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文脉④丨三个字概括珠海:“海”“香”“珠”
《羊城晚报》【珠海文脉·花地珠海】8月25日版面图

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丘树宏

有人问我,你在珠海工作生活了30多年,能否用几个字或者几句话概括介绍一下珠海?

我说可以啊,三个字就可以了,那就是“海”“香”“珠”这三个字。这就是我的珠海“三元”说。 何谓珠海“三元”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元:海——她是珠海的底色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她的色彩。珠海的色调就是蓝色,因为珠海的前身后世,一直都与大海融为一体、从未分割,蓝色自然是她的底色。

在珠海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冈、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珠海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珠江之水汇流入海处。珠海共有大小岛屿262个,全市领海线以内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4.5公里,是珠三角中岛屿最多、海洋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城市。

浩浩渺渺的南海之南,宝镜湾一幅幅岩画如同无字天书,在蔚蓝的海面上倒映出4000多年前珠海先民生活的场景。这是珠江三角洲的瑰宝,是古南越文明的萌芽,是珠三角地区古文明原点之一。

逶逶迤迤的磨刀门,珠江出海口十字门的纵横网,呼应着云贵高原的山山水水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张张帆影的交错往来……这是南中国海的珍贵遗迹,是咸淡水文化的标志。

沧海桑田。无论地域怎样调整,珠海都是因海而生、因海而名。这是她的前世。珠海渔女捧出经济特区的亮丽珍珠,横琴演奏起粤澳合作旋律…… 斗转星移。不管时间怎样变化、空间如何转换,珠海都是因海而达、因海而兴。这是她的后世。

千万种演绎,千万种理由,最核心的元素都是因为海,因为蓝色。

第二元:香——她是珠海的味道

珠海,是带着馥郁的香气出生的,此后,她的一生都洋溢出氤氲的香气。

战国时期,珠海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郡,属南海郡辖地。

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属东莞县辖地,并开始设置香山镇。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

香,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珠海的代名词。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将原属东莞县的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

这个时候,珠海的香,更是名正言顺了。 1919年5月至1923年10月,香山县政府曾经设置于珠海唐家。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53年4月7日,珠海县正式成立县。此后珠海的建制多次变化,一直到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

建制变,香不变。香,一直还是珠海的味道。香山镇、香山寨、香山县、香洲、香洲埠、香洲区…… 好一个香字,好一个香味!

珠海的香,是一种特别的香。人们说这里有凤凰山,花香百里,因此为香山。也有人说,这里生产沉香,因此除了自己的名字为香,还香到了香港。香港,原来因香山的沉香而名。 珠海的香,是一种奇妙的香。珠海三面临海,坐拥太平洋,背靠大珠江,珠江八个出海口中的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在珠海境内。海水是咸水,珠江水是淡水。两水交界成为咸淡水地理,两水相融成为咸淡水文化。

应了这缕香,应了这泓咸淡水,1847年年底,珠海人容闳赴美留学,成为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他促成清朝政府从1868年开始,四年间每年派出30名留学生赴美深造;1851年5月1日,徐荣村将荣浙江湖丝寄往伦敦首届万博会参展,最终获展会第一名,被誉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1912年4月,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和感召,唐绍仪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应了这缕香,应了这泓咸淡水,珠海出现了中共早期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林伟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蜚声中外的著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中国著名版画艺术家古元、中国第一个敲开世界冠军大门的人容国团……

应了这缕香,应了这泓咸淡水,珠海与中山、澳门一起,大香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伟大人物,以郑观应、容闳和“红色四杰”等为代表的伟大队伍。 改革开放后,珠海被选定为我国第一批的经济特区,便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真所谓:一百多年前,珠海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珠海是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

