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3年1月18日)

过个闹热年

□ 龙志球

时间的前脚刚跨过农历十二月的门槛,老家隆回太平崂上的年味就一天天地浓起来了。大人们忙了一年,孩子们盼了一年,都等着过一个闹热年。

你看,太平崂上的人多起来了。

在广东打工的、在黑龙江淘金的、在城里做生意的、在外地读书的,像百鸟归巢,背着行李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了。放寒假的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麻雀一样,一会儿“飞”到田里、一会儿“飞”到河边……就连窝在灶膛烤火的老公公、老婆婆们,也相约着走出来,坐到屋门前,边晒太阳边讲从前……冷清了好久的山谷,突然到处都是人,拐弯的地方好像没看到人,可你仔细听:

一个声音说:三爷爷,您这么大年纪还忙个不停呀,身体硬朗么?来,吃根不像样的烟。

一个声音回:哦!这是林仔呀。身体好呢好呢……嗨,这么高级的烟啊!

一个声音说:林叔,今年淘金发了大财,回来过闹热年啦?

一个声音回:哪里哪里,搭您的洪福哦……

拐过弯,眼尖的孩子好远就看见了,大喊:兵股子,你爸爸回来了!

那个叫“兵股子”的孩子撒腿就跑:爸——爸——

其他孩子一窝蜂紧随其后,有叫林爷爷的、叫林大伯的、叫林叔的。

大人一把抱起儿子,其他孩子前呼后拥。不一会,每个孩子都领到几颗纸包糖,散到各个角落里偷偷舔起来……一颗糖还没舍得吃完呢,那边又有人喊:

——叶姐姐回来了!

——文哥哥回来了!

嘴巴甜,有糖吃。孩子们又一窝蜂地跑过去领糖吃了。

你看,太平崂上的喜事也多了。

收亲嫁女的、乔迁进伙的、生日做寿的……各种喜事,好像扎堆一样,都凑一块了。冷清了好久的山谷,每天炮仗响个不停。这个时候的太平人,不是在吃喜酒,就是在去吃喜酒的路上。喜事太多,家里只好兵分几路。爸爸挑一担红皮箩,去大姑家吃表哥的收亲酒;妈妈提两床新被套,去小姨家“打发姑娘”(嫁女);哥哥去三队淼叔家吃进伙(乔迁)酒;姐姐去崂上四奶奶家吃贺生(贺寿)酒。

人人喜笑颜开,到处喜气洋洋。

娶儿媳妇的大姑姑大姑父,在屋里忙来忙去好几天,也不歇一歇,见谁都是笑呵呵的。听到外面炮仗一响,赶紧叫人接客,发烟、倒茶。坐到神龛下面,儿子儿媳拜天地、拜双亲,递红包的手都欢喜得发抖。酒席一开场,又走到这桌叫大家多喝点多吃点,走到那桌叫大家多吃点多喝点,自个忙得一天没吃东西也不觉得饿。到了夜里,还有一堆年轻人来闹洞房……

乔迁进伙的淼叔家,一口气放了十多箱浏阳花炮,酒席坐了五十多桌,喝喜酒的人把三层楼都挤满了,禾坪上也坐满了。吃的也闹热,羊肉牛肉东坡肉,什么都有;鸡肉鹅肉团鱼肉,一样不缺。客人说:淼叔,您的新屋竖得好气派啊!淼叔一边客套:哪里哪里,还没搞好,不成江湖,大家多担待哦!一边却笑得合不拢嘴。

七十大寿的四奶奶家,也闹热得很。四代同堂,子孙兴旺,个个都说老人家好福气。白天吃完酒席,夜里还连放两场电影。那些吃喜酒的人,也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朋友,难得聚到一起,打打扑克、讲讲话。

一个老人问:听说广东那边猪骨头卖得比精肉还贵,是不是真的?

一个年轻人回:是真的呢,他们说骨头熬汤有营养!

一个小孩问:黑龙江里的水是不是黑漆漆的?

一个大人回:怎么会呢?不过那水肯定没我们太平崂上的水这么清!

扑克还没打过瘾,话还没讲几句,孩子们已经大喊着:电影开始了!

