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宏“兔”大展。
1月16日,斗门区五届三次党代会召开。斗门区委书记苏虎作《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大斗门”建设》工作报告。
报告细数、总结了过去一年创新求变的发展足迹。2022年,斗门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亿元,同比增长3%。
报告明确: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斗门区集聚发展优势、加速蓄势腾飞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斗门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深化落实市“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加快构建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6%以上,实际工作中要争取更好结果,经济增长按7%把握、确保实现6.5%。斗门区要高质量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几项工作: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发展实体经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交通提升引领城市跨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维护安全稳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斗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
“召开这次党代会,就是要站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斗门现代化建设,切实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苏虎在党代会报告中表示,今年要坚定不移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推动“数字湾区”“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举全区之力做好产业协同、软硬联通、民生融合、要素支撑等工作,助力全市做大做强大湾区澳珠极点。
在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外,报告要求强化交通互联互通,聚焦合作区联通周边通道建设,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抢抓“澳车北上”“港车北上”重大机遇,向东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交通大通道,实现与合作区、珠江口东岸地区、珠海东部城区快速连通,向西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珠峰大道西延线等高快速路,打通合作区与粤西地区快速通道,打造高能级区域战略支点,助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强区
多年来,斗门区坚持工业立区,初步构建起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斗门生态农业园四大园区,“产业第一”的大旗在斗门大地飘扬。
报告明确: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强区。
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落实省“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环境”和市“六大攻坚行动”部署。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优化区领导挂点联系服务机制,加强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新投产项目迅速提升产能,促进扩产项目加快达产,为工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夯实产业发展载体,超前储备一批可直接用于企业建设的工业熟地,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加快二围南3400亩、二围东1700亩土地平整,加快用地报批,保障用地需求。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推动工业上楼,加大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强化以亩均论英雄,提升园区投入产出比,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和价值效益,3年内低效用地整治提升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
加快5.0产业新空间建设,推动富山工业城已开工建设的277万平方米产业新空间尽快交付使用,完善市政道路、水质净化厂及污水管网等配套,启动龙山片区、虎山片区及二围北剩余地块产业新空间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500万平方米以上。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富山工业城蓝领宿舍建设,加快建设二围东154万平方米、2.6万套宿舍蓝领社区,形成完善便利的生活、商业配套设施和生产性服务配套体系,打造现代化园区生态。
大力实施“项目落地攻坚年”行动,坚持“项目为王、动工为王、投产为王、达产为王”,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亲自招、带头招,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生动局面。紧扣“3+1”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发挥5.0产业新空间“强磁场”作用,狠抓签约项目转化效率,加快导入一批优质项目,确保出租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80%,将空间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交通提升引领城市跨越,是斗门区今年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举措。
报告明确:打造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之城,全面对接市三大战略通道,加快推动珠峰大道快速化提升、香海北路白蕉大桥段、香海大桥西延线、双湖路改扩建及北延线、机场北快线南段工程开工建设,尽快启动珠肇高铁共线建设莲鹤大道,推动上横大桥建成通车,强化斗门对外交通辐射、市域组团高效衔接。积极推进珠肇高铁、广珠澳高铁、珠斗城际等轨道项目实施,力促高铁、城轨、地铁在鹤洲枢纽汇聚。以莲洲通用机场为依托,打造24平方公里通用机场航空产业园,加快建设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推动斗门港升级扩容,加快推进客运码头口岸升级改造。
高起点规划5平方公里东湖片区,加快启动区建设,打造集金融、产业、生活为一体的斗门新中心。高标准推进“一河两岸多组团”建设,投资5.3亿元推动湖心新城片区14个项目建设,完善白藤片区内部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动尖峰南片区市政道路、西堤路北延段、东堤路新建工程动工,努力实现东、西堤沿河道路全线贯通,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
争创“丰收节经济”示范区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是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斗门区一直在路上。
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审慎推动试点村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和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力争年内培育3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进一步扩大“村村有物业”试点范围,重点扶持集体年收入低于200万元的行政村,提升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
继续做好“一条鱼”文章,实施千亿元“国鲈”计划,加快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尽快建成项目二期第一批8万平方米厂房,引进更多预制菜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预制菜生产示范工厂,提升预制菜设备制造水平,打造广东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做实做活“丰收节经济”和“年鱼经济”,推动中国年鱼博览会永久落户珠海,建好用好中国年鱼交易中心,打造中国年鱼之都,争创全国“丰收节经济”先行示范区。
加快“2+1”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重点打造农旅融合为主的莲溪片区和文旅融合为主的斗门镇片区,高标准擘画“水松之滨,渔珠唱晚”的白蕉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形成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擦亮珠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
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福祉无终点。2023年,斗门区将如何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报告提出,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抓好援企稳岗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推动商品房去库存,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3000套。扎实做好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保障,加快建设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水平。全力支持遵医五院创建“三甲”,加快遵医五院三期、斗门区侨立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斗门区妇幼保健院、井岸镇卫生院等项目建设,打造珠海西部医疗高地。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和文明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力度,与“民生微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工作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精品项目。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加强城乡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扎实推进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举办龙舟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打造具有斗门特色的人文城区。
年度总结
接续奋斗创造不平凡成效
报告认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斗门区经济社会发展虎虎生威的一年。
