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2年8月10日)

工匠叙事

□ 韩振远

天气分外晴朗,蓝得澄澈,高耸的古塔在纯净的天空勾勒出刚劲的线条,天与地就连在一起了。这是座宋塔,与东边不远处的另一座古塔兄弟般并峙,被称为妙道寺双塔。我每天都多次从两座塔前走过,望双塔耸立,白云舒卷,古代建筑特有的文化气息好像在眼前氤氲开来。我突然想到了工匠,我和我的乡邻,天天看这两座塔,将这两座塔视为地标,引为骄傲,赞之为唐风宋韵。却从没有人想过这两座塔是谁建造的。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词被如此关注,早就不知有多少人为寻找作者考证了多少遍。若是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被这么多的人关注,演出者早就成了名星。这么两座屹立千年、堪称国宝的古塔,却从没有人在乎建筑者是谁?

查阅了资料,其实很简单,建塔者的名字明明白白写在地宫碑记上,只是没人在乎罢了。谈了此塔的方位、形制“广方四角,高耸玖层”之后,地宫碑记文末记载:“修塔匠人乔真”。

如此精致、雄伟的古塔,竟出自一位普通的民间工匠之手。就是这位叫乔真的匠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后人留下遥远的宋代信息,从建筑风格到民间信仰,他的叙事方式是直观立体的,穿越历史,跨跃时空,但是,没有人像在乎一首小诗、一支歌曲那样,在乎他的著作权。因为,他只是个匠人,做的是与泥水砖瓦打交道的粗活。

双塔所在地,是唐代开元名相张嘉贞的家乡,名三相坊。开元十四年(726年),张嘉贞罢相后,“代卢从愿为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路过赵州,留下了一篇影响巨大的文章《石桥记》,记叙赵州桥的雄姿,开篇一句即为:“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句话,让后人得知这座伟大的桥梁是工匠李春的杰作。看这座桥,比读一部厚重的史书更清晰直观,可知隋代的桥梁技术、审美观念、交通状况和气候特点。

地处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内,有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宫廷建筑群,其中三清殿的大型壁画《朝元图》代表了中国古代壁画的最高水准。四百多平方米的画面上,祥云缭绕,瑞气浮动,二百九十位神祇层层叠叠,盛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流畅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既气势宏大,又纤毫毕现。至今仍是叹为观止的艺术巅峰,若是文字,可称得上鸿篇巨制,其表述方式可称得上宏大叙事。可能没人想到,描绘这幅伟大画作的人连画家也称不上,该怎样称呼他们呢?匠人,对,画壁画的匠人。壁画诞生后,甚至没人知道画匠的名字,几百年后,考古工作者才在三清殿神龛东北角上方的一组题记中发现了他们的名字。“河南府洛京勾山马群祥、长男马七待诏,作正殿前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正尊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单(毕),门人王秀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待诏、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原来是一位画匠带着他的几个儿子和几个徒弟所为。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乡间常见到的匠人班子。

以后,游览各地古建筑和古器物,我会留意有没有工匠的名字,多数情况下,都令人失望。中国古代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因为工匠的无足轻重,古人、今人只注重建筑、器物本身是否有价值,没人在意是谁制作的。

从这些古建筑、古器物中,我看到了历史。人类文明的延续,固然有帝王们的改朝换代,有武将们的沙场驰骋,有文人的书翰弄笔,更立体、直观的,其实是工匠的制作。帝王将相的故事很精彩,留在纸上,刻成碑碣,供后人津津乐道,却只是如烟往事,过眼云烟,只有工匠们的默默劳作,留下了实物,可以观瞻,可以触摸,可以感知,还可以联想。

人类文明传承的途径,最令人信服的实物竟然是由不起眼的工匠留下的。在国家博物馆,有一种感受很强烈,那么庞大的展厅,满满当当,陈列有序,看似展示不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文化风情,不如说是在展示工匠技艺。新石器时代太遥远模糊,连文字都没有给后人留下,却由工匠们留下了陶器,黑陶、彩陶、纹理、彩绘,只用那么简单的工具,不管由一双什么样的手做成的,传递的都是上古信息。最感动的是青铜器,四羊方尊、蔡侯申方壶、七牛虎耳铜贮贝器、乳丁纹青铜方鼎,一件件看罢,赞叹器物的巧夺天工之后,进而联想,整个青铜时代,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实是由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们表述的,连那些甲骨、竹简上的文字也不例外。与后世史官们浩繁的文字相比,他们的叙事华丽而又简洁,真实到可以触摸,立体到可以多方位观看。

