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正式开幕。在位于4号馆的国家航天局展厅,记者抢先通过VR和AR等“黑科技”近距离“触碰”月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圆一个航天梦。
在该展厅的“触碰月球”展区,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戴上VR眼镜,在虚拟世界中化身种植研究员,通过操纵游戏手柄,在培养皿中先后加入月壤、种子、水和营养液,一棵“亲手”培育的植物很快长出新芽。“这是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成功培育出的植物——拟南芥。”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场景主要展示未来月球基地矿业、种植业方面的发展。除了种植研究员之外,体验者还可以选择成为月壤提取员,进入月球科研站完成“开采”月壤的任务,在体验过程中了解月球,感受未来科技的力量。

在VR体验的另一个场景——月球着陆区,逼真的场景令记者赞叹不已。记者先是俯瞰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着陆点,而后跟随嫦娥三号降落在月球上。随着体验的深入,记者还“站”在嫦娥三号着陆器上观测月球,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近处是“玉兔号”月球车。抬眼第一次从月球的视角遥望地球,环顾四周目之所及皆是浩瀚星辰,宇宙的浪漫尽收眼底。工作人员介绍称,该系统利用月球实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生成着陆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地形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进而生成着陆区的三维虚拟实景。“体验者可以获得着陆过程不同阶段的视觉感受,在月球表面漫游。”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大、更远。在“触摸月球”展区的另一边,一个沙盘展示了2060年月球科研基地的布局。记者通过操作触摸屏,跟随360°全景进入与沙盘中一一对应的太空发射场、宇航员训练中心、月球育种基地等功能区的内部,仿佛穿越到了40年后,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科研、训练和生活起居,令人越发期待未来航天科技的进步。
此外,国家航天局展厅还展出了由嫦娥五号从月球采集回的月壤。记者在现场看到,月壤被放置在一个透明玻璃球中,底下还有一个台阶状的基座。这一月壤展品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明月照我还”。“这一展品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浪漫的结合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基座的三级台阶寓意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展品宽度17厘米,象征着探月工程从2004年立项到2020年嫦娥五号取回第一份月壤历时17年;高度22.89厘米,象征着嫦娥五号从发射到返回,历时22.89天。
该展厅还首次展出了今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与联合国邮政局合作发布的火星主题邮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1年,世界上共有三次任务成功着陆火星或环绕这颗红色星球飞行。这套邮票正是通过展示中国、美国和阿联酋提供的珍贵火星探测资料,纪念人类在火星探索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其中两张由中国提供的图像,分别展示了祝融号火星车和天问一号预选着陆区的地貌。

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正式开幕。在位于4号馆的国家航天局展厅,记者抢先通过VR和AR等“黑科技”近距离“触碰”月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圆一个航天梦。
在该展厅的“触碰月球”展区,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戴上VR眼镜,在虚拟世界中化身种植研究员,通过操纵游戏手柄,在培养皿中先后加入月壤、种子、水和营养液,一棵“亲手”培育的植物很快长出新芽。“这是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成功培育出的植物——拟南芥。”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场景主要展示未来月球基地矿业、种植业方面的发展。除了种植研究员之外,体验者还可以选择成为月壤提取员,进入月球科研站完成“开采”月壤的任务,在体验过程中了解月球,感受未来科技的力量。

在VR体验的另一个场景——月球着陆区,逼真的场景令记者赞叹不已。记者先是俯瞰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着陆点,而后跟随嫦娥三号降落在月球上。随着体验的深入,记者还“站”在嫦娥三号着陆器上观测月球,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近处是“玉兔号”月球车。抬眼第一次从月球的视角遥望地球,环顾四周目之所及皆是浩瀚星辰,宇宙的浪漫尽收眼底。工作人员介绍称,该系统利用月球实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生成着陆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地形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进而生成着陆区的三维虚拟实景。“体验者可以获得着陆过程不同阶段的视觉感受,在月球表面漫游。”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大、更远。在“触摸月球”展区的另一边,一个沙盘展示了2060年月球科研基地的布局。记者通过操作触摸屏,跟随360°全景进入与沙盘中一一对应的太空发射场、宇航员训练中心、月球育种基地等功能区的内部,仿佛穿越到了40年后,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科研、训练和生活起居,令人越发期待未来航天科技的进步。
此外,国家航天局展厅还展出了由嫦娥五号从月球采集回的月壤。记者在现场看到,月壤被放置在一个透明玻璃球中,底下还有一个台阶状的基座。这一月壤展品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明月照我还”。“这一展品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浪漫的结合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基座的三级台阶寓意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展品宽度17厘米,象征着探月工程从2004年立项到2020年嫦娥五号取回第一份月壤历时17年;高度22.89厘米,象征着嫦娥五号从发射到返回,历时22.89天。
该展厅还首次展出了今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与联合国邮政局合作发布的火星主题邮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1年,世界上共有三次任务成功着陆火星或环绕这颗红色星球飞行。这套邮票正是通过展示中国、美国和阿联酋提供的珍贵火星探测资料,纪念人类在火星探索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其中两张由中国提供的图像,分别展示了祝融号火星车和天问一号预选着陆区的地貌。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