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四月,风很轻,阳光很腼腆。
他曾经是一名农村的少年,长大后当过兵,做过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曾经备受争议,几乎每诞生一部新作,就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屡屡获奖而且脍炙人口;他性格直率,笔锋犀利,他用自己的笔触和人生描绘了一片别样的天空。他就是——传奇作家蒋子龙。
在珠海前山河畔,蒋子龙自言,他喜欢在珠海的时光。他曾在一篇散文中这么写到:“每逢冬季,总赶到珠海。似乎怀揣着一颗没有家或找不到家的灵魂,跑到哪里都适应。珠海,不与外界联系,没有朋友,更安静,更适于阅读与写作。”
阅读,对于一个作家的意义无需赘言。蒋子龙说:“作家就应该是一名职业阅读者。”他认为写作的前提就是阅读,人的寿命也就百八十年,如果在人世间的这些时间里不阅读,那么生命也是空泛的。
春天的阳光照在蒋子龙深沉而又舒展的额头上,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书本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读了一辈子书,搞了几十年文学,已年逾八旬的蒋子龙认为,当一个人开始阅读时,他的世界之门也就打开了。通过阅读,一个人的生活就会与书中的人物、事物、知识、阅历连接起来,让我们百感交集的人生从此温暖起来。所以,阅读一定可以潜移默化、亦真亦幻地嫁接人生。
蒋子龙清楚地记得,他的父亲有很多书,当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开始教他识字了。蒋子龙读的第一本书叫《买卖杂字》,这是一本关于农活的书,农作物的名称和功能、农具的名称和使用方式等等,书中都有描述。随后,蒋子龙又读了《汤头歌诀》,这是一本清朝人用七言体记录中医药方子的书,还有《今古奇观》等等。
那些日子里,蒋子龙读了大量能找到的各类书籍,以至于乡亲们都知道这孩子读了很多书,还让他在农闲时给大伙儿念书听,“其实我只能照着书上的字念,遇到不认得的字只能‘跳’过去,说的什么意思大伙儿只能靠猜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蒋子龙给大家念书,可以说是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念得我口干舌燥,于是我二婶就给我泡大枣水喝,算是犒劳我。”谈起自己幼童时代关于读书的事儿,蒋子龙兴味盎然,滔滔不绝,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光。
然而,在说到是什么促使自己走上写作这条道路时,蒋子龙却说“跟从小就开始阅读的关系并不大”。蒋子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批制图员,曾参与过我国海疆图的绘制工作。他坦言,从读中学到工作,蒋子龙感觉这些都由不得自己,反倒是手中的那支笔,可以自己掌握。当年在部队时,蒋子龙已在地方和军内的报纸副刊上发表过一些散文随笔。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一直到今天,蒋子龙已经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百余种。在中国当代文坛驰骋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蒋子龙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我的写作生涯,可以概括为,先把生命拓宽,然后,再往深处开掘。”
蒋子龙虽然年事渐高,却依然勤奋耕耘,妙笔生花,大作频出,还不时给《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赐稿。
说到最近读的书,蒋子龙谈兴正浓:河北作家谈歌的长篇小说《大舞台》,贵州作家何士光的《今生》,美国作家杰弗里·佩雷特的《麦克阿瑟将军传》,还有重读的《沉思录》……这些都是蒋子龙正在精读的书目,此外他“翻”的书就更多了。他说:“粗略算,我每年‘翻’过的书超过100本。”
蒋子龙认为,现在我们读书必须先学会“丢”书。由于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蒋子龙更喜欢看纸质的书籍。他把书籍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翻翻”的,第二类是“不错”的,可以留在手边备读的,第三类是通读和精读的,蒋子龙每年精读的书大概有10多本,有时还要做读书笔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记者问他对读者以及阅读有什么建议?蒋子龙摇摇头说:“没有建议。我也不会给别人开阅读书单。”蒋子龙一直觉得,“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是一种欲望,更是一种快乐,只有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蒋子龙对读书的话题很有感悟,他侃侃而谈:只要人类还崇尚思想,书就有地位。现代人经常抱怨,物质过剩而思想贫弱,因竞争激烈致使生活失衡……读书是点燃思想的火花,同时又是现代人通往心理平衡、让生活感到充实的一条捷径。
【人物简介】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沧州,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农民帝国》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
文字:陈素璧 张映竹图片:陈佳哲 刘鹏凯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辉 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草长莺飞的四月,风很轻,阳光很腼腆。
