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珠海对口帮扶茂名市乡村振兴见成效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珠海对口帮扶茂名市乡村振兴工作也取得喜人的新进展:

在高州市分界镇新坡村,一个向外地旅客展示该镇桂圆“灯笼肉”等12种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振兴帮扶消费馆”落成开馆;

在高州市曹江镇,驻镇帮扶工作队工作人员带着有意向投资百香果的青年企业家踏进乡间田头,规划着未来发展的蓝图;

在茂南区公馆镇的健绿农业发展产业园内,合作社的农民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黄金哈密瓜采摘,村民们脸上满是喜悦……

珠海市驻茂名市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指挥长陈夏森表示,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迎来新的阶段,珠海市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2021年6月起,按照广东省印发的《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统筹协调珠海力量,以“抱团”形式帮扶茂名市21个重点帮扶镇,111名帮扶队员把帮扶足迹镌刻在他乡的田间地头,用心用情打造的乡村振兴新样板雏形已现。

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经过精心打造,从一个粤西山区小村庄蜕变为乡村振兴新样板。

常态化开展“回头看”

多举措帮扶394户防返贫监测对象

根据《方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明确了“五个提升”主要任务,其中,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被列为首要任务。

陈夏森表示,自去年6月进驻茂名后,各驻镇帮扶工作队马上对21个帮扶镇展开全面调研排查,按照省定的人均年收入标准,共确认防返贫监测对象394户1627人,“我们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他说。

为了守住这一底线,帮扶工作组建立了“防返贫监测工作队统筹、两驻村第一书记分片、工作队队员协助联系”机制,在105名驻镇帮扶队员中有42名驻镇干部兼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定期联合镇农办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返贫监测工作。

电白区观珠镇葛山村村民老赵一家是394户防返贫监测户之一,年过六旬的老赵是一位退伍老兵,由于妻子身患疾病,家中还有长辈和4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家八口全靠低保以及老赵种植、打零工来维持生计。201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老赵家成功脱贫。“这样的家庭,随时都有返贫的风险。”珠海市驻电白区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蒲方告诉记者。

珠海驻观珠镇帮扶干部林自强是葛山村的驻村支部书记,他说,去年7月刚进村的时候,老赵家的低保每人每月只有189元;被列为返贫监测户之后,今年1月起,老赵家的低保补贴就提高到每人每月551元,一个月的可支配收入超过4600元。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老赵家的收入,村里还制定了“打工奖补”政策,鼓励老赵多打零工。

“防返贫监测户的增收一直是我们放心不下的事。”在高州市曹江镇,珠海市驻曹江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阮传孟表示,我市组团帮扶的5家单位严格按照曹江镇“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夯实防返贫监测工作职责,坚持“一月一筛查、一月一调整”工作机制,及时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发动镇内4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安置126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及防返贫监测对象稳岗就业。对家里有产业基础的脱贫户,通过政策帮扶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他们自主创业。

在高州市分界镇,珠海市驻分界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吴伟劲表示,为了筑牢防返贫根基,该镇推出“三覆盖一保障”措施,“三覆盖”包括覆盖脱贫户学生、覆盖实际有务工脱贫户、覆盖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一保障”就是保障脱贫户稳收增收。

据悉,通过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截至目前,全市21个帮扶镇的394户防返贫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182户852人,其他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因地制宜促产业发展

为农特优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陈夏森认为,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必须大力开展产业帮扶,发展富民产业。

茂名市的罗非鱼产量占全世界十二分之一,有“中国罗非鱼之都”之称。珠海市驻茂南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吴性坚告诉记者,茂南区公馆镇是罗非鱼的优势核心产区,全镇范围内有3万亩鱼塘,年产罗非鱼7亿尾,年产值超20亿元,该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罗非鱼)。

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实现“一条鱼带动一条村振兴”的愿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强村富民目标,珠海市驻公馆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驻镇以来,多次与当地龙头企业接洽,研究名优罗非鱼品牌创建等事宜,统筹谋划全镇罗非鱼产业布局,着力构建罗非鱼文化体验营销体系,加快完善生产、加工、研发、示范、服务、旅游等功能板块,逐步延伸产业链和效益链。

“过去,附近的罗非鱼养殖户每亩只能获利3000元,如今养殖我们的吉奥罗非鱼,实现了每亩获利15000元,利润翻了五倍,而且还带动当地80户村民参与养殖。”在茂南区公馆镇的广东伟业罗非鱼良种养殖场,珠海市驻公馆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缪凌锋倍感欣慰。

