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3年8月16日)

tqb2023081608.jpg

曼殊惆怅苏家巷

□何志毅

清末民初,珠海出了一位名人——苏曼殊(1884-1918),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号曼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著译甚丰,有《无题诗三百首》《断鸿零雁记》《梵文典》等,成了近代文学界和宗教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珠海市前山沥溪村苏家巷中央,有一座普通的民房,据考证,就是苏曼殊的故居。2008年,珠海市人民政府拨款将苏宅对面的邻屋拆迁补偿,改造为苏家院落。在庭院中竖立一尊苏曼殊二十多岁时入空门的铜像,他身着僧袍,手秉折扇,神情忧郁,但不失才气。同年11月,苏曼殊故居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沥溪村是一条仅有百余户人家的村庄,立村时苏姓人家只有十几户,聚巷而居,故称为苏家巷。所谓“苏家巷”,是苏曼殊的祖父苏胜为儿子们建的5间平房所连成的一条宽1.5米的小巷。每套房子分正间和下间,分列在巷的两旁,石板铺道,十分平坦,可是苏曼殊小时候在这里走过的人生道路却坎坷不平。

 

苏曼殊是中日混血儿,为父亲苏杰生与日本女子河合叶子所生。从小就养成孤独、倔强的性格,这同他身世的不幸有很大关系。苏曼殊由于胎里营养不良,断奶早,体弱多病,“几死者屡”。幸赖姨母河合仙倍加抚爱,才使他幼少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1888年,5岁的苏曼殊得到苏家承认的“家籍”,被苏杰生接回苏家。苏曼殊6岁时,由嫡母黄氏从日本横滨带回广东老家,但因是混血儿而受到家人和族人的冷遇,使苏曼殊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沉重的创伤。他惆怅至极,自叹“有难言之隐”。

 

过去,沥溪称“白沥港”,又叫“白鹤港”。马鸣凤在《关于曼殊大师故乡之考证》中介绍道:“白鹤港为香山恭常都一村镇,距澳门二十余里。地处山坳,前临小溪,山上遍松竹,苍翠横空,远望几疑茂林,不知其中有人家烟火者,林中多鹤巢,每当夕阳西下,白鹤云集,因是得名……童谣有‘流水淙淙白鹤港’句,可见其风景之幽美。”苏曼殊自幼聪慧,对于绘画有一种特别的天赋。在东瀛时,曾一时妙手,就能自绘公园里的雄狮、航行的轮船等动物和景物,而且绘画无尘俗气。此时,他百感交集,常以描绘家乡的山水、松鹤、水牛来消解愁绪。他7岁时,被嫡母黄氏带到距离苏家巷东面50多米远的一间“简氏大宗祠”私塾读书,起了个学名“元瑛”。该校由清朝举人苏若泉老师任教,苏若泉学识渊博,文学根底好,孩子们很尊敬他。苏曼殊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很是小心谨慎,他“守家规,敬师长”,爱好学习。幼年时,苏曼殊睿智未开,习文平平,绘画却很好,颇得先生的钟爱。据说,苏曼殊9岁时,某次与伙伴到河涌洗浴后,上到岸边树下纳凉,顺手捡来一条树枝,在沙地上简单几笔,即把河中的水牛和岸上的黄犬摹绘出来,形态逼真,有景有情,被乡人称为“神童”。

 

苏曼殊曾得了一场疟疾大病,遭家人冷漠和残酷虐待,感受到人情的冷暖。病愈后,他含着满腔的怨怒,随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出家,到广州六榕寺髠发为僧,遁迹空门。后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后来他又入蒲涧寺、雷峰寺、白云庵、菩提寺、灵隐寺等国内外十多座庵寺,半僧半俗,把禅院作为一种灵魂的归宿。

 

