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齐为白蕉海鲈代言,国庆斗门尝鲜美鲈鱼成风如潮

来珠海,吃海鲈。

今年丰收节活动广东主会场花落珠海市斗门区,庆丰收活动晚会上,斗门渔民联袂中国八大菜系八位名厨,八道白蕉鲈鱼名品横空出世。白蕉鲈鱼瞬成热词,“国庆长假,到珠海斗门品尝白蕉鲈鱼”盛传朋友圈。业界大咖则发出共识:千亿海鲈产业可期!

打造千亿海鲈

被冠上“网红鱼”之称的“白蕉海鲈”,已经培育出百亿级规模的大产业,充分带动了白蕉镇的养殖、流通和加工等海鲈产业链从业者脱贫致富,造就了“亿元村”昭信村、“千强镇”白蕉镇等。“白蕉海鲈”已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和从业者共同富裕的“排头兵”。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下,如何将白蕉海鲈做强做大,将这条“千年文化名鱼”从百亿产值做到千亿产业成为斗门上下新的奋斗目标。

9月23日,在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上,东道主珠海市斗门区推出八大菜系名厨烹饪白蕉海鲈,成功将白蕉海鲈送上热搜,成为本届丰收节画龙点睛之笔。

9月26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结合广东各地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实践,举办总结座谈会。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发言表示,要善始善终,以终为始,做好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珠海斗门广东主会场后节庆文章,把丰收节活动做成节庆经济,希望斗门持续讲好海鲈故事、传播海鲈品牌、推广海鲈经验,打造丰收节经济,将白蕉海鲈做成千亿产业。

9月30日,珠海市斗门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全省有关会议精神,听取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总结及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区委书记苏虎主持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韩云出席会议。

会议要求,以全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斗门举行为契机,狠抓工作落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塑造一批“丰美人物”,推广一批“丰富产品”,发展一个“丰茂产业”,成就一片“丰收热土”,斗门将持续发力打造丰收节经济,努力开创斗门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可以说,白蕉海鲈得到空前重视,各方力量加持,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拐点,千亿海鲈指日可待。

千年文化鱼图腾之“鲈”

白蕉海鲈是广东水产业第一个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现辖行政区域内,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之间的区域。

海鲈学名花鲈,繁殖和生长在沿海,宋代文人范仲淹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

海鲈喜居河海出口附近处,咸淡水交界;而珠海斗门白蕉正处珠江出海口西岸;西江水系多条泾流在这里与海水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白蕉镇因此被评为“中国海鲈之乡”;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成就了质优肥美的白蕉海鲈,刚出水的海鲈体态修长,鱼鳞光亮,鱼眼透亮莹润,整体饱满体厚,乃是海鲈中的上品。

人们喜爱海鲈,不仅爱它的肥美肉鲜,还有它的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胺基酸维生素以及钙、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不仅如此,海鲈鱼皮、鱼鳞、鱼骨在生产线上通过控制酶解法结合膜分离法,经过酶解反应罐、喷雾干燥设备、板框过滤机、集成膜分离设备、低温浓缩系统和脱色反应器等系列设备进行加工后,可生产出白色,无腥味的海鲈鱼类胶原蛋白肽产品。

《嘉佑本草》载:“鲈鱼,多食宜人,尤良。又暴干甚香美,虽有小毒,不至发病。”《本草纲目》云:“黑色曰卢,此鱼白质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鳃鱼。鲈出吴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长仅数寸,状微似鳜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有四鳃。”李时珍认为,鲈鱼即松江的四鳃鱼,但据所述其状微似鳜鱼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喙。

同时,海鲈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鲈鱼,调胃气,利五脏;《本草经疏》:鲈鱼,味甘淡气平于脾胃相宜;《食经》:主风痹瘀,面疱,补中,安五脏;《食疗本草》:安胎、补中;海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农民,成就一地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末,斗门部分养殖户捕捞野生鱼苗对白蕉海鲈进行人工养殖,到如今白蕉海鲈养殖面积3.9万亩,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70亿元,养殖产量15.6万吨,占全省产量70%,占全国产量超50%。白蕉海鲈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深度参与”的运营机制,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

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农业品牌化时代背景下,斗门正在全力做好“一条鱼”文章、发展“一条鱼”经济,推动白蕉海鲈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台阶。

作为广东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白蕉海鲈”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目前“白蕉海鲈”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等国家,“白蕉海鲈”已成为中国渔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海鲈发展大事记

▶20世纪80年代末
斗门有养殖户捕捞野生鱼苗进行人工养殖

▶1996年开始
斗门养殖户们从山东等地引进黄海地区的七星鲈鱼。

▶2000年
斗门养殖面积达到9741亩,亩产量达到2436斤。

▶2006年
“白蕉海鲈”第一次在《广东年鉴2006》上出现。

▶2009年
斗门区白蕉海鲈的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量5万多吨,年产值达7亿多元。

▶2009年12月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白蕉海鲈”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
斗门区白蕉镇被授予“中国海鲈之乡”荣誉称号。

▶2017年
“白蕉海鲈”获评“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
“白蕉海鲈”入选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

▶2019年
珠海市获得“中国海鲈之都”称号。

▶2020年
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1年
斗门区“白蕉海鲈”养殖面积已达3.9万亩,全年总产量达15.6万吨,占全国海鲈养殖产量的五成以上,斗门区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海鲈产区。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
大咖齐齐为白蕉海鲈代言,国庆斗门尝鲜美鲈鱼成风如潮
南方农村报 2022-10-01 22:16

来珠海,吃海鲈。

今年丰收节活动广东主会场花落珠海市斗门区,庆丰收活动晚会上,斗门渔民联袂中国八大菜系八位名厨,八道白蕉鲈鱼名品横空出世。白蕉鲈鱼瞬成热词,“国庆长假,到珠海斗门品尝白蕉鲈鱼”盛传朋友圈。业界大咖则发出共识:千亿海鲈产业可期!