《峨眉飞盗》《功夫皇帝方世玉》……一张幕布前,挤了黑压压一片人。

你看,太平崂上的年活也多了。

打糍粑、制圆子、杀年猪、蒸甜酒、炕腊肉、煮鱼冻……一件接一件,大人们忙个不停,孩子们也喜欢凑热闹。这些年活,每一样都不轻松。于是,今天大家一起去大伯家帮忙打糍粑,明天一起去二叔家帮忙制圆子。年活在哪,闹热就跟到哪。

等年活都忙得差不多了,除夕也就到了。这时太平崂上家家户户都贴了对联,有人在门前挂了红灯笼,有人在大门上贴了滩头年画。红对联、红灯笼、红年画,把太平崂上打扮得红红火火、闹闹热热。

天还没黑,大家就把每个灶膛都烧得旺旺的,火越旺,财越旺,人丁兴旺!大人们忙着做年夜饭,孩子们忙着吃瓜子放小炮。爸爸把一整只鸡和几大块五花肉放锅里蒸熟,用大碗装好摆在八仙桌上,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大片大片的,土猪肉的香加上土鸡的香,浓缩成香味满屋的“砧板肉”。等在旁边咽口水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就往嘴里塞,隔壁的堂哥堂弟也被香味吸引过来了,每个人都大口大口地吃……等所有的饭菜做好,摆满一桌子,再祭拜祖先。这时,男人们都到门外一字排开,往黑魆魆的天上扔大炮——嘭!嘭!嘭!放完单个的大炮,还要放一卷一卷的大地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像一条火龙在禾坪上腾挪闪烁。哪个家里炮仗越响、放得越多,就越闹热!在炮仗声里,一家老少围坐在八仙桌上,吃米酒、吃甜酒、吃鸡肉、吃线粉(红薯粉)……个个说着吉利话,过年咯,过闹热年咯!

因为吃年夜饭的有早有迟,太平崂上的炮仗就陆陆续续响个不停;还有的人先睡觉,半夜再起来张罗饭菜,凌晨时边吃年夜饭边等天亮,因此那炮仗声就响了一整个除夕夜。玩累了的孩子,在炮仗声中进入梦乡,手里还紧抱着新买的衣裳……

其实,“闹热”在隆回话里既有热闹、又有富足的意思,用来形容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那时日子有点清苦,只有过年的时候天天玩得好、吃得好,还有新衣裳,难怪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也难怪那时的年味总是那么浓、那么甜、那么叫人怀念!

日子越来越好,再过几天就是兔年除夕了,这个时候的太平崂上,应该是小炮大炮和花炮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了吧?——我在这里贺喜大家都过个红红火火的闹热年哦!

年关将至

王红 摄

摇嫩竹

□ 蒲光树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小时候,每年正月十四晚上,院子里的小孩就跑进竹林摇嫩竹,一边摇,一边喊,把过年的快乐摇出一波新的高潮。

那片竹林,大约二三十亩。一笼一笼独自成簇,每一簇都有各自的主人;一簇一簇又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家族的大竹林。那年月,山上山下,有点像癞子的头,光秃秃的。这片大竹林,就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春天,几场春雨,竹笋拱破泥土,探出尖尖的头,深褐色,毛茸茸,睁开惺忪的眼睛,吆喝着共赴一场约会。竹林里,嫩竹拔节的声音,轻叩着时光的琴弦。一个夏天,嫩竹都噌噌噌地往上冒,向着高处的阳光。这时,笋壳由下往上次第爆裂,“开花”落地,把节留给了竹枝竹叶;竹枝竹叶生发,织密了头上的那片绿荫,竹林里就多了一份清凉。特别是炎热的夏日,茂密的竹枝竹叶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竹林里那份清凉,很爽,也很诱人。我就独爱这份清凉,钻进竹林,就再也不想出来。秋冬季节,风呼呼呼地吹,竹林随风起伏,摇曳生姿,麻雀紧紧抓住竹枝,荡着秋千。竹叶轻飘飘的,在风中寻找着自己的落点,慢慢悠悠飘下,一层一层摞起来,层层叠叠,松松软软,捂住了地上白皑皑的霜雪,摞出一道灰白色的风景。

这片竹林带给我儿时许多的乐趣。院子里的小孩,有的时候三五成群,在竹林里捉迷藏,追逐打闹疯跑,撵得满竹林鸡飞狗跳;有的时候扛着油菜杆做的长枪,威风凛凛,冲锋陷阵,打埋伏,捉“鬼子”;有的时候又排成长长的迎亲队伍,在竹林里绕来绕去,玩过家家,拜天地,闹洞房;最有趣的是打架,你抓头发,我扯衣服,扭在一起,再摁倒在地,翻过去,滚过来,一身上下粘满枯黄的竹叶,打输了,就在小伙伴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哇哇哇地哭着喊着闹着,回家告状去……

