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道蕉林迓远人,参天石壁尚嶙峋;长桥千里通南北,大地云山一片春。归路烟波接混茫,飞虹天际闪孤光,千年岩画谁疏凿?又欲回车问夕阳。”这是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000年5月4日亲临珠海宝镜湾后写下的《访宝镜湾岩画》。
亿万年间,潮涨潮落,周而复始。时间总会留下历史的痕迹,让人遥想关于生命的诞生,关于文明的孕育。在珠海的宝镜湾遗址,凿刻于岩石之上的各种图案被视为“无字天书”,也是“千古之谜”。但透过复杂的几何图案,人们仿佛可以一窥4000多年前珠海先民生活的情景。
这些岩画的判读虽然还需要漫长的研究,但它证明了,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在中国南方的珠海,史前海洋文明也抵达了一个新高度,印证了珠海是中国南方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发现:七幅神秘岩画填补空白
岩画,通常是指绘制或雕刻在岩石上的风画。在没有文字的古代,岩画成为人类交流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
宝镜湾岩画的发现过程,与海盗张保仔藏宝图的传说有着微妙联系。清嘉庆年间,在广东沿海活动的海盗剧增。张保仔率领一众活跃于澳门、香港和广州湾一带海面,控制了珠江口许多岛屿。据说张保仔积累了大量金银珠宝,秘密埋藏于各个岛屿中。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宝藏,有民间人士一直痴迷各类“藏宝图”。
1989年10月24日,珠海市博物馆为了配合珠海西区开发和高栏海港建设,派出梁振兴、陈振忠两位同志前往当地考察。当时,有群众向两人透露了一个“秘密”:宝镜湾的风猛鹰山上,有个张保仔的“藏宝洞”,礁石上还刻有“黄金万两宝藏宝地图”。
考古人员前往一辨认,这哪是什么藏宝图,这是古代岩画!这个令人振奋的重要发现,填补了珠江口一带除香港之外没有发现岩画的空白。1989年发现的宝镜湾岩画一共是4处6幅。1998年,在宝镜湾遗址发掘期间,工作人员又发现了一处岩画。至此,宝镜湾岩画一共有5处7幅。包括,藏宝洞岩画3幅、大坪石岩画1幅、太阳石岩画1幅、天才石岩画1幅、宝镜石岩画1幅。
碧波万顷,白帆点点,海风徐徐。近日,在珠海南水镇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羊城晚报记者一行前往珠海高栏港,登上风猛鹰山,领略神秘岩画的风采。
位于藏宝洞的东壁岩画是宝镜湾岩画中最大的一幅,面积近15平方米,其画面由复杂多变的刻凿线条组合构成。壁画中最突出的是船型图案。船身有华丽的装饰,周边有汹涌的波浪,展现一支乘风破浪的大型船队——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
大坪石岩画位于藏宝洞西壁岩画的南方,横卧在风猛鹰山山腰。大坪石西高东低,斜面南北长达5米,东西宽3.3米-4.3米。岩画中上部是一艘大船,大船左偏下处有一艘小船。大坪石岩画采用原始的雕刻手法,直观记录海边欢庆大船归来的场景。
太阳石岩画中部镌刻着长径0.64米、短径0.45米的呈现椭圆状的一轮太阳,刻痕深1.5厘米,宽3.85厘米,四周有云霞状的暗底边纹,远远望去恰如一轮红日。这是我国首次在海岛上发现太阳石刻。除此之外,天才石岩画、宝镜石岩画亦有自己的特点。
断代:风格迥异已有4200年历史
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客座教授李世源与宝镜湾岩画打了几十年交道。他曾组织、带领团队到现场考古发掘。话及当年在宝镜湾的考古工作,他依然历历在目:“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既要像农民那样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又要有学者的严谨。我们有一次在宝镜湾连续考古发掘43天,谁都没有回家,大家很有奉献精神。”
李世源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宝镜湾岩画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内容最丰富的岩画。“城堡、工具和文字可谓文明三要素,在宝镜湾岩画,我们发现了文字的雏形。在这方面,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史前岩画还没有一幅能超过宝镜湾岩画。”
