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1月4日晚,“不负时代 勇毅前行——庆祝2022年记者节晚会”举行,一场属于全体珠海新闻人的盛会燃情上演。
“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今天勇敢向未来报道。”动感活泼的开场旋律在珠海传媒集团1200平米演播大厅响起,平时奔波在新闻现场与写作案板间的一线新闻工作者,换上青春亮眼的服装登台亮相。这一曲《我们都是追梦人》以激扬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唱出每一位新闻人藏于心中、行于脚下的执着与理想。
这一夜,别开生面,声声肺腑。全部节目均由来自新闻一线的记者、编辑、主持人自编、自排、自演。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展现了珠海新闻事业蓬勃向上、热火朝天的干劲,道出了每位风雨兼程、笔耕不辍的珠海新闻人的心声。
这一夜,星光熠熠,字字动情。由珠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出的第四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轮流登台亮相。分享着记录的力量、见证的感动、坚守的责任以及铭记的初心,讲述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在新闻岗位上奋斗的每一天,使命在前方,热情永远在路上!
珠海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付冰:“记录”永远是一个动词
人物简介:付冰,长期工作在新闻宣传第一线,用光影、用文字记录和抒写巨变的时代和时代变迁中的人。作品曾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东新闻奖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珠海情侣路让当时20多岁的付冰爱上了这座城。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付冰创作了纪录片《40城 40年》珠海篇《情侣路》,把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情侣路的时空变迁中。该纪录片创作完成后在全国40多个城市同时播出,并获得了当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付冰感慨道:“我创作的纪录片有幸成为珠海这座城市、这个时代影像记忆的一部分,我感到很骄傲。”
“记录与时间相关,记录是记忆的延伸,它可以对抗时间的流逝。”这些年,付冰一直在拍摄纪录片。对于付冰而言,“记录”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动词。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首席记者邓婉莹:有新闻的地方,就是我们记者的战场
人物简介:邓婉莹,参加工作15年,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曾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开始我真的来不及多想。在这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走到新闻现场的最前线,既是本能,也是责任。”作为一名医疗线的跑线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邓婉莹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报道的最前线。
邓婉莹看到,在每一场疫情阻击战当中,珠海从决策指挥、应急处置,到医疗救治和社会管理,遵循着科学规律推进完成了各项工作。“不仅如此,珠海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这座城市特有的速度、温度、力度深深感动着我,也鼓舞着我。”邓婉莹说。
在与医务工作者并肩向前的日子里,邓婉莹相信:“有新闻的地方,就是我们记者的战场。”
南方日报珠海新闻部副主任吴志远:把更多“信心”传递到一线
人物简介:吴志远,长期扎根珠海经济特区,以南方日报、南方+为平台,站在全省、全国视野下观察珠海实践,撰写了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和传播度的优质稿件。
“信心”是这些年吴志远在新闻一线捕获感知的关键词。早前,吴志远曾采访了一家名为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企业,这家企业当时的目标让常人不敢相信——“年产值超百亿元”。
一年后,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产业第一”的发展方向为各行各业注入了信心。前段时间,高景太阳能生产线上的变化让吴志远倍感惊讶,这家企业已经成长为光伏领域的超级独角兽,2022年产值预计将超过200亿元。
“信心比黄金重要。”新闻人的初心怀揣心中,吴志远希望把更多的信心传递至市场、传递到一线,“在媒体转型融合的下半场,我们会用更多的故事,更好的内容去记录这座城市的使命和荣光。”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主编、《民生新观察》栏目负责人魏磊:只要有新闻发生,现场就有我们