要过年了,人们忙碌起来,房前屋后、里里外外大扫除,打扬尘,淘阴沟,铲千脚泥,大竹林里的鸡屎鸭屎狗屎麻雀屎还有杂草,都被铲进了生产队的地里。整个大院子焕然一新,大竹林也更加干净了,大伙儿更喜欢到竹林里撒欢。过小年,过大年,闹元宵,过年的每一天,这片竹林里总是笑声不断,而最热闹的,是正月十四晚上摇嫩竹。

正月十四,吃了夜饭,月亮升起来,大伙不约而同跑进竹林,一个个抢先抱住嫩竹就使劲摇,一边摇一边呐喊:“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嫩竹高,我也高……”摇了这根摇那根,摇了这簇摇那簇,一簇一簇地摇,摇到后来,就不分嫩竹老竹了,见了竹子就摇。有的竹子长得高大挺拔,一个小孩摇不动,其他小孩赶紧跑来凑热闹,两三个小孩一齐摇,直摇得竹梢荡来荡去,东倒西歪。有时大人也来帮忙,竹林被摇得稀里哗啦,大伙的嘻闹声此起彼伏,吓得麻雀惊慌失措。可怜的麻雀,这片竹林是它们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所,飞出这片竹林,它们就无家可归。摇嫩竹的喧嚣,惊扰了麻雀的梦,麻雀很无奈,只能叽叽喳喳地叫,在竹梢头扑棱棱地飞。

我跑进竹林,抱住一根嫩竹,仰头望去,这嫩竹好高啊,长得好快啊,转眼间,嫩竹的头就挨到天了,月亮就在嫩竹的头上,那么圆,那么亮。我好想像这嫩竹一样快快长大长高啊。长高了,我的头上就有了大把的月光。长大了,我就可以下地干活了,就可以挣很多工分了,就可以多分一些麦子豌豆了,就能吃一顿饱饭了。我想快快长大,不让妈妈一个人劳累,也不让妈妈独自流泪。妈妈太苦了!我用力摇,心里默念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几片竹叶轻轻飘下,我的愿望顺着嫩竹往上升。嫩竹好像明白我的心思,枝枝叶叶轻轻晃动,跟我打着招呼。

夜深了,摇累了,各自回家睡觉了。喧嚣已经休止,麻雀不再惊慌地扑棱棱乱飞,竹林渐渐静了下来,整个村子也静了下来。地上那一层灰白色的竹叶,融入了朦胧的夜色中。没出窝的嫩笋,在土里做着嫩竹的梦,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正月十四夜。

嫩竹年年发,我们年年摇,摇走了儿时的光阴,摇走了童年的欢笑。

岁月无声无息,静悄悄地流逝,那片大竹林也渐行渐远,然而,正月十四夜摇嫩竹的快乐却一直留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每到过年,就发芽,长成嫩竹梢头那一抹憩满月光的乡愁。

卖麻记

□ 郭 辉

 

灵魂,对麻充满眷恋、崇拜和感恩。

母亲年年种红麻。麻,能换来一家的油盐酱醋、衣服鞋袜,儿女学习的纸张笔墨,寄托一家人美好的愿景。种麻,是最麻烦、最辛苦的农事。春天播种麻籽时,也给儿女播下希望,许下诺言,说将来卖了麻绒,给姐姐买的确良布做衣服,给哥哥买一双胶鞋,给我和弟弟买一条背心。

人心齐,聚合力,施肥、除草、灭虫,悉心呵护。红麻喜欢强光,春天长出的苗儿,纤纤瘦瘦,待到炎炎夏日之时,两个月就狂窜两三米高,杆粗骨滑,皮厚纤维韧。此时,割麻,削皮,尖刺剜得手掌、皮肤伤痕累累,红红肿肿;浸沤,清洗,麻垢弄得浑身臭烘烘,每个环节都很辛苦,但甜蜜。

麻,给我最深刻的快乐记忆,是十岁那年,陪母亲卖麻绒,见证了这一辛苦而又充满喜悦的时刻。

那天是圩日,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母亲凌晨四点就煮熟饭,兄弟姐妹一人一碗,白雪雪,一溜儿摆在饭台上,一碟萝卜干炒鸡蛋,散发浓郁的香味。我们食完饭,天还未亮,公鸡一阵阵打鸣,村庄的房屋、树木、竹林,朦朦胧胧,影影绰绰。我们挑着捆绑成粽子一样结实的麻绒,借着微弱的天光,踏着熟悉的村路,缓缓走出村庄,惊动了灵敏的狗,引发一阵狂吠。姐姐怒骂:“狗东西,不长眼。”狗们听到是熟人,便乖乖收敛了吠声。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汗流浃背赶到圩镇时,天刚蒙蒙亮,排队卖麻绒的已有五六十户人家,长长的队伍,从圩中排到圩尾,后面陆续赶来的,一家接一家。姐姐哥哥放下麻绒,没有歇息,又匆匆赶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与弟弟陪母亲卖麻绒。青砖铺垫的街面,干干净净,堆着一捆捆麻绒,有用板车推来的,有用单车载来的,有用牛车运来的,最多的与我们一样用肩膀挑来。

