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产业第一”,珠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并把“产业第一”旗帜鲜明地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今年以来,珠海坚持“产业第一”工作部署,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村村有物业”、种业振兴等方面稳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走进莲江村,远远地飘来一阵面香,正在经营“巷子面馆”的村民陈玉莲从早忙到晚,为游客端上一碗碗爽口弹牙的云吞面。

从原来的“闲民”到如今的“店掌柜”,陈玉莲的变化,源于莲江村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作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主战场的斗门区,2021年8月,斗门区莲洲镇莲江片区成功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成为全国26个试点项目之一。

获批后,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三级政府立足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任务要求,围绕“产业发展、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农民增收”四大核心目标,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机制和模式,历经一年时间,试点成效突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斗门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机制,结合“村村有物业”“创美庭院”建设,采用“村集体25%+运营公司25%+村民50%”的利益共享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民房唤醒“沉睡资源”,打造“莲江古酱”酒馆、“爱莲茶社”茶馆等“一家一品”特色小店,形成“村企民”利益共同体,实现由三产带动一产和二产的联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20年9月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以来,斗门区在珠海市委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斗门区完成房地一体登记颁证的外业权籍调查,全面评估全区10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适用性并逐步优化需调整的村庄规划,完成57个村补充调查和历史遗留问题梳理等。此外,斗门镇上洲村还积极探索实施村企合作建房和盘活利用闲置农房,莲洲镇福安村则探索建设村民公寓。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在斗门区试点工作的带动下,全市推进宅基地管理和改革工作也取得了成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试行)》,起草了1+N系列宅基地管理制度规范;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探索设定申请宅基地或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条件和申请程序,适度放活使用权,开展村企合作建房,保障村民“户有所居”。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上半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8条城市黑臭水体基本实现“无黑臭”整治目标、上半年新建改建污水管网75.3公里,新增绿地3390平方米……这些是斗门区加快建设美丽小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果。

2020年,珠海市斗门区成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7个省级试点市县之一,按照加快推进美丽小城镇建设、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关机制、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等三大试点任务要求,持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级用地入市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经济稳健运行……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在斗门区的试点带动下,珠海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今年以来,珠海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1月-8月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9897人次,“粤菜师傅”培训1322人次,“南粤家政”培训7670人次。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推进公共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今年以来,珠海推动公共设施向西部延伸。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共同推动珠海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东西部均衡布局,加大对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的投入。建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工程;完善城乡居住环境,全市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才能真正美起来。

金秋时节,走进斗门区井岸镇南潮村,村里的商业街热闹非凡、农贸市场人群熙攘。

在距离南潮村8千米的斗门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南潮工业厂房员工生活区、南潮工业小区、南潮商务宾馆……南潮村投资兴建的物业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初步估算,2022年南潮村村集体总收入将首超2000万元。

南潮村的变化是珠海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珠海积极谋划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就是其中一项举措。

市第九次党代会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村有物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今年8月,《珠海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工作方案》出台,市、区加大资金支持保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物业经济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扶持资金优先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

今年,珠海将调整落实2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11个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的村,开展“村村有物业”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今年以来,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市农发中心”)紧紧围绕“产业第一”工作部署,依托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建设,按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自主研发一批、引进储备一批、示范推广一批”模式,扎实开展种业科技研发与示范推广,助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种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在自主研发方面,截至目前,已有31个具有珠海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苦瓜、南瓜、花卉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49项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6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农业技术推广奖,其中,鲜食玉米、观赏南瓜、特色花卉等方面的育种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市农发中心继续围绕水产、水稻、果树、花卉、蔬菜、玉米等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储备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在水产养殖领域,围绕我市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等标志性水产养殖品种,服务好白蕉海鲈产业园、金湾黄立鱼产业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组建水产技术推广部开展技术对接和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实施水产苗种产地和落地检疫,扎实筑牢水生动物防疫生物安全屏障;依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建设农技驿站,为水产养殖户提供便利的病害检测服务;指导我市添源、长丰、龙胜、德洋4家水产种苗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水产良种场。

目前,市农发中心正着力完善现代种业发展中心配套设施,珠海市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等一批种业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市农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进种业强“芯”工程,培育出更多优质、高效、抗病、高产的新品种,聚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力度,以种业引领乡村振兴,赋能珠海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字:马涛 图片:陈庆洋 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坚持“产业第一”,珠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珠海特区报 2022-09-28 08:23