1896年,苏曼殊被六榕寺逐出禅门后,适逢姑母苏彩屏从上海回乡省亲,见侄儿茕茕无依,于心不忍,便带他往沪,资助他入学,师从西班牙人罗弼·庄湘博士习英文。随后又资助他赴日本诸校留学,后又入读日本早稻田大学。其间,苏曼殊认识了陈独秀、柳亚子、章太炎等文友,在他们的指点下,学习进步神速,天才横溢,成为诗文画和外文俱佳,而且高产的青年作家。

 

苏曼殊离乡以后,一去不返,连他父亲病危托人到香港叫他回乡相见一面,他也因不愿见到这个冷酷的家庭而恝然拒绝。后来,他用浅近文言著述的《断鸿零雁记》,控诉了中国的封建道德伦理,流露出他的郁郁寡欢和愤世嫉俗,情节曲折迷离,隽永有味,成为一部最享盛誉、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他的作品,无论诗文小说或绘画,大多是表现自我的,正所谓“悲愤出诗人”。他的诗多绝句,冷艳清新,委宛抑郁,别具风韵,“可以徂百代”。如他剃度后写的“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素题诗,还卿一缽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道出了他与日本百助小姐欲爱不能、欲舍不忍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读来催人泪下,感喟不已。苏曼殊的作品,多年来以各种名义结集出版,而且颇为频繁。

 

1918年5月3日,苏曼殊因贫病交加,嗜食无度,圆寂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35岁。初厝葬于广肇山庄,后孙中山慨赠千金,由柳亚子等友人将其尸骨迁葬至杭州西湖孤山北麓。

08tqb0816008_003_01_b.jpg

苏曼殊故居 何志毅 摄

哀人生之长勤

□冯渊

50年前,陈圣给女儿取名纯子。那个年代,村庄上空飘荡的呼唤声不是永红彩霞冬梅,就是三孬四旺犬子。纯子,仿佛旷野里的清风,单是这发音,就将陈圣一家子跟灰色的村庄区别开来。

 

陈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他上世纪50年代末读过县城中学,遇上自然灾害,辍学了。他聪明过人,如果一直读下去,应该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他还会拉二胡、吹笛子、打鼓,登台唱戏,是村庄里的能人。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他才有机会在大队小学担任民办教师,这是辛苦而报酬极低的职业,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穿得干干净净,重新与书本为伍。他穿青色的中山装,或者黑色的呢子外套,身板挺直、瘦削,脸上白净,带着光泽和悠远的微笑。大队小学到村子不过几百米路,他走在这条村路上,遇到扛着水车或者牵着水牛的农民,总要不由自主地看看自己的手,右手三个指头上都是薄薄的粉笔灰。农民的手上、身上全是星星点点的黄泥。别的小学的公办老师下课了就赶紧用毛巾掸净袖子上的粉笔灰,洗手,抽烟,喝茶。陈圣却舍不得洗掉那些粉笔灰。

 

我那时在镇上读初中,陈圣没有教过我,他是我弟弟的老师。我路上遇到他,会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喊他陈老师,他微笑答礼。直到今天,陈圣变换了许多职业,我仍喊他陈老师。

 

1986年,国家开始清理整顿民办教师,有人通过进修获得学历或参加转正考试获得编制,有人被清退。陈圣是初中辍学,没有继续进修,教龄不够,他回到村里,又成了农民。有一段时间,他在村子里第一个挖起沼气池。养猪的猪粪,田埂上的青草,都是发酵的好材料。挖沼气池,铺设管道,浇筑水泥,他都是自己动手。最后,还真的点亮了沼气灯,用沼气煮熟了饭。

 

维持沼气池的能源并不容易,要很多的猪粪,很多发酵的青饲料。一般农家的剩饭剩菜,加上米糠和猪草,也就只够喂两头猪。两头猪的猪粪明显不足,陈圣率领妻子儿女去田埂上割青草。一开始是新鲜活,天天如此就不胜其烦,本来没有沼气也能烧饭,也有油灯照明,何必要用沼气呢?而且,沼气的产出很不稳定,有时烧不熟饭,有时照明还不如油灯。这项改革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两头猪有时伸头看看废弃的沼气池,不知人间发生了什么,哼哼两声,躺圈里睡着了。