太阳渐渐升起,一缕金色的朝霞洒在简朴的街道上,一堆堆麻绒,映照得一片雪白明亮,如一朵朵白云。收购站铁门紧闭,还不到开门时间,麻农有的走到一边抽烟,有的咀嚼番薯、南瓜饼、粟米,有的用水壶饮水。乡下人见面熟,没生分,谈着农事,唠叨着家事,消遣时间。

人们的话题扯到收购站一个验麻员“麻一棍”。“麻一棍”不姓麻,名也不叫一棍,是麻农私下称呼的诨号。麻一棍验麻经验丰富,一看二摸三闻,就断定麻绒优劣,定出等级。等级与人民币挂勾。麻农说到他,又敬又畏,现出一脸讨好的神色、语气。有人赞他铁面无私,童叟无欺;有人佩服他一手功夫真不简单;有人希望不要验得太严,种麻不容易,放宽一点,多收点钱。母亲说,做人做事讲良心,有底线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收购站终于开门了,被麻农称为“麻一棍”的验麻员,准时走出门口,头戴一顶草帽,右手提着一只锡皮桶,桶里装着两个玻璃瓶,一个装着红墨水,一个装着蓝墨水,每个瓶子插着一条木棍。麻绒分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又分一等二等三等,二级也分三等,以此类推,三级是最差的,不再分等。一级用红棍打色,二级用蓝棍打色,三级不打色。如一级一等,头部划一条红线,尾部划一条红线,以此类推。等级之间,每斤差几分钱。麻农经验丰富,削皮、浸泡、清洗、捶打、晾晒,每个程序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大部分达到一级,但达到一级一等,尤难。

麻一棍脸色平和,验得细致,弯腰摸摸、抓抓、闻闻,说出优点,又说出不足之处,给出等级,没有异议,才抽出棍子,打上等级的标志。那天有个自信的汉子,麻绒柔软雪白,在满街的麻绒中,鹤立鸡群。麻一棍验过后,定一级二等,他不服,认为达到一级一等。汉子不争执、不吵闹,将麻捆挪到一边,不肯过秤,不相信会有麻绒质量超过他的。

阳光越来越强烈,人们额上渗出了汗水。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轮到我家。母亲将一捆捆麻绒解开,整齐铺在地上,眼里现出紧张,额上冒着汗珠,心吊到嗓子眼,微喘着气,静静看着。麻一棍验完,满意地高声说:“一级一等,今天第一单。”周围的麻农,发出一阵啧啧的羡慕之声,投来赞许的目光。阳光下,母亲的脸笑得像朵花,羞涩地接受着人们恭喜的目光,下意识将弟弟拉到跟前,怜爱地抚摸他的头发。

倔强、偏执,认为必无好麻绒碾压自家麻绒的汉子,静静倚着墙壁打瞌睡。听到“一级一等”的声音,浑身打了一个激灵,睁开眼睛,跳了起来,快步走过来,摸摸、抓抓、闻闻我家的麻绒,对母亲赞许地说:“真的略胜一筹。”转头佩服地盯着麻一棍:“眼光够尖,服了!”说完,托起麻绒,走进站内过秤。

至今历历在目,当年母亲领了麻绒款,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弟弟,白云一般飘向香味阵阵的食街,豪气地买了一只簸箕炊,围坐在摊档前,食得满嘴是油。

 

等一场大雪,回家过年

□ 黄官品

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孩子们的奢望中

从家家户户大红的对联中飘逸出来

将除夕的年夜饭

将过去的人和事深埋起来

 

穿新衣的娃娃,被包装在嘻嘻哈哈里

从雪地伸出小手张开小嘴

蹦蹦跳跳撞在一起的红与白中

渲染闪烁一朵朵欣喜激动的桃花儿

 

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炸开锅底的大雪年

游龙从清澈见底的眸子窜出来

暗自较上劲的寒与热

天地间,一件雪棉袄裹紧山河

 

乡亲们虚无地怀揣这种喜悦

背起意想中的瑞雪丰年

用满是老茧的手掌,养活一粒粒泥土

大雪纷飞,缝补着怕冻挨饿的又一年

绿色家园(国画)

