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推进76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身心健康。

2022年深圳新增床位1920张,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32家。2023年,深圳卫生健康领域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补齐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短板,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项目,全年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实现“病有良医”。

提前完成“三甲倍增”计划

2022年新增床位1920张、社康机构54家

2022年,深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尤其是疫情防控转段后,聚焦“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缓疫压峰。与此同时,卫生健康领域各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健康深圳建设、优质医疗资源和基层医疗服务扩容提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扎实的成绩。

健康深圳建设开创新局面。2022年深圳市共完成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55.54万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及听力筛查31.20万例,适龄女生免费HPV疫苗首针累计接种4.97万剂次,完成9.8万小学生窝沟封闭、167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233.3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建成托育机构724家、可提供托位达到3.59万个,普惠性托育服务实现街道全覆盖;建成106家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大鹏医养结合模式入选广东省质量强省十大典型案例。

深圳医护人员为儿童接种疫苗。

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获2021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省2021年深化医改考核中位列第一;7家医院入选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8家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同类医院百强、3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率先实施港澳医师多点执业,“港澳药械通”扩大至19种药品和11种医疗器械,携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22年深圳市共完成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资超230亿元,加快建设89个卫生重大项目,全年新增床位1920张,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27家,港澳独资医疗机构达到11家;获批建设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深圳医疗高地建设新的里程碑;全年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32家,提前完成三甲医院倍增计划,获批建设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深圳市人民医院挺进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出任创始院长;市二医院、市三医院首次进入全国医院综合科技量值前100名,全市3个学科进入学科科技量值全国前10名;完成28家社区医院选址,新建社康机构54家、总数达881家,新增全科医生1443名,全市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三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92.82%;光明区国际中医药港获批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试点。

深圳医护人员为患者做针灸。

卫生健康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配合市人大全新修订出台特区医疗条例、中医药条例,深圳市创新将“生前预嘱”、专科护士制度以及扩大中医护士执业权限入法;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60个,遴选第二批“菁英人才”358名,评聘确定特聘岗位人选242人,组织全市75家医疗卫生单位面向全国招聘人才;70家医院实现医保脱卡支付,4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评级6级。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港药通留观室。

2023年要聚焦“高质量发展”

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

2023年,深圳卫生健康领域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优体系、建高地、提质量、保健康”为工作主线,着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实现“病有良医”。

一是加快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世界一流医疗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研究,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补齐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短板,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项目,全年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

二是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夯实“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推动“7+2”家高水平医院建设提质增效,探索推动市属医院集团化运作、妇幼保健机构集团化运作。

三是实施基层医疗集团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区属医院创建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提升装备配置水平,支持各区实施医疗公共空间整体修缮工程,改善区属医院就医环境。

四是实施社康机构服务能力升级工程。构建“15分钟社康圈”,普及基本检查检验设备,优化慢性病长处方服务。全年新增社康机构35家,新增全科医生500名以上,推动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43%以上。

五是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组织实施2023-2025医改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公立医院财政补助、人事薪酬、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

六是落实第二批综合授权改革任务。粤港澳大湾区遴选2-3家医院开展《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评审评价,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支持前海建设国际医学创新示范区,推动“港澳药械通”新增3家指定医疗机构,适用药械品种达到35种以上,加强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设,在12家单位推广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

七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省示范区试点建设,打造粤港中医药产业园,高规格举办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争取创建国家中医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湿证重点实验室深圳工作站,遴选培养150名高层次中医药特色人才。

八是扩容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推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实现与北京总院更高水平的同质化发展,组织专项“双招双引”,围绕神经疾病、康复、眼科等专科领域洽谈更深层次合作办医,扩大急需紧缺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快速提高医学专科水平。

九是坚持医教研协同促发展。引导高水平医院聚集学科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国家、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新增2个、12个;建立医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链条管理体系,协同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创新建设10家研究型医院。

十是提升医疗质量水平。高质量启动医疗服务“双改善双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行医环境、提升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质量。

十一是提升医疗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坪山)等深港医疗合作重大平台建设,引导1-2家港资医疗机构落地前海,推动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和前海人才港、青年梦工厂北区2个国际化社康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促进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

十二是加强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落实全市推进政府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安排,实施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居民医疗健康服务统一入口,推动电子处方中心建设。

十三是办好卫生健康年度民生实事。支持发展多元化普惠托育体系,新增托位1.6万个,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整合照护)服务试点,建立医疗、养老服务的出入院与费用支付衔接机制,创建国家或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家以上。

十四是完成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健康深圳行动监测评估与考核,深入推进重点慢性病防治项目,健全“医防共管”服务模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5%以上。

十五是狠抓“党建引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办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以及模范课堂、先锋课堂等党建专题班,精准引进20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实施“名院长”培育计划,推进公立医院院长及后备人才职业化培训,分层次选拔学科人才进行“菁英人才”系统培养,高质量“靶向引进”约300名特聘岗位高精尖缺卫生健康人才。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
深圳加快推进76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
读特客户端 2023-03-19 13:30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身心健康。