 

陈圣有一次来找我父亲,动员父亲用棉籽壳养灵芝。投资不多,但灵芝对空气、水、光照、酸碱度要求很高,风险较大,母亲反对,父亲就作罢了。陈圣说,两个平方,年收入几万,费不了多少劲。他自己坚持养,果然养出来了。但产量很低,质量不高,只卖了几百元。

 

父亲退休后有些闲钱,陈圣又动员父亲随他一起在屋顶铺设太阳能光板,说是除了管够自家照明,还能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不仅环保,利润也丰厚,只要搞得好,十年就可收回投资,再也不用自掏腰包交电费。

 

我咨询一个做太阳能光板的朋友。朋友问,有几千个平方?我说最多一两百个平方,老家的院子和屋顶能有多大呢。朋友笑笑说,不要瞎搞。

 

父亲坚持要替国家分忧,说是钱留着也是闲着,不如和陈圣一起投资。陈圣懂技术,就是手里没有多少积蓄,如果有,他一定能干出更大的事。我费了很多口舌才打消父亲投资的念头。

 

60岁以后,陈圣成了远近闻名的扎匠。扎匠是一种宽泛的说法,可以指编制藤椅竹篮的手艺人,也可特指纸扎匠,专门为丧礼准备“纸火”的匠人。乡村里有这样一个对前沿科技最感兴趣的人,末了竟靠这样一门古老手艺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无忧。

 

陈圣的工艺水平,跟一些美术教师比,一点也不逊色。他用金银纸和彩纸剪刻缕空,做成各类建筑配件,如门楣、花窗。实际上,那就是剪纸。有些是平面的剪纸,有些是立体的剪纸,我问他从哪里学的?他说,只要想学,总有机会,许多东西要自己肯钻研。

 

秸秆、葵花杆原来被他扔到沼气池里的东西,只换来微弱的光与热,却点不亮一家清贫的生活。现在,这些东西成了纸火的重要骨架,在他灵巧的手下,变成了房子、车子、人偶、驴子和骡子。

 

“你忘了,孔夫子虽然敬鬼神而远之,但他还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陈老师是将纸火的制作当成一件大事来做的。过去,远远望见人家祭祀时用的纸人、纸马,那些鲜艳的颜色在我心底唤起的,是对死亡的轻微恐惧。现在,我近距离观察陈老师的杰作,这些人偶如此鲜活,灵屋里的楼梯、桌椅家具、吸顶灯,纤毫毕现。一时间,竟以为是在看售楼处的模型。生与死,短暂与永恒,被他轻易地打通了。

 

难道说,他到了60岁才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以前的一切狂想曲都是为了成为扎匠做的预演?这样说太肤浅了。陈老师做每件他喜欢的事都倾尽了全力,有时候力有不逮,那不是他的过错。现在,他已70多岁了,是一个资深的扎匠师傅,在幽明两个世界传递着消息,安慰乡邻。

 

人一生到底要尝试做多少事,最后在什么事上才能安顿自己,很多时候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

 

再见九洲城(组诗)

□覃可

洗刷

其实最透彻的洗刷,在山涧

从岩石滑卷而下,白花花的溪水

最像那一段段时光的形体

 

不只打湿衣袂,还剔去焦虑感

唤醒了我内心的柔软

走出时间,走出喧嚣,满山满谷

都是游走的杜鹃花,自由自在的冥想

 

可以看见溪床——

卵石间隙,小鱼追逐,专注于生计

最清澈的底色,养育出最朴素的哲学

 

我坐在风里,接受单纯的鸟鸣

把双脚伸入水中,获得清凉和抚慰

曾以为华灯璀璨,是我一生的归宿

现在我爱上了这流水

我沉缅其中,并任其洗刷

 