如今,珠海依然沿袭着岭南第一香“香山香”,一派古色古香、活色生香,满城鸟语花香、香飘千里……

第三元:珠——她是珠海的特质

珠海,第一元素是珠。珠海的“珠”,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有形的,262个海岛是大大小小串起来的珍珠,整个珠海也像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硕大珍珠。这是自然界的珍珠;二是无形的,珠海的特质,就是像珍珠一样纯洁无邪、晶莹可爱,这是精神层面的珍珠。

珠海的珍珠特质,凝聚在珠海渔女高高托起的那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里,完美地融进了城市的人文性格之中,在历史的时空里光芒闪耀。她像珠宝一样镶嵌在珠海的大地上,她的品质深深融化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珠海的自然之珠,暂且不表。在这里仅选择两部著作、五个代表性人物,来诠释一下珠海无形的、珍珠一样珍贵而亮丽的精神。

先说一说两部重要著作。 第一部著作是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这是容闳晚年用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名著。

第二部是唐廷枢的《英语集全》,这是中国第一部英语字典,用广东方言编著,内容包括日常口语和天文地理,每卷前有字音简介,每行右楷体英文,为早期西学东渐之重要经典。 两部著作,都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近代文化启蒙读物,是点亮旧中国混沌天空的两颗耀目的明珠。

再说一说五个重要人物。

黄佐,广东香山县荔山(今属珠海)人,在地方文献方面贡献尤为卓著,是中华史学界明珠。

唐国安,今珠海市唐家镇鸡山村人,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参与启动“庚款”留美教育,奠定了早年清华基础,是中华教育界明珠。 徐宗汉,原籍广东珠海市北岭村,为反对袁氏独裁、反抗侵华战争、社会公益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是辛亥巾帼界明珠。

苏兆征,香山县淇澳岛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是中华革命界明珠。 容国团,广东省珠海市人,他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是中华体育界明珠。

近现代以来,珠海得西学风气之先,挟五派之水,纳四海风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之外,还有清政府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华人首富陈芳,中国保险业创始人、“茶王”徐润,著名侨商、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著名书法家鲍俊,著名版画家古元等等。一系列名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真可谓星光灿烂,对中国甚至对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就是珠海最璀璨、最骄傲、最自豪的一颗颗明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珠海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个原本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红绿灯、一间百货商店、一亿元产值的小渔村,被建设成了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

今天,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珠海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这,就是“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有一个花园城市是哪里? 有一个花园城市是珠海;

一个比一个美丽的花园啊, 装扮成花园般的珠海。

有一个海滨城市是哪里? 有一个海滨城市是珠海;

近二百二十五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啊, 环绕成黄金海岸的珠海。

有一个百岛之市是哪里? 有一个百岛之市是珠海;

二百六十二个海岛是海的珍珠啊, 二百六十二个海岛连成珍珠的海。

啊,珠海,珠海, 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珠海市委原常委、秘书长,中山市政协原主席)

国画 《山青青欲雨,水澹澹生煙》作者: 邓卫平

天凉好个秋
□李育蒙

“青苹昨夜秋风起”,终于在这立秋时节,迎来了一点风,下了一点雨,缓解了这高温“炙烤”。 时间总会有许多不期而遇。雨后的夜晚,在公园里散步,无意间踩到几片梧桐叶,才真正地发现原来转眼就要立秋了。一叶而知秋,即使我们自己忘了,大自然也会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

记忆里的立秋印象,是年少岁月的“双抢”,是早秋时节的“石榴”,是随风飘荡的“花香”。如今岁月成长,生活中总少了些小时候的浪漫,多了些故土的情怀。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每一次我都在努力找寻那些印证季节的物候印象。