陈夏森表示,除了茂南区亮眼的罗非鱼养殖产业外,各驻镇工作队结合对口帮扶镇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橘红、沉香等为代表的南药产业,大力发展以架炮鸡、对虾养殖等为代表的养殖业,大力发展以蔬菜、圣女果种植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促进产业振兴,让一大批产业快马加鞭扎根茂名。

“高州市的农特产品十分丰富,尤其是曹江镇的荔枝、龙眼、黄皮等,是茂名市乃至全国的优质农产品代表。该镇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打出了科技助农、数字链农、通商兴农、品牌益农‘四张牌’。”谈及产业发展,珠海市驻高州市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陈智强对高州市的农特产品如数家珍。

“今年荔枝减产约两成,但是销售收入比去年不减反增,最好的桂味荔枝可卖到50元一斤。”“全镇黄皮种植近2万亩,除了卖鲜果,黄皮可以用来制作果酒、果酱、果干、蜜饯等效益高的产品。”在高州市曹江镇,阮传孟表示,前不久,驻镇工作队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为鲜果销售和次果加工“把脉开方”,为黄皮产业发展壮大插上“科技的翅膀”。

“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公司不仅获得了190万元的乡村振兴首笔免息贷款,而且还有专业媒体帮忙免费拍宣传片,创作歌曲,举办百名网红直播带货活动,把我们的榴缘水果卖到了珠三角、长三角,其中部分山头果出现‘一果难求’的现象。”谈及工作队的产业帮扶举措,回乡创办曹江镇盈绿农业公司的邓维基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今年6月,曹江镇特色农产品汇演活动拉开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加销售的序幕。来自珠海传媒集团的驻镇帮扶队员史超利用音乐专业优势,把农产品写进歌词,编成故事,组织网红直播带货,让音乐和电商为产业赋能,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坚定当地发展产业的信心。

“产业振兴工作中,我们力推‘3个100’项目,这是我们珠海帮扶的特色。”陈夏森说,所谓“3个100”项目就是在帮扶地区建设“100个种植基地”“100个养殖基地”和在珠海市培育“1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店的布局。“3个100”项目的建设,汲取了长期帮扶工作的先进经验,对准对口帮扶工作中产业建设产生的产品生产以及消费供销问题,从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中找到发力点,解决对口帮扶工作的难点和痛点。

与此同时, 珠海市驻茂名市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已成功协调对接53家企业,投入帮扶资金8914.8万元,落实“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已启动帮扶项目601个,涉及资金27266.64万元。

茂名市高州市分界镇村民在自家门口的龙眼加工厂处理龙眼。

积极搭建“农文旅”融合系列产业体系

山水美村民日子更美

10月的傍晚晚霞漫天,漫步在信宜市钱排镇“中国李乡·山水双合”景区的一河两岸,近处是小桥流水和田园人家,远处是巍峨青山和山脚下高低不一翠绿连绵的农耕小山丘。此时,入村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不少摄影爱好者纷纷举起“长枪短炮”,在木板桥上摄下这动人美景。

“这里是‘中国李乡’,这里有‘山水双合’。”国庆期间,这句话成为了人们心中新的“信宜旅游印象”。作为一个“百日攻坚”成就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中国李乡·山水双合”现已成为周边口口相传的“乡村振兴奇迹”。

“双合村并非一个纯粹的景区,12年前还是一个普通的居住村落。”当地村民李先生表示,在一年多之前,村道连路灯都没有普及,太阳一落山,到处黑灯瞎火,家里来了客人,也不知道该领去何处游玩。如今却变成风景别致的热门旅游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为曾经贫苦的小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走在宽阔的木板桥上,珠海市驻信宜市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曾文飞介绍,12年前,钱排镇以矿业为主导产业,直到2010年9月,台风“凡亚比”带来的特大暴雨,诱发了“9·21”当地一矿库发生溃坝事件,让钱排镇双合村几乎毁于一旦,当地矿业企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群众开始寻求产业转型,从而加大开展农产品的种植。

2021年7月,珠海市驻钱排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傅小华带着工作队员对该镇进行考察时,发现了新的商机:钱排镇的水果“三华李”甜度高,而且表面如同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银粉,具有独特的辨识度,而且已有了“银妃”的品牌;此外,三华李在开花的时候满树皆为白花,一到开花季节,漫山遍野白花怒放非常壮观,有极大的旅游价值。