还有引起轰动的三星堆宝藏,那些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震撼了人们心灵,揭示了大量历史迷局之后,大家其实都直接忽略了四千多年前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

人类脱离蒙昧至今,经历了数千年,工匠们是历史叙事的全程参与者,即使文字诞生后,工匠们仍然是历史叙事的主角,史家、作家和艺术家不过是伴奏者。

帝王将相由史官留下了名字,文人墨客用作品留下了名字,所谓千古风流人物,大多是这么表述的。工匠们好像根本不在乎这些,做完了自己的事,得到该得的酬劳,然后去养家糊口,过平凡的生活,至于留下的以后归谁,与自己无关。但他们的作品是实实在在的,集实用、艺术、文化、历史于一体,不光当时供人使用、观赏、把玩,还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像浮动于空中的歌,若描绘在大地的画,如泣如诉,如梦似幻,甚至永恒。

七夕,宜重逢

□ 翠 茜

七夕那天,我和丢失了一个月的晴雨伞重逢了。

这是一把放在包里随身携带的小伞,很轻巧,颜色也颇为喜欢。7月初不知何时何地丢失的,突然就找不着了,遍无所获,网上也没有了同款。南国盛夏里的随身轻巧伞是刚需,虽然重新买了另一把,但还是偶尔会想起曾经相伴两年多的那把小伞。

七夕那天去大院开会,适逢雨天,会前把雨伞放到会议室走廊旁的雨架时,突然发现自己那把轻巧小伞就搁在架子上面,这才醒悟当初一定也是雨天到此开会,会后天晴便遗忘了此伞,直到此刻才得以重逢。

感既于雨天丢失又在雨天重拾的这番际遇,忍不住和前同事分享失而复得的这份喜悦,前同事笑言是否感觉很像一位失联的老朋友,你以为失去他了,突然又回来了。

人到中年,渐渐明白人生就是不断地告别和不断地遇见,我们在风云变幻中学会了坦然面对,在流年更迭中懂得了品悟生活。当然贯穿始终的陪伴最让人感动,不期然的重聚也令人欣喜。旧物和故交,都是曾经时光的一部分,默契,温暖,妥帖,令我安心。

人生中的重逢时刻,不管是人还是物,都要珍视,都应珍惜。

湾区巨变(国画)

戴郁明 作品

搅碎满天的狂风暴雨

□ 黄官品

卸下一身疲惫,告别秋风
一场场霜雪,从天上捡来的披风
铁骨铮铮的雕像
旁若无人,任岁月流逝

曾经一身穿戴过的绿叶红花
在立春后,远和近的心愿挂满枝头
从不和临技的鸟儿,搭腔说话
也不和风,戏言

模糊的印象,毛茸茸的火色芽儿
无声无息排着队,挤倒一片阳光和风声
活着,高举一棵树的名分
风风火火,站出来

那一树树翡翠的绿
那一树树火焰的红
招魂的花朵,赶集似的涌现枝头
怂恿大地,搅碎天空的一场场狂风暴雨

此时,不等看清紫薇花的容颜
忽然转身离去,留下一树揪心的尘烟
沦陷街头,一地落红烫人的美

如寄(外二首)

□ 郑智兴

如果你在风中
就无挂念地迎着风走
如果你在雨里
就踏着歌声蹚过水吧

五月的原野上
万物勃发出无限生机
石斛花在山崖上忘情盛开着
从不忧虑何时凋谢

打好行囊 随时准备出发
不必费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远方山间的一缕炊烟
抵得上哲人的万千问答

只是 请把心带上
容身的江舟很小
但天地很大

有赠

我想说的
都缝进了云的衣袖
所感怀的
已汇入了夜色下的河流
我的行色匆匆
你的旅程总在挽留
你说过要出发去远方
却仍在春光里踌躇

沧浪之波上
已经流转光阴无数
迢遥羁旅中
我们用桂花蘸酒
青石桥边的马蹄声远
谁在用玉笛诠释乡愁?
在牧歌里找不回童年
在爱中可留得住幸福?

