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侨批》亮相中国歌剧节!在国家级艺术盛会大放异彩

5月11日晚19时30分,杭州大剧院歌剧厅内的环境灯光准时暗下。随即,一曲雄浑壮阔的交响乐闯入耳畔,民族歌剧《侨批》携百年前华侨同胞的情义与悲欢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如约而至。

“开场的时候我在台下也很紧张。”望着幕布里的滔天巨浪,该剧艺术总监邹建红此刻的情绪和眼前远洋巨轮劈波前行竟有几分相似。因为相较于最初首演的《侨批》,此次演出在剧情、编排、音乐、布景等方方面面“改动了至少五分之一,剧中人物感情和表达都做了非常大的修改。”

不久,邹建红紧锁的眉头逐渐松弛。在这场我国歌剧领域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上,梁董氏祖孙和母女三人十指连心的情感于三重唱的交织中入木三分,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不惜典当质押自身财物也要兑付侨批钱款的一诺千金令人动容,而侨胞们团结互助、坚韧前行的质朴情感也唤起了台下观众共鸣的哽咽与掌声。

民族歌剧《侨批》艺术总监邹建红。

自首演来、前后看过三遍《侨批》的国家一级演员谢进联依旧为剧中情节所触动,她感慨道:“我虽然已经大致了解剧情,但《侨批》带给我的仍然是感动。”

国家一级演员谢进联。

高潮:“岭南的海”搬到国家级舞台

“这部民族歌剧所带来的震撼,是值得我们在剧场中沉浸式感受体验的。”走出跌宕起伏的剧情,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专家宋臻对一种时空交错感记忆犹新。剧中,不少桥段采用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混声合唱,舞台上的人物在同一空间,同时各自唱出自己的心声,互不干扰又互相补充,颇具情感冲击力。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专家宋臻 。

台上艺术名家全情投入,台下专业评委犀利独到,这便是中国歌剧节的大舞台和观众席。自2011年起,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主办中国歌剧节已经走过四届光阴,一系列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歌剧作品先后登台亮相。

本届盛会亦是群英荟萃,24部优秀剧目从全国各省的遴选中脱颖而出,取材和主题广泛丰富:包括塑造“两弹一星”科学家群像的《青春铸剑221》,也有描写川藏公路建设者的《康定情歌》,还有展现延安鲁艺师生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唱响南泥湾》。

而《侨批》充分挖掘岭南地区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剧目登台献演。通过描绘小人物的悲欢以小见大,把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侨批》以小见大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性大爱与义薄云天的同胞情义。

“海是这部戏最大的意象。”《侨批》舞美设计丁丁说道。浙江虽同为沿海省份,但该剧所展现的“海的故事”却有所不同,其中既容纳岭南特色,更扎根历史沉淀。

随着《侨批》剧情辗转推进,该剧的音乐风格在深沉大气、厚重抒情以及轻快灵活等听感中自由切换,运用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平添“岭南风味”;此外,在呈现梁董氏脑海思念夫女、唐有信联想侨胞处境以及海难沉船等场景时,一个超过13度、可以左右开合的斜坡车台既拓展了舞台空间,更丰富大海与人物之间的关联与表达。

而该剧导演廖向红对剧末一曲咏叹调《大海,我爱恨悠悠》的解读更为深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远渡重洋打工是谋生生路,但危险重重的大海却吞噬了同胞的生命,其中便包括了梁董氏的女儿和丈夫,“我们希望梁董氏在演唱时奔跑于海水之上,面对大海抒发对噩耗接连而来的愤懑。再借由她的悲惨命运让观众反思背后的社会根源,展现我们民族的一段苦难史: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悲剧?”