秋,意味着什么?它是一年的光阴里从农历岁月里过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笔下的“悲寂寥”,但在许多农人眼里却胜过“春朝”;它是三伏天里的最后一伏,有着不得不预防的“秋老虎”。在我眼里,它却是“天凉好个秋”,哪怕有可能遭遇“秋老虎”,我依旧喜欢这富饶的秋天,盼着这“丰盛”的秋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小时候母亲总会拿这句话来教导我们,立秋了水冷三分,告诫我们不要下河游泳。当猛地发现母亲不再唠叨的时候,就是我们已经长大离家的时候,那些曾经何其厌烦的“唠叨”之声,显得那么珍贵;“十场秋雨迎稻场”,我喜欢这秋雨带来的凉,主要也是那些年少岁月劳作的时光,可以不用那么遭受伏热之苦。父亲也告诉我,秋热对于庄稼是有害的,秋凉下点雨,可以帮助农作物除虫害。这秋雨秋凉能杀虫,也让我对这“天凉好个秋”多了份敬意。而我更喜欢在这秋风秋雨送来的凉爽中,享受着丰收的味道。香梨、石榴、大枣,每一样都让人垂涎三尺;葵花飘来的香味,更是沁人心脾。

立秋后的凉,不仅仅是人,大自然的其他生物也非常稀罕。经过酷暑的煎熬,青蛙、知了、蟋蟀,都盼着能下点雨解解凉。它们依旧会在合唱的世界里,发出最响亮的歌声,祈求着这时节能多一些体谅,送一些清凉。而我也会听着这动人的声音,享受着难得的故乡时刻。如果是小时候,我想我会去扒开草丛,和它们尽情的嬉戏。只是,季节走到下半场,岁月就不能留在上半场。

夜晚,坐在屋檐下,母亲很小声地提醒我,注意添加衣服。“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过了立秋,由暑转凉,早晚会有些冷。母亲的提醒,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只是母亲的声音小得让我有些心疼,或许母亲是怕打扰我,又或许母亲觉得我不是那个小时候的我了,所以才那么小心翼翼。其实,我多希望母亲还是那个声音洪亮,唠叨不停的母亲。只可惜,岁月就是那么实在,不会如人所愿!

天凉好个秋,那些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有着季节的收获,有着岁月的温馨,更有着甜蜜的幸福味道。

“金灿灿”的白墙
□李涵琪

我书桌的玻璃板下一直压着一张照片,那是一面贴满奖状的墙,金灿灿的,像是一层层的蜂蜜从墙面上剥了出来。每次看到它,我的心中都会涌出一股不竭的动力。

这面墙在老家,本是白色的,非常素净。在我第一次领到奖状带回家时,母亲灵机一动,让我把它贴在白墙上。整面墙仿佛突然有了生机,如若晨曦中亮起了一缕阳光。不过,那时我个子矮,贴的位置很低,离得远些就看不见了,这让我有些生气。母亲安慰我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你的个子越长越高,奖状越拿越多,一张张地往上面贴,不就都能看见了?

我看着那面白墙,孤零零的奖状反射过一缕金光,让我的心脏猛地一跳。

从那以后,每当我不想写作业时,母亲就会指着这面墙说,咱们不是想要贴满一面墙嘛?看着那补丁般可怜的奖状,再看着大片空白的墙面,我咬咬牙,把闲暇时光都泼上了墨香。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学期,我都能拿到奖状。一拿回家,我就去找胶水,迫不及待地按到墙上,和下面已经贴好的对齐,左右比划个不停才贴上去,最后再拍上几下。“你这拿奖状的速度还真的赶上了你长高的速度了!”母亲笑着说。“何止呢,总有一天我要踮着脚、踩着凳子才能贴上新的奖状!”我大声说道,像是在许愿,也像是给自己许诺。

随着奖状越贴越多,这面墙吸引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目光。他们毫不吝啬夸奖之词,“这都是小闺女得的呀,真厉害!”直把我夸得满脸通红。母亲专门把餐桌搬到了这面墙前,对我说,这是最珍贵的背景,千金不换。

而这些鼓励,也像是贴在我心里那面墙上的奖状。随着墙一点点变得灿金,我也一点点变得自信、勇敢、沉稳。每次考试,我都名列前茅,而拿到奖状后贴在墙上这个仪式也一直被保留,哪怕高中我搬到了城里,拿到奖状后我也会囤着,等过年时带回老家,贴在那面专属的墙上。在我高考前,我终于用奖状贴满了那面墙。隐约间,我看见一张张奖状对我含着笑。风吹过,奖状轻轻颤动,似乎说着悄悄话。母亲也听见了,“它们都在祝福你呢,我听得可清楚了,你今年高考肯定能金榜题名!”

