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捕”到“农牧”,珠海传统渔场变身记

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如同一只只深邃的眼睛,望向天空。网箱内,各式鱼群穿梭往来,编织着珠海海洋牧场的未来。

当年,“万山渔场”曾创下一网捕到一千两百担鱼(12万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如今,传统渔场化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完成了从“猎捕”到“农牧”的转型升级。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珠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262个大小岛屿、海域面积近9348平方公里的先天优势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如今,一座座大型智能养殖平台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种业培养、休闲渔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海洋资源禀赋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势能,成为广东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智慧渔业

科技助力增产提效

“年轻时出海打鱼,拉网时常因鱼太多太重,不得不放走一些。后来,鱼就渐渐不好打了。”在万山群岛生活的刘伯回忆起从前,不禁感叹唏嘘。

万山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多种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也是多种濒危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然而,长期的过度捕捞一度致使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生物栖息地退化,生态荒漠化趋势日益严重。

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如何修复“海底粮仓”?

多年以来,珠海以人工鱼礁建设为基础,配套鱼虾增殖放流、贝类底播、海藻种植等措施,修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在万山海域,这项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目前,珠海已经建成万山、外伶仃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东澳、小万山、大蜘洲等人工鱼礁区6座,投放混凝土礁体15万个,礁体量达51.4万空方。自2013年起,已累计放流各鱼类鱼苗3000多万尾、斑节对虾48000多万尾。

海洋牧场建设有效重建了已遭破坏的产卵场和索饵场生物栖息地,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据统计,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显著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种类比投礁前平均增加2.1倍、最高增加3.8倍,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最高提高26.6倍。

“现在附近的海里不仅鱼多了,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年来的变化,让刘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生态转好的同时,渔业发展方式也在迭代升级。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上浮至收鱼状态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宛如一座“海上堡垒”矗立在蔚蓝的海面上。闻讯而来的收鱼船早早停靠在旁边,等待将一箱箱鲜活蹦跳的石斑鱼装进船舱。

“澎湖号”是我国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是一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通信为一体的半潜式海上渔业综合平台。

“澎湖号”。
“澎湖号”。

“澎湖号”不仅搭载有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热水器等生活设备,配备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生产生活能源也全部来源于海上可再生资源。

“在清洁开阔的海洋环境中养出的鱼口感好,品质接近野生,在市场上也能卖个好价钱。”收鱼商家郭先生说,他去年收购过一次“澎湖号”养殖的金虎斑并全部售往香港,获得客户认可,本次渔获将再次全部售往香港。

近年来,珠海陆续把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科技树”逐项点满。“澎湖号”之外,还有智能化养殖渔场“德海1号”、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平台“湾区横洲号”,拥有60-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190个,达26.2万立方水体。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基于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专利技术打造的东澳岛海工型渔旅单体平台“海之舱”、桂山岛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一批现代海洋牧场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已将该项专利独家授权至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等多个省份实现推广应用。

珠海渔业产值也随着海洋牧场养殖规模的扩大不断攀升。2022年,珠海海洋产业生产总值957.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80.1亿元、增长9.4%。

根据计划,到2025年,珠海抗风浪深水网箱总规模达400口、大型深海养殖装备总规模达10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不少于1艘,养殖水体总规模不少于130万立方米深海养殖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

放眼未来,背靠粤港澳大湾区7000多万人口优质消费市场,珠海“蓝色粮仓”正在加速崛起。

编辑:江传皙 责任编辑:丹梅
从“猎捕”到“农牧”,珠海传统渔场变身记
南方+ 2023-07-05 09:53

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如同一只只深邃的眼睛,望向天空。网箱内,各式鱼群穿梭往来,编织着珠海海洋牧场的未来。

当年,“万山渔场”曾创下一网捕到一千两百担鱼(12万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如今,传统渔场化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完成了从“猎捕”到“农牧”的转型升级。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珠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262个大小岛屿、海域面积近9348平方公里的先天优势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如今,一座座大型智能养殖平台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种业培养、休闲渔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海洋资源禀赋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势能,成为广东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智慧渔业

科技助力增产提效

“年轻时出海打鱼,拉网时常因鱼太多太重,不得不放走一些。后来,鱼就渐渐不好打了。”在万山群岛生活的刘伯回忆起从前,不禁感叹唏嘘。

万山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多种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也是多种濒危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然而,长期的过度捕捞一度致使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生物栖息地退化,生态荒漠化趋势日益严重。

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如何修复“海底粮仓”?

多年以来,珠海以人工鱼礁建设为基础,配套鱼虾增殖放流、贝类底播、海藻种植等措施,修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在万山海域,这项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目前,珠海已经建成万山、外伶仃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东澳、小万山、大蜘洲等人工鱼礁区6座,投放混凝土礁体15万个,礁体量达51.4万空方。自2013年起,已累计放流各鱼类鱼苗3000多万尾、斑节对虾48000多万尾。

海洋牧场建设有效重建了已遭破坏的产卵场和索饵场生物栖息地,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据统计,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显著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种类比投礁前平均增加2.1倍、最高增加3.8倍,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最高提高26.6倍。

“现在附近的海里不仅鱼多了,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年来的变化,让刘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生态转好的同时,渔业发展方式也在迭代升级。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上浮至收鱼状态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宛如一座“海上堡垒”矗立在蔚蓝的海面上。闻讯而来的收鱼船早早停靠在旁边,等待将一箱箱鲜活蹦跳的石斑鱼装进船舱。

“澎湖号”是我国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是一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通信为一体的半潜式海上渔业综合平台。

“澎湖号”。
“澎湖号”。

“澎湖号”不仅搭载有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热水器等生活设备,配备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生产生活能源也全部来源于海上可再生资源。

“在清洁开阔的海洋环境中养出的鱼口感好,品质接近野生,在市场上也能卖个好价钱。”收鱼商家郭先生说,他去年收购过一次“澎湖号”养殖的金虎斑并全部售往香港,获得客户认可,本次渔获将再次全部售往香港。

近年来,珠海陆续把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科技树”逐项点满。“澎湖号”之外,还有智能化养殖渔场“德海1号”、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平台“湾区横洲号”,拥有60-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190个,达26.2万立方水体。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基于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专利技术打造的东澳岛海工型渔旅单体平台“海之舱”、桂山岛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一批现代海洋牧场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已将该项专利独家授权至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等多个省份实现推广应用。

珠海渔业产值也随着海洋牧场养殖规模的扩大不断攀升。2022年,珠海海洋产业生产总值957.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80.1亿元、增长9.4%。

根据计划,到2025年,珠海抗风浪深水网箱总规模达400口、大型深海养殖装备总规模达10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不少于1艘,养殖水体总规模不少于130万立方米深海养殖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

放眼未来,背靠粤港澳大湾区7000多万人口优质消费市场,珠海“蓝色粮仓”正在加速崛起。

编辑:江传皙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