狗尾草记

狗尾草习惯在荒山野地里撒野

谋生,听天由命

现在齐刷刷,迎风飘动

——种植在情侣北路中间

养护着,像一群结束流浪的人

过上了定居生活

 

但无论跑到何处

风一下子就找到了它们

新旧生活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像荧屏上的土著那样跳舞

它们有意无意

显露脚下的财富:一条狭长的隔离带

少得不能再少的泥土

这是它们最新的故乡

它们不停摇晃,心怀乡村情结的路人

会无端生出仿若隔世的感觉

 

再见九洲城

芒果树用一茬茬金黄饱满的果

传递温暖,棕榈在空中伸出大手掌

细数时间的钥匙

 

九洲城以醇熟的轮廊

表达它曾经的繁华

几声鸟鸣过后,记忆纷至沓来

门庭依旧挺拔,而所有过往

隐藏在看不见的帷幕之中

 

岁月在洗刷,对诸事万物一视同仁

唯有那云朵般的怀念

不时在天际悬浮

 

逢简水乡

摇曳之美,是水乡最好的神态

逢简也不例外。我们坐在河涌边

拍照,说笑,吃东西

获取短暂的欢喜,仿佛就在这瞬间

心中了无牵挂

 

乌蓬船与水鸭子,交替巡游

水汽直扑鼻尖,岭南韵味

在树荫下衍生——

木锤酥,鲮鱼饼,双皮奶

让味蕾肆无忌惮一次也无妨

 

你真的应该来——

刘氏大祠堂,充满文化符号的标识

进士牌楼是史迹凝固的精华

就像花朵之于植物,袈裟之于寺庙

在悠扬岁月中,因凝练而醒目

 

月亮从海底升起

(外二首)

□青晨

怀旧的时候

回忆总喜欢迎着松风

吹散杂芜凌乱的黑洞

像藏在海底的家谱

连着血肉与残酷

 

过去的日子

闻起来有一股腐烂味

隐隐泛黄的尘间

世俗而空灵

徘徊的人啊

一闪一闪

仿佛泥藻风月的海兔

在夜气里漂浮

 

脑际凝思无语

白日之梦裸露在月晕

我把影子交给黑夜

从傍晚到黎明

抵达海的边缘

 

痴情者的告白

我们约好在枫林相会 多年未见

白桦遮住你朦胧的眼 那般迷人

像夏诺多吉火红的雪光

晚阳燃烧在西天

半空外 积雪十厘米

赤脚湍回上行

徜徉虚静与源流

 

你躺进山的伤痕

原野仿佛无数条羊肠线

缠绕欢喜和悲痛

我们拥有彼此

我们酣醉其中

无声的言语 迟暮的月

无言的宽容 像个孩童

 

你是独一无二的 悠悠

无穷个月光满载的夜

我一直思念你

直到弯曲的梦

变为莹莹的一场空

 

无尽之等待

和你告别

我就独自离开故乡 来到了海上

炽热的夜晚

渲染记忆深处的冥想

贝螺未眠

鸥鹭归天

繁霜在看不见的地方夜降

燃起汩汩星火

 

我在沙滩种下一棵瓦松

在海潮来临时

盼望人间的鬼气

哀悼通向沉默的石碑

百年以后

堤岸化为一座花园

 

我从海边走来

潜入礁石的冰晶

你包藏伤怀延续

在失血的躯壳里流淌

我们相拥而眠

在卡尔瓦无尽的青空

醒来有枕边平息的浪

 

爷爷

□周殿杰

清晨,一颗露珠

像一颗宝石

慢慢落下来

它,是不是昨晚的星星

流下的眼泪呢

爷爷穿着时髦的衣服

戴着一副老花镜

望着去天堂的路

他说他看见了

上帝在向他招手

莫非他就是

那正在流泪的星星

 