不过,我辜负了它们的期待。我考砸了。 这让我不再愿意回到老家,过去所有的荣誉与褒奖全被我归还给那个年少的我,而如今的我拎着失败的形容词,背对着那面墙,狼狈地离开。

直到大三暑假,决定考研后,我一个人又搬回了老家。或许是因为老屋比较清净,或许,是因为心中一丝丝莫名的念想。我把生活切成片,分给英语、政治、专业课,仅留下一些边角料的时间供我休息。我最常去转悠的地方就是奖状墙,看一看过去获得了哪些奖状,怀念曾经废寝忘食的精神状态,然后把过去的灿金色溶解出来,为现在的晦暗重新镀金。考研的苦中,由此渗出了丝丝缕缕的甜,有着蜂蜜的口感。

开学前,我给那面墙拍了张照片,洗了出来,压在玻璃板下,也压在我的梦境深处。它陪着我走过初试、复试,用温暖的金色将我包围,将我拥抱,让我度过了无数因紧张和焦虑而夜不能寐的日子。 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到来的那天,夕阳在天边喷薄出无尽的霞光。我把快递拿到奖状墙前,小心地拆开。抬起头时,母亲说我的眼中泛出了点点金光,我笑了笑。

开学后的第一个假期,我再次回到老屋,踮起脚、踩在凳子上,把录取通知书贴在了墙的最高处。那一刻,我听到了奖状墙上久违的笑声,我心中的一些伤口终于不再作痛,而是渗出了丝丝缕缕的甜,金灿灿的,如同蜂蜜。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
珠海文脉④丨三个字概括珠海:“海”“香”“珠”
羊城晚报 2022-08-25 10:07
《羊城晚报》【珠海文脉·花地珠海】8月25日版面图

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丘树宏

有人问我,你在珠海工作生活了30多年,能否用几个字或者几句话概括介绍一下珠海?

我说可以啊,三个字就可以了,那就是“海”“香”“珠”这三个字。这就是我的珠海“三元”说。 何谓珠海“三元”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元:海——她是珠海的底色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她的色彩。珠海的色调就是蓝色,因为珠海的前身后世,一直都与大海融为一体、从未分割,蓝色自然是她的底色。

在珠海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冈、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珠海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珠江之水汇流入海处。珠海共有大小岛屿262个,全市领海线以内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4.5公里,是珠三角中岛屿最多、海洋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城市。

浩浩渺渺的南海之南,宝镜湾一幅幅岩画如同无字天书,在蔚蓝的海面上倒映出4000多年前珠海先民生活的场景。这是珠江三角洲的瑰宝,是古南越文明的萌芽,是珠三角地区古文明原点之一。

逶逶迤迤的磨刀门,珠江出海口十字门的纵横网,呼应着云贵高原的山山水水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张张帆影的交错往来……这是南中国海的珍贵遗迹,是咸淡水文化的标志。

沧海桑田。无论地域怎样调整,珠海都是因海而生、因海而名。这是她的前世。珠海渔女捧出经济特区的亮丽珍珠,横琴演奏起粤澳合作旋律…… 斗转星移。不管时间怎样变化、空间如何转换,珠海都是因海而达、因海而兴。这是她的后世。

千万种演绎,千万种理由,最核心的元素都是因为海,因为蓝色。

第二元:香——她是珠海的味道

珠海,是带着馥郁的香气出生的,此后,她的一生都洋溢出氤氲的香气。

战国时期,珠海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郡,属南海郡辖地。

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属东莞县辖地,并开始设置香山镇。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

香,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珠海的代名词。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将原属东莞县的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

这个时候,珠海的香,更是名正言顺了。 1919年5月至1923年10月,香山县政府曾经设置于珠海唐家。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53年4月7日,珠海县正式成立县。此后珠海的建制多次变化,一直到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

建制变,香不变。香,一直还是珠海的味道。香山镇、香山寨、香山县、香洲、香洲埠、香洲区…… 好一个香字,好一个香味!