这一年,斗门区接续奋斗,创造了不平凡的成效。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实施“产业第一”,产业体系加快构建,5.0产业新空间加快建设,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加速破局起势。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主导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加快建设。
这一年,斗门区借助“丰收节”经济、“年鱼”经济、预制菜产业园入选升级园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全国示范样板加快打造。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群众放心的医疗,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不断惠民生解民忧增进民生福祉。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因时因势做好疫情精准防控。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抓党建促提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巩固,织密建强“直达末梢”全覆盖战斗堡垒。
数据点评
工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看几组数据,观去年发展:
数据:2022年,斗门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亿元,同比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7亿元,增长5.9%。
点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21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约42%,全区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工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数据:2022年,斗门区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14亿元,增长58.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9.5%,比2021年提升14个百分点。
点评:工业投资从2020年的60亿元相继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为工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2022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预计分别实现产值417亿元、197亿元、146亿元,占全区比重分别达43.8%、20.7%、15.3%,PCB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近七成。
点评:紧紧围绕“3+1”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数据:2022年,斗门区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4个,投资总额593亿元,亿元以上项目签约数和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点评:斗门区招商委组建“2+3”特色招商梯队,在5个城市驻点招商开拓“前沿阵地”,强化集团化招商能力取得成效。
数据:全市5.0产业新空间集中开工(签约)仪式暨富山工业城奠基仪式在斗门举行,供地面积1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80栋单体、277万平方米标准及定制厂房,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去年建成162万平方米全市连片规模最大、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5.0产业新空间。
点评: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建设,以“5天一层楼,38天一栋厂房,3个月整区封顶”的效率,不断创造“产业第一”珠海奇迹。
数据:斗门区落实财政资金2000万元,扶持11条年收入低于100万元的行政村项目,建成夏村“格创·龙蟠坊”示范项目。
点评:斗门区“村村有物业”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不断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数据:全区推动3736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农业总产值增速预计达10.9%,首次达到双位数增长。
点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良田”回归“粮田”,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数据:2022年,全区保持70%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844个,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625人,新增保障性住房4399套,新增学位9070个,学位完成率达114.8%。
点评: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惠民生解民忧增进民生福祉。
数据:去年全区全覆盖创建“红色驿站”139个,成立3个产业链党委,打造3个非公党建示范点。
点评: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织密建强全覆盖战斗堡垒。
人勤春早,宏“兔”大展。
1月16日,斗门区五届三次党代会召开。斗门区委书记苏虎作《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大斗门”建设》工作报告。
报告细数、总结了过去一年创新求变的发展足迹。2022年,斗门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亿元,同比增长3%。
报告明确: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斗门区集聚发展优势、加速蓄势腾飞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斗门区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深化落实市“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加快构建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现代化发展格局。
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6%以上,实际工作中要争取更好结果,经济增长按7%把握、确保实现6.5%。斗门区要高质量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几项工作: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发展实体经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交通提升引领城市跨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维护安全稳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斗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
“召开这次党代会,就是要站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斗门现代化建设,切实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苏虎在党代会报告中表示,今年要坚定不移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推动“数字湾区”“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举全区之力做好产业协同、软硬联通、民生融合、要素支撑等工作,助力全市做大做强大湾区澳珠极点。
在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外,报告要求强化交通互联互通,聚焦合作区联通周边通道建设,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抢抓“澳车北上”“港车北上”重大机遇,向东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交通大通道,实现与合作区、珠江口东岸地区、珠海东部城区快速连通,向西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珠峰大道西延线等高快速路,打通合作区与粤西地区快速通道,打造高能级区域战略支点,助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强区
多年来,斗门区坚持工业立区,初步构建起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斗门生态农业园四大园区,“产业第一”的大旗在斗门大地飘扬。
报告明确: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强区。
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落实省“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环境”和市“六大攻坚行动”部署。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优化区领导挂点联系服务机制,加强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新投产项目迅速提升产能,促进扩产项目加快达产,为工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夯实产业发展载体,超前储备一批可直接用于企业建设的工业熟地,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加快二围南3400亩、二围东1700亩土地平整,加快用地报批,保障用地需求。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推动工业上楼,加大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强化以亩均论英雄,提升园区投入产出比,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和价值效益,3年内低效用地整治提升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
加快5.0产业新空间建设,推动富山工业城已开工建设的277万平方米产业新空间尽快交付使用,完善市政道路、水质净化厂及污水管网等配套,启动龙山片区、虎山片区及二围北剩余地块产业新空间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500万平方米以上。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富山工业城蓝领宿舍建设,加快建设二围东154万平方米、2.6万套宿舍蓝领社区,形成完善便利的生活、商业配套设施和生产性服务配套体系,打造现代化园区生态。