打造千亿海鲈

被冠上“网红鱼”之称的“白蕉海鲈”,已经培育出百亿级规模的大产业,充分带动了白蕉镇的养殖、流通和加工等海鲈产业链从业者脱贫致富,造就了“亿元村”昭信村、“千强镇”白蕉镇等。“白蕉海鲈”已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和从业者共同富裕的“排头兵”。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下,如何将白蕉海鲈做强做大,将这条“千年文化名鱼”从百亿产值做到千亿产业成为斗门上下新的奋斗目标。

9月23日,在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上,东道主珠海市斗门区推出八大菜系名厨烹饪白蕉海鲈,成功将白蕉海鲈送上热搜,成为本届丰收节画龙点睛之笔。

9月26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结合广东各地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实践,举办总结座谈会。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发言表示,要善始善终,以终为始,做好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珠海斗门广东主会场后节庆文章,把丰收节活动做成节庆经济,希望斗门持续讲好海鲈故事、传播海鲈品牌、推广海鲈经验,打造丰收节经济,将白蕉海鲈做成千亿产业。

9月30日,珠海市斗门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全省有关会议精神,听取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总结及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区委书记苏虎主持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韩云出席会议。

会议要求,以全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斗门举行为契机,狠抓工作落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塑造一批“丰美人物”,推广一批“丰富产品”,发展一个“丰茂产业”,成就一片“丰收热土”,斗门将持续发力打造丰收节经济,努力开创斗门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可以说,白蕉海鲈得到空前重视,各方力量加持,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拐点,千亿海鲈指日可待。

千年文化鱼图腾之“鲈”

白蕉海鲈是广东水产业第一个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现辖行政区域内,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之间的区域。

海鲈学名花鲈,繁殖和生长在沿海,宋代文人范仲淹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

海鲈喜居河海出口附近处,咸淡水交界;而珠海斗门白蕉正处珠江出海口西岸;西江水系多条泾流在这里与海水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白蕉镇因此被评为“中国海鲈之乡”;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成就了质优肥美的白蕉海鲈,刚出水的海鲈体态修长,鱼鳞光亮,鱼眼透亮莹润,整体饱满体厚,乃是海鲈中的上品。

人们喜爱海鲈,不仅爱它的肥美肉鲜,还有它的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胺基酸维生素以及钙、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不仅如此,海鲈鱼皮、鱼鳞、鱼骨在生产线上通过控制酶解法结合膜分离法,经过酶解反应罐、喷雾干燥设备、板框过滤机、集成膜分离设备、低温浓缩系统和脱色反应器等系列设备进行加工后,可生产出白色,无腥味的海鲈鱼类胶原蛋白肽产品。

《嘉佑本草》载:“鲈鱼,多食宜人,尤良。又暴干甚香美,虽有小毒,不至发病。”《本草纲目》云:“黑色曰卢,此鱼白质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鳃鱼。鲈出吴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长仅数寸,状微似鳜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有四鳃。”李时珍认为,鲈鱼即松江的四鳃鱼,但据所述其状微似鳜鱼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喙。

同时,海鲈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鲈鱼,调胃气,利五脏;《本草经疏》:鲈鱼,味甘淡气平于脾胃相宜;《食经》:主风痹瘀,面疱,补中,安五脏;《食疗本草》:安胎、补中;海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农民,成就一地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末,斗门部分养殖户捕捞野生鱼苗对白蕉海鲈进行人工养殖,到如今白蕉海鲈养殖面积3.9万亩,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70亿元,养殖产量15.6万吨,占全省产量70%,占全国产量超50%。白蕉海鲈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深度参与”的运营机制,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

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农业品牌化时代背景下,斗门正在全力做好“一条鱼”文章、发展“一条鱼”经济,推动白蕉海鲈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台阶。

作为广东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白蕉海鲈”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目前“白蕉海鲈”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等国家,“白蕉海鲈”已成为中国渔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海鲈发展大事记

▶20世纪80年代末
斗门有养殖户捕捞野生鱼苗进行人工养殖

▶1996年开始
斗门养殖户们从山东等地引进黄海地区的七星鲈鱼。

▶2000年
斗门养殖面积达到9741亩,亩产量达到2436斤。

▶2006年
“白蕉海鲈”第一次在《广东年鉴2006》上出现。

▶2009年
斗门区白蕉海鲈的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量5万多吨,年产值达7亿多元。

▶2009年12月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白蕉海鲈”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
斗门区白蕉镇被授予“中国海鲈之乡”荣誉称号。

▶2017年
“白蕉海鲈”获评“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
“白蕉海鲈”入选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

▶2019年
珠海市获得“中国海鲈之都”称号。

▶2020年
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1年
斗门区“白蕉海鲈”养殖面积已达3.9万亩,全年总产量达15.6万吨,占全国海鲈养殖产量的五成以上,斗门区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海鲈产区。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