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光荣岁月,带着初心出发——写在珠海建市44周年之际

在这个春意盎然、繁花盛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珠海44岁生日。

珠海将山海景色“串珠成链”,让山海美景融于城市、惠及市民。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珠海撤县建市,古老的岭南大地,一座城市的崭新篇章从此打开。

用历史的眼光去回眸城市的发展,44年很短,只是弹指一瞬。凝视脚下的路,44年,岁月厚重,记载着16000多个奋斗的日日夜夜,珠海发展的印记,一笔一画,镌刻在时光里。

峥嵘岁月,风雨兼程。每每回顾往昔,总是让人心生感慨:这是怎样的奋斗历程,让一座城市蝶变腾飞,屹立于南海之滨?

时光为鉴,岁月为证。

1980年,珠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2003年,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2年,珠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

从2.61亿元,到突破4000亿元,成就来源于奋斗,靠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是珠海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信仰丰碑。

老一辈改革开放先行者们,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拼出一个个“首创”和“第一”,书写着城市发展的史诗。

珠海因改革开放而生,在这场世人瞩目的伟大历史变革中,勇挑重担,肩负起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索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明确要求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为新时代珠海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伶仃洋海风吹拂,任凭海潮奔涌变幻,这座城市初心如磐。

从补偿贸易到高端制造

发展实体产业初心不改

早春三月,珠海吉大景山路附近树影婆娑,道路整洁,一片祥和安逸的景象。曾记否,44年前,这里曾是珠海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先行地,迸发出珠海发展制造业的第一股动能。

1979年11月,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在珠海吉大景山路与白莲路交界处建成投产。

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利用内地的原料和人力成本优势进行再加工生产,这样的补偿贸易形式,是珠海工业化道路的最早尝试。

如今,香洲毛纺厂已完成历史使命,成为珠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但它播下的产业种子,44年来不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2022年,珠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80.8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

昔日的香洲毛纺厂已然退出历史舞台,但以制造业起家,因改革开放而生的珠海,向实体产业奋进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南海之滨,珠海吹响“产业第一”号角,剑指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构建产业集群,立起“制造业当家”的“四梁八柱”——珠海正加快搭建“4+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新能源、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具有龙头企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迈上千亿元台阶,加快构建珠海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

实施“项目落地攻坚年”行动,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需求,直面广大科技企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痛点,“持续添柴烧开水”,全面建设好5.0产业新空间,打造支撑珠海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最大增长点。

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的示范园区,以大空间、大载体牵引大项目、大产业,推动用地高效集约、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聚集,让产业要素加速靠拢、形成规模。

从发展补偿贸易的制造业起步,到坚持“产业第一”,稳步迈向“万亿工业强市”,44年来,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资料图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从重奖科技人才到大湾区幸福之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初心不变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珠海人拼搏与奋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下海”经商蔚然成风,让新成立的经济特区活跃而躁动。二十出头的雷军加盟珠海金山、年轻的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员工……一大批知识分子、技术人才南下珠海闯荡,成为特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

珠海引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之先,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徐庆中、沈定兴、迟斌元等成为珠海首批“科技重奖人才”,轰动全国。

对人才的重视厚爱,贯穿珠海发展的每个时期。如今,珠海正加速打造大湾区新兴科技创新城市和人才高地。

今年2月25日,“博聚香山”第五届海内外青年博士博士后珠海创新创业洽谈会拉开帷幕。

2月27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2161个团队项目、近1万人报名参赛。

不久前,《珠海市户籍迁移管理规定》正式印发,聚焦“产业第一”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放开放宽入户政策,为珠海产业发展吸引、集聚、留住人才打好基础。

今年,珠海提出,将深化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有业有住有家”计划和“一老一小”优养优育计划这“三大工程”,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港珠澳民生融通,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到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放眼珠海大地,公园遍布,绿意盎然,香山云道、景山道、情侣路及沿线景点,将山海景色“串珠成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景观林带373.45公里,新增(提升)森林公园19个、湿地公园11个,全面开展150个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山海美景融于城市、惠及市民。

44年,边陲小城蝶变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幸福之城”的名片愈发闪亮。

资料图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始终保持特区精神

改革创新本色不变

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产业增长动力澎湃,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我们见证着特区发展岁月史诗,但从未满足眼前的成就。这座城市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畅通交通网络、提升核心城市功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珠海将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以钉钉子精神努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为广东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大潮,滚滚而来。惟有中流击水,方能破浪前行。

遥想珠海建市之初,改革先行者们在没有学习样板、缺乏经验等困难面前,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靠着敢闯敢试的勇毅决心,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才取得今日的成就。

新时代的珠海,正迎来重大机遇叠加的发展时期,既要看见光明前景,也要看到面临的种种艰难险阻。

44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唯有继续发扬特区精神,大胆试、大胆闯、全力拼、踏实干,才能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

实干为桨,乘风破浪!

今天,让我们用一声深情祝福,向光荣岁月致敬,向新征程出发!

珠海,生日快乐!

