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大震里的闪光人性
——读卢一萍中篇小说《大震》
□ 钟正林
卢一萍的《大震》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倾力打造的“百花中篇小说丛书”中的一部,写了一个死囚犯在汶川大地震中“逃往与回归”,从而完成“人性救赎”的故事。其中的诸多精彩,包括第一天报到即遭遇大地震的狱警谭乐为、死刑犯陈尔璧和犯人杨耀东等身心所承受的炼狱般的刻画,都是围绕金悦娴在大震前一天送给恋人谭乐为的“一对红色小金鱼”的细节引发的。
这“一对红色的小金鱼”使警官谭乐为避开了死神的咒语。这对红色的小金鱼曾经兴风作浪于神话《山海经》和安徒生的童话,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文字中,那位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与谭乐为一样历经炼狱般的人生,却在“小金鱼”里归于平静。只不过谭乐为是托女朋友爱的神力庇护,布恩迪亚上校却是以锻造小金鱼来排遣失败和孤独。
《大震》里的“一对红色小金鱼”使我的阅读视野星斗般闪亮,有了这个细节,小说的内涵根系审美因而勃发出藤蔓样的生命力,人性于灾难中的亮光,包括陈尔璧的母子情、谭乐为对于恋人的痛念等都被丰富的凝视并照见。《大震》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果说陈尔璧挟持杨耀东逃跑寻找母亲途中救死扶伤是小说意义的开始,那么,本是去追捕的狱警谭乐为受伤晕倒反而被抬到陈尔璧的手术台上,无疑是值得玩味的细节。这个细节非一般小说家能手绘,它的独特处不止于审美的机巧,我以为,掬捧出警察与罪犯的人性深刻与厚度才是笔力意蕴。文学是人学。高尔基关于文学定义的句子到今天仍然是写作的指南。我甚至以为只要文学表达存在,它的光照依然不会暗淡。
“陈尔璧站定了,他看了一眼谭乐为,发现他脸上有一道模糊的泪痕。”这道“泪痕”既是小说家笔下的人性发现(铁血警察也是人),亦是高尔基强调的“人学”。有了这“泪痕”,“明白了自己的身份”的陈尔璧开始为谭乐为处理伤口,对抗对立由此转为对话或理解。人物在小说语境中的意义开始深入。
“泪痕”这个细节虽只有一句,很容易被诸多的鲜活细节所遮蔽,但这工笔中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与贯穿全篇的一对“小金鱼”对应的,准确地说是一对“小金鱼”金色藤蔓触须的延伸。这“泪痕”是在后面的细节中出现的:“他看着谭乐为的眼睛有些潮湿”,但当视角转换为杨耀东时,恋人已成摆放着的遗体。谭乐为想起女友怀里抱着的孩子,怎么也掰不开她的手,想起恋人死亡时还是奔跑的样子。我想起了小金鱼,作家开篇描述的这个细节,成为了小说主角心理恋人的身姿延续。有了这“泪痕”,“小金鱼”细节的藤蔓触须因而有了支撑点,大地震后的惨绝人世因而有了一线生机,警察的人性在劫波中发出温暖光亮来。
因此,谭乐为脸上的“泪痕”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点亮谭乐为与陈尔璧、警察与罪犯对立壁垒的精致之处,这一笔是人物内心深海呈现于海面的浅浅波纹。
一部成功的小说是有小说地理的。《大震》的小说地理是成都西郊,年代是“5·12汶川”下监舍人的心灵史。我们从文本中涉猎的巴中客运站、成都城西看守所、诡异的烂尾楼、茶店子、成都银行西郊支行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重返了大地震时的成都地理,卢一萍笔下的警察与罪犯在那危情时刻的灵魂淬炼就在成都西郊这片大震废墟中展开。
在小说的叙述视角上有两种:一是上帝视角,二是自然视角。前者历来被广泛运用;而自然视角注重的是人与事的代入感,强调叙述者的在场,不乏侦探小说的推敲,不是上帝什么都知道。即使知道,也要由合理的细节来呈现。
卢一萍在陈尔璧这个人物的刻画上有自己的叙述考虑,他运用的是自然视角,即通过剪断脚链后依然想证明清白的杨耀东的心理活动来口碑陈尔璧这个医生杀人犯的好。
“如果不被枪毙,不知道一生能救多少人呢。所以,他真心希望他能逃走,永远不要再被抓住。”作家的自然视角在通篇弥漫。不止是杨耀东,还有递给他一碗粥的老阿姨。当谭乐为描述自己在追捕一名身高一米八、腿受了伤、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时,老阿姨说“:只知道他叫陈医生,人家一直在这里救人呢,忙得气都喘不过来一口。”
谭乐为在追捕陈尔璧过程中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蜕变,这是小说隐喻,即意义的发芽。杨耀东反问谭乐为“:非要把一个救了四五十个人的医生抓回去枪毙吗?”当谭乐为来到手术室的窗外,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盯着他头上冒出的腾腾热气,娴熟地做着手术,“心里突然涌出一种异样的从未有过的感慨:‘人类为什么会犯他妈的罪呢?’”