  阳志华 作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作品(2023年1月18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1-18 11:56

过个闹热年

□ 龙志球

时间的前脚刚跨过农历十二月的门槛,老家隆回太平崂上的年味就一天天地浓起来了。大人们忙了一年,孩子们盼了一年,都等着过一个闹热年。

你看,太平崂上的人多起来了。

在广东打工的、在黑龙江淘金的、在城里做生意的、在外地读书的,像百鸟归巢,背着行李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了。放寒假的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麻雀一样,一会儿“飞”到田里、一会儿“飞”到河边……就连窝在灶膛烤火的老公公、老婆婆们,也相约着走出来,坐到屋门前,边晒太阳边讲从前……冷清了好久的山谷,突然到处都是人,拐弯的地方好像没看到人,可你仔细听:

一个声音说:三爷爷,您这么大年纪还忙个不停呀,身体硬朗么?来,吃根不像样的烟。

一个声音回:哦!这是林仔呀。身体好呢好呢……嗨,这么高级的烟啊!

一个声音说:林叔,今年淘金发了大财,回来过闹热年啦?

一个声音回:哪里哪里,搭您的洪福哦……

拐过弯,眼尖的孩子好远就看见了,大喊:兵股子,你爸爸回来了!

那个叫“兵股子”的孩子撒腿就跑:爸——爸——

其他孩子一窝蜂紧随其后,有叫林爷爷的、叫林大伯的、叫林叔的。

大人一把抱起儿子,其他孩子前呼后拥。不一会,每个孩子都领到几颗纸包糖,散到各个角落里偷偷舔起来……一颗糖还没舍得吃完呢,那边又有人喊:

——叶姐姐回来了!

——文哥哥回来了!

嘴巴甜,有糖吃。孩子们又一窝蜂地跑过去领糖吃了。

你看,太平崂上的喜事也多了。

收亲嫁女的、乔迁进伙的、生日做寿的……各种喜事,好像扎堆一样,都凑一块了。冷清了好久的山谷,每天炮仗响个不停。这个时候的太平人,不是在吃喜酒,就是在去吃喜酒的路上。喜事太多,家里只好兵分几路。爸爸挑一担红皮箩,去大姑家吃表哥的收亲酒;妈妈提两床新被套,去小姨家“打发姑娘”(嫁女);哥哥去三队淼叔家吃进伙(乔迁)酒;姐姐去崂上四奶奶家吃贺生(贺寿)酒。

人人喜笑颜开,到处喜气洋洋。

娶儿媳妇的大姑姑大姑父,在屋里忙来忙去好几天,也不歇一歇,见谁都是笑呵呵的。听到外面炮仗一响,赶紧叫人接客,发烟、倒茶。坐到神龛下面,儿子儿媳拜天地、拜双亲,递红包的手都欢喜得发抖。酒席一开场,又走到这桌叫大家多喝点多吃点,走到那桌叫大家多吃点多喝点,自个忙得一天没吃东西也不觉得饿。到了夜里,还有一堆年轻人来闹洞房……

乔迁进伙的淼叔家,一口气放了十多箱浏阳花炮,酒席坐了五十多桌,喝喜酒的人把三层楼都挤满了,禾坪上也坐满了。吃的也闹热,羊肉牛肉东坡肉,什么都有;鸡肉鹅肉团鱼肉,一样不缺。客人说:淼叔,您的新屋竖得好气派啊!淼叔一边客套:哪里哪里,还没搞好,不成江湖,大家多担待哦!一边却笑得合不拢嘴。

七十大寿的四奶奶家,也闹热得很。四代同堂,子孙兴旺,个个都说老人家好福气。白天吃完酒席,夜里还连放两场电影。那些吃喜酒的人,也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朋友,难得聚到一起,打打扑克、讲讲话。

一个老人问:听说广东那边猪骨头卖得比精肉还贵,是不是真的?

一个年轻人回:是真的呢,他们说骨头熬汤有营养!

一个小孩问:黑龙江里的水是不是黑漆漆的?

一个大人回:怎么会呢?不过那水肯定没我们太平崂上的水这么清!

扑克还没打过瘾,话还没讲几句,孩子们已经大喊着:电影开始了!