民族歌剧《侨批》导演廖向红。

对于所有《侨批》主创和演出团队而言,中国歌剧节是所有歌剧向往的舞台,在此登台演出意味着与水平一流的同行交流分享和互相学习,把各自对繁荣歌剧和巧思创作的探索展现在舞台前。

看着观众以热烈掌声作为回应,邹建红对此颇有感触:“珠海演艺集团成立只有三年半,至此登上了国家级的演出舞台,我们努力把最佳演出效果呈现出来,让文艺界同行充分感受到了珠海的文化魅力。”

幕后:缩短《侨批》与“完美”的距离

如果让曾经观看《侨批》首演的观众重新坐回观众席上,他们会发现如今的《侨批》大有不同: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原本是梁董氏迫于家婆重疾和家境贫寒被迫卖女的情节,调整为女儿梁彩云体谅家庭不易,几经权衡和割舍最终选择自我牺牲,踏上了“卖猪仔”的航船。

“舞台艺术有这样一个好处,每一次演出都可以再做打磨,继续提升。”廖向红介绍,《侨批》正是在剧情来回构思、台词一字一句、音乐反复磨合,以及布景、灯光、多媒体、音响的持续打磨中向完美靠近。

亮相北京“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后,《侨批》反响如潮,主创团队再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建议打磨修改情节设置、旋律唱词、舞台调度等环节。得益于此,梁彩云等一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演出的观感也更为流畅紧凑。廖向红形容:“歌剧是时间和音乐的艺术,我们的调整正是让音乐、演员的表演更加‘咬合’,让剧情的时间更为严丝合缝。”

一部歌剧从无到有、登上舞台,凝聚了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2020年底,《侨批》启动创作,主创团队在武汉、北京、珠海、江门举行数次策划会议,编剧提炼加工并数易其稿,作曲力求乐词融为一体,导演抓取特点设计演绎,力图“将这部歌剧打造成为一部可以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歌剧”。

饰演唐夫人的90后演员张桢子对自己的角色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平时性格大大咧咧的张桢子和剧中的大家闺秀有性格反差,在排练以外的个人时间,张桢子会尽量“让自己动作幅度小一点,体态稍微收敛一点”。不仅如此,张桢子还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对应时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处事特征,并把自己的理解一步步融入至表演中,“包括手怎么摆动、表情怎么浮现、步态如何行走,既要符合温柔和谦卑的女性群像特点,也要把唐夫人深明大义、贤淑善良的性格特征演绎出来。”

演员张桢子。

近年来,经过歌剧艺术家的努力,中国歌剧迅速成长,开始逐步跳出“话剧加唱”“对话讲故事、唱歌抒豪情”“歌唱演员演戏、舞蹈演员伴舞”模式,回归歌剧艺术本体,探索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发展。

悉心打磨的过程中,《侨批》也在大胆尝试与探索更精巧的表现手法。歌剧《侨批》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业界专家称:“《侨批》是一部达到新的水平的歌剧,这是中国歌剧几十年探索的进步。”

谢幕:静候《侨批》飘洋过海佳音

5年来,全国各省市报送“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剧目逾250部,当中仅有24部剧目最终入选至相关工程名录中,《侨批》正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获得广泛关注的《侨批》正在朝着文化深度传播的路径走去。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回溯往日,一封又一封侨批漂洋过海。大多数侨批虽只有寥寥数语,但泛黄的信纸上却饱含了海外华侨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张桢子留意到,每一场演出结束后,不少年轻的面孔从对“侨批”望文无从生义,到深刻理解背后“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大爱和情怀;而谢进联则为民族歌剧中从形式到内涵所呈现的民族色彩感到欣喜;宋臻进一步看到了这部剧作的传播意义,能够让观众对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产生深刻感触,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这部剧的思想层次已经比肩国际一流剧目的水准。”

对于《侨批》的未来,邹建红和其他主创成员正酝酿着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我们正在努力与海外渠道联系,尽快把剧目推广到东南亚和美国旧金山等海外地区,把华侨爱国爱乡爱亲和苦难中坚强不屈的精神弘扬出来。”

11日晚22时许,演出临近尾声,一封巨大的侨批自舞台上方缓缓落下,四位侨批派送员重新登台,轻快的送递侨批旋律伴随活泼的唱词再次映入观众耳畔。与此同时,主演再度登台,在观众一片热烈掌声和持续欢呼声中,演出迎来了剧情之外的另一场高潮。

文字:肖皓方 图片:程霖 编辑:古春婷 闫宇鹤 责任编辑:应立枫
新版《侨批》亮相中国歌剧节!在国家级艺术盛会大放异彩
观海融媒 2023-05-12 20:20