人物简介:魏磊,曾参与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直播、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等主题采访活动。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广东广播影视奖一等奖。
今年是魏磊参加新闻工作的第12年,从民生新闻记者到民生栏目主持人,魏磊的工作始终离不开“民生”二字。
魏磊表示,“每年都有几个台风吹袭或影响珠海,我们可能记不住每一个台风的名字。但是作为一名新闻人,每当台风预警响起,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每当重大新闻出现,我们的团队永远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手握花束与奖杯,魏磊最先感谢的是同自己日夜奋战的团队。他说,“这是对我们团队、我们新闻工作者群体的肯定。我们知道,自己的战场就在新闻一线。只要有新闻发生,现场就有我们。”
羊城晚报驻珠海记者站站长吴国颂:做肩上有道义、胸中有情怀的记者
人物简介:吴国颂,参与了珠海近10年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作品获近20项各类新闻奖,2018年获羊城晚报年度深度报道奖,2021年被授予“珠海最美新闻工作者”称号。
从2011年进入羊城晚报算起,吴国颂已在新闻行业奋战了11年。回首过往,吴国颂感触最深的词汇便是“责任”。
作为珠海驻站记者,吴国颂认为观察城市变迁、助力城市发展是自身责任所在,珠海城市文明建设是他的关注重点。过去,吴国颂走访社区,对话商贩,开展暗访,数篇监督报道接连刊发。看到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吴国颂感受到新闻人的价值。
这几年,吴国颂见证了珠海城市文明的巨大进步,感受到了市民精神面貌的巨大提升。站在聚光灯下,吴国颂表示,“这份荣誉将时刻鞭策我做有责任的记者,写有温度的稿件,永远热爱这个职业、热爱这座城市。”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编辑中心副主任李灏菀:在记录时代中不负时代
人物简介:李灏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3年,采写报道多次获全国、省、市各类新闻奖。近年来一直深耕横琴,参与《横琴潮》创刊工作,记录并见证了横琴的变迁与腾飞。
“一路走来,我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看到很多的人生,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从珠海、澳门,再到横琴,李灏菀15年的工作轨迹匆忙而充实。她曾采访的一位来珠海创业的年轻人,7年后,这位年轻人在横琴的全新实验室里告诉她,当年设下的目标——专攻的纳米银线材料已实现稳定量产,未来要让珠澳制造的自主产权核心材料更广泛应用于“中国制造”。今年初李灏菀惊奇地发现,5年前在澳门曾采访过的一位社工,如今在横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她告诉李灏菀,感谢时代让她有了逐梦未来的更多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珠澳年轻人在横琴这片梦想之地汇聚,很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那些青春奋斗过的足迹,李灏菀一路倾听、记录、见证,并最终将这些故事汇成《横琴潮》,记录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李灏菀说:“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故事,我们会一直把故事讲下去,在记录时代中不负时代。”
珠海传媒集团广播节目中心频率总监唐春华:理想依旧,信念不变
人物简介:唐春华,播音名为唐华,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40多项,包括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发表专业论文8篇。
唐春华所处的广播节目中心一直都是精品创作的“生力军”。最令唐春华印象深刻的作品便是《背篓医生》,这一纪实广播剧展现了以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管延萍为代表的广大扶贫干部动人事迹,向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倾情付出致敬。唐春华在创作中切身感受到,珠海各界的优秀人物“裤脚沾满泥泞,内心充满温暖,不断向前奔跑”。
“每一次的创作,都给我留下深深的触动。”唐春华相信,“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行动比空谈更有力量!我们要记录时代,融入时代,扛起责任,与时代同频共振。”
珠海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赵思华:转战新媒体,感受蜕变带来的快乐