总要迎着风雨前行
在离别中找到归途

凤仪桥

这是岷江上一座桥的名字
有凤来仪 蕴含着圣洁和吉祥
羌族人民用四角楼托住这些美好
他们在云上的居所
有雪山和晓岚绕过

远山探出头的白云
从容地在群峰上漫步
而我们 在稍作停留之后
将途经下一个驿站
在岁月中我们已经习惯告别
没有过多的感伤

为了在这个纷扰的尘世生活
我们不得不奔走于四方
任凭风雨的吹打
在朱红的门外
折叠高贵的内心
用不在意来保持一份体面

希望有一天
能重回凤仪桥上
让风吹散那些隐忍和惆怅
当繁华落尽
依然江流浩荡

檀香木(外二首)

□ 林凤燕

我有一部分记忆,来自于你的描述
盛夏时被叩响,严冬被冷藏
春天来临我需要 被你的描述唤醒

我打开第一层密语
水库的岸边飘浮颠簸流离
第二层密语
夜里的悄悄话漫过脚踝
床单上的檀香味是第三层密语

我嘴里的密语在阴暗处闪着光亮
但我如此迷恋如此这般相信

我若是一个虚构的人
在这个世界被放下
檀香味融化。你从此嗅不到
我身体里的任何味道

镜中人

端详镜子里的人,确实是有
衰老的迹象,先是体形走样
皮肤耷拉着贴在脸上,像极了
路上拉着几个小孩子的疲倦妈妈
窗外温柔的阳光,轻轻地打在
刚长出来的几根白发上,这么不易察觉
也被它发现了。我环抱自己
像一朵已经在夜里开败的花
八点准时上班,照例午睡
晚上和女儿穿梭在熟悉的
几条路上。夜里无梦
我盯住镜子里的人,她逐渐模糊
白发盖住的地方依然茂密生长
对于滚烫无形而又深刻的人间疾苦
依然一无所知

小城女人

久居小城,渐生怯懦
上周我们要回省城,她坚持不肯走
说要等太阳下山,巨鲸巡游归宿
已然忘记她曾不属于这里

她呆坐在海边,仿佛被海浪卷走过灵魂
太阳已经下山了,海风不断拍打脸颊
直到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

渐衰的体格让她寸步难行
她愈发温柔,对周遭宽容
总在深夜打听我的下落
说起与我的过往总是欣慰又沉默
羡慕我毫无忌惮的一生

她终将留在小城
我离开的数日后
忘记了她的执念与影子
像一根香烟点燃后迅速衍出的烟灰
已经脱落了浩浩荡荡的一生

火红的晚霞,红火的工地

大尉 摄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作品(2022年8月10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8-10 12:19

工匠叙事

□ 韩振远

天气分外晴朗,蓝得澄澈,高耸的古塔在纯净的天空勾勒出刚劲的线条,天与地就连在一起了。这是座宋塔,与东边不远处的另一座古塔兄弟般并峙,被称为妙道寺双塔。我每天都多次从两座塔前走过,望双塔耸立,白云舒卷,古代建筑特有的文化气息好像在眼前氤氲开来。我突然想到了工匠,我和我的乡邻,天天看这两座塔,将这两座塔视为地标,引为骄傲,赞之为唐风宋韵。却从没有人想过这两座塔是谁建造的。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词被如此关注,早就不知有多少人为寻找作者考证了多少遍。若是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被这么多的人关注,演出者早就成了名星。这么两座屹立千年、堪称国宝的古塔,却从没有人在乎建筑者是谁?

查阅了资料,其实很简单,建塔者的名字明明白白写在地宫碑记上,只是没人在乎罢了。谈了此塔的方位、形制“广方四角,高耸玖层”之后,地宫碑记文末记载:“修塔匠人乔真”。

如此精致、雄伟的古塔,竟出自一位普通的民间工匠之手。就是这位叫乔真的匠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后人留下遥远的宋代信息,从建筑风格到民间信仰,他的叙事方式是直观立体的,穿越历史,跨跃时空,但是,没有人像在乎一首小诗、一支歌曲那样,在乎他的著作权。因为,他只是个匠人,做的是与泥水砖瓦打交道的粗活。

双塔所在地,是唐代开元名相张嘉贞的家乡,名三相坊。开元十四年(726年),张嘉贞罢相后,“代卢从愿为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路过赵州,留下了一篇影响巨大的文章《石桥记》,记叙赵州桥的雄姿,开篇一句即为:“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句话,让后人得知这座伟大的桥梁是工匠李春的杰作。看这座桥,比读一部厚重的史书更清晰直观,可知隋代的桥梁技术、审美观念、交通状况和气候特点。