文字:张伟宁 图片:吴长赋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致敬光荣岁月,带着初心出发——写在珠海建市44周年之际
珠海特区报 2023-03-05 07:20

在这个春意盎然、繁花盛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珠海44岁生日。

珠海将山海景色“串珠成链”,让山海美景融于城市、惠及市民。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珠海撤县建市,古老的岭南大地,一座城市的崭新篇章从此打开。

用历史的眼光去回眸城市的发展,44年很短,只是弹指一瞬。凝视脚下的路,44年,岁月厚重,记载着16000多个奋斗的日日夜夜,珠海发展的印记,一笔一画,镌刻在时光里。

峥嵘岁月,风雨兼程。每每回顾往昔,总是让人心生感慨:这是怎样的奋斗历程,让一座城市蝶变腾飞,屹立于南海之滨?

时光为鉴,岁月为证。

1980年,珠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2003年,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2年,珠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

从2.61亿元,到突破4000亿元,成就来源于奋斗,靠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是珠海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信仰丰碑。

老一辈改革开放先行者们,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拼出一个个“首创”和“第一”,书写着城市发展的史诗。

珠海因改革开放而生,在这场世人瞩目的伟大历史变革中,勇挑重担,肩负起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索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明确要求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为新时代珠海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伶仃洋海风吹拂,任凭海潮奔涌变幻,这座城市初心如磐。

从补偿贸易到高端制造

发展实体产业初心不改

早春三月,珠海吉大景山路附近树影婆娑,道路整洁,一片祥和安逸的景象。曾记否,44年前,这里曾是珠海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先行地,迸发出珠海发展制造业的第一股动能。

1979年11月,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在珠海吉大景山路与白莲路交界处建成投产。

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利用内地的原料和人力成本优势进行再加工生产,这样的补偿贸易形式,是珠海工业化道路的最早尝试。

如今,香洲毛纺厂已完成历史使命,成为珠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但它播下的产业种子,44年来不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2022年,珠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80.8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

昔日的香洲毛纺厂已然退出历史舞台,但以制造业起家,因改革开放而生的珠海,向实体产业奋进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南海之滨,珠海吹响“产业第一”号角,剑指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构建产业集群,立起“制造业当家”的“四梁八柱”——珠海正加快搭建“4+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新能源、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具有龙头企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迈上千亿元台阶,加快构建珠海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

实施“项目落地攻坚年”行动,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需求,直面广大科技企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痛点,“持续添柴烧开水”,全面建设好5.0产业新空间,打造支撑珠海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最大增长点。

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的示范园区,以大空间、大载体牵引大项目、大产业,推动用地高效集约、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聚集,让产业要素加速靠拢、形成规模。

从发展补偿贸易的制造业起步,到坚持“产业第一”,稳步迈向“万亿工业强市”,44年来,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资料图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从重奖科技人才到大湾区幸福之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初心不变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珠海人拼搏与奋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下海”经商蔚然成风,让新成立的经济特区活跃而躁动。二十出头的雷军加盟珠海金山、年轻的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员工……一大批知识分子、技术人才南下珠海闯荡,成为特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

珠海引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之先,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徐庆中、沈定兴、迟斌元等成为珠海首批“科技重奖人才”,轰动全国。

对人才的重视厚爱,贯穿珠海发展的每个时期。如今,珠海正加速打造大湾区新兴科技创新城市和人才高地。

今年2月25日,“博聚香山”第五届海内外青年博士博士后珠海创新创业洽谈会拉开帷幕。

2月27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2161个团队项目、近1万人报名参赛。

不久前,《珠海市户籍迁移管理规定》正式印发,聚焦“产业第一”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放开放宽入户政策,为珠海产业发展吸引、集聚、留住人才打好基础。

今年,珠海提出,将深化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有业有住有家”计划和“一老一小”优养优育计划这“三大工程”,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港珠澳民生融通,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到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放眼珠海大地,公园遍布,绿意盎然,香山云道、景山道、情侣路及沿线景点,将山海景色“串珠成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景观林带373.45公里,新增(提升)森林公园19个、湿地公园11个,全面开展150个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山海美景融于城市、惠及市民。

44年,边陲小城蝶变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幸福之城”的名片愈发闪亮。

资料图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始终保持特区精神

改革创新本色不变

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产业增长动力澎湃,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我们见证着特区发展岁月史诗,但从未满足眼前的成就。这座城市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畅通交通网络、提升核心城市功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珠海将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以钉钉子精神努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为广东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大潮,滚滚而来。惟有中流击水,方能破浪前行。

遥想珠海建市之初,改革先行者们在没有学习样板、缺乏经验等困难面前,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靠着敢闯敢试的勇毅决心,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才取得今日的成就。

新时代的珠海,正迎来重大机遇叠加的发展时期,既要看见光明前景,也要看到面临的种种艰难险阻。

44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唯有继续发扬特区精神,大胆试、大胆闯、全力拼、踏实干,才能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

实干为桨,乘风破浪!

今天,让我们用一声深情祝福,向光荣岁月致敬,向新征程出发!

珠海,生日快乐!

文字:张伟宁 图片:吴长赋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