《峨眉飞盗》《功夫皇帝方世玉》……一张幕布前,挤了黑压压一片人。

你看,太平崂上的年活也多了。

打糍粑、制圆子、杀年猪、蒸甜酒、炕腊肉、煮鱼冻……一件接一件,大人们忙个不停,孩子们也喜欢凑热闹。这些年活,每一样都不轻松。于是,今天大家一起去大伯家帮忙打糍粑,明天一起去二叔家帮忙制圆子。年活在哪,闹热就跟到哪。

等年活都忙得差不多了,除夕也就到了。这时太平崂上家家户户都贴了对联,有人在门前挂了红灯笼,有人在大门上贴了滩头年画。红对联、红灯笼、红年画,把太平崂上打扮得红红火火、闹闹热热。

天还没黑,大家就把每个灶膛都烧得旺旺的,火越旺,财越旺,人丁兴旺!大人们忙着做年夜饭,孩子们忙着吃瓜子放小炮。爸爸把一整只鸡和几大块五花肉放锅里蒸熟,用大碗装好摆在八仙桌上,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大片大片的,土猪肉的香加上土鸡的香,浓缩成香味满屋的“砧板肉”。等在旁边咽口水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就往嘴里塞,隔壁的堂哥堂弟也被香味吸引过来了,每个人都大口大口地吃……等所有的饭菜做好,摆满一桌子,再祭拜祖先。这时,男人们都到门外一字排开,往黑魆魆的天上扔大炮——嘭!嘭!嘭!放完单个的大炮,还要放一卷一卷的大地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像一条火龙在禾坪上腾挪闪烁。哪个家里炮仗越响、放得越多,就越闹热!在炮仗声里,一家老少围坐在八仙桌上,吃米酒、吃甜酒、吃鸡肉、吃线粉(红薯粉)……个个说着吉利话,过年咯,过闹热年咯!

因为吃年夜饭的有早有迟,太平崂上的炮仗就陆陆续续响个不停;还有的人先睡觉,半夜再起来张罗饭菜,凌晨时边吃年夜饭边等天亮,因此那炮仗声就响了一整个除夕夜。玩累了的孩子,在炮仗声中进入梦乡,手里还紧抱着新买的衣裳……

其实,“闹热”在隆回话里既有热闹、又有富足的意思,用来形容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那时日子有点清苦,只有过年的时候天天玩得好、吃得好,还有新衣裳,难怪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也难怪那时的年味总是那么浓、那么甜、那么叫人怀念!

日子越来越好,再过几天就是兔年除夕了,这个时候的太平崂上,应该是小炮大炮和花炮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了吧?——我在这里贺喜大家都过个红红火火的闹热年哦!

年关将至

王红 摄

摇嫩竹

□ 蒲光树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小时候,每年正月十四晚上,院子里的小孩就跑进竹林摇嫩竹,一边摇,一边喊,把过年的快乐摇出一波新的高潮。

那片竹林,大约二三十亩。一笼一笼独自成簇,每一簇都有各自的主人;一簇一簇又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家族的大竹林。那年月,山上山下,有点像癞子的头,光秃秃的。这片大竹林,就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春天,几场春雨,竹笋拱破泥土,探出尖尖的头,深褐色,毛茸茸,睁开惺忪的眼睛,吆喝着共赴一场约会。竹林里,嫩竹拔节的声音,轻叩着时光的琴弦。一个夏天,嫩竹都噌噌噌地往上冒,向着高处的阳光。这时,笋壳由下往上次第爆裂,“开花”落地,把节留给了竹枝竹叶;竹枝竹叶生发,织密了头上的那片绿荫,竹林里就多了一份清凉。特别是炎热的夏日,茂密的竹枝竹叶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竹林里那份清凉,很爽,也很诱人。我就独爱这份清凉,钻进竹林,就再也不想出来。秋冬季节,风呼呼呼地吹,竹林随风起伏,摇曳生姿,麻雀紧紧抓住竹枝,荡着秋千。竹叶轻飘飘的,在风中寻找着自己的落点,慢慢悠悠飘下,一层一层摞起来,层层叠叠,松松软软,捂住了地上白皑皑的霜雪,摞出一道灰白色的风景。

这片竹林带给我儿时许多的乐趣。院子里的小孩,有的时候三五成群,在竹林里捉迷藏,追逐打闹疯跑,撵得满竹林鸡飞狗跳;有的时候扛着油菜杆做的长枪,威风凛凛,冲锋陷阵,打埋伏,捉“鬼子”;有的时候又排成长长的迎亲队伍,在竹林里绕来绕去,玩过家家,拜天地,闹洞房;最有趣的是打架,你抓头发,我扯衣服,扭在一起,再摁倒在地,翻过去,滚过来,一身上下粘满枯黄的竹叶,打输了,就在小伙伴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哇哇哇地哭着喊着闹着,回家告状去……

