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城市阳台背后的女“筑梦”师

紫荆中学拆除重建、城市阳台、海韵城广场、珠海一中综合楼……这些在大众心中难以抹去记忆的项目背后,有一支扎根珠海的建筑师团队。他们与空间对话,为城市“筑梦”,沉淀下一个个地域特色鲜明、充满思考的建筑作品。珠海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王婕正是其中一位代表。她和团队设计的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将环境特点与建筑本身巧妙融合,不久前获评广东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典型案例。在绿色建筑领域,王婕和团队正继续着为珠海“筑梦”的新征程。

王婕与团队探讨项目设计理念

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是近年来的建筑业的一大主流。地处中山公园西侧的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不仅是广东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典型案例,其方案设计还获得Active House Award国际建筑设计大赛—职业设计组三等奖,足以说明项目获得行业内的肯定。几年前接到这个设计任务的时候,王婕和团队就注意到项目的短板:地块狭小导致建筑物西面必然正对强烈“西晒”。如果按照常规思路设计,日后建筑长期受阳光直射,在其中活动的人难有舒适体验。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打造出一个适用于公众参与气象科普、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的建筑,在兼顾经济、安全、美观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王婕和团队展开了一番思索。

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

岭南古建筑中的“冷巷”设计智慧给了他们启发。“冷巷”是南方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用于通风换气、改善内部小气候的建筑构造形式,一般呈现为狭窄巷道。当风经过时,由于狭管效应,较热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建筑通风效果因此获得提升,置身其中人的体感也相对舒适阴凉。在定下了“挡西晒,通凉风,隔湿瘴,瞰景观”的设计思路后,王婕和团队成员不断优化细节。例如结合公众参与科普的建筑用途和周边公园湖区的环境特点,他们在建筑内打造了一个通透的中庭,利用“天井”效应,让凉风和阳光都能进入建筑内部。时常凉风习习的中庭为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舒适的场所。而在外观上,东面通透的玻璃正对公园湖区,让建筑与公园和谐相融的同时,更显精致灵动;西面构造的“冷巷”墙体,也做了镂空,打破呆板沉闷的同时也减少混凝土的热传导。

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中庭)
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侧面)

预警中心不过是王婕和背后的珠海市建筑设计院众多设计案例的其中之一。珠海市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75年,在珠海的发展变迁中留下一个个深刻的建筑印记,而王婕在这里也工作了20年。

王婕与客户沟通

设计一座建筑并非建筑师随心所欲就能达成。在她看来,建筑师的使命是用专业的知识让建筑与环境形成“取长补短”的关系,让建筑最大程度服务于人的使用,为公众增添美的风景线。而整个过程中,建筑师不仅需要考虑各种建筑技术规范,还要综合考量建设成本、日后维护的难度、精准贴合使用的需求,“为使用者解决问题”。从设计到最终项目落地,建筑师团队在背后付出的努力难以计量。作为团队的管理者,王婕总会要求团队在项目落地后不断回访、及时复盘,让日后的设计考虑得更完善周全。以城市阳台为例,项目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一个通山达海的“城市中央景观台”、情侣路浪漫风情景观带慢行系统重要活动节点、城市活力中心。围绕这些目标,还必须平衡商业设施与景观和交通的关系、考虑建筑是否可经受风暴潮的侵袭、地质条件是否满足地下停车场开挖等方方面面。王婕和背后的团队甚至需要调阅“天鸽”袭击珠海时的水位数据,予以科学的评估。建筑师往往要用专业知识,让各方需求的实现达到最大化,才能诞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让美好的设计“落地”,成为与人发生连接的地标。

王婕与团队探讨项目设计理念

降低建筑能耗是建筑业近年来探索的大课题。目前,建筑行业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例已高达50%左右,这个行业也是中国落实“双碳”目标重点领域。从事20年的建筑设计工作,王婕也在思索着如何用专业所长助力珠海加快新型材料、绿色建材的应用步伐。她与珠海市建筑设计院的同事们共同参与到“中国快墙”珠海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基地的建设中。“中国快墙”产品区别于常规建筑耗材,安装好后可反复拆卸,形成了能多次重复利用的装配式结构模块,当产品不再使用时可回收到工厂循环再生。应用“中国快墙”的新型建筑,施工速度相当于传统建筑方式的八分之一,新型建筑每一平方米的墙体板材碳排放量仅为传统墙体建筑的54%。而“中国快墙”珠海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基地计划今年12月完成落地调试,2024年投入生产。为了扛起肩上“节能减碳践行者”的责任,王婕和珠海市建筑设计院的同事们正奔跑在路上……

王婕实地介绍自己与团队设计的建筑作品
文字:陈颖 图片:陈佳哲 编辑:张文单 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
今日面孔丨城市阳台背后的女“筑梦”师