宝镜湾的岩画风格与国内外已发现的其他岩画相比,风格迥异,具有独特性。我国西南地区的岩画,多是采用红色颜料涂绘,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李世源曾到国外考察岩画,“北美岩画一般会用动物血或用铁矿粉在岩面作画。宝镜湾的岩画则比较干净。此外,宝镜湾的岩石材质是花岗岩,莫氏硬度在7以上。先民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在花岗岩上凿刻而成。即便使用现代电动工具,在3.5米高、5米宽的岩面进行复刻,都需经长年累月才能复制完毕。”
独特的宝镜湾岩画被发现后,关于它们的“出生时间”各说纷纭,如同“宝镜湾论剑”。有人说,它们是凿刻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有人说它们是凿刻于秦汉或者隋唐。不同的揣摩和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对揭开宝镜湾岩画神秘面纱的期待。
关于岩画的断代,业内有几种常用办法。例如结合岩画与遗址,推测岩画年代;对比不同遗址的岩画风格,按照已知年代的岩画进行推测;通过岩画的颜料,以及通过“碳十四”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岩画年代的推断,等等。
李世源表示,岩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它的年代。目前,通过北京大学的权威鉴定,显示宝镜湾岩画的年代是距今4200年±70年。李世源认为,这个结论是比较可靠的。宝镜湾岩画与分布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宝镜湾遗址处在同一地点,岩画四周被史前文化遗址怀抱。经过研究得知,宝镜湾岩画与遗址属于同一时期。在宝镜湾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玉器、石器,对推定宝镜湾岩画的年代,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判读:记录珠海先民史前生活
宝镜湾岩画被发现后,关于岩画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宝船破浪、巫觋献舞……这些珠海先民伟大的艺术创造表达了什么?研究者相信,宝镜湾岩画上的几何图案并不是先民的随心所欲。但岩画年代久远,如何解读,困难重重。
徐恒彬、梁振兴撰写的《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该岩画研究的序幕。李世源的《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是研究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的专著,也是目前关于宝镜湾岩画判读的权威之一。
李世源忆起过往仍十分感慨,“经常是不断反复观看照片,苦苦思索,有时深夜终于有点眉目,又无人诉说。”但探索的过程也给了他不少乐趣和成就感。李世源认为,对宝镜湾岩画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判断先民的生活,对岩画的研究要保持敬畏之心。
目前比较公认的研究观点是,宝镜湾岩画一方面记录了珠海先民与山相依、与海相伴的史前生活,另一方面反映了史前的宗教、祭祀文化。以藏宝洞东壁岩画为例,主要呈现的内容有四大部分:一是以龙、凤、夔、蛇为代表的各部落氏族的聚合;二是以载王之舟为主的一组图像;三是以群舟待发及船上一群群铮铮铁汉为主体的海上船队;四是男觋、女巫及人牲的庄严祭祀场景。
研究表明,宝镜湾岩画中的“面具舞蹈人”是一位男觋,形态两肘夹腰弯曲,两手外翻,两腿微叉。它的头呈方形,有眼眶,平顶,为一面具无疑;而“甩袖女巫”两脚外撇,两腿作马蹲式,头转左,左手持鞭状物甩袖过顶,右手外弯成弧形。整个体型力度丰满、刚劲有节奏。无论是岩画中的男觋还是女巫,展示了先民正在进行场面宏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而从这些人物的不同站位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等级制度的,背后是有一个部落组织。
船,亦是宝镜湾岩画的重要元素。“载王之舟”凿刻于藏宝洞东壁岩画,有上下两条船叠压组成的舟船,船体凿刻着波浪纹,两头尖翘,分明是海船。船中轴线上刻着一个头戴羽冠、面无轮廓却异常镇定威严的饕餮状人形,高高在上的王者头戴羽毛状冠饰。“载王之舟”的船尾横面刻凿纹上有一件羽衣状的服饰。研究表明,它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船帆实证。帆的发明和利用,又进一步证实了宝镜湾先民的能力。