要过年了,人们忙碌起来,房前屋后、里里外外大扫除,打扬尘,淘阴沟,铲千脚泥,大竹林里的鸡屎鸭屎狗屎麻雀屎还有杂草,都被铲进了生产队的地里。整个大院子焕然一新,大竹林也更加干净了,大伙儿更喜欢到竹林里撒欢。过小年,过大年,闹元宵,过年的每一天,这片竹林里总是笑声不断,而最热闹的,是正月十四晚上摇嫩竹。

正月十四,吃了夜饭,月亮升起来,大伙不约而同跑进竹林,一个个抢先抱住嫩竹就使劲摇,一边摇一边呐喊:“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嫩竹高,我也高……”摇了这根摇那根,摇了这簇摇那簇,一簇一簇地摇,摇到后来,就不分嫩竹老竹了,见了竹子就摇。有的竹子长得高大挺拔,一个小孩摇不动,其他小孩赶紧跑来凑热闹,两三个小孩一齐摇,直摇得竹梢荡来荡去,东倒西歪。有时大人也来帮忙,竹林被摇得稀里哗啦,大伙的嘻闹声此起彼伏,吓得麻雀惊慌失措。可怜的麻雀,这片竹林是它们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所,飞出这片竹林,它们就无家可归。摇嫩竹的喧嚣,惊扰了麻雀的梦,麻雀很无奈,只能叽叽喳喳地叫,在竹梢头扑棱棱地飞。

我跑进竹林,抱住一根嫩竹,仰头望去,这嫩竹好高啊,长得好快啊,转眼间,嫩竹的头就挨到天了,月亮就在嫩竹的头上,那么圆,那么亮。我好想像这嫩竹一样快快长大长高啊。长高了,我的头上就有了大把的月光。长大了,我就可以下地干活了,就可以挣很多工分了,就可以多分一些麦子豌豆了,就能吃一顿饱饭了。我想快快长大,不让妈妈一个人劳累,也不让妈妈独自流泪。妈妈太苦了!我用力摇,心里默念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几片竹叶轻轻飘下,我的愿望顺着嫩竹往上升。嫩竹好像明白我的心思,枝枝叶叶轻轻晃动,跟我打着招呼。

夜深了,摇累了,各自回家睡觉了。喧嚣已经休止,麻雀不再惊慌地扑棱棱乱飞,竹林渐渐静了下来,整个村子也静了下来。地上那一层灰白色的竹叶,融入了朦胧的夜色中。没出窝的嫩笋,在土里做着嫩竹的梦,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正月十四夜。

嫩竹年年发,我们年年摇,摇走了儿时的光阴,摇走了童年的欢笑。

岁月无声无息,静悄悄地流逝,那片大竹林也渐行渐远,然而,正月十四夜摇嫩竹的快乐却一直留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每到过年,就发芽,长成嫩竹梢头那一抹憩满月光的乡愁。

卖麻记

□ 郭 辉

 

灵魂,对麻充满眷恋、崇拜和感恩。

母亲年年种红麻。麻,能换来一家的油盐酱醋、衣服鞋袜,儿女学习的纸张笔墨,寄托一家人美好的愿景。种麻,是最麻烦、最辛苦的农事。春天播种麻籽时,也给儿女播下希望,许下诺言,说将来卖了麻绒,给姐姐买的确良布做衣服,给哥哥买一双胶鞋,给我和弟弟买一条背心。

人心齐,聚合力,施肥、除草、灭虫,悉心呵护。红麻喜欢强光,春天长出的苗儿,纤纤瘦瘦,待到炎炎夏日之时,两个月就狂窜两三米高,杆粗骨滑,皮厚纤维韧。此时,割麻,削皮,尖刺剜得手掌、皮肤伤痕累累,红红肿肿;浸沤,清洗,麻垢弄得浑身臭烘烘,每个环节都很辛苦,但甜蜜。

麻,给我最深刻的快乐记忆,是十岁那年,陪母亲卖麻绒,见证了这一辛苦而又充满喜悦的时刻。

那天是圩日,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母亲凌晨四点就煮熟饭,兄弟姐妹一人一碗,白雪雪,一溜儿摆在饭台上,一碟萝卜干炒鸡蛋,散发浓郁的香味。我们食完饭,天还未亮,公鸡一阵阵打鸣,村庄的房屋、树木、竹林,朦朦胧胧,影影绰绰。我们挑着捆绑成粽子一样结实的麻绒,借着微弱的天光,踏着熟悉的村路,缓缓走出村庄,惊动了灵敏的狗,引发一阵狂吠。姐姐怒骂:“狗东西,不长眼。”狗们听到是熟人,便乖乖收敛了吠声。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汗流浃背赶到圩镇时,天刚蒙蒙亮,排队卖麻绒的已有五六十户人家,长长的队伍,从圩中排到圩尾,后面陆续赶来的,一家接一家。姐姐哥哥放下麻绒,没有歇息,又匆匆赶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与弟弟陪母亲卖麻绒。青砖铺垫的街面,干干净净,堆着一捆捆麻绒,有用板车推来的,有用单车载来的,有用牛车运来的,最多的与我们一样用肩膀挑来。