人物简介:赵思华,从事新闻工作13年,曾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负责运营的珠海特区报微信公众号位居2020年度全国地市级党报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第一名,转战新媒体岗位后,曾担任8年纸媒采访记者的赵思华深刻感受到“转变”一词背后的分量。
在适应转变的那段时间,赵思华发现了自己尚需提升的各个“技能点”:要变得更懂技术,让自己的作品更潮、更酷;要改变自己的理念,在守住媒体权威性的同时,用更直达人心的方式来传播新闻。
克服了阵痛后,赵思华在一个个点击量“10万+”的新媒体产品诞生的惊喜中,收获了蜕变的快乐。赵思华对自己的成长之路充满感恩:“有了痛,才会变。感谢这些阵痛,让媒体永远年轻。”
珠海传媒集团纸媒出版中心副主任龙丽娟:深夜耕耘,心向阳光
人物简介:龙丽娟,从事新闻事业20年,作品曾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曾获珠海特区报社成立30周年卓越奖。
“我是在深夜里工作的人,但我的心中藏着阳光。”这是龙丽娟从业20年内心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纸媒夜班编辑,龙丽娟深感新闻后方“把关人”的责任重大。
龙丽娟记得,2019年7月4日那天的深夜,她逐字逐句仔细斟酌、用心打磨,修改一篇稿件十余次。待全部流程结束,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已经微微泛白。看到操刀的报道被各家媒体纷纷转载并获得新闻奖项,龙丽娟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让这篇报道锦上添花。”
见证着珠海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龙丽娟一直坚守着初心与梦想,她表示,“我将继续坚守在一线,为改革创新者点赞,为奋进拼搏者加油,为珠海坚持‘产业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媒体力量。”
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记者站记者袁方:用自己的“珠海速度”记录城市变迁
人物简介:袁方,曾参与报道广州亚运、伦敦奥运、汶川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2016年起跟进珠海区域新闻,作品多次获广东新闻奖、广东省广播影视奖。
曾跑过不少其他城市的袁方到珠海后,对“珠海速度”印象深刻。
近期在进行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采访时,袁方看到了无数珠海人为珠海全面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珠海速度”出现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包括富山工业城5.0新空间从动工奠基仪式到第一座楼完工仅用90天;“珠海速度”还出现在珠海最近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中,企业家们会上的积极表态便是这座城市发展活力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名在珠海工作的记者,袁方表示,他将继续坚持“脚下有土,心中有光,身怀信念,肩负担当”。“我会继续行走在珠海这片热火朝天的土地上,发挥属于我的‘珠海速度’,通过纸笔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讲好珠海故事。”
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1月4日晚,“不负时代 勇毅前行——庆祝2022年记者节晚会”举行,一场属于全体珠海新闻人的盛会燃情上演。
“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今天勇敢向未来报道。”动感活泼的开场旋律在珠海传媒集团1200平米演播大厅响起,平时奔波在新闻现场与写作案板间的一线新闻工作者,换上青春亮眼的服装登台亮相。这一曲《我们都是追梦人》以激扬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唱出每一位新闻人藏于心中、行于脚下的执着与理想。
这一夜,别开生面,声声肺腑。全部节目均由来自新闻一线的记者、编辑、主持人自编、自排、自演。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展现了珠海新闻事业蓬勃向上、热火朝天的干劲,道出了每位风雨兼程、笔耕不辍的珠海新闻人的心声。
这一夜,星光熠熠,字字动情。由珠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出的第四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轮流登台亮相。分享着记录的力量、见证的感动、坚守的责任以及铭记的初心,讲述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在新闻岗位上奋斗的每一天,使命在前方,热情永远在路上!