大力实施“项目落地攻坚年”行动,坚持“项目为王、动工为王、投产为王、达产为王”,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亲自招、带头招,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生动局面。紧扣“3+1”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发挥5.0产业新空间“强磁场”作用,狠抓签约项目转化效率,加快导入一批优质项目,确保出租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80%,将空间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交通提升引领城市跨越,是斗门区今年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举措。
报告明确:打造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之城,全面对接市三大战略通道,加快推动珠峰大道快速化提升、香海北路白蕉大桥段、香海大桥西延线、双湖路改扩建及北延线、机场北快线南段工程开工建设,尽快启动珠肇高铁共线建设莲鹤大道,推动上横大桥建成通车,强化斗门对外交通辐射、市域组团高效衔接。积极推进珠肇高铁、广珠澳高铁、珠斗城际等轨道项目实施,力促高铁、城轨、地铁在鹤洲枢纽汇聚。以莲洲通用机场为依托,打造24平方公里通用机场航空产业园,加快建设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推动斗门港升级扩容,加快推进客运码头口岸升级改造。
高起点规划5平方公里东湖片区,加快启动区建设,打造集金融、产业、生活为一体的斗门新中心。高标准推进“一河两岸多组团”建设,投资5.3亿元推动湖心新城片区14个项目建设,完善白藤片区内部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动尖峰南片区市政道路、西堤路北延段、东堤路新建工程动工,努力实现东、西堤沿河道路全线贯通,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
争创“丰收节经济”示范区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是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斗门区一直在路上。
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审慎推动试点村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和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力争年内培育3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进一步扩大“村村有物业”试点范围,重点扶持集体年收入低于200万元的行政村,提升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
继续做好“一条鱼”文章,实施千亿元“国鲈”计划,加快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尽快建成项目二期第一批8万平方米厂房,引进更多预制菜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预制菜生产示范工厂,提升预制菜设备制造水平,打造广东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做实做活“丰收节经济”和“年鱼经济”,推动中国年鱼博览会永久落户珠海,建好用好中国年鱼交易中心,打造中国年鱼之都,争创全国“丰收节经济”先行示范区。
加快“2+1”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重点打造农旅融合为主的莲溪片区和文旅融合为主的斗门镇片区,高标准擘画“水松之滨,渔珠唱晚”的白蕉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形成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擦亮珠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
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福祉无终点。2023年,斗门区将如何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报告提出,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抓好援企稳岗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推动商品房去库存,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3000套。扎实做好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保障,加快建设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水平。全力支持遵医五院创建“三甲”,加快遵医五院三期、斗门区侨立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斗门区妇幼保健院、井岸镇卫生院等项目建设,打造珠海西部医疗高地。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和文明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力度,与“民生微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工作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精品项目。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加强城乡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扎实推进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举办龙舟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打造具有斗门特色的人文城区。
年度总结
接续奋斗创造不平凡成效
报告认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斗门区经济社会发展虎虎生威的一年。
这一年,斗门区接续奋斗,创造了不平凡的成效。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实施“产业第一”,产业体系加快构建,5.0产业新空间加快建设,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加速破局起势。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主导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加快建设。
这一年,斗门区借助“丰收节”经济、“年鱼”经济、预制菜产业园入选升级园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全国示范样板加快打造。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群众放心的医疗,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不断惠民生解民忧增进民生福祉。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因时因势做好疫情精准防控。
这一年,斗门区坚持抓党建促提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巩固,织密建强“直达末梢”全覆盖战斗堡垒。
数据点评
工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看几组数据,观去年发展:
数据:2022年,斗门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亿元,同比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7亿元,增长5.9%。
点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21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约42%,全区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工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数据:2022年,斗门区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14亿元,增长58.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9.5%,比2021年提升14个百分点。
点评:工业投资从2020年的60亿元相继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为工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2022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预计分别实现产值417亿元、197亿元、146亿元,占全区比重分别达43.8%、20.7%、15.3%,PCB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近七成。
点评:紧紧围绕“3+1”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数据:2022年,斗门区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4个,投资总额593亿元,亿元以上项目签约数和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点评:斗门区招商委组建“2+3”特色招商梯队,在5个城市驻点招商开拓“前沿阵地”,强化集团化招商能力取得成效。
数据:全市5.0产业新空间集中开工(签约)仪式暨富山工业城奠基仪式在斗门举行,供地面积1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80栋单体、277万平方米标准及定制厂房,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去年建成162万平方米全市连片规模最大、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5.0产业新空间。
点评: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建设,以“5天一层楼,38天一栋厂房,3个月整区封顶”的效率,不断创造“产业第一”珠海奇迹。
数据:斗门区落实财政资金2000万元,扶持11条年收入低于100万元的行政村项目,建成夏村“格创·龙蟠坊”示范项目。
点评:斗门区“村村有物业”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不断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数据:全区推动3736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农业总产值增速预计达10.9%,首次达到双位数增长。
点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良田”回归“粮田”,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数据:2022年,全区保持70%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844个,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625人,新增保障性住房4399套,新增学位9070个,学位完成率达114.8%。
点评: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惠民生解民忧增进民生福祉。
数据:去年全区全覆盖创建“红色驿站”139个,成立3个产业链党委,打造3个非公党建示范点。
点评: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织密建强全覆盖战斗堡垒。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