紫荆中学拆除重建、城市阳台、海韵城广场、珠海一中综合楼……这些在大众心中难以抹去记忆的项目背后,有一支扎根珠海的建筑师团队。他们与空间对话,为城市“筑梦”,沉淀下一个个地域特色鲜明、充满思考的建筑作品。珠海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王婕正是其中一位代表。她和团队设计的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将环境特点与建筑本身巧妙融合,不久前获评广东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典型案例。在绿色建筑领域,王婕和团队正继续着为珠海“筑梦”的新征程。

王婕与团队探讨项目设计理念

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是近年来的建筑业的一大主流。地处中山公园西侧的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不仅是广东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典型案例,其方案设计还获得Active House Award国际建筑设计大赛—职业设计组三等奖,足以说明项目获得行业内的肯定。几年前接到这个设计任务的时候,王婕和团队就注意到项目的短板:地块狭小导致建筑物西面必然正对强烈“西晒”。如果按照常规思路设计,日后建筑长期受阳光直射,在其中活动的人难有舒适体验。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打造出一个适用于公众参与气象科普、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的建筑,在兼顾经济、安全、美观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王婕和团队展开了一番思索。

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

岭南古建筑中的“冷巷”设计智慧给了他们启发。“冷巷”是南方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用于通风换气、改善内部小气候的建筑构造形式,一般呈现为狭窄巷道。当风经过时,由于狭管效应,较热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建筑通风效果因此获得提升,置身其中人的体感也相对舒适阴凉。在定下了“挡西晒,通凉风,隔湿瘴,瞰景观”的设计思路后,王婕和团队成员不断优化细节。例如结合公众参与科普的建筑用途和周边公园湖区的环境特点,他们在建筑内打造了一个通透的中庭,利用“天井”效应,让凉风和阳光都能进入建筑内部。时常凉风习习的中庭为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舒适的场所。而在外观上,东面通透的玻璃正对公园湖区,让建筑与公园和谐相融的同时,更显精致灵动;西面构造的“冷巷”墙体,也做了镂空,打破呆板沉闷的同时也减少混凝土的热传导。

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中庭)
珠海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侧面)

预警中心不过是王婕和背后的珠海市建筑设计院众多设计案例的其中之一。珠海市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75年,在珠海的发展变迁中留下一个个深刻的建筑印记,而王婕在这里也工作了20年。

王婕与客户沟通

设计一座建筑并非建筑师随心所欲就能达成。在她看来,建筑师的使命是用专业的知识让建筑与环境形成“取长补短”的关系,让建筑最大程度服务于人的使用,为公众增添美的风景线。而整个过程中,建筑师不仅需要考虑各种建筑技术规范,还要综合考量建设成本、日后维护的难度、精准贴合使用的需求,“为使用者解决问题”。从设计到最终项目落地,建筑师团队在背后付出的努力难以计量。作为团队的管理者,王婕总会要求团队在项目落地后不断回访、及时复盘,让日后的设计考虑得更完善周全。以城市阳台为例,项目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一个通山达海的“城市中央景观台”、情侣路浪漫风情景观带慢行系统重要活动节点、城市活力中心。围绕这些目标,还必须平衡商业设施与景观和交通的关系、考虑建筑是否可经受风暴潮的侵袭、地质条件是否满足地下停车场开挖等方方面面。王婕和背后的团队甚至需要调阅“天鸽”袭击珠海时的水位数据,予以科学的评估。建筑师往往要用专业知识,让各方需求的实现达到最大化,才能诞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让美好的设计“落地”,成为与人发生连接的地标。

王婕与团队探讨项目设计理念

降低建筑能耗是建筑业近年来探索的大课题。目前,建筑行业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例已高达50%左右,这个行业也是中国落实“双碳”目标重点领域。从事20年的建筑设计工作,王婕也在思索着如何用专业所长助力珠海加快新型材料、绿色建材的应用步伐。她与珠海市建筑设计院的同事们共同参与到“中国快墙”珠海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基地的建设中。“中国快墙”产品区别于常规建筑耗材,安装好后可反复拆卸,形成了能多次重复利用的装配式结构模块,当产品不再使用时可回收到工厂循环再生。应用“中国快墙”的新型建筑,施工速度相当于传统建筑方式的八分之一,新型建筑每一平方米的墙体板材碳排放量仅为传统墙体建筑的54%。而“中国快墙”珠海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基地计划今年12月完成落地调试,2024年投入生产。为了扛起肩上“节能减碳践行者”的责任,王婕和珠海市建筑设计院的同事们正奔跑在路上……

王婕实地介绍自己与团队设计的建筑作品
文字:陈颖 图片:陈佳哲 编辑:张文单 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