与藏宝洞东壁岩画的“载王之舟”不同,凿刻于藏宝洞西壁岩画的“王者之舟”已经完全处在茫茫大海中,与先民出海捕鱼有关,是珠海先民史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世源介绍,宝镜湾岩画上有很多海船的形象。中国的造船史、航海史显示,在2000多年前我们才有“三板船”,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的都是“独木舟”。“就是将一棵大树把中间挖空了,在海里面或者在湖里面可以作为一个运载的工具。”但在宝镜湾岩画里,大家已经清楚地发现,先民的船是在海里面的,它不是独木舟,它是三板船,船还有风帆。这说明先民在4000年前对航海、对天文、对洋流的掌握程度肯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虽然对岩画的判读在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谜团没有解开。李世源在1998年年底参加宝镜湾遗址考古发掘时,多次到藏宝洞面壁而立,最终在东壁岩画发现了一条龙的图案,也被称为“中华岩画第一龙”。它阔口,呈正方形,龙身蟠曲,龙尾状如鱼尾,头角似鹿,作吼叫状,是一条蓄势待发的云龙。
龙,是一种图腾崇拜,远古时代在中原地区常见“龙”的踪迹。但根据研究,珠海整个地区3000年前基本上都是孤悬珠江口外的海岛。“我们在到宝镜湾进行调查时,当时还没有珠海大道,高栏还是一个岛屿,在岛上为什么会出现龙的形象?中原文化因子在南海之滨发现。是什么原因?这些都是谜。”李世源说。
价值:环珠江口史前文明的一个高峰
宝镜湾岩画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在全国岩画中均有重要地位。宝镜湾遗址连同岩画,于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镜湾岩画记录了珠海先民走向浩瀚海洋的最初记忆,揭示了史前人类生活的缩影,对研究中国珠江流域史前先民的经济文化状态、宗教情绪与审美意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宝镜湾岩画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珠海这块土地上开发、繁衍、生息,他们选择依山面海,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创造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南方山游耕文明、中原定居农业文明这之外的第四种文化类型:史前海洋文明。它也证明了珠海文明史从一开始就与大海紧密相连,珠海的人文历史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征,珠海地域文化是中华早期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李世源直言:“毫无疑问地讲,它代表环珠江口史前文明的第一次高峰期,是整个人类史前文明的一次重要发现。它说明,在4000年前的南海之滨、环珠江口等区域,人类有活动且活动频繁,存在高峰期。”
宝镜湾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对中国考古界乃至史学界认识中国文明多源,对确立中国岩画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宝镜湾岩画的历史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珠海先民4000多年前留下的“千古之谜”,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看,宝镜湾岩画真是一个“藏宝洞”。
中华岩画第一龙:
阔口,呈方形,可细辨龙身蓄势蟠曲,龙尾状如鱼尾,龙爪似须连颈弯曲向前,上部稍宽,有些许梯状。隆鼻,似带弧的等边三角形。头角似鹿,龙目圆睁前视,作吼叫状,是一条蓄势待发的云龙。
载王之舟:
高高在上的王者头戴羽毛状冠饰,眼珠往外两边旋转向下组成鼻梁,口唇采用“⊥”形状,嘴部宽度几乎与脸一样宽。
男觋:
裸身,形态两肘夹腰弯曲,两手外翻,两腿微叉,脚尖外撇。头呈方形,有眼眶,平顶,平顶右端有一线条向右上微曲,左边亦有一线条向上,略短于右边线条。
甩袖女巫:
两脚外撇,两腿作马蹲式,头转左,左手持鞭状物甩袖过顶,右手外弯成弧形。整个体型力度丰满、刚劲有节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国颂 钱瑜 实习生 陈思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署名除外)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夹道蕉林迓远人,参天石壁尚嶙峋;长桥千里通南北,大地云山一片春。归路烟波接混茫,飞虹天际闪孤光,千年岩画谁疏凿?又欲回车问夕阳。”这是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000年5月4日亲临珠海宝镜湾后写下的《访宝镜湾岩画》。
