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博物馆事业发展,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论述。让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那些闪光金句,一探博物馆之于中华文化、之于民族自信、之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总书记说:“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
博物馆陈列历史物证。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总书记详细了解汉代合浦港口情况,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指出:“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
博物馆蕴藏红色基因。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调研。这里展陈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追忆峥嵘岁月。他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
博物馆传承文化记忆。在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孕育、发展等情况,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从综合展到专题展,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博物馆,对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十分关切。如今,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源源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办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办好博物馆?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发挥更大价值?
在首都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一边认真观看、听取介绍,一边同专家交流讨论,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西安博物院,习近平总书记观看西安都城变迁图、汉唐代表性雕塑与唐三彩文物展等,要求“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
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殷殷嘱托,饱含深深期许;谆谆教诲,指明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心备至、思虑深远。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参观。
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由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联系到中国古籍《山海经》……短短一个小时,虽道不尽历史沧桑,却打开了文明对话交流的新天地。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出国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走进博物馆,了解不同文明的独到之处;外宾来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起参观博物馆、展览,共赴文明之约。
在哈萨克斯坦,走进“哈萨克斯坦-中国千年对话”艺术展,观赏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中哈两国艺术珍品;
在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的纪念册上,郑重书写“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在湖北省博物馆,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精品文物展,就加强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对话交换意见;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选自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9件中外文物珍品……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记录历史,更面向未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带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以博物馆为载体,让焕发时代光芒的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博物馆事业发展,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论述。让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那些闪光金句,一探博物馆之于中华文化、之于民族自信、之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总书记说:“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
博物馆陈列历史物证。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总书记详细了解汉代合浦港口情况,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指出:“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
博物馆蕴藏红色基因。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调研。这里展陈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追忆峥嵘岁月。他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
博物馆传承文化记忆。在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孕育、发展等情况,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从综合展到专题展,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博物馆,对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十分关切。如今,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源源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办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办好博物馆?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发挥更大价值?
在首都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一边认真观看、听取介绍,一边同专家交流讨论,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西安博物院,习近平总书记观看西安都城变迁图、汉唐代表性雕塑与唐三彩文物展等,要求“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
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殷殷嘱托,饱含深深期许;谆谆教诲,指明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心备至、思虑深远。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参观。
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由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联系到中国古籍《山海经》……短短一个小时,虽道不尽历史沧桑,却打开了文明对话交流的新天地。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出国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走进博物馆,了解不同文明的独到之处;外宾来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起参观博物馆、展览,共赴文明之约。
在哈萨克斯坦,走进“哈萨克斯坦-中国千年对话”艺术展,观赏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中哈两国艺术珍品;
在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的纪念册上,郑重书写“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在湖北省博物馆,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精品文物展,就加强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对话交换意见;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选自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9件中外文物珍品……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记录历史,更面向未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带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以博物馆为载体,让焕发时代光芒的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