作者系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三年级(1)班学生 指导老师:许燕娜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作品(2023年8月16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8-16 12:28

tqb2023081608.jpg

曼殊惆怅苏家巷

□何志毅

清末民初,珠海出了一位名人——苏曼殊(1884-1918),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号曼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著译甚丰,有《无题诗三百首》《断鸿零雁记》《梵文典》等,成了近代文学界和宗教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珠海市前山沥溪村苏家巷中央,有一座普通的民房,据考证,就是苏曼殊的故居。2008年,珠海市人民政府拨款将苏宅对面的邻屋拆迁补偿,改造为苏家院落。在庭院中竖立一尊苏曼殊二十多岁时入空门的铜像,他身着僧袍,手秉折扇,神情忧郁,但不失才气。同年11月,苏曼殊故居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沥溪村是一条仅有百余户人家的村庄,立村时苏姓人家只有十几户,聚巷而居,故称为苏家巷。所谓“苏家巷”,是苏曼殊的祖父苏胜为儿子们建的5间平房所连成的一条宽1.5米的小巷。每套房子分正间和下间,分列在巷的两旁,石板铺道,十分平坦,可是苏曼殊小时候在这里走过的人生道路却坎坷不平。

 

苏曼殊是中日混血儿,为父亲苏杰生与日本女子河合叶子所生。从小就养成孤独、倔强的性格,这同他身世的不幸有很大关系。苏曼殊由于胎里营养不良,断奶早,体弱多病,“几死者屡”。幸赖姨母河合仙倍加抚爱,才使他幼少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1888年,5岁的苏曼殊得到苏家承认的“家籍”,被苏杰生接回苏家。苏曼殊6岁时,由嫡母黄氏从日本横滨带回广东老家,但因是混血儿而受到家人和族人的冷遇,使苏曼殊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沉重的创伤。他惆怅至极,自叹“有难言之隐”。

 

过去,沥溪称“白沥港”,又叫“白鹤港”。马鸣凤在《关于曼殊大师故乡之考证》中介绍道:“白鹤港为香山恭常都一村镇,距澳门二十余里。地处山坳,前临小溪,山上遍松竹,苍翠横空,远望几疑茂林,不知其中有人家烟火者,林中多鹤巢,每当夕阳西下,白鹤云集,因是得名……童谣有‘流水淙淙白鹤港’句,可见其风景之幽美。”苏曼殊自幼聪慧,对于绘画有一种特别的天赋。在东瀛时,曾一时妙手,就能自绘公园里的雄狮、航行的轮船等动物和景物,而且绘画无尘俗气。此时,他百感交集,常以描绘家乡的山水、松鹤、水牛来消解愁绪。他7岁时,被嫡母黄氏带到距离苏家巷东面50多米远的一间“简氏大宗祠”私塾读书,起了个学名“元瑛”。该校由清朝举人苏若泉老师任教,苏若泉学识渊博,文学根底好,孩子们很尊敬他。苏曼殊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很是小心谨慎,他“守家规,敬师长”,爱好学习。幼年时,苏曼殊睿智未开,习文平平,绘画却很好,颇得先生的钟爱。据说,苏曼殊9岁时,某次与伙伴到河涌洗浴后,上到岸边树下纳凉,顺手捡来一条树枝,在沙地上简单几笔,即把河中的水牛和岸上的黄犬摹绘出来,形态逼真,有景有情,被乡人称为“神童”。

 

苏曼殊曾得了一场疟疾大病,遭家人冷漠和残酷虐待,感受到人情的冷暖。病愈后,他含着满腔的怨怒,随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出家,到广州六榕寺髠发为僧,遁迹空门。后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后来他又入蒲涧寺、雷峰寺、白云庵、菩提寺、灵隐寺等国内外十多座庵寺,半僧半俗,把禅院作为一种灵魂的归宿。

 