警察的温暖人性从这里开始开花吐蕊。而在手术室里救人的陈尔璧也看到了谭乐为,为他没有抓自己心生好感。谭乐为竟然第一次没有想到要抓人,而是在那一刻萌生了要帮陈尔璧找到母亲的念头,接下来就在烂尾楼的一角找到了。
绝望的母亲得知自己的死刑犯儿子还有资格救人,这无疑是儿子尚在人间并有着某种命运改变的兆头,老人竟像个小女孩似地哭了。这哭是好兆头的续笔,是发自内心的悲喜交集。
小说中通过简洁而直戳人心隐秘的对话体现了作家刻画人物的功夫。这是读者的期待,更是警察职业操守在人性中的突破,使谭乐为心灵的嬗变在这部小说中发出别样的光来。由一个人的言行绘出另一个人,由一个人的神情折射出另一个人的内心变化,远比作家用上帝视角来形容高明得多。这体现出《大震》这部中篇小说的叙述流变和审美技巧。
而诸多细节的触须延伸到了陈尔璧与谭乐为合力救一个废墟中的人时开出了灼目的奇葩,这奇葩是人性的最温软处,小说的最高光处:认定陈尔璧救地下伤者被余震埋了后,犯人杨耀东与警察谭乐为决定认陈尔璧母亲为干娘,共同照顾好这位救了许多震中伤员的死刑犯的母亲。
小金鱼在玻璃缸里依然活得好好的。这贯穿了整部小说的细节,为结尾处灼目的人性叙述增添了活力,女友金悦娴用这对“红色的小金鱼”挽救了恋人谭乐为在大地震中的生命,她却以震中香消玉殒自始至终为小说生长营造了吉兆。这个细节真好啊!我们常常为读到一部优秀小说里的美妙细节而感佩出声,好小说就如名画,是由好细节锻造出来的。否则就没有跳出罗列生活的庸常。
雨后的蒙蒙旷野里,谭乐为学着老人祭奠儿子的样子,看着天空的深邃处,“他惊讶地看到一个身影从蒙蒙雾气里走了出来,那个身影一瘸一拐,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但他坚持着。”小说至此完成了书写大地震小说人物心灵史的命数。
大地震看起来是一场天灾,实则是人性的炼石场,每个人都在那惨绝危艰里接受试探;大震实则是灵魂的大考场,不仅是小说中的主角谭乐为、陈尔璧、杨耀东的心灵在蜕变在自我救赎,还有你、我,以及芸芸众生。正如卢一萍所说:“我们都需要救赎!”这也使我想到,除了我们所读到的,《大震》其实还有更深刻的隐含。
(中篇小说《大震》,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香炉湾景色。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从春花烂漫到秋果丰硕
——品读钟建平诗集《香炉湾絮语·山音》
□ 方守金
品读钟建平诗集《香炉湾絮语·山音》,我仿佛看到,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经由作者生命气息的灌注,倏然间幻化为气象万千的累累秋果。
建平久居珠海,亲历一个渔村成长为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因而对珠海也怀有故乡般浓郁的情愫“:我细细打量这座桥的身姿/像一钩新月/泊在这湾水湄/一端通往车水马龙城中城/一端牵手野狸岛和日月贝/新建造的沙滩与海浪嬉戏/逶迤情侣路情侣如鱼与水/远处传来海边公园的歌声/与新落成大剧院节目媲美/渔女也惊诧眼前景色俊美/从此不再羡慕大海的彼岸/香炉湾畔风雨兼程四十年/见证这座滨海城市的巨变”。他就这样即目入咏,传达出的亲切、新奇与自豪,连我这个外乡人读来也深有共鸣。
《山音》与诗人的早先创作一脉相承,依然是盛开着各种奇妍的花朵,花朵上蝴蝶飞舞,鸟儿鸣唱,随季节变化次第把大地装点得绚丽风骚。然而我发现“,山坡上樱花盛开如此妖娆/犹如天河上哗啦啦的浪花”,如此充满才气的浪漫诗句,虽然仍在《山音》里一再出现,但建平似乎已不愿在花海里过久流连了。他“听见每一朵花朵的凋零,都是为了向果实更靠近”,甚至“看见每一颗果实的腐朽/都是为了向种子更靠近”。基于此,诗人已不愿回眸少年仗剑走马的英姿,而是任由青春的脚步渐行渐远,转身将其纤敏的诗心,由盛开的春花延伸到暑夏直达秋果的成熟,及至寒冷的冬天,也屏息倾听“春天的交响从根部响起”。这喻示着诗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已将嘹亮的放歌,嬗变为幽邃的沉吟。在由花朵、草木、水湄、白鹭、彩霞、蓝天、山峰、萤火、月色、星光等诗歌意象合力营造的柔美氛围中,诗人的心魂日趋淡泊,轻叩宇宙和苍生。故,我特别喜欢诗集中多次出现的“清空”意象。建平的清空,跟坊间推许的“舍得”有得一比。坊间的舍得生意经的味儿又浓了些。清空则不然,它是对凡俗欲望的弃绝,是对年少轻狂的否定,是对心高气傲的抑止,亦是对喧嚣浮华的远拒。于是卸下了包袱的诗人,爽快地“将一生全部奔跑退回给时光/像鸟儿一样占领高高的枝头”。虚怀若谷,臻于澄明之境。
