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湾区,春和景明。在前海综保区,重型集装箱卡车穿梭,货物“秒过”智能流水线后前往广深港“航空货运登机口”。在横琴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澳门高校跨境实习的学子频繁往来。在南沙“港澳新青寓”,港澳青年实现拎包入住,在此找到逐梦之地。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落实。
风劲好扬帆。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要动力源,发挥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作用,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软硬联通
“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
“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我又回到了每周搭高铁跨境工作的日常。”最近恰逢上市公司业绩发布期,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彭浩贤经常往返香港和广州办公室处理不同工作。随着往返粤港两地的高铁班次大幅增加,他出行更便捷了。“只需出发前在手机App买票,到高铁站刷回乡证进站乘车,大约一小时就从香港到广州了。”
“我现在每天都可以开车往返珠海和澳门,与不同的公司洽谈生意,工作和沟通效率大大提高。”在内地创业的澳门青年王少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澳车北上”带来的便利。自“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截至4月3日,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累计监管验放进出境澳门单牌车超10万辆次。
随着广深港跨境长途高铁全面恢复,广汕高铁全线正线铺轨完成,南珠(中)城际项目开工,“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推进,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备。
今年以来,深圳、香港两地间实现地铁扫码乘车互联互认,扫码支付等在港澳迅速普及。“以前去香港要提前兑换港币、消费时支付现金,现在吃饭、购物、乘车都能用手机扫码付款,方便多了!”深圳游客叶小姐说。
“硬联通”拉近了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软联通”则打通了三地的制度规则,有效拓展了港澳发展空间。
4月6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第一批20个典型公布,涵盖要素跨境流动、民生融合、营商环境领域。
一个个案例背后,是一项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跨境信用报告格式规范为深港澳跨境信用互认奠定基础;“湾区社保通”为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截至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跨境理财通”业务随着港澳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而迎来新机遇,部分试点银行“南向通”业务在2月份增长超四成……
在南沙,今年1月首个申报期,首批10户企业享受了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免近3亿元。《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南沙新区执业管理办法》出台并计划于5月起施行,将有助于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吸引香港和澳门涉税专业人士来南沙执业。
要素汇聚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尖端人才在专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三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春日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脉搏处处跳动。
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广东携手港澳做深做实产业合作——
横琴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功能不断增强。4月3日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澳门品牌工业等185个门类予以支持。
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前海管理局携手香港发布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16条措施,推动大湾区培育科技创新的丰沃土壤。
南沙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财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聚集高地,3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揭牌。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汇聚,铸造大湾区创新脊梁——
在东莞松山湖,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靶站谱仪大厅内,材料的内部结构在谱仪装置下被“放大”。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带领团队运用这个大科学装置探索“超级钢”,“大湾区科学家在‘家门口’有了‘超级显微镜’”。
此外,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建设提速,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大湾区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串联三地创新要素,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蔚然成形,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加速流动,结出创新硕果。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在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6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79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28家,推动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在河套合作区落地实施,实质推进高端科研项目超150个。
民心相向
双向奔赴共拓发展空间
3月21日、22日,广东省2023年春茗分别在香港、澳门举行。宴会上灯火璀璨,粤港澳三地政商各界嘉宾云集,畅叙情谊、共商发展。“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社会气氛热闹,经济逐步复苏,正是春回大地、风光明媚的象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说。
粤港澳大湾区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今年双向交流愈发频繁。
开年以来,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非常忙碌。2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首日,他跟随考察团来到广州南沙,随后去了中山、珠海横琴、澳门,一天跨越大湾区四座城市。
青年交流亦热闹非凡。2023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已正式启动,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所优秀学校代表走进科研一线、企业,了解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通过在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工作,我感受到广州的人间烟火味、人情味。”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青年陈柏熹刚刚结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感慨大湾区变化之大,希望在内地谋求职业长远发展。
更趋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为三地居民打造出优质生活新空间。
民生项目加快建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以来累计惠及1789人次。在南沙,庆盛高铁站旁建设热火朝天,庆盛枢纽TOD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集公共交通、商业办公、青年创业、消费娱乐为一体的高质量地标。在横琴,“澳门新街坊”施工紧锣密鼓,项目建成后将提供约4000套住房,以及超过200套人才房。
创业热情汇聚热土,青年逐梦大湾区。在前海,今年第一季度,有25家企业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中区及北区,其中港企占比超过八成。香港青年湛顺和雄心勃勃:“我们预判,香港企业‘北上’发展将成为大趋势。希望能借助大湾区的平台,实现与全球接轨,共同交流合作、拓展市场。”
路线图
●2023年1月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2月23日
《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正式发布。
●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一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实施的决定》发布,将159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横琴合作区实施。
●3月20日
《关于将部分省级自然资源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市南沙区实施的决定》发布,将3个省级行政职权事项委托由广州市南沙区实施。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
●3月31日
《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南沙新区执业管理办法》发布,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吸引香港和澳门涉税专业人士到南沙执业。
●4月3日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印发,聚焦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等共计185个门类予以支持。
■案例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
大科学装置为大湾区创新合作
提供广阔平台
坐落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巍峨山下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运行以来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能够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广阔平台。”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说。
南方日报:中国散裂中子源今年以来有哪些新进展?