珠海的香,是一种特别的香。人们说这里有凤凰山,花香百里,因此为香山。也有人说,这里生产沉香,因此除了自己的名字为香,还香到了香港。香港,原来因香山的沉香而名。 珠海的香,是一种奇妙的香。珠海三面临海,坐拥太平洋,背靠大珠江,珠江八个出海口中的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在珠海境内。海水是咸水,珠江水是淡水。两水交界成为咸淡水地理,两水相融成为咸淡水文化。

应了这缕香,应了这泓咸淡水,1847年年底,珠海人容闳赴美留学,成为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他促成清朝政府从1868年开始,四年间每年派出30名留学生赴美深造;1851年5月1日,徐荣村将荣浙江湖丝寄往伦敦首届万博会参展,最终获展会第一名,被誉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1912年4月,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和感召,唐绍仪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应了这缕香,应了这泓咸淡水,珠海出现了中共早期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林伟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蜚声中外的著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中国著名版画艺术家古元、中国第一个敲开世界冠军大门的人容国团……

应了这缕香,应了这泓咸淡水,珠海与中山、澳门一起,大香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伟大人物,以郑观应、容闳和“红色四杰”等为代表的伟大队伍。 改革开放后,珠海被选定为我国第一批的经济特区,便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真所谓:一百多年前,珠海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珠海是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

如今,珠海依然沿袭着岭南第一香“香山香”,一派古色古香、活色生香,满城鸟语花香、香飘千里……

第三元:珠——她是珠海的特质

珠海,第一元素是珠。珠海的“珠”,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有形的,262个海岛是大大小小串起来的珍珠,整个珠海也像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硕大珍珠。这是自然界的珍珠;二是无形的,珠海的特质,就是像珍珠一样纯洁无邪、晶莹可爱,这是精神层面的珍珠。

珠海的珍珠特质,凝聚在珠海渔女高高托起的那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里,完美地融进了城市的人文性格之中,在历史的时空里光芒闪耀。她像珠宝一样镶嵌在珠海的大地上,她的品质深深融化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珠海的自然之珠,暂且不表。在这里仅选择两部著作、五个代表性人物,来诠释一下珠海无形的、珍珠一样珍贵而亮丽的精神。

先说一说两部重要著作。 第一部著作是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这是容闳晚年用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名著。

第二部是唐廷枢的《英语集全》,这是中国第一部英语字典,用广东方言编著,内容包括日常口语和天文地理,每卷前有字音简介,每行右楷体英文,为早期西学东渐之重要经典。 两部著作,都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近代文化启蒙读物,是点亮旧中国混沌天空的两颗耀目的明珠。

再说一说五个重要人物。

黄佐,广东香山县荔山(今属珠海)人,在地方文献方面贡献尤为卓著,是中华史学界明珠。

唐国安,今珠海市唐家镇鸡山村人,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参与启动“庚款”留美教育,奠定了早年清华基础,是中华教育界明珠。 徐宗汉,原籍广东珠海市北岭村,为反对袁氏独裁、反抗侵华战争、社会公益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是辛亥巾帼界明珠。

苏兆征,香山县淇澳岛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是中华革命界明珠。 容国团,广东省珠海市人,他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是中华体育界明珠。

近现代以来,珠海得西学风气之先,挟五派之水,纳四海风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之外,还有清政府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华人首富陈芳,中国保险业创始人、“茶王”徐润,著名侨商、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著名书法家鲍俊,著名版画家古元等等。一系列名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真可谓星光灿烂,对中国甚至对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就是珠海最璀璨、最骄傲、最自豪的一颗颗明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珠海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个原本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红绿灯、一间百货商店、一亿元产值的小渔村,被建设成了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

