正式通车。自此,斗门至新香洲的通勤时间,缩短至最快15分钟。携带跨江越海之势而来的香海大桥,一头连着拥有广阔产业腹地的斗门,一头连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将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三座大桥,助力斗门区构建“外联内畅”交通格局。

经过多年的长远谋划、架桥筑路,斗门区形成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国道G228、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路网,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不平凡交通发展之路。

“交通提升”是时之必然、势之所趋。

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将“交通提升”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通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更大城市空间,支撑城市中心向外延伸,支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抢抓“交通提升”战略机遇期,构建“大交通”格局,斗门区去年出台了《斗门区“大交通”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提出“一核双港、三桥四轨、八横八纵、六大攻坚”战略目标,通过规划引领“交通提升”,构建高质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之城。

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围绕建设珠中江一体化示范区,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在外联方面,全面对接外部战略通道。发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桥头堡区位优势,打通斗门连接中山、江门、对接珠海东部城区的三大通道,实现斗门城区与鹤洲枢纽片区一体化衔接,完善与东部城区快速通道衔接,强化斗门对外交通辐射、市域组团高效衔接。全力推进珠肇高铁、香海大桥西延线、机场北快线北段、珠海隧道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斗新跨江通道建设,推动莲洲机场、斗门港升级扩容,实现与机场、港口、大桥、高铁快速联通。

在内畅方面,通过优化升级骨干路网、畅通城市“微循环”、实行精细化治堵,改善民生,进一步提升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广东共有29个镇入选。其中,斗门区白蕉镇(海鲈)上榜。

白蕉镇为何上榜?因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

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白蕉镇的辖区内,水网相连、咸淡相融,成为“白蕉海鲈”的主产区,并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称号。

去年9月23日,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斗门区举办。当年12月28日-30日,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两场活动的主角都是“白蕉海鲈”。这条发轫于白蕉镇、壮大于斗门区、扬名于全国的海鲈鱼,目前养殖面积达3.9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7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的6成,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靓丽的“菜篮子”名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鲈”。

白蕉镇(海鲈)上榜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是斗门区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是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斗门区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贯彻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3.9亿元,增长10%,实现历史性突破。规划建设1250亩的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现代粮食产业园和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白蕉镇昭信村、大托村、南环村和乾务镇虎山村等4村,获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乡村建设提质行动加快实施。建设提升605公里村内道路、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对80个行政村开展“三线整治”,完善农村围内水利设施,新建及修复100座农田生产性泵站。莲洲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莲江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

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53家,7个“菜篮子”稳供基地、5个产品配送平台获市级认定。稳步推进“村村有物业”试点。

从区级样板升级市级,再到省级示范点,斗门区乡村振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谋定守正出新策。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白蕉海鲈”“乾务青蟹”“斗门荔枝”“莲洲罗非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现代农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升级打造农旅融合为主的莲溪片区和文旅融合为主的斗门镇片区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积极谋划六乡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擦亮珠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龚宁宁 责任编辑:赵思华
斗门区:构建“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观海融媒 2023-08-26 09:44

2023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珠江口西岸的这片土地上,有逢山开路的果敢,有绿水青山的坚守,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有逐梦湾区的豪情。不辱使命、不负韶华——这是珠海经济特区43年来收获的最优评价。

斗门区与珠海经济特区的缘分由来已久:1983年3月,原属佛山地区的斗门县归属珠海市,成为珠海唯一的市辖县;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斗门区正式获得特区身份。

斗门区与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息息相关:43年来,伴随着珠海的日新月异、发展壮大,斗门区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并为特区发展贡献斗门区域力量。

处暑时节,丰收在望。斗门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化落实“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构建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贡献区域力量

珠江八大门,四道过斗门。

这四道门其实是四条河流的入海口,在斗门辖区从东向西分别是磨刀门、鸡啼门、崖门、虎跳门。其中,以黄杨河为主流的鸡啼门,从北至南,奔涌向前,见证了斗门的今昔发展。

斗门区面貌日新月异。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3年,也是斗门区发展极不平凡的岁月。从“出门无船便无路”,到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从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到打造珠江口西岸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区;从桑基鱼塘、蕉林绿野,到绿城花城公园之城;从保障相对薄弱,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代建设者的艰苦奋斗下,斗门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美丽斗门展现新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日趋完善,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数据统计:2022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27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增长20.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农业总产值增长10%,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9%、16.7%、44.4%,经济增速持续稳健。

13年长远谋划、13年接续努力、13年硕果累累,这是斗门区为珠海经济特区贡献的区域力量。这份贡献和担当,见证了斗门区在产业、交通、城市、民生方面的华丽变化,印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不停歇、创业再出发的豪情壮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四区”叠加的历史机遇下,斗门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化落实“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构建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四大园区实体经济连年倍增

8月10日,“筑梦大湾区·共建大斗门”斗门区2023年香港招商旅游推介会在香港九龙举行。

实体经济,是本次推介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斗门区相关负责人在投资环境推介中表示:活力奔涌的斗门,工业经济连年倍增。依托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3+1”主导产业,工业投资从2020年的66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14亿元,相继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为珠海“二次创业”贡献斗门力量。