1896年,苏曼殊被六榕寺逐出禅门后,适逢姑母苏彩屏从上海回乡省亲,见侄儿茕茕无依,于心不忍,便带他往沪,资助他入学,师从西班牙人罗弼·庄湘博士习英文。随后又资助他赴日本诸校留学,后又入读日本早稻田大学。其间,苏曼殊认识了陈独秀、柳亚子、章太炎等文友,在他们的指点下,学习进步神速,天才横溢,成为诗文画和外文俱佳,而且高产的青年作家。

 

苏曼殊离乡以后,一去不返,连他父亲病危托人到香港叫他回乡相见一面,他也因不愿见到这个冷酷的家庭而恝然拒绝。后来,他用浅近文言著述的《断鸿零雁记》,控诉了中国的封建道德伦理,流露出他的郁郁寡欢和愤世嫉俗,情节曲折迷离,隽永有味,成为一部最享盛誉、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他的作品,无论诗文小说或绘画,大多是表现自我的,正所谓“悲愤出诗人”。他的诗多绝句,冷艳清新,委宛抑郁,别具风韵,“可以徂百代”。如他剃度后写的“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素题诗,还卿一缽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道出了他与日本百助小姐欲爱不能、欲舍不忍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读来催人泪下,感喟不已。苏曼殊的作品,多年来以各种名义结集出版,而且颇为频繁。

 

1918年5月3日,苏曼殊因贫病交加,嗜食无度,圆寂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35岁。初厝葬于广肇山庄,后孙中山慨赠千金,由柳亚子等友人将其尸骨迁葬至杭州西湖孤山北麓。

08tqb0816008_003_01_b.jpg

苏曼殊故居 何志毅 摄

哀人生之长勤

□冯渊

50年前,陈圣给女儿取名纯子。那个年代,村庄上空飘荡的呼唤声不是永红彩霞冬梅,就是三孬四旺犬子。纯子,仿佛旷野里的清风,单是这发音,就将陈圣一家子跟灰色的村庄区别开来。

 

陈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他上世纪50年代末读过县城中学,遇上自然灾害,辍学了。他聪明过人,如果一直读下去,应该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他还会拉二胡、吹笛子、打鼓,登台唱戏,是村庄里的能人。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他才有机会在大队小学担任民办教师,这是辛苦而报酬极低的职业,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穿得干干净净,重新与书本为伍。他穿青色的中山装,或者黑色的呢子外套,身板挺直、瘦削,脸上白净,带着光泽和悠远的微笑。大队小学到村子不过几百米路,他走在这条村路上,遇到扛着水车或者牵着水牛的农民,总要不由自主地看看自己的手,右手三个指头上都是薄薄的粉笔灰。农民的手上、身上全是星星点点的黄泥。别的小学的公办老师下课了就赶紧用毛巾掸净袖子上的粉笔灰,洗手,抽烟,喝茶。陈圣却舍不得洗掉那些粉笔灰。

 

我那时在镇上读初中,陈圣没有教过我,他是我弟弟的老师。我路上遇到他,会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喊他陈老师,他微笑答礼。直到今天,陈圣变换了许多职业,我仍喊他陈老师。

 

1986年,国家开始清理整顿民办教师,有人通过进修获得学历或参加转正考试获得编制,有人被清退。陈圣是初中辍学,没有继续进修,教龄不够,他回到村里,又成了农民。有一段时间,他在村子里第一个挖起沼气池。养猪的猪粪,田埂上的青草,都是发酵的好材料。挖沼气池,铺设管道,浇筑水泥,他都是自己动手。最后,还真的点亮了沼气灯,用沼气煮熟了饭。

 

维持沼气池的能源并不容易,要很多的猪粪,很多发酵的青饲料。一般农家的剩饭剩菜,加上米糠和猪草,也就只够喂两头猪。两头猪的猪粪明显不足,陈圣率领妻子儿女去田埂上割青草。一开始是新鲜活,天天如此就不胜其烦,本来没有沼气也能烧饭,也有油灯照明,何必要用沼气呢?而且,沼气的产出很不稳定,有时烧不熟饭,有时照明还不如油灯。这项改革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两头猪有时伸头看看废弃的沼气池,不知人间发生了什么,哼哼两声,躺圈里睡着了。