今天,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珠海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这,就是“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有一个花园城市是哪里? 有一个花园城市是珠海;

一个比一个美丽的花园啊, 装扮成花园般的珠海。

有一个海滨城市是哪里? 有一个海滨城市是珠海;

近二百二十五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啊, 环绕成黄金海岸的珠海。

有一个百岛之市是哪里? 有一个百岛之市是珠海;

二百六十二个海岛是海的珍珠啊, 二百六十二个海岛连成珍珠的海。

啊,珠海,珠海, 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珠海市委原常委、秘书长,中山市政协原主席)

国画 《山青青欲雨,水澹澹生煙》作者: 邓卫平

天凉好个秋
□李育蒙

“青苹昨夜秋风起”,终于在这立秋时节,迎来了一点风,下了一点雨,缓解了这高温“炙烤”。 时间总会有许多不期而遇。雨后的夜晚,在公园里散步,无意间踩到几片梧桐叶,才真正地发现原来转眼就要立秋了。一叶而知秋,即使我们自己忘了,大自然也会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

记忆里的立秋印象,是年少岁月的“双抢”,是早秋时节的“石榴”,是随风飘荡的“花香”。如今岁月成长,生活中总少了些小时候的浪漫,多了些故土的情怀。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每一次我都在努力找寻那些印证季节的物候印象。

秋,意味着什么?它是一年的光阴里从农历岁月里过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笔下的“悲寂寥”,但在许多农人眼里却胜过“春朝”;它是三伏天里的最后一伏,有着不得不预防的“秋老虎”。在我眼里,它却是“天凉好个秋”,哪怕有可能遭遇“秋老虎”,我依旧喜欢这富饶的秋天,盼着这“丰盛”的秋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小时候母亲总会拿这句话来教导我们,立秋了水冷三分,告诫我们不要下河游泳。当猛地发现母亲不再唠叨的时候,就是我们已经长大离家的时候,那些曾经何其厌烦的“唠叨”之声,显得那么珍贵;“十场秋雨迎稻场”,我喜欢这秋雨带来的凉,主要也是那些年少岁月劳作的时光,可以不用那么遭受伏热之苦。父亲也告诉我,秋热对于庄稼是有害的,秋凉下点雨,可以帮助农作物除虫害。这秋雨秋凉能杀虫,也让我对这“天凉好个秋”多了份敬意。而我更喜欢在这秋风秋雨送来的凉爽中,享受着丰收的味道。香梨、石榴、大枣,每一样都让人垂涎三尺;葵花飘来的香味,更是沁人心脾。

立秋后的凉,不仅仅是人,大自然的其他生物也非常稀罕。经过酷暑的煎熬,青蛙、知了、蟋蟀,都盼着能下点雨解解凉。它们依旧会在合唱的世界里,发出最响亮的歌声,祈求着这时节能多一些体谅,送一些清凉。而我也会听着这动人的声音,享受着难得的故乡时刻。如果是小时候,我想我会去扒开草丛,和它们尽情的嬉戏。只是,季节走到下半场,岁月就不能留在上半场。

夜晚,坐在屋檐下,母亲很小声地提醒我,注意添加衣服。“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过了立秋,由暑转凉,早晚会有些冷。母亲的提醒,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只是母亲的声音小得让我有些心疼,或许母亲是怕打扰我,又或许母亲觉得我不是那个小时候的我了,所以才那么小心翼翼。其实,我多希望母亲还是那个声音洪亮,唠叨不停的母亲。只可惜,岁月就是那么实在,不会如人所愿!