2022年深圳新增床位1920张,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32家。2023年,深圳卫生健康领域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补齐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短板,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项目,全年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实现“病有良医”。

提前完成“三甲倍增”计划

2022年新增床位1920张、社康机构54家

2022年,深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尤其是疫情防控转段后,聚焦“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缓疫压峰。与此同时,卫生健康领域各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健康深圳建设、优质医疗资源和基层医疗服务扩容提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扎实的成绩。

健康深圳建设开创新局面。2022年深圳市共完成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55.54万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及听力筛查31.20万例,适龄女生免费HPV疫苗首针累计接种4.97万剂次,完成9.8万小学生窝沟封闭、167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233.3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建成托育机构724家、可提供托位达到3.59万个,普惠性托育服务实现街道全覆盖;建成106家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大鹏医养结合模式入选广东省质量强省十大典型案例。

深圳医护人员为儿童接种疫苗。

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获2021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省2021年深化医改考核中位列第一;7家医院入选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8家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同类医院百强、3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率先实施港澳医师多点执业,“港澳药械通”扩大至19种药品和11种医疗器械,携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22年深圳市共完成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资超230亿元,加快建设89个卫生重大项目,全年新增床位1920张,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27家,港澳独资医疗机构达到11家;获批建设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深圳医疗高地建设新的里程碑;全年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32家,提前完成三甲医院倍增计划,获批建设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深圳市人民医院挺进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出任创始院长;市二医院、市三医院首次进入全国医院综合科技量值前100名,全市3个学科进入学科科技量值全国前10名;完成28家社区医院选址,新建社康机构54家、总数达881家,新增全科医生1443名,全市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三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92.82%;光明区国际中医药港获批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试点。

深圳医护人员为患者做针灸。

卫生健康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配合市人大全新修订出台特区医疗条例、中医药条例,深圳市创新将“生前预嘱”、专科护士制度以及扩大中医护士执业权限入法;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60个,遴选第二批“菁英人才”358名,评聘确定特聘岗位人选242人,组织全市75家医疗卫生单位面向全国招聘人才;70家医院实现医保脱卡支付,4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评级6级。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港药通留观室。

2023年要聚焦“高质量发展”

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

2023年,深圳卫生健康领域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优体系、建高地、提质量、保健康”为工作主线,着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实现“病有良医”。

一是加快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世界一流医疗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研究,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补齐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短板,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项目,全年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

二是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夯实“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推动“7+2”家高水平医院建设提质增效,探索推动市属医院集团化运作、妇幼保健机构集团化运作。

三是实施基层医疗集团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区属医院创建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提升装备配置水平,支持各区实施医疗公共空间整体修缮工程,改善区属医院就医环境。

四是实施社康机构服务能力升级工程。构建“15分钟社康圈”,普及基本检查检验设备,优化慢性病长处方服务。全年新增社康机构35家,新增全科医生500名以上,推动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43%以上。

五是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组织实施2023-2025医改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公立医院财政补助、人事薪酬、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

六是落实第二批综合授权改革任务。粤港澳大湾区遴选2-3家医院开展《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评审评价,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支持前海建设国际医学创新示范区,推动“港澳药械通”新增3家指定医疗机构,适用药械品种达到35种以上,加强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设,在12家单位推广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

七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省示范区试点建设,打造粤港中医药产业园,高规格举办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争取创建国家中医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湿证重点实验室深圳工作站,遴选培养150名高层次中医药特色人才。

八是扩容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推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实现与北京总院更高水平的同质化发展,组织专项“双招双引”,围绕神经疾病、康复、眼科等专科领域洽谈更深层次合作办医,扩大急需紧缺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快速提高医学专科水平。

九是坚持医教研协同促发展。引导高水平医院聚集学科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国家、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新增2个、12个;建立医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链条管理体系,协同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创新建设10家研究型医院。

十是提升医疗质量水平。高质量启动医疗服务“双改善双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行医环境、提升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质量。

十一是提升医疗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坪山)等深港医疗合作重大平台建设,引导1-2家港资医疗机构落地前海,推动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和前海人才港、青年梦工厂北区2个国际化社康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促进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

十二是加强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落实全市推进政府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安排,实施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居民医疗健康服务统一入口,推动电子处方中心建设。

十三是办好卫生健康年度民生实事。支持发展多元化普惠托育体系,新增托位1.6万个,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整合照护)服务试点,建立医疗、养老服务的出入院与费用支付衔接机制,创建国家或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家以上。

十四是完成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健康深圳行动监测评估与考核,深入推进重点慢性病防治项目,健全“医防共管”服务模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5%以上。

十五是狠抓“党建引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办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以及模范课堂、先锋课堂等党建专题班,精准引进20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实施“名院长”培育计划,推进公立医院院长及后备人才职业化培训,分层次选拔学科人才进行“菁英人才”系统培养,高质量“靶向引进”约300名特聘岗位高精尖缺卫生健康人才。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