地处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内,有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宫廷建筑群,其中三清殿的大型壁画《朝元图》代表了中国古代壁画的最高水准。四百多平方米的画面上,祥云缭绕,瑞气浮动,二百九十位神祇层层叠叠,盛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流畅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既气势宏大,又纤毫毕现。至今仍是叹为观止的艺术巅峰,若是文字,可称得上鸿篇巨制,其表述方式可称得上宏大叙事。可能没人想到,描绘这幅伟大画作的人连画家也称不上,该怎样称呼他们呢?匠人,对,画壁画的匠人。壁画诞生后,甚至没人知道画匠的名字,几百年后,考古工作者才在三清殿神龛东北角上方的一组题记中发现了他们的名字。“河南府洛京勾山马群祥、长男马七待诏,作正殿前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正尊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单(毕),门人王秀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待诏、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原来是一位画匠带着他的几个儿子和几个徒弟所为。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乡间常见到的匠人班子。

以后,游览各地古建筑和古器物,我会留意有没有工匠的名字,多数情况下,都令人失望。中国古代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因为工匠的无足轻重,古人、今人只注重建筑、器物本身是否有价值,没人在意是谁制作的。

从这些古建筑、古器物中,我看到了历史。人类文明的延续,固然有帝王们的改朝换代,有武将们的沙场驰骋,有文人的书翰弄笔,更立体、直观的,其实是工匠的制作。帝王将相的故事很精彩,留在纸上,刻成碑碣,供后人津津乐道,却只是如烟往事,过眼云烟,只有工匠们的默默劳作,留下了实物,可以观瞻,可以触摸,可以感知,还可以联想。

人类文明传承的途径,最令人信服的实物竟然是由不起眼的工匠留下的。在国家博物馆,有一种感受很强烈,那么庞大的展厅,满满当当,陈列有序,看似展示不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文化风情,不如说是在展示工匠技艺。新石器时代太遥远模糊,连文字都没有给后人留下,却由工匠们留下了陶器,黑陶、彩陶、纹理、彩绘,只用那么简单的工具,不管由一双什么样的手做成的,传递的都是上古信息。最感动的是青铜器,四羊方尊、蔡侯申方壶、七牛虎耳铜贮贝器、乳丁纹青铜方鼎,一件件看罢,赞叹器物的巧夺天工之后,进而联想,整个青铜时代,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实是由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们表述的,连那些甲骨、竹简上的文字也不例外。与后世史官们浩繁的文字相比,他们的叙事华丽而又简洁,真实到可以触摸,立体到可以多方位观看。

还有引起轰动的三星堆宝藏,那些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震撼了人们心灵,揭示了大量历史迷局之后,大家其实都直接忽略了四千多年前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

人类脱离蒙昧至今,经历了数千年,工匠们是历史叙事的全程参与者,即使文字诞生后,工匠们仍然是历史叙事的主角,史家、作家和艺术家不过是伴奏者。

帝王将相由史官留下了名字,文人墨客用作品留下了名字,所谓千古风流人物,大多是这么表述的。工匠们好像根本不在乎这些,做完了自己的事,得到该得的酬劳,然后去养家糊口,过平凡的生活,至于留下的以后归谁,与自己无关。但他们的作品是实实在在的,集实用、艺术、文化、历史于一体,不光当时供人使用、观赏、把玩,还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像浮动于空中的歌,若描绘在大地的画,如泣如诉,如梦似幻,甚至永恒。

七夕,宜重逢

□ 翠 茜

七夕那天,我和丢失了一个月的晴雨伞重逢了。

这是一把放在包里随身携带的小伞,很轻巧,颜色也颇为喜欢。7月初不知何时何地丢失的,突然就找不着了,遍无所获,网上也没有了同款。南国盛夏里的随身轻巧伞是刚需,虽然重新买了另一把,但还是偶尔会想起曾经相伴两年多的那把小伞。

七夕那天去大院开会,适逢雨天,会前把雨伞放到会议室走廊旁的雨架时,突然发现自己那把轻巧小伞就搁在架子上面,这才醒悟当初一定也是雨天到此开会,会后天晴便遗忘了此伞,直到此刻才得以重逢。

感既于雨天丢失又在雨天重拾的这番际遇,忍不住和前同事分享失而复得的这份喜悦,前同事笑言是否感觉很像一位失联的老朋友,你以为失去他了,突然又回来了。

人到中年,渐渐明白人生就是不断地告别和不断地遇见,我们在风云变幻中学会了坦然面对,在流年更迭中懂得了品悟生活。当然贯穿始终的陪伴最让人感动,不期然的重聚也令人欣喜。旧物和故交,都是曾经时光的一部分,默契,温暖,妥帖,令我安心。