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是斗门区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和生动实践。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斗门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制糖业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之一,被授予“全国最甜县”的称号。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斗门创办新青、白蕉、黄杨、乾务等六大工业片区,形成八大工业板块。发展至今,斗门区着力构建以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的四大园区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四大产业集群,成为实体兴区、工业强区的支撑和脊梁。

作为四大园区之首,富山工业园总面积152.5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集聚方正科技、中京电子、爱旭新能源、纬景储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正朝着千亿级PCB产业集群迈进。其中,富山工业城已建成160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同步规划建设154万平方米、2.6万套宿舍蓝领社区,打造全市连片规模最大、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产业发展大平台。

新青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总部经济产业,目前园区聚集了伟创力、冠宇电池、鹏辉能源等一批著名企业。

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规划总面积312.73平方公里,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生态农业园,重点打造斗门区白蕉海鲈产业园、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斗门区现代粮食产业园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珠海北部生态新城、滨江智造新城、文旅融合示范新区。立足海鲈年产量占全省70%、全国60%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首创丰收节经济和年鱼经济,做好“一条鱼”文章,建设广东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

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

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面积20.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努力把富山工业园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的示范园区,做优新青科技工业园……为斗门区工业园区更上一层楼锚定“规划图”“路线图”。

谋划不已,实干不停。接下来,斗门区将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当家作为头号工程,实施“产业第一”不动摇,突出四大园区在产业发展中的主战场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强区,以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姿态奋力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富裕、美丽、幸福”“大斗门”。

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静水流深的磨刀门水道,将珠海东西部天然割裂开来。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东西部衔接通道极为单一。斗门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河道纵横、河网相连。交通问题尤其是路桥建设,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斗门提出大办交通大筑路桥的策略。1987年新环大桥、1988年井岸大桥和上横大桥、1990年斗门大桥、1992年莲溪大桥及南门大桥等相继通车……辖区内建起近百座大大小小的桥梁,结束了交通靠摆渡、出门无船便无路的历史。

交通是每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

1993年11月通车的珠海大桥,将珠海东西部密切相连。开通至今已有30年的这座大桥,助力斗门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这座世纪工程连接起香港、珠海和澳门,也把斗门区与珠海东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022年11月香海大桥正式通车。自此,斗门至新香洲的通勤时间,缩短至最快15分钟。携带跨江越海之势而来的香海大桥,一头连着拥有广阔产业腹地的斗门,一头连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将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三座大桥,助力斗门区构建“外联内畅”交通格局。

经过多年的长远谋划、架桥筑路,斗门区形成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国道G228、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路网,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不平凡交通发展之路。

“交通提升”是时之必然、势之所趋。

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将“交通提升”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通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更大城市空间,支撑城市中心向外延伸,支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抢抓“交通提升”战略机遇期,构建“大交通”格局,斗门区去年出台了《斗门区“大交通”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提出“一核双港、三桥四轨、八横八纵、六大攻坚”战略目标,通过规划引领“交通提升”,构建高质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之城。

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围绕建设珠中江一体化示范区,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在外联方面,全面对接外部战略通道。发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桥头堡区位优势,打通斗门连接中山、江门、对接珠海东部城区的三大通道,实现斗门城区与鹤洲枢纽片区一体化衔接,完善与东部城区快速通道衔接,强化斗门对外交通辐射、市域组团高效衔接。全力推进珠肇高铁、香海大桥西延线、机场北快线北段、珠海隧道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斗新跨江通道建设,推动莲洲机场、斗门港升级扩容,实现与机场、港口、大桥、高铁快速联通。

在内畅方面,通过优化升级骨干路网、畅通城市“微循环”、实行精细化治堵,改善民生,进一步提升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广东共有29个镇入选。其中,斗门区白蕉镇(海鲈)上榜。

白蕉镇为何上榜?因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

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白蕉镇的辖区内,水网相连、咸淡相融,成为“白蕉海鲈”的主产区,并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称号。

去年9月23日,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斗门区举办。当年12月28日-30日,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两场活动的主角都是“白蕉海鲈”。这条发轫于白蕉镇、壮大于斗门区、扬名于全国的海鲈鱼,目前养殖面积达3.9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7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的6成,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靓丽的“菜篮子”名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鲈”。

白蕉镇(海鲈)上榜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是斗门区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是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斗门区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贯彻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3.9亿元,增长10%,实现历史性突破。规划建设1250亩的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现代粮食产业园和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白蕉镇昭信村、大托村、南环村和乾务镇虎山村等4村,获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乡村建设提质行动加快实施。建设提升605公里村内道路、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对80个行政村开展“三线整治”,完善农村围内水利设施,新建及修复100座农田生产性泵站。莲洲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莲江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

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53家,7个“菜篮子”稳供基地、5个产品配送平台获市级认定。稳步推进“村村有物业”试点。

从区级样板升级市级,再到省级示范点,斗门区乡村振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谋定守正出新策。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白蕉海鲈”“乾务青蟹”“斗门荔枝”“莲洲罗非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现代农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升级打造农旅融合为主的莲溪片区和文旅融合为主的斗门镇片区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积极谋划六乡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擦亮珠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龚宁宁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