珠海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付冰:“记录”永远是一个动词
人物简介:付冰,长期工作在新闻宣传第一线,用光影、用文字记录和抒写巨变的时代和时代变迁中的人。作品曾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东新闻奖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珠海情侣路让当时20多岁的付冰爱上了这座城。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付冰创作了纪录片《40城 40年》珠海篇《情侣路》,把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情侣路的时空变迁中。该纪录片创作完成后在全国40多个城市同时播出,并获得了当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付冰感慨道:“我创作的纪录片有幸成为珠海这座城市、这个时代影像记忆的一部分,我感到很骄傲。”
“记录与时间相关,记录是记忆的延伸,它可以对抗时间的流逝。”这些年,付冰一直在拍摄纪录片。对于付冰而言,“记录”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动词。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首席记者邓婉莹:有新闻的地方,就是我们记者的战场
人物简介:邓婉莹,参加工作15年,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曾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开始我真的来不及多想。在这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走到新闻现场的最前线,既是本能,也是责任。”作为一名医疗线的跑线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邓婉莹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报道的最前线。
邓婉莹看到,在每一场疫情阻击战当中,珠海从决策指挥、应急处置,到医疗救治和社会管理,遵循着科学规律推进完成了各项工作。“不仅如此,珠海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这座城市特有的速度、温度、力度深深感动着我,也鼓舞着我。”邓婉莹说。
在与医务工作者并肩向前的日子里,邓婉莹相信:“有新闻的地方,就是我们记者的战场。”
南方日报珠海新闻部副主任吴志远:把更多“信心”传递到一线
人物简介:吴志远,长期扎根珠海经济特区,以南方日报、南方+为平台,站在全省、全国视野下观察珠海实践,撰写了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和传播度的优质稿件。
“信心”是这些年吴志远在新闻一线捕获感知的关键词。早前,吴志远曾采访了一家名为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企业,这家企业当时的目标让常人不敢相信——“年产值超百亿元”。
一年后,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产业第一”的发展方向为各行各业注入了信心。前段时间,高景太阳能生产线上的变化让吴志远倍感惊讶,这家企业已经成长为光伏领域的超级独角兽,2022年产值预计将超过200亿元。
“信心比黄金重要。”新闻人的初心怀揣心中,吴志远希望把更多的信心传递至市场、传递到一线,“在媒体转型融合的下半场,我们会用更多的故事,更好的内容去记录这座城市的使命和荣光。”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主编、《民生新观察》栏目负责人魏磊:只要有新闻发生,现场就有我们
人物简介:魏磊,曾参与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直播、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等主题采访活动。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广东广播影视奖一等奖。
今年是魏磊参加新闻工作的第12年,从民生新闻记者到民生栏目主持人,魏磊的工作始终离不开“民生”二字。
魏磊表示,“每年都有几个台风吹袭或影响珠海,我们可能记不住每一个台风的名字。但是作为一名新闻人,每当台风预警响起,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每当重大新闻出现,我们的团队永远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手握花束与奖杯,魏磊最先感谢的是同自己日夜奋战的团队。他说,“这是对我们团队、我们新闻工作者群体的肯定。我们知道,自己的战场就在新闻一线。只要有新闻发生,现场就有我们。”
羊城晚报驻珠海记者站站长吴国颂:做肩上有道义、胸中有情怀的记者
人物简介:吴国颂,参与了珠海近10年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作品获近20项各类新闻奖,2018年获羊城晚报年度深度报道奖,2021年被授予“珠海最美新闻工作者”称号。
从2011年进入羊城晚报算起,吴国颂已在新闻行业奋战了11年。回首过往,吴国颂感触最深的词汇便是“责任”。
作为珠海驻站记者,吴国颂认为观察城市变迁、助力城市发展是自身责任所在,珠海城市文明建设是他的关注重点。过去,吴国颂走访社区,对话商贩,开展暗访,数篇监督报道接连刊发。看到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吴国颂感受到新闻人的价值。
这几年,吴国颂见证了珠海城市文明的巨大进步,感受到了市民精神面貌的巨大提升。站在聚光灯下,吴国颂表示,“这份荣誉将时刻鞭策我做有责任的记者,写有温度的稿件,永远热爱这个职业、热爱这座城市。”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编辑中心副主任李灏菀:在记录时代中不负时代
人物简介:李灏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3年,采写报道多次获全国、省、市各类新闻奖。近年来一直深耕横琴,参与《横琴潮》创刊工作,记录并见证了横琴的变迁与腾飞。