太阳渐渐升起,一缕金色的朝霞洒在简朴的街道上,一堆堆麻绒,映照得一片雪白明亮,如一朵朵白云。收购站铁门紧闭,还不到开门时间,麻农有的走到一边抽烟,有的咀嚼番薯、南瓜饼、粟米,有的用水壶饮水。乡下人见面熟,没生分,谈着农事,唠叨着家事,消遣时间。

人们的话题扯到收购站一个验麻员“麻一棍”。“麻一棍”不姓麻,名也不叫一棍,是麻农私下称呼的诨号。麻一棍验麻经验丰富,一看二摸三闻,就断定麻绒优劣,定出等级。等级与人民币挂勾。麻农说到他,又敬又畏,现出一脸讨好的神色、语气。有人赞他铁面无私,童叟无欺;有人佩服他一手功夫真不简单;有人希望不要验得太严,种麻不容易,放宽一点,多收点钱。母亲说,做人做事讲良心,有底线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收购站终于开门了,被麻农称为“麻一棍”的验麻员,准时走出门口,头戴一顶草帽,右手提着一只锡皮桶,桶里装着两个玻璃瓶,一个装着红墨水,一个装着蓝墨水,每个瓶子插着一条木棍。麻绒分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又分一等二等三等,二级也分三等,以此类推,三级是最差的,不再分等。一级用红棍打色,二级用蓝棍打色,三级不打色。如一级一等,头部划一条红线,尾部划一条红线,以此类推。等级之间,每斤差几分钱。麻农经验丰富,削皮、浸泡、清洗、捶打、晾晒,每个程序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大部分达到一级,但达到一级一等,尤难。

麻一棍脸色平和,验得细致,弯腰摸摸、抓抓、闻闻,说出优点,又说出不足之处,给出等级,没有异议,才抽出棍子,打上等级的标志。那天有个自信的汉子,麻绒柔软雪白,在满街的麻绒中,鹤立鸡群。麻一棍验过后,定一级二等,他不服,认为达到一级一等。汉子不争执、不吵闹,将麻捆挪到一边,不肯过秤,不相信会有麻绒质量超过他的。

阳光越来越强烈,人们额上渗出了汗水。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轮到我家。母亲将一捆捆麻绒解开,整齐铺在地上,眼里现出紧张,额上冒着汗珠,心吊到嗓子眼,微喘着气,静静看着。麻一棍验完,满意地高声说:“一级一等,今天第一单。”周围的麻农,发出一阵啧啧的羡慕之声,投来赞许的目光。阳光下,母亲的脸笑得像朵花,羞涩地接受着人们恭喜的目光,下意识将弟弟拉到跟前,怜爱地抚摸他的头发。

倔强、偏执,认为必无好麻绒碾压自家麻绒的汉子,静静倚着墙壁打瞌睡。听到“一级一等”的声音,浑身打了一个激灵,睁开眼睛,跳了起来,快步走过来,摸摸、抓抓、闻闻我家的麻绒,对母亲赞许地说:“真的略胜一筹。”转头佩服地盯着麻一棍:“眼光够尖,服了!”说完,托起麻绒,走进站内过秤。

至今历历在目,当年母亲领了麻绒款,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弟弟,白云一般飘向香味阵阵的食街,豪气地买了一只簸箕炊,围坐在摊档前,食得满嘴是油。

 

等一场大雪,回家过年

□ 黄官品

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孩子们的奢望中

从家家户户大红的对联中飘逸出来

将除夕的年夜饭

将过去的人和事深埋起来

 

穿新衣的娃娃,被包装在嘻嘻哈哈里

从雪地伸出小手张开小嘴

蹦蹦跳跳撞在一起的红与白中

渲染闪烁一朵朵欣喜激动的桃花儿

 

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炸开锅底的大雪年

游龙从清澈见底的眸子窜出来

暗自较上劲的寒与热

天地间,一件雪棉袄裹紧山河

 

乡亲们虚无地怀揣这种喜悦

背起意想中的瑞雪丰年

用满是老茧的手掌,养活一粒粒泥土

大雪纷飞,缝补着怕冻挨饿的又一年

绿色家园(国画)

  阳志华 作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