为此,驻镇帮扶工作队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围绕“三华李”主题,以产业为重点,以红色文化引领为亮点,打出“防返贫,强产业,建样板,注红色,强党建,优生态,美环境”的一套“组合拳”,搭建“农文旅”融合的系列产业体系,助推中国李乡钱排镇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转变。

在当地政府与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推广下,从2021年驻镇帮扶工作队进驻起到现在,当地三华李种植面积从4万亩拓展到10万亩,2021年该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在聚焦“强产业”的同时,驻镇帮扶工作队更是着力提升“银妃”品牌:协助钱排镇打造品控溯源系统,建“信字号”品牌;引入电商企业,形成浓厚的电商销售氛围,提升“银妃”三华李的价值和销量。

针对家家户户都种植三华李的现状,驻镇帮扶工作队助推钱排镇发展农旅一体示范村和示范带建设,以山水为主题,以文旅为主调,着眼宜游、宜业、宜居,围绕“河、桥、岸、村”做文章,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民房风貌提升、游客体验服务区、电商培训基地、大型停车场、水景廊桥、水上微坝景观、观水栈道、艺术果园、乡村公益图书馆等。项目整体设计内容丰富、新颖时尚,凸显岭南山水乡村特色,富有客家文化和时代文艺气息,可谓山水相融、一步一景。

“经过百日攻坚,双合村实现了蜕变,‘山水双合’是钱排镇从产业强镇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次华丽转身。”曾文飞说,“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作为新的信宜旅游印象,迅速红遍网络,成为热门“打卡”点。2021年,信宜市“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上榜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22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山水双合”的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

“如今,我们村民除了种植三华李外,每家还可以出租门店或者自己开店、做民宿。”在村口08号楼房的一楼“几米的茶店”内,现场营业林女士告诉记者,这栋房子是自建的,因为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把一楼租给一家茶店,月租1500元,再加上茶店老板请她打理门店,每月薪酬还有2000元。

“坐在家里一个月净收3500元,这笔收入也够我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开支了。”谈起眼前的变化,林女士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

文字:陈新年
图片:由珠海市驻茂名市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提供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精准帮扶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珠海对口帮扶茂名市乡村振兴见成效
珠海特区报 2022-11-02 10:52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珠海对口帮扶茂名市乡村振兴工作也取得喜人的新进展:

在高州市分界镇新坡村,一个向外地旅客展示该镇桂圆“灯笼肉”等12种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振兴帮扶消费馆”落成开馆;

在高州市曹江镇,驻镇帮扶工作队工作人员带着有意向投资百香果的青年企业家踏进乡间田头,规划着未来发展的蓝图;

在茂南区公馆镇的健绿农业发展产业园内,合作社的农民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黄金哈密瓜采摘,村民们脸上满是喜悦……

珠海市驻茂名市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指挥长陈夏森表示,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迎来新的阶段,珠海市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2021年6月起,按照广东省印发的《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统筹协调珠海力量,以“抱团”形式帮扶茂名市21个重点帮扶镇,111名帮扶队员把帮扶足迹镌刻在他乡的田间地头,用心用情打造的乡村振兴新样板雏形已现。

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经过精心打造,从一个粤西山区小村庄蜕变为乡村振兴新样板。

常态化开展“回头看”

多举措帮扶394户防返贫监测对象

根据《方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明确了“五个提升”主要任务,其中,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被列为首要任务。

陈夏森表示,自去年6月进驻茂名后,各驻镇帮扶工作队马上对21个帮扶镇展开全面调研排查,按照省定的人均年收入标准,共确认防返贫监测对象394户1627人,“我们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他说。

为了守住这一底线,帮扶工作组建立了“防返贫监测工作队统筹、两驻村第一书记分片、工作队队员协助联系”机制,在105名驻镇帮扶队员中有42名驻镇干部兼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定期联合镇农办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返贫监测工作。

电白区观珠镇葛山村村民老赵一家是394户防返贫监测户之一,年过六旬的老赵是一位退伍老兵,由于妻子身患疾病,家中还有长辈和4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家八口全靠低保以及老赵种植、打零工来维持生计。201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老赵家成功脱贫。“这样的家庭,随时都有返贫的风险。”珠海市驻电白区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蒲方告诉记者。