 

陈圣有一次来找我父亲,动员父亲用棉籽壳养灵芝。投资不多,但灵芝对空气、水、光照、酸碱度要求很高,风险较大,母亲反对,父亲就作罢了。陈圣说,两个平方,年收入几万,费不了多少劲。他自己坚持养,果然养出来了。但产量很低,质量不高,只卖了几百元。

 

父亲退休后有些闲钱,陈圣又动员父亲随他一起在屋顶铺设太阳能光板,说是除了管够自家照明,还能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不仅环保,利润也丰厚,只要搞得好,十年就可收回投资,再也不用自掏腰包交电费。

 

我咨询一个做太阳能光板的朋友。朋友问,有几千个平方?我说最多一两百个平方,老家的院子和屋顶能有多大呢。朋友笑笑说,不要瞎搞。

 

父亲坚持要替国家分忧,说是钱留着也是闲着,不如和陈圣一起投资。陈圣懂技术,就是手里没有多少积蓄,如果有,他一定能干出更大的事。我费了很多口舌才打消父亲投资的念头。

 

60岁以后,陈圣成了远近闻名的扎匠。扎匠是一种宽泛的说法,可以指编制藤椅竹篮的手艺人,也可特指纸扎匠,专门为丧礼准备“纸火”的匠人。乡村里有这样一个对前沿科技最感兴趣的人,末了竟靠这样一门古老手艺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无忧。

 

陈圣的工艺水平,跟一些美术教师比,一点也不逊色。他用金银纸和彩纸剪刻缕空,做成各类建筑配件,如门楣、花窗。实际上,那就是剪纸。有些是平面的剪纸,有些是立体的剪纸,我问他从哪里学的?他说,只要想学,总有机会,许多东西要自己肯钻研。

 

秸秆、葵花杆原来被他扔到沼气池里的东西,只换来微弱的光与热,却点不亮一家清贫的生活。现在,这些东西成了纸火的重要骨架,在他灵巧的手下,变成了房子、车子、人偶、驴子和骡子。

 

“你忘了,孔夫子虽然敬鬼神而远之,但他还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陈老师是将纸火的制作当成一件大事来做的。过去,远远望见人家祭祀时用的纸人、纸马,那些鲜艳的颜色在我心底唤起的,是对死亡的轻微恐惧。现在,我近距离观察陈老师的杰作,这些人偶如此鲜活,灵屋里的楼梯、桌椅家具、吸顶灯,纤毫毕现。一时间,竟以为是在看售楼处的模型。生与死,短暂与永恒,被他轻易地打通了。

 

难道说,他到了60岁才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以前的一切狂想曲都是为了成为扎匠做的预演?这样说太肤浅了。陈老师做每件他喜欢的事都倾尽了全力,有时候力有不逮,那不是他的过错。现在,他已70多岁了,是一个资深的扎匠师傅,在幽明两个世界传递着消息,安慰乡邻。

 

人一生到底要尝试做多少事,最后在什么事上才能安顿自己,很多时候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

 

再见九洲城(组诗)

□覃可

洗刷

其实最透彻的洗刷,在山涧

从岩石滑卷而下,白花花的溪水

最像那一段段时光的形体

 

不只打湿衣袂,还剔去焦虑感

唤醒了我内心的柔软

走出时间,走出喧嚣,满山满谷

都是游走的杜鹃花,自由自在的冥想

 

可以看见溪床——

卵石间隙,小鱼追逐,专注于生计

最清澈的底色,养育出最朴素的哲学

 

我坐在风里,接受单纯的鸟鸣

把双脚伸入水中,获得清凉和抚慰

曾以为华灯璀璨,是我一生的归宿

现在我爱上了这流水

我沉缅其中,并任其洗刷

 