陈延伟: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运行,注册用户超43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今年以来,散裂中子源建设运行进一步提速,包括与中山大学共同建设的高能非弹谱仪在内,先后有4台谱仪完成研制安装,一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
与此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标志着项目前期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项目建成后,装置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研究对高性能中子散射的要求,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目前,项目正在加快开展初步设计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南方日报:中国散裂中子源如何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加强与港澳科技和人才合作方面有哪些成果?
陈延伟: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同成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地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2020年1月,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建设了“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我们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可用于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自2021年10月正式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以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用户在这里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中国散裂中子源这几年的科学产出,有四分之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
南方日报: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科研“利器”,如何进一步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陈延伟:按照计划,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提升加速器和靶站的束流功率,进一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能力。
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氛围浓厚,对高端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已培养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过70%,充满了创新创造的活力,一批青年科学家成长为重要项目或平台的负责人。未来,大湾区还将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形成更为突出的集聚效应,更好服务广东制造业升级,为制造业当家插上“科创翅膀”。
四月湾区,春和景明。在前海综保区,重型集装箱卡车穿梭,货物“秒过”智能流水线后前往广深港“航空货运登机口”。在横琴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澳门高校跨境实习的学子频繁往来。在南沙“港澳新青寓”,港澳青年实现拎包入住,在此找到逐梦之地。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落实。
风劲好扬帆。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要动力源,发挥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作用,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软硬联通
“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
“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我又回到了每周搭高铁跨境工作的日常。”最近恰逢上市公司业绩发布期,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彭浩贤经常往返香港和广州办公室处理不同工作。随着往返粤港两地的高铁班次大幅增加,他出行更便捷了。“只需出发前在手机App买票,到高铁站刷回乡证进站乘车,大约一小时就从香港到广州了。”
“我现在每天都可以开车往返珠海和澳门,与不同的公司洽谈生意,工作和沟通效率大大提高。”在内地创业的澳门青年王少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澳车北上”带来的便利。自“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截至4月3日,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累计监管验放进出境澳门单牌车超10万辆次。
随着广深港跨境长途高铁全面恢复,广汕高铁全线正线铺轨完成,南珠(中)城际项目开工,“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推进,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备。
今年以来,深圳、香港两地间实现地铁扫码乘车互联互认,扫码支付等在港澳迅速普及。“以前去香港要提前兑换港币、消费时支付现金,现在吃饭、购物、乘车都能用手机扫码付款,方便多了!”深圳游客叶小姐说。
“硬联通”拉近了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软联通”则打通了三地的制度规则,有效拓展了港澳发展空间。
4月6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第一批20个典型公布,涵盖要素跨境流动、民生融合、营商环境领域。
一个个案例背后,是一项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跨境信用报告格式规范为深港澳跨境信用互认奠定基础;“湾区社保通”为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截至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跨境理财通”业务随着港澳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而迎来新机遇,部分试点银行“南向通”业务在2月份增长超四成……
在南沙,今年1月首个申报期,首批10户企业享受了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免近3亿元。《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南沙新区执业管理办法》出台并计划于5月起施行,将有助于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吸引香港和澳门涉税专业人士来南沙执业。
要素汇聚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尖端人才在专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三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春日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脉搏处处跳动。
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广东携手港澳做深做实产业合作——
横琴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功能不断增强。4月3日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澳门品牌工业等185个门类予以支持。
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前海管理局携手香港发布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16条措施,推动大湾区培育科技创新的丰沃土壤。
南沙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财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聚集高地,3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揭牌。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汇聚,铸造大湾区创新脊梁——
在东莞松山湖,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靶站谱仪大厅内,材料的内部结构在谱仪装置下被“放大”。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带领团队运用这个大科学装置探索“超级钢”,“大湾区科学家在‘家门口’有了‘超级显微镜’”。