亿万年间,潮涨潮落,周而复始。时间总会留下历史的痕迹,让人遥想关于生命的诞生,关于文明的孕育。在珠海的宝镜湾遗址,凿刻于岩石之上的各种图案被视为“无字天书”,也是“千古之谜”。但透过复杂的几何图案,人们仿佛可以一窥4000多年前珠海先民生活的情景。
这些岩画的判读虽然还需要漫长的研究,但它证明了,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在中国南方的珠海,史前海洋文明也抵达了一个新高度,印证了珠海是中国南方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发现:七幅神秘岩画填补空白
岩画,通常是指绘制或雕刻在岩石上的风画。在没有文字的古代,岩画成为人类交流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
宝镜湾岩画的发现过程,与海盗张保仔藏宝图的传说有着微妙联系。清嘉庆年间,在广东沿海活动的海盗剧增。张保仔率领一众活跃于澳门、香港和广州湾一带海面,控制了珠江口许多岛屿。据说张保仔积累了大量金银珠宝,秘密埋藏于各个岛屿中。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宝藏,有民间人士一直痴迷各类“藏宝图”。
1989年10月24日,珠海市博物馆为了配合珠海西区开发和高栏海港建设,派出梁振兴、陈振忠两位同志前往当地考察。当时,有群众向两人透露了一个“秘密”:宝镜湾的风猛鹰山上,有个张保仔的“藏宝洞”,礁石上还刻有“黄金万两宝藏宝地图”。
考古人员前往一辨认,这哪是什么藏宝图,这是古代岩画!这个令人振奋的重要发现,填补了珠江口一带除香港之外没有发现岩画的空白。1989年发现的宝镜湾岩画一共是4处6幅。1998年,在宝镜湾遗址发掘期间,工作人员又发现了一处岩画。至此,宝镜湾岩画一共有5处7幅。包括,藏宝洞岩画3幅、大坪石岩画1幅、太阳石岩画1幅、天才石岩画1幅、宝镜石岩画1幅。
碧波万顷,白帆点点,海风徐徐。近日,在珠海南水镇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羊城晚报记者一行前往珠海高栏港,登上风猛鹰山,领略神秘岩画的风采。
位于藏宝洞的东壁岩画是宝镜湾岩画中最大的一幅,面积近15平方米,其画面由复杂多变的刻凿线条组合构成。壁画中最突出的是船型图案。船身有华丽的装饰,周边有汹涌的波浪,展现一支乘风破浪的大型船队——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
大坪石岩画位于藏宝洞西壁岩画的南方,横卧在风猛鹰山山腰。大坪石西高东低,斜面南北长达5米,东西宽3.3米-4.3米。岩画中上部是一艘大船,大船左偏下处有一艘小船。大坪石岩画采用原始的雕刻手法,直观记录海边欢庆大船归来的场景。
太阳石岩画中部镌刻着长径0.64米、短径0.45米的呈现椭圆状的一轮太阳,刻痕深1.5厘米,宽3.85厘米,四周有云霞状的暗底边纹,远远望去恰如一轮红日。这是我国首次在海岛上发现太阳石刻。除此之外,天才石岩画、宝镜石岩画亦有自己的特点。
断代:风格迥异已有4200年历史
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客座教授李世源与宝镜湾岩画打了几十年交道。他曾组织、带领团队到现场考古发掘。话及当年在宝镜湾的考古工作,他依然历历在目:“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既要像农民那样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又要有学者的严谨。我们有一次在宝镜湾连续考古发掘43天,谁都没有回家,大家很有奉献精神。”
李世源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宝镜湾岩画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内容最丰富的岩画。“城堡、工具和文字可谓文明三要素,在宝镜湾岩画,我们发现了文字的雏形。在这方面,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史前岩画还没有一幅能超过宝镜湾岩画。”