狗尾草记

狗尾草习惯在荒山野地里撒野

谋生,听天由命

现在齐刷刷,迎风飘动

——种植在情侣北路中间

养护着,像一群结束流浪的人

过上了定居生活

 

但无论跑到何处

风一下子就找到了它们

新旧生活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像荧屏上的土著那样跳舞

它们有意无意

显露脚下的财富:一条狭长的隔离带

少得不能再少的泥土

这是它们最新的故乡

它们不停摇晃,心怀乡村情结的路人

会无端生出仿若隔世的感觉

 

再见九洲城

芒果树用一茬茬金黄饱满的果

传递温暖,棕榈在空中伸出大手掌

细数时间的钥匙

 

九洲城以醇熟的轮廊

表达它曾经的繁华

几声鸟鸣过后,记忆纷至沓来

门庭依旧挺拔,而所有过往

隐藏在看不见的帷幕之中

 

岁月在洗刷,对诸事万物一视同仁

唯有那云朵般的怀念

不时在天际悬浮

 

逢简水乡

摇曳之美,是水乡最好的神态

逢简也不例外。我们坐在河涌边

拍照,说笑,吃东西

获取短暂的欢喜,仿佛就在这瞬间

心中了无牵挂

 

乌蓬船与水鸭子,交替巡游

水汽直扑鼻尖,岭南韵味

在树荫下衍生——

木锤酥,鲮鱼饼,双皮奶

让味蕾肆无忌惮一次也无妨

 

你真的应该来——

刘氏大祠堂,充满文化符号的标识

进士牌楼是史迹凝固的精华

就像花朵之于植物,袈裟之于寺庙

在悠扬岁月中,因凝练而醒目

 

月亮从海底升起

(外二首)

□青晨

怀旧的时候

回忆总喜欢迎着松风

吹散杂芜凌乱的黑洞

像藏在海底的家谱

连着血肉与残酷

 

过去的日子

闻起来有一股腐烂味

隐隐泛黄的尘间

世俗而空灵

徘徊的人啊

一闪一闪

仿佛泥藻风月的海兔

在夜气里漂浮

 

脑际凝思无语

白日之梦裸露在月晕

我把影子交给黑夜

从傍晚到黎明

抵达海的边缘

 

痴情者的告白

我们约好在枫林相会 多年未见

白桦遮住你朦胧的眼 那般迷人

像夏诺多吉火红的雪光

晚阳燃烧在西天

半空外 积雪十厘米

赤脚湍回上行

徜徉虚静与源流

 

你躺进山的伤痕

原野仿佛无数条羊肠线

缠绕欢喜和悲痛

我们拥有彼此

我们酣醉其中

无声的言语 迟暮的月

无言的宽容 像个孩童

 

你是独一无二的 悠悠

无穷个月光满载的夜

我一直思念你

直到弯曲的梦

变为莹莹的一场空

 

无尽之等待

和你告别

我就独自离开故乡 来到了海上

炽热的夜晚

渲染记忆深处的冥想

贝螺未眠

鸥鹭归天

繁霜在看不见的地方夜降

燃起汩汩星火

 

我在沙滩种下一棵瓦松

在海潮来临时

盼望人间的鬼气

哀悼通向沉默的石碑

百年以后

堤岸化为一座花园

 

我从海边走来

潜入礁石的冰晶

你包藏伤怀延续

在失血的躯壳里流淌

我们相拥而眠

在卡尔瓦无尽的青空

醒来有枕边平息的浪

 

爷爷

□周殿杰

清晨,一颗露珠

像一颗宝石

慢慢落下来

它,是不是昨晚的星星

流下的眼泪呢

爷爷穿着时髦的衣服

戴着一副老花镜

望着去天堂的路

他说他看见了

上帝在向他招手

莫非他就是

那正在流泪的星星

 

作者系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三年级(1)班学生 指导老师:许燕娜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