此外,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建设提速,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大湾区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串联三地创新要素,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蔚然成形,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加速流动,结出创新硕果。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在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6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79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28家,推动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在河套合作区落地实施,实质推进高端科研项目超150个。
民心相向
双向奔赴共拓发展空间
3月21日、22日,广东省2023年春茗分别在香港、澳门举行。宴会上灯火璀璨,粤港澳三地政商各界嘉宾云集,畅叙情谊、共商发展。“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社会气氛热闹,经济逐步复苏,正是春回大地、风光明媚的象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说。
粤港澳大湾区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今年双向交流愈发频繁。
开年以来,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非常忙碌。2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首日,他跟随考察团来到广州南沙,随后去了中山、珠海横琴、澳门,一天跨越大湾区四座城市。
青年交流亦热闹非凡。2023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已正式启动,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所优秀学校代表走进科研一线、企业,了解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通过在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工作,我感受到广州的人间烟火味、人情味。”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青年陈柏熹刚刚结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感慨大湾区变化之大,希望在内地谋求职业长远发展。
更趋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为三地居民打造出优质生活新空间。
民生项目加快建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以来累计惠及1789人次。在南沙,庆盛高铁站旁建设热火朝天,庆盛枢纽TOD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集公共交通、商业办公、青年创业、消费娱乐为一体的高质量地标。在横琴,“澳门新街坊”施工紧锣密鼓,项目建成后将提供约4000套住房,以及超过200套人才房。
创业热情汇聚热土,青年逐梦大湾区。在前海,今年第一季度,有25家企业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中区及北区,其中港企占比超过八成。香港青年湛顺和雄心勃勃:“我们预判,香港企业‘北上’发展将成为大趋势。希望能借助大湾区的平台,实现与全球接轨,共同交流合作、拓展市场。”
路线图
●2023年1月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2月23日
《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正式发布。
●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一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实施的决定》发布,将159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横琴合作区实施。
●3月20日
《关于将部分省级自然资源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市南沙区实施的决定》发布,将3个省级行政职权事项委托由广州市南沙区实施。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
●3月31日
《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南沙新区执业管理办法》发布,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吸引香港和澳门涉税专业人士到南沙执业。
●4月3日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印发,聚焦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等共计185个门类予以支持。
■案例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
大科学装置为大湾区创新合作
提供广阔平台
坐落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巍峨山下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运行以来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能够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广阔平台。”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说。
南方日报:中国散裂中子源今年以来有哪些新进展?
陈延伟: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运行,注册用户超43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今年以来,散裂中子源建设运行进一步提速,包括与中山大学共同建设的高能非弹谱仪在内,先后有4台谱仪完成研制安装,一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
与此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标志着项目前期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项目建成后,装置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研究对高性能中子散射的要求,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目前,项目正在加快开展初步设计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南方日报:中国散裂中子源如何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加强与港澳科技和人才合作方面有哪些成果?
陈延伟: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同成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地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2020年1月,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建设了“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我们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可用于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自2021年10月正式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以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用户在这里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中国散裂中子源这几年的科学产出,有四分之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
南方日报: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科研“利器”,如何进一步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陈延伟:按照计划,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提升加速器和靶站的束流功率,进一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能力。
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氛围浓厚,对高端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已培养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过70%,充满了创新创造的活力,一批青年科学家成长为重要项目或平台的负责人。未来,大湾区还将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形成更为突出的集聚效应,更好服务广东制造业升级,为制造业当家插上“科创翅膀”。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