5月11日晚19时30分,杭州大剧院歌剧厅内的环境灯光准时暗下。随即,一曲雄浑壮阔的交响乐闯入耳畔,民族歌剧《侨批》携百年前华侨同胞的情义与悲欢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如约而至。

“开场的时候我在台下也很紧张。”望着幕布里的滔天巨浪,该剧艺术总监邹建红此刻的情绪和眼前远洋巨轮劈波前行竟有几分相似。因为相较于最初首演的《侨批》,此次演出在剧情、编排、音乐、布景等方方面面“改动了至少五分之一,剧中人物感情和表达都做了非常大的修改。”

不久,邹建红紧锁的眉头逐渐松弛。在这场我国歌剧领域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上,梁董氏祖孙和母女三人十指连心的情感于三重唱的交织中入木三分,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不惜典当质押自身财物也要兑付侨批钱款的一诺千金令人动容,而侨胞们团结互助、坚韧前行的质朴情感也唤起了台下观众共鸣的哽咽与掌声。

民族歌剧《侨批》艺术总监邹建红。

自首演来、前后看过三遍《侨批》的国家一级演员谢进联依旧为剧中情节所触动,她感慨道:“我虽然已经大致了解剧情,但《侨批》带给我的仍然是感动。”

国家一级演员谢进联。

高潮:“岭南的海”搬到国家级舞台

“这部民族歌剧所带来的震撼,是值得我们在剧场中沉浸式感受体验的。”走出跌宕起伏的剧情,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专家宋臻对一种时空交错感记忆犹新。剧中,不少桥段采用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混声合唱,舞台上的人物在同一空间,同时各自唱出自己的心声,互不干扰又互相补充,颇具情感冲击力。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专家宋臻 。

台上艺术名家全情投入,台下专业评委犀利独到,这便是中国歌剧节的大舞台和观众席。自2011年起,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主办中国歌剧节已经走过四届光阴,一系列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歌剧作品先后登台亮相。

本届盛会亦是群英荟萃,24部优秀剧目从全国各省的遴选中脱颖而出,取材和主题广泛丰富:包括塑造“两弹一星”科学家群像的《青春铸剑221》,也有描写川藏公路建设者的《康定情歌》,还有展现延安鲁艺师生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唱响南泥湾》。

而《侨批》充分挖掘岭南地区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剧目登台献演。通过描绘小人物的悲欢以小见大,把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侨批》以小见大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性大爱与义薄云天的同胞情义。

“海是这部戏最大的意象。”《侨批》舞美设计丁丁说道。浙江虽同为沿海省份,但该剧所展现的“海的故事”却有所不同,其中既容纳岭南特色,更扎根历史沉淀。

随着《侨批》剧情辗转推进,该剧的音乐风格在深沉大气、厚重抒情以及轻快灵活等听感中自由切换,运用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平添“岭南风味”;此外,在呈现梁董氏脑海思念夫女、唐有信联想侨胞处境以及海难沉船等场景时,一个超过13度、可以左右开合的斜坡车台既拓展了舞台空间,更丰富大海与人物之间的关联与表达。

而该剧导演廖向红对剧末一曲咏叹调《大海,我爱恨悠悠》的解读更为深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远渡重洋打工是谋生生路,但危险重重的大海却吞噬了同胞的生命,其中便包括了梁董氏的女儿和丈夫,“我们希望梁董氏在演唱时奔跑于海水之上,面对大海抒发对噩耗接连而来的愤懑。再借由她的悲惨命运让观众反思背后的社会根源,展现我们民族的一段苦难史: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悲剧?”