他曾经是一名农村的少年,长大后当过兵,做过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曾经备受争议,几乎每诞生一部新作,就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屡屡获奖而且脍炙人口;他性格直率,笔锋犀利,他用自己的笔触和人生描绘了一片别样的天空。他就是——传奇作家蒋子龙。
在珠海前山河畔,蒋子龙自言,他喜欢在珠海的时光。他曾在一篇散文中这么写到:“每逢冬季,总赶到珠海。似乎怀揣着一颗没有家或找不到家的灵魂,跑到哪里都适应。珠海,不与外界联系,没有朋友,更安静,更适于阅读与写作。”
阅读,对于一个作家的意义无需赘言。蒋子龙说:“作家就应该是一名职业阅读者。”他认为写作的前提就是阅读,人的寿命也就百八十年,如果在人世间的这些时间里不阅读,那么生命也是空泛的。
春天的阳光照在蒋子龙深沉而又舒展的额头上,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书本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读了一辈子书,搞了几十年文学,已年逾八旬的蒋子龙认为,当一个人开始阅读时,他的世界之门也就打开了。通过阅读,一个人的生活就会与书中的人物、事物、知识、阅历连接起来,让我们百感交集的人生从此温暖起来。所以,阅读一定可以潜移默化、亦真亦幻地嫁接人生。
蒋子龙清楚地记得,他的父亲有很多书,当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开始教他识字了。蒋子龙读的第一本书叫《买卖杂字》,这是一本关于农活的书,农作物的名称和功能、农具的名称和使用方式等等,书中都有描述。随后,蒋子龙又读了《汤头歌诀》,这是一本清朝人用七言体记录中医药方子的书,还有《今古奇观》等等。
那些日子里,蒋子龙读了大量能找到的各类书籍,以至于乡亲们都知道这孩子读了很多书,还让他在农闲时给大伙儿念书听,“其实我只能照着书上的字念,遇到不认得的字只能‘跳’过去,说的什么意思大伙儿只能靠猜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蒋子龙给大家念书,可以说是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念得我口干舌燥,于是我二婶就给我泡大枣水喝,算是犒劳我。”谈起自己幼童时代关于读书的事儿,蒋子龙兴味盎然,滔滔不绝,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光。
然而,在说到是什么促使自己走上写作这条道路时,蒋子龙却说“跟从小就开始阅读的关系并不大”。蒋子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批制图员,曾参与过我国海疆图的绘制工作。他坦言,从读中学到工作,蒋子龙感觉这些都由不得自己,反倒是手中的那支笔,可以自己掌握。当年在部队时,蒋子龙已在地方和军内的报纸副刊上发表过一些散文随笔。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一直到今天,蒋子龙已经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百余种。在中国当代文坛驰骋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蒋子龙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我的写作生涯,可以概括为,先把生命拓宽,然后,再往深处开掘。”
蒋子龙虽然年事渐高,却依然勤奋耕耘,妙笔生花,大作频出,还不时给《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赐稿。
说到最近读的书,蒋子龙谈兴正浓:河北作家谈歌的长篇小说《大舞台》,贵州作家何士光的《今生》,美国作家杰弗里·佩雷特的《麦克阿瑟将军传》,还有重读的《沉思录》……这些都是蒋子龙正在精读的书目,此外他“翻”的书就更多了。他说:“粗略算,我每年‘翻’过的书超过100本。”
蒋子龙认为,现在我们读书必须先学会“丢”书。由于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蒋子龙更喜欢看纸质的书籍。他把书籍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翻翻”的,第二类是“不错”的,可以留在手边备读的,第三类是通读和精读的,蒋子龙每年精读的书大概有10多本,有时还要做读书笔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记者问他对读者以及阅读有什么建议?蒋子龙摇摇头说:“没有建议。我也不会给别人开阅读书单。”蒋子龙一直觉得,“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是一种欲望,更是一种快乐,只有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蒋子龙对读书的话题很有感悟,他侃侃而谈:只要人类还崇尚思想,书就有地位。现代人经常抱怨,物质过剩而思想贫弱,因竞争激烈致使生活失衡……读书是点燃思想的火花,同时又是现代人通往心理平衡、让生活感到充实的一条捷径。
【人物简介】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沧州,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农民帝国》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
文字:陈素璧 张映竹图片:陈佳哲 刘鹏凯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辉 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