珠海驻观珠镇帮扶干部林自强是葛山村的驻村支部书记,他说,去年7月刚进村的时候,老赵家的低保每人每月只有189元;被列为返贫监测户之后,今年1月起,老赵家的低保补贴就提高到每人每月551元,一个月的可支配收入超过4600元。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老赵家的收入,村里还制定了“打工奖补”政策,鼓励老赵多打零工。

“防返贫监测户的增收一直是我们放心不下的事。”在高州市曹江镇,珠海市驻曹江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阮传孟表示,我市组团帮扶的5家单位严格按照曹江镇“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夯实防返贫监测工作职责,坚持“一月一筛查、一月一调整”工作机制,及时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发动镇内4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安置126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及防返贫监测对象稳岗就业。对家里有产业基础的脱贫户,通过政策帮扶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他们自主创业。

在高州市分界镇,珠海市驻分界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吴伟劲表示,为了筑牢防返贫根基,该镇推出“三覆盖一保障”措施,“三覆盖”包括覆盖脱贫户学生、覆盖实际有务工脱贫户、覆盖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一保障”就是保障脱贫户稳收增收。

据悉,通过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截至目前,全市21个帮扶镇的394户防返贫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182户852人,其他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因地制宜促产业发展

为农特优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陈夏森认为,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必须大力开展产业帮扶,发展富民产业。

茂名市的罗非鱼产量占全世界十二分之一,有“中国罗非鱼之都”之称。珠海市驻茂南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吴性坚告诉记者,茂南区公馆镇是罗非鱼的优势核心产区,全镇范围内有3万亩鱼塘,年产罗非鱼7亿尾,年产值超20亿元,该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罗非鱼)。

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实现“一条鱼带动一条村振兴”的愿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强村富民目标,珠海市驻公馆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驻镇以来,多次与当地龙头企业接洽,研究名优罗非鱼品牌创建等事宜,统筹谋划全镇罗非鱼产业布局,着力构建罗非鱼文化体验营销体系,加快完善生产、加工、研发、示范、服务、旅游等功能板块,逐步延伸产业链和效益链。

“过去,附近的罗非鱼养殖户每亩只能获利3000元,如今养殖我们的吉奥罗非鱼,实现了每亩获利15000元,利润翻了五倍,而且还带动当地80户村民参与养殖。”在茂南区公馆镇的广东伟业罗非鱼良种养殖场,珠海市驻公馆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缪凌锋倍感欣慰。

陈夏森表示,除了茂南区亮眼的罗非鱼养殖产业外,各驻镇工作队结合对口帮扶镇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橘红、沉香等为代表的南药产业,大力发展以架炮鸡、对虾养殖等为代表的养殖业,大力发展以蔬菜、圣女果种植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促进产业振兴,让一大批产业快马加鞭扎根茂名。

“高州市的农特产品十分丰富,尤其是曹江镇的荔枝、龙眼、黄皮等,是茂名市乃至全国的优质农产品代表。该镇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打出了科技助农、数字链农、通商兴农、品牌益农‘四张牌’。”谈及产业发展,珠海市驻高州市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陈智强对高州市的农特产品如数家珍。

“今年荔枝减产约两成,但是销售收入比去年不减反增,最好的桂味荔枝可卖到50元一斤。”“全镇黄皮种植近2万亩,除了卖鲜果,黄皮可以用来制作果酒、果酱、果干、蜜饯等效益高的产品。”在高州市曹江镇,阮传孟表示,前不久,驻镇工作队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为鲜果销售和次果加工“把脉开方”,为黄皮产业发展壮大插上“科技的翅膀”。

“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公司不仅获得了190万元的乡村振兴首笔免息贷款,而且还有专业媒体帮忙免费拍宣传片,创作歌曲,举办百名网红直播带货活动,把我们的榴缘水果卖到了珠三角、长三角,其中部分山头果出现‘一果难求’的现象。”谈及工作队的产业帮扶举措,回乡创办曹江镇盈绿农业公司的邓维基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今年6月,曹江镇特色农产品汇演活动拉开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加销售的序幕。来自珠海传媒集团的驻镇帮扶队员史超利用音乐专业优势,把农产品写进歌词,编成故事,组织网红直播带货,让音乐和电商为产业赋能,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坚定当地发展产业的信心。