宝镜湾的岩画风格与国内外已发现的其他岩画相比,风格迥异,具有独特性。我国西南地区的岩画,多是采用红色颜料涂绘,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李世源曾到国外考察岩画,“北美岩画一般会用动物血或用铁矿粉在岩面作画。宝镜湾的岩画则比较干净。此外,宝镜湾的岩石材质是花岗岩,莫氏硬度在7以上。先民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在花岗岩上凿刻而成。即便使用现代电动工具,在3.5米高、5米宽的岩面进行复刻,都需经长年累月才能复制完毕。”
独特的宝镜湾岩画被发现后,关于它们的“出生时间”各说纷纭,如同“宝镜湾论剑”。有人说,它们是凿刻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有人说它们是凿刻于秦汉或者隋唐。不同的揣摩和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对揭开宝镜湾岩画神秘面纱的期待。
关于岩画的断代,业内有几种常用办法。例如结合岩画与遗址,推测岩画年代;对比不同遗址的岩画风格,按照已知年代的岩画进行推测;通过岩画的颜料,以及通过“碳十四”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岩画年代的推断,等等。
李世源表示,岩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它的年代。目前,通过北京大学的权威鉴定,显示宝镜湾岩画的年代是距今4200年±70年。李世源认为,这个结论是比较可靠的。宝镜湾岩画与分布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宝镜湾遗址处在同一地点,岩画四周被史前文化遗址怀抱。经过研究得知,宝镜湾岩画与遗址属于同一时期。在宝镜湾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玉器、石器,对推定宝镜湾岩画的年代,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判读:记录珠海先民史前生活
宝镜湾岩画被发现后,关于岩画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宝船破浪、巫觋献舞……这些珠海先民伟大的艺术创造表达了什么?研究者相信,宝镜湾岩画上的几何图案并不是先民的随心所欲。但岩画年代久远,如何解读,困难重重。
徐恒彬、梁振兴撰写的《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该岩画研究的序幕。李世源的《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是研究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的专著,也是目前关于宝镜湾岩画判读的权威之一。
李世源忆起过往仍十分感慨,“经常是不断反复观看照片,苦苦思索,有时深夜终于有点眉目,又无人诉说。”但探索的过程也给了他不少乐趣和成就感。李世源认为,对宝镜湾岩画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判断先民的生活,对岩画的研究要保持敬畏之心。
目前比较公认的研究观点是,宝镜湾岩画一方面记录了珠海先民与山相依、与海相伴的史前生活,另一方面反映了史前的宗教、祭祀文化。以藏宝洞东壁岩画为例,主要呈现的内容有四大部分:一是以龙、凤、夔、蛇为代表的各部落氏族的聚合;二是以载王之舟为主的一组图像;三是以群舟待发及船上一群群铮铮铁汉为主体的海上船队;四是男觋、女巫及人牲的庄严祭祀场景。
研究表明,宝镜湾岩画中的“面具舞蹈人”是一位男觋,形态两肘夹腰弯曲,两手外翻,两腿微叉。它的头呈方形,有眼眶,平顶,为一面具无疑;而“甩袖女巫”两脚外撇,两腿作马蹲式,头转左,左手持鞭状物甩袖过顶,右手外弯成弧形。整个体型力度丰满、刚劲有节奏。无论是岩画中的男觋还是女巫,展示了先民正在进行场面宏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而从这些人物的不同站位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等级制度的,背后是有一个部落组织。
船,亦是宝镜湾岩画的重要元素。“载王之舟”凿刻于藏宝洞东壁岩画,有上下两条船叠压组成的舟船,船体凿刻着波浪纹,两头尖翘,分明是海船。船中轴线上刻着一个头戴羽冠、面无轮廓却异常镇定威严的饕餮状人形,高高在上的王者头戴羽毛状冠饰。“载王之舟”的船尾横面刻凿纹上有一件羽衣状的服饰。研究表明,它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船帆实证。帆的发明和利用,又进一步证实了宝镜湾先民的能力。