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并把“产业第一”旗帜鲜明地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今年以来,珠海坚持“产业第一”工作部署,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村村有物业”、种业振兴等方面稳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走进莲江村,远远地飘来一阵面香,正在经营“巷子面馆”的村民陈玉莲从早忙到晚,为游客端上一碗碗爽口弹牙的云吞面。

从原来的“闲民”到如今的“店掌柜”,陈玉莲的变化,源于莲江村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作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主战场的斗门区,2021年8月,斗门区莲洲镇莲江片区成功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成为全国26个试点项目之一。

获批后,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三级政府立足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任务要求,围绕“产业发展、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农民增收”四大核心目标,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机制和模式,历经一年时间,试点成效突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斗门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机制,结合“村村有物业”“创美庭院”建设,采用“村集体25%+运营公司25%+村民50%”的利益共享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民房唤醒“沉睡资源”,打造“莲江古酱”酒馆、“爱莲茶社”茶馆等“一家一品”特色小店,形成“村企民”利益共同体,实现由三产带动一产和二产的联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20年9月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以来,斗门区在珠海市委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斗门区完成房地一体登记颁证的外业权籍调查,全面评估全区10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适用性并逐步优化需调整的村庄规划,完成57个村补充调查和历史遗留问题梳理等。此外,斗门镇上洲村还积极探索实施村企合作建房和盘活利用闲置农房,莲洲镇福安村则探索建设村民公寓。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在斗门区试点工作的带动下,全市推进宅基地管理和改革工作也取得了成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试行)》,起草了1+N系列宅基地管理制度规范;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探索设定申请宅基地或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条件和申请程序,适度放活使用权,开展村企合作建房,保障村民“户有所居”。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上半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8条城市黑臭水体基本实现“无黑臭”整治目标、上半年新建改建污水管网75.3公里,新增绿地3390平方米……这些是斗门区加快建设美丽小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果。

2020年,珠海市斗门区成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7个省级试点市县之一,按照加快推进美丽小城镇建设、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关机制、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等三大试点任务要求,持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级用地入市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经济稳健运行……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在斗门区的试点带动下,珠海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今年以来,珠海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1月-8月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9897人次,“粤菜师傅”培训1322人次,“南粤家政”培训7670人次。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推进公共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今年以来,珠海推动公共设施向西部延伸。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共同推动珠海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东西部均衡布局,加大对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的投入。建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工程;完善城乡居住环境,全市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才能真正美起来。

金秋时节,走进斗门区井岸镇南潮村,村里的商业街热闹非凡、农贸市场人群熙攘。

在距离南潮村8千米的斗门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南潮工业厂房员工生活区、南潮工业小区、南潮商务宾馆……南潮村投资兴建的物业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初步估算,2022年南潮村村集体总收入将首超2000万元。

南潮村的变化是珠海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珠海积极谋划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就是其中一项举措。

市第九次党代会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村有物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今年8月,《珠海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工作方案》出台,市、区加大资金支持保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物业经济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扶持资金优先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

今年,珠海将调整落实2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11个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的村,开展“村村有物业”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今年以来,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市农发中心”)紧紧围绕“产业第一”工作部署,依托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建设,按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自主研发一批、引进储备一批、示范推广一批”模式,扎实开展种业科技研发与示范推广,助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种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在自主研发方面,截至目前,已有31个具有珠海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苦瓜、南瓜、花卉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49项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6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农业技术推广奖,其中,鲜食玉米、观赏南瓜、特色花卉等方面的育种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市农发中心继续围绕水产、水稻、果树、花卉、蔬菜、玉米等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储备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在水产养殖领域,围绕我市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等标志性水产养殖品种,服务好白蕉海鲈产业园、金湾黄立鱼产业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组建水产技术推广部开展技术对接和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实施水产苗种产地和落地检疫,扎实筑牢水生动物防疫生物安全屏障;依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建设农技驿站,为水产养殖户提供便利的病害检测服务;指导我市添源、长丰、龙胜、德洋4家水产种苗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水产良种场。

目前,市农发中心正着力完善现代种业发展中心配套设施,珠海市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等一批种业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市农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进种业强“芯”工程,培育出更多优质、高效、抗病、高产的新品种,聚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力度,以种业引领乡村振兴,赋能珠海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字:马涛 图片:陈庆洋 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