“产业振兴工作中,我们力推‘3个100’项目,这是我们珠海帮扶的特色。”陈夏森说,所谓“3个100”项目就是在帮扶地区建设“100个种植基地”“100个养殖基地”和在珠海市培育“1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店的布局。“3个100”项目的建设,汲取了长期帮扶工作的先进经验,对准对口帮扶工作中产业建设产生的产品生产以及消费供销问题,从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中找到发力点,解决对口帮扶工作的难点和痛点。

与此同时, 珠海市驻茂名市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已成功协调对接53家企业,投入帮扶资金8914.8万元,落实“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已启动帮扶项目601个,涉及资金27266.64万元。

茂名市高州市分界镇村民在自家门口的龙眼加工厂处理龙眼。

积极搭建“农文旅”融合系列产业体系

山水美村民日子更美

10月的傍晚晚霞漫天,漫步在信宜市钱排镇“中国李乡·山水双合”景区的一河两岸,近处是小桥流水和田园人家,远处是巍峨青山和山脚下高低不一翠绿连绵的农耕小山丘。此时,入村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不少摄影爱好者纷纷举起“长枪短炮”,在木板桥上摄下这动人美景。

“这里是‘中国李乡’,这里有‘山水双合’。”国庆期间,这句话成为了人们心中新的“信宜旅游印象”。作为一个“百日攻坚”成就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中国李乡·山水双合”现已成为周边口口相传的“乡村振兴奇迹”。

“双合村并非一个纯粹的景区,12年前还是一个普通的居住村落。”当地村民李先生表示,在一年多之前,村道连路灯都没有普及,太阳一落山,到处黑灯瞎火,家里来了客人,也不知道该领去何处游玩。如今却变成风景别致的热门旅游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为曾经贫苦的小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走在宽阔的木板桥上,珠海市驻信宜市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曾文飞介绍,12年前,钱排镇以矿业为主导产业,直到2010年9月,台风“凡亚比”带来的特大暴雨,诱发了“9·21”当地一矿库发生溃坝事件,让钱排镇双合村几乎毁于一旦,当地矿业企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群众开始寻求产业转型,从而加大开展农产品的种植。

2021年7月,珠海市驻钱排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傅小华带着工作队员对该镇进行考察时,发现了新的商机:钱排镇的水果“三华李”甜度高,而且表面如同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银粉,具有独特的辨识度,而且已有了“银妃”的品牌;此外,三华李在开花的时候满树皆为白花,一到开花季节,漫山遍野白花怒放非常壮观,有极大的旅游价值。

为此,驻镇帮扶工作队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围绕“三华李”主题,以产业为重点,以红色文化引领为亮点,打出“防返贫,强产业,建样板,注红色,强党建,优生态,美环境”的一套“组合拳”,搭建“农文旅”融合的系列产业体系,助推中国李乡钱排镇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转变。

在当地政府与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推广下,从2021年驻镇帮扶工作队进驻起到现在,当地三华李种植面积从4万亩拓展到10万亩,2021年该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在聚焦“强产业”的同时,驻镇帮扶工作队更是着力提升“银妃”品牌:协助钱排镇打造品控溯源系统,建“信字号”品牌;引入电商企业,形成浓厚的电商销售氛围,提升“银妃”三华李的价值和销量。

针对家家户户都种植三华李的现状,驻镇帮扶工作队助推钱排镇发展农旅一体示范村和示范带建设,以山水为主题,以文旅为主调,着眼宜游、宜业、宜居,围绕“河、桥、岸、村”做文章,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民房风貌提升、游客体验服务区、电商培训基地、大型停车场、水景廊桥、水上微坝景观、观水栈道、艺术果园、乡村公益图书馆等。项目整体设计内容丰富、新颖时尚,凸显岭南山水乡村特色,富有客家文化和时代文艺气息,可谓山水相融、一步一景。

“经过百日攻坚,双合村实现了蜕变,‘山水双合’是钱排镇从产业强镇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次华丽转身。”曾文飞说,“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作为新的信宜旅游印象,迅速红遍网络,成为热门“打卡”点。2021年,信宜市“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上榜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22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山水双合”的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

“如今,我们村民除了种植三华李外,每家还可以出租门店或者自己开店、做民宿。”在村口08号楼房的一楼“几米的茶店”内,现场营业林女士告诉记者,这栋房子是自建的,因为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把一楼租给一家茶店,月租1500元,再加上茶店老板请她打理门店,每月薪酬还有2000元。

“坐在家里一个月净收3500元,这笔收入也够我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开支了。”谈起眼前的变化,林女士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

文字:陈新年
图片:由珠海市驻茂名市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提供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