人生中的重逢时刻,不管是人还是物,都要珍视,都应珍惜。

湾区巨变(国画)

戴郁明 作品

搅碎满天的狂风暴雨

□ 黄官品

卸下一身疲惫,告别秋风
一场场霜雪,从天上捡来的披风
铁骨铮铮的雕像
旁若无人,任岁月流逝

曾经一身穿戴过的绿叶红花
在立春后,远和近的心愿挂满枝头
从不和临技的鸟儿,搭腔说话
也不和风,戏言

模糊的印象,毛茸茸的火色芽儿
无声无息排着队,挤倒一片阳光和风声
活着,高举一棵树的名分
风风火火,站出来

那一树树翡翠的绿
那一树树火焰的红
招魂的花朵,赶集似的涌现枝头
怂恿大地,搅碎天空的一场场狂风暴雨

此时,不等看清紫薇花的容颜
忽然转身离去,留下一树揪心的尘烟
沦陷街头,一地落红烫人的美

如寄(外二首)

□ 郑智兴

如果你在风中
就无挂念地迎着风走
如果你在雨里
就踏着歌声蹚过水吧

五月的原野上
万物勃发出无限生机
石斛花在山崖上忘情盛开着
从不忧虑何时凋谢

打好行囊 随时准备出发
不必费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远方山间的一缕炊烟
抵得上哲人的万千问答

只是 请把心带上
容身的江舟很小
但天地很大

有赠

我想说的
都缝进了云的衣袖
所感怀的
已汇入了夜色下的河流
我的行色匆匆
你的旅程总在挽留
你说过要出发去远方
却仍在春光里踌躇

沧浪之波上
已经流转光阴无数
迢遥羁旅中
我们用桂花蘸酒
青石桥边的马蹄声远
谁在用玉笛诠释乡愁?
在牧歌里找不回童年
在爱中可留得住幸福?

总要迎着风雨前行
在离别中找到归途

凤仪桥

这是岷江上一座桥的名字
有凤来仪 蕴含着圣洁和吉祥
羌族人民用四角楼托住这些美好
他们在云上的居所
有雪山和晓岚绕过

远山探出头的白云
从容地在群峰上漫步
而我们 在稍作停留之后
将途经下一个驿站
在岁月中我们已经习惯告别
没有过多的感伤

为了在这个纷扰的尘世生活
我们不得不奔走于四方
任凭风雨的吹打
在朱红的门外
折叠高贵的内心
用不在意来保持一份体面

希望有一天
能重回凤仪桥上
让风吹散那些隐忍和惆怅
当繁华落尽
依然江流浩荡

檀香木(外二首)

□ 林凤燕

我有一部分记忆,来自于你的描述
盛夏时被叩响,严冬被冷藏
春天来临我需要 被你的描述唤醒

我打开第一层密语
水库的岸边飘浮颠簸流离
第二层密语
夜里的悄悄话漫过脚踝
床单上的檀香味是第三层密语

我嘴里的密语在阴暗处闪着光亮
但我如此迷恋如此这般相信

我若是一个虚构的人
在这个世界被放下
檀香味融化。你从此嗅不到
我身体里的任何味道

镜中人

端详镜子里的人,确实是有
衰老的迹象,先是体形走样
皮肤耷拉着贴在脸上,像极了
路上拉着几个小孩子的疲倦妈妈
窗外温柔的阳光,轻轻地打在
刚长出来的几根白发上,这么不易察觉
也被它发现了。我环抱自己
像一朵已经在夜里开败的花
八点准时上班,照例午睡
晚上和女儿穿梭在熟悉的
几条路上。夜里无梦
我盯住镜子里的人,她逐渐模糊
白发盖住的地方依然茂密生长
对于滚烫无形而又深刻的人间疾苦
依然一无所知

小城女人

久居小城,渐生怯懦
上周我们要回省城,她坚持不肯走
说要等太阳下山,巨鲸巡游归宿
已然忘记她曾不属于这里

她呆坐在海边,仿佛被海浪卷走过灵魂
太阳已经下山了,海风不断拍打脸颊
直到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

渐衰的体格让她寸步难行
她愈发温柔,对周遭宽容
总在深夜打听我的下落
说起与我的过往总是欣慰又沉默
羡慕我毫无忌惮的一生

她终将留在小城
我离开的数日后
忘记了她的执念与影子
像一根香烟点燃后迅速衍出的烟灰
已经脱落了浩浩荡荡的一生

火红的晚霞,红火的工地

大尉 摄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