民族歌剧《侨批》导演廖向红。

对于所有《侨批》主创和演出团队而言,中国歌剧节是所有歌剧向往的舞台,在此登台演出意味着与水平一流的同行交流分享和互相学习,把各自对繁荣歌剧和巧思创作的探索展现在舞台前。

看着观众以热烈掌声作为回应,邹建红对此颇有感触:“珠海演艺集团成立只有三年半,至此登上了国家级的演出舞台,我们努力把最佳演出效果呈现出来,让文艺界同行充分感受到了珠海的文化魅力。”

幕后:缩短《侨批》与“完美”的距离

如果让曾经观看《侨批》首演的观众重新坐回观众席上,他们会发现如今的《侨批》大有不同: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原本是梁董氏迫于家婆重疾和家境贫寒被迫卖女的情节,调整为女儿梁彩云体谅家庭不易,几经权衡和割舍最终选择自我牺牲,踏上了“卖猪仔”的航船。

“舞台艺术有这样一个好处,每一次演出都可以再做打磨,继续提升。”廖向红介绍,《侨批》正是在剧情来回构思、台词一字一句、音乐反复磨合,以及布景、灯光、多媒体、音响的持续打磨中向完美靠近。

亮相北京“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后,《侨批》反响如潮,主创团队再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建议打磨修改情节设置、旋律唱词、舞台调度等环节。得益于此,梁彩云等一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演出的观感也更为流畅紧凑。廖向红形容:“歌剧是时间和音乐的艺术,我们的调整正是让音乐、演员的表演更加‘咬合’,让剧情的时间更为严丝合缝。”

一部歌剧从无到有、登上舞台,凝聚了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2020年底,《侨批》启动创作,主创团队在武汉、北京、珠海、江门举行数次策划会议,编剧提炼加工并数易其稿,作曲力求乐词融为一体,导演抓取特点设计演绎,力图“将这部歌剧打造成为一部可以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歌剧”。

饰演唐夫人的90后演员张桢子对自己的角色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平时性格大大咧咧的张桢子和剧中的大家闺秀有性格反差,在排练以外的个人时间,张桢子会尽量“让自己动作幅度小一点,体态稍微收敛一点”。不仅如此,张桢子还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对应时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处事特征,并把自己的理解一步步融入至表演中,“包括手怎么摆动、表情怎么浮现、步态如何行走,既要符合温柔和谦卑的女性群像特点,也要把唐夫人深明大义、贤淑善良的性格特征演绎出来。”

演员张桢子。

近年来,经过歌剧艺术家的努力,中国歌剧迅速成长,开始逐步跳出“话剧加唱”“对话讲故事、唱歌抒豪情”“歌唱演员演戏、舞蹈演员伴舞”模式,回归歌剧艺术本体,探索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发展。

悉心打磨的过程中,《侨批》也在大胆尝试与探索更精巧的表现手法。歌剧《侨批》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业界专家称:“《侨批》是一部达到新的水平的歌剧,这是中国歌剧几十年探索的进步。”

谢幕:静候《侨批》飘洋过海佳音

5年来,全国各省市报送“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剧目逾250部,当中仅有24部剧目最终入选至相关工程名录中,《侨批》正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获得广泛关注的《侨批》正在朝着文化深度传播的路径走去。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回溯往日,一封又一封侨批漂洋过海。大多数侨批虽只有寥寥数语,但泛黄的信纸上却饱含了海外华侨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张桢子留意到,每一场演出结束后,不少年轻的面孔从对“侨批”望文无从生义,到深刻理解背后“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大爱和情怀;而谢进联则为民族歌剧中从形式到内涵所呈现的民族色彩感到欣喜;宋臻进一步看到了这部剧作的传播意义,能够让观众对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产生深刻感触,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这部剧的思想层次已经比肩国际一流剧目的水准。”

对于《侨批》的未来,邹建红和其他主创成员正酝酿着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我们正在努力与海外渠道联系,尽快把剧目推广到东南亚和美国旧金山等海外地区,把华侨爱国爱乡爱亲和苦难中坚强不屈的精神弘扬出来。”

11日晚22时许,演出临近尾声,一封巨大的侨批自舞台上方缓缓落下,四位侨批派送员重新登台,轻快的送递侨批旋律伴随活泼的唱词再次映入观众耳畔。与此同时,主演再度登台,在观众一片热烈掌声和持续欢呼声中,演出迎来了剧情之外的另一场高潮。

文字:肖皓方 图片:程霖 编辑:古春婷 闫宇鹤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