与藏宝洞东壁岩画的“载王之舟”不同,凿刻于藏宝洞西壁岩画的“王者之舟”已经完全处在茫茫大海中,与先民出海捕鱼有关,是珠海先民史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世源介绍,宝镜湾岩画上有很多海船的形象。中国的造船史、航海史显示,在2000多年前我们才有“三板船”,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的都是“独木舟”。“就是将一棵大树把中间挖空了,在海里面或者在湖里面可以作为一个运载的工具。”但在宝镜湾岩画里,大家已经清楚地发现,先民的船是在海里面的,它不是独木舟,它是三板船,船还有风帆。这说明先民在4000年前对航海、对天文、对洋流的掌握程度肯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虽然对岩画的判读在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谜团没有解开。李世源在1998年年底参加宝镜湾遗址考古发掘时,多次到藏宝洞面壁而立,最终在东壁岩画发现了一条龙的图案,也被称为“中华岩画第一龙”。它阔口,呈正方形,龙身蟠曲,龙尾状如鱼尾,头角似鹿,作吼叫状,是一条蓄势待发的云龙。
龙,是一种图腾崇拜,远古时代在中原地区常见“龙”的踪迹。但根据研究,珠海整个地区3000年前基本上都是孤悬珠江口外的海岛。“我们在到宝镜湾进行调查时,当时还没有珠海大道,高栏还是一个岛屿,在岛上为什么会出现龙的形象?中原文化因子在南海之滨发现。是什么原因?这些都是谜。”李世源说。
价值:环珠江口史前文明的一个高峰
宝镜湾岩画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在全国岩画中均有重要地位。宝镜湾遗址连同岩画,于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镜湾岩画记录了珠海先民走向浩瀚海洋的最初记忆,揭示了史前人类生活的缩影,对研究中国珠江流域史前先民的经济文化状态、宗教情绪与审美意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宝镜湾岩画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珠海这块土地上开发、繁衍、生息,他们选择依山面海,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创造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南方山游耕文明、中原定居农业文明这之外的第四种文化类型:史前海洋文明。它也证明了珠海文明史从一开始就与大海紧密相连,珠海的人文历史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征,珠海地域文化是中华早期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李世源直言:“毫无疑问地讲,它代表环珠江口史前文明的第一次高峰期,是整个人类史前文明的一次重要发现。它说明,在4000年前的南海之滨、环珠江口等区域,人类有活动且活动频繁,存在高峰期。”
宝镜湾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对中国考古界乃至史学界认识中国文明多源,对确立中国岩画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宝镜湾岩画的历史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珠海先民4000多年前留下的“千古之谜”,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看,宝镜湾岩画真是一个“藏宝洞”。
中华岩画第一龙:
阔口,呈方形,可细辨龙身蓄势蟠曲,龙尾状如鱼尾,龙爪似须连颈弯曲向前,上部稍宽,有些许梯状。隆鼻,似带弧的等边三角形。头角似鹿,龙目圆睁前视,作吼叫状,是一条蓄势待发的云龙。
载王之舟:
高高在上的王者头戴羽毛状冠饰,眼珠往外两边旋转向下组成鼻梁,口唇采用“⊥”形状,嘴部宽度几乎与脸一样宽。
男觋:
裸身,形态两肘夹腰弯曲,两手外翻,两腿微叉,脚尖外撇。头呈方形,有眼眶,平顶,平顶右端有一线条向右上微曲,左边亦有一线条向上,略短于右边线条。
甩袖女巫:
两脚外撇,两腿作马蹲式,头转左,左手持鞭状物甩袖过顶,右手外弯成弧形。整个体型力度丰满、刚劲有节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国颂 钱瑜 实习生 陈思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署名除外)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