天凉好个秋,那些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有着季节的收获,有着岁月的温馨,更有着甜蜜的幸福味道。

“金灿灿”的白墙
□李涵琪

我书桌的玻璃板下一直压着一张照片,那是一面贴满奖状的墙,金灿灿的,像是一层层的蜂蜜从墙面上剥了出来。每次看到它,我的心中都会涌出一股不竭的动力。

这面墙在老家,本是白色的,非常素净。在我第一次领到奖状带回家时,母亲灵机一动,让我把它贴在白墙上。整面墙仿佛突然有了生机,如若晨曦中亮起了一缕阳光。不过,那时我个子矮,贴的位置很低,离得远些就看不见了,这让我有些生气。母亲安慰我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你的个子越长越高,奖状越拿越多,一张张地往上面贴,不就都能看见了?

我看着那面白墙,孤零零的奖状反射过一缕金光,让我的心脏猛地一跳。

从那以后,每当我不想写作业时,母亲就会指着这面墙说,咱们不是想要贴满一面墙嘛?看着那补丁般可怜的奖状,再看着大片空白的墙面,我咬咬牙,把闲暇时光都泼上了墨香。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学期,我都能拿到奖状。一拿回家,我就去找胶水,迫不及待地按到墙上,和下面已经贴好的对齐,左右比划个不停才贴上去,最后再拍上几下。“你这拿奖状的速度还真的赶上了你长高的速度了!”母亲笑着说。“何止呢,总有一天我要踮着脚、踩着凳子才能贴上新的奖状!”我大声说道,像是在许愿,也像是给自己许诺。

随着奖状越贴越多,这面墙吸引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目光。他们毫不吝啬夸奖之词,“这都是小闺女得的呀,真厉害!”直把我夸得满脸通红。母亲专门把餐桌搬到了这面墙前,对我说,这是最珍贵的背景,千金不换。

而这些鼓励,也像是贴在我心里那面墙上的奖状。随着墙一点点变得灿金,我也一点点变得自信、勇敢、沉稳。每次考试,我都名列前茅,而拿到奖状后贴在墙上这个仪式也一直被保留,哪怕高中我搬到了城里,拿到奖状后我也会囤着,等过年时带回老家,贴在那面专属的墙上。在我高考前,我终于用奖状贴满了那面墙。隐约间,我看见一张张奖状对我含着笑。风吹过,奖状轻轻颤动,似乎说着悄悄话。母亲也听见了,“它们都在祝福你呢,我听得可清楚了,你今年高考肯定能金榜题名!”

不过,我辜负了它们的期待。我考砸了。 这让我不再愿意回到老家,过去所有的荣誉与褒奖全被我归还给那个年少的我,而如今的我拎着失败的形容词,背对着那面墙,狼狈地离开。

直到大三暑假,决定考研后,我一个人又搬回了老家。或许是因为老屋比较清净,或许,是因为心中一丝丝莫名的念想。我把生活切成片,分给英语、政治、专业课,仅留下一些边角料的时间供我休息。我最常去转悠的地方就是奖状墙,看一看过去获得了哪些奖状,怀念曾经废寝忘食的精神状态,然后把过去的灿金色溶解出来,为现在的晦暗重新镀金。考研的苦中,由此渗出了丝丝缕缕的甜,有着蜂蜜的口感。

开学前,我给那面墙拍了张照片,洗了出来,压在玻璃板下,也压在我的梦境深处。它陪着我走过初试、复试,用温暖的金色将我包围,将我拥抱,让我度过了无数因紧张和焦虑而夜不能寐的日子。 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到来的那天,夕阳在天边喷薄出无尽的霞光。我把快递拿到奖状墙前,小心地拆开。抬起头时,母亲说我的眼中泛出了点点金光,我笑了笑。

开学后的第一个假期,我再次回到老屋,踮起脚、踩在凳子上,把录取通知书贴在了墙的最高处。那一刻,我听到了奖状墙上久违的笑声,我心中的一些伤口终于不再作痛,而是渗出了丝丝缕缕的甜,金灿灿的,如同蜂蜜。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