“一路走来,我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看到很多的人生,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从珠海、澳门,再到横琴,李灏菀15年的工作轨迹匆忙而充实。她曾采访的一位来珠海创业的年轻人,7年后,这位年轻人在横琴的全新实验室里告诉她,当年设下的目标——专攻的纳米银线材料已实现稳定量产,未来要让珠澳制造的自主产权核心材料更广泛应用于“中国制造”。今年初李灏菀惊奇地发现,5年前在澳门曾采访过的一位社工,如今在横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她告诉李灏菀,感谢时代让她有了逐梦未来的更多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珠澳年轻人在横琴这片梦想之地汇聚,很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那些青春奋斗过的足迹,李灏菀一路倾听、记录、见证,并最终将这些故事汇成《横琴潮》,记录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李灏菀说:“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故事,我们会一直把故事讲下去,在记录时代中不负时代。”
珠海传媒集团广播节目中心频率总监唐春华:理想依旧,信念不变
人物简介:唐春华,播音名为唐华,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40多项,包括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发表专业论文8篇。
唐春华所处的广播节目中心一直都是精品创作的“生力军”。最令唐春华印象深刻的作品便是《背篓医生》,这一纪实广播剧展现了以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管延萍为代表的广大扶贫干部动人事迹,向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倾情付出致敬。唐春华在创作中切身感受到,珠海各界的优秀人物“裤脚沾满泥泞,内心充满温暖,不断向前奔跑”。
“每一次的创作,都给我留下深深的触动。”唐春华相信,“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行动比空谈更有力量!我们要记录时代,融入时代,扛起责任,与时代同频共振。”
珠海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赵思华:转战新媒体,感受蜕变带来的快乐
人物简介:赵思华,从事新闻工作13年,曾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负责运营的珠海特区报微信公众号位居2020年度全国地市级党报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第一名,转战新媒体岗位后,曾担任8年纸媒采访记者的赵思华深刻感受到“转变”一词背后的分量。
在适应转变的那段时间,赵思华发现了自己尚需提升的各个“技能点”:要变得更懂技术,让自己的作品更潮、更酷;要改变自己的理念,在守住媒体权威性的同时,用更直达人心的方式来传播新闻。
克服了阵痛后,赵思华在一个个点击量“10万+”的新媒体产品诞生的惊喜中,收获了蜕变的快乐。赵思华对自己的成长之路充满感恩:“有了痛,才会变。感谢这些阵痛,让媒体永远年轻。”
珠海传媒集团纸媒出版中心副主任龙丽娟:深夜耕耘,心向阳光
人物简介:龙丽娟,从事新闻事业20年,作品曾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曾获珠海特区报社成立30周年卓越奖。
“我是在深夜里工作的人,但我的心中藏着阳光。”这是龙丽娟从业20年内心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纸媒夜班编辑,龙丽娟深感新闻后方“把关人”的责任重大。
龙丽娟记得,2019年7月4日那天的深夜,她逐字逐句仔细斟酌、用心打磨,修改一篇稿件十余次。待全部流程结束,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已经微微泛白。看到操刀的报道被各家媒体纷纷转载并获得新闻奖项,龙丽娟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让这篇报道锦上添花。”
见证着珠海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龙丽娟一直坚守着初心与梦想,她表示,“我将继续坚守在一线,为改革创新者点赞,为奋进拼搏者加油,为珠海坚持‘产业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媒体力量。”
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记者站记者袁方:用自己的“珠海速度”记录城市变迁
人物简介:袁方,曾参与报道广州亚运、伦敦奥运、汶川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2016年起跟进珠海区域新闻,作品多次获广东新闻奖、广东省广播影视奖。
曾跑过不少其他城市的袁方到珠海后,对“珠海速度”印象深刻。
近期在进行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采访时,袁方看到了无数珠海人为珠海全面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珠海速度”出现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包括富山工业城5.0新空间从动工奠基仪式到第一座楼完工仅用90天;“珠海速度”还出现在珠海最近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中,企业家们会上的积极表态便是这座城市发展活力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名在珠海工作的记者,袁方表示,他将继续坚持“脚下有土,心中有光,身怀信念,肩负担当”。“我会继续行走在珠海这片热火朝天的土地上,发挥属于我的‘珠海速度’,通过纸笔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讲好珠海故事。”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