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的说丨破解“停车难”,要“热度”更要“进度”

为进一步推动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提质增效,9月28日上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联组会议召开,围绕群众关心的停车难、“咪表”收费标准调整、临街商铺占用公共停车位等我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聚焦矛盾、直面问题、一一回应。(详见《珠江晚报》9月29日01版)

“停车难”,说到底就是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的现有建设进度已赶不上市民群众日渐增长的公共停车需求。这是城市发展中必然遭遇的固有难题,更是关注度爆棚的社会热点,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跟进解决。

近年来,我市各相关部门有针对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增设路内停车位、规范道路停车、增建停车设施……这些举措对于缓解停车难题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相对于机动车拥有量的持续增长、市民群众停车需求的不断提升,可能仍有不足。要有效地破解“停车难”,就需要我们根据城市现实情况持续发力,不断调整优化相关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停车楼等设施的建设进度,将市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度”转化为现实可见、群众可享的“进度”。

破解“停车难”,必须从群众迫切需求改变的难点入手,要迎难而上。停车难题在城市很多地方都有,但解题要有思路,不能一窝蜂地搞“全面开花”,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特别是对于停车这样的普遍性需求,要先弄清楚轻重缓急,优先解决群众需求最大、最急、最难的路段或区域。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群众需求的急迫性,确实提升问题解决的真实进度,进而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破解“停车难”,要站在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上去通盘考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来说,在优先解决城市停车某些痛点难点时,不能简单地局限在当时当地的空间或时间需求里,而是要放在整个城市的交通格局当中去细化、优化解决方案,要从交通分流、高峰错时、忙闲错位等多方位去寻找更优解。这样方能由点及面,有力推进整座城市停车难题的高效解决。

在城市发展中,类似“停车难”这样的民生问题仍会不断涌现,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也许,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有很多,但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就必须把思路和想法尽快落到实处,就要敢于尝试、勤于实践。毕竟,“大饼”画得再完美,也不如真正吃到嘴里的一小口解饿,而再酷炫的纸上蓝图,也比不上实际工作进度的一小步更让群众满意!

文字:李勇智 编辑:盘超萍 责任编辑:张燕红
媒的说丨破解“停车难”,要“热度”更要“进度”

为进一步推动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提质增效,9月28日上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联组会议召开,围绕群众关心的停车难、“咪表”收费标准调整、临街商铺占用公共停车位等我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聚焦矛盾、直面问题、一一回应。(详见《珠江晚报》9月29日01版)

“停车难”,说到底就是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的现有建设进度已赶不上市民群众日渐增长的公共停车需求。这是城市发展中必然遭遇的固有难题,更是关注度爆棚的社会热点,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跟进解决。

近年来,我市各相关部门有针对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增设路内停车位、规范道路停车、增建停车设施……这些举措对于缓解停车难题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相对于机动车拥有量的持续增长、市民群众停车需求的不断提升,可能仍有不足。要有效地破解“停车难”,就需要我们根据城市现实情况持续发力,不断调整优化相关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停车楼等设施的建设进度,将市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度”转化为现实可见、群众可享的“进度”。

破解“停车难”,必须从群众迫切需求改变的难点入手,要迎难而上。停车难题在城市很多地方都有,但解题要有思路,不能一窝蜂地搞“全面开花”,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特别是对于停车这样的普遍性需求,要先弄清楚轻重缓急,优先解决群众需求最大、最急、最难的路段或区域。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群众需求的急迫性,确实提升问题解决的真实进度,进而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破解“停车难”,要站在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上去通盘考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来说,在优先解决城市停车某些痛点难点时,不能简单地局限在当时当地的空间或时间需求里,而是要放在整个城市的交通格局当中去细化、优化解决方案,要从交通分流、高峰错时、忙闲错位等多方位去寻找更优解。这样方能由点及面,有力推进整座城市停车难题的高效解决。

在城市发展中,类似“停车难”这样的民生问题仍会不断涌现,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也许,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有很多,但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就必须把思路和想法尽快落到实处,就要敢于尝试、勤于实践。毕竟,“大饼”画得再完美,也不如真正吃到嘴里的一小口解饿,而再酷炫的纸上蓝图,也比不上实际工作进度的一小步更让群众满意!

文字:李勇智 编辑:盘超萍 责任编辑:张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