由此可见,对存在的意义和人性本质的严厉拷问,对精神与价值的执着追求,是《山音》的魂魄。其总体意蕴中的两大要义犹有价值。
一是真诚的谦卑感。这个堂堂的中年汉子,一边吟着“时光不会错过每粒种子/我学会仰望更学会低下头颅”,一边把自己安放在比河流更低的地方,弯下腰来,请教草木何为人生,且“愿意来生转世为一棵小草/让世界充满一种草本的芳香”;又因人类向地球索取豪夺太多,而一次次向大自然忏悔,并警示“物种的灭绝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生活中的弱者,对所有卑微的事物,他都谦恭地给予微笑,“以这种方式对生命致敬”。众生平等的观念,深深铆在了诗人心底:“即使是天地间最卑微生命/都有独一无二的稀声大音”,“保持一种弯腰的姿态,用我们的勤劳向土地致敬。”于是诗人进一步主张,“一些卑微的事物无法命名/诗歌应该为它们代言”。如此谦卑的人生姿态,来自诗人心中的博爱与慈悲,也来自诗人“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敬畏”。
二是对不确定性的肯认。《山音》弥漫着深沉的疑问和思考。优秀的作家,面对宇宙苍穹、多变人生和莫测的命运,多将自己的困惑、迷惘甚至内在矛盾等不确定性的东西抒写进作品。中外文学史业已证明,这丝毫不会减损反而增益了名著的魅力。以中国现代诗人郭小川为例,其一箩筐铿锵的抒情诗无比坚定,今天看来,哪一首能比得上他那篇遥望星空,进入人与宇宙对话情境所表现出自省、惆怅与感慨的《望星空》?基于此,我对建平“迷路水滴禁不住失声痛哭/经不住寒气跌落在枝头”,以及“有时生命犹如波浪起伏/一种莫名的忧伤在滋长”等忧郁气质的流露,深表同情与理解;更对“一条河流养育多少生命/浩瀚天宇藏匿多少星辰”?以及为何“万物依循神旨繁衍生息/却无法逃离各自的宿命”?为何“海边那些曾经挺拔的棕榈树/如今握不住春天的一缕阳光”等等大格局天问,给予激赏。此外,诗人还将偶然与必然等量齐观,视神秘与明白殊途同归,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绝望里寻觅希冀,在瞬间追求永恒。这些,无一不是纯诗所蕴含的哲思质素。在对自然界与人世间不确定性的肯认和探求中,已有相当沧桑感的建平,颇像不屈不挠的西绪弗斯,“明明知道是不能为之事/却甘愿一次次地去尝试”;又似《野草》中的“过客”,不管前方是坟茔还是野蔷薇,跛了脚也执意走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大震里的闪光人性
——读卢一萍中篇小说《大震》
□ 钟正林
卢一萍的《大震》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倾力打造的“百花中篇小说丛书”中的一部,写了一个死囚犯在汶川大地震中“逃往与回归”,从而完成“人性救赎”的故事。其中的诸多精彩,包括第一天报到即遭遇大地震的狱警谭乐为、死刑犯陈尔璧和犯人杨耀东等身心所承受的炼狱般的刻画,都是围绕金悦娴在大震前一天送给恋人谭乐为的“一对红色小金鱼”的细节引发的。
这“一对红色的小金鱼”使警官谭乐为避开了死神的咒语。这对红色的小金鱼曾经兴风作浪于神话《山海经》和安徒生的童话,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文字中,那位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与谭乐为一样历经炼狱般的人生,却在“小金鱼”里归于平静。只不过谭乐为是托女朋友爱的神力庇护,布恩迪亚上校却是以锻造小金鱼来排遣失败和孤独。
《大震》里的“一对红色小金鱼”使我的阅读视野星斗般闪亮,有了这个细节,小说的内涵根系审美因而勃发出藤蔓样的生命力,人性于灾难中的亮光,包括陈尔璧的母子情、谭乐为对于恋人的痛念等都被丰富的凝视并照见。《大震》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果说陈尔璧挟持杨耀东逃跑寻找母亲途中救死扶伤是小说意义的开始,那么,本是去追捕的狱警谭乐为受伤晕倒反而被抬到陈尔璧的手术台上,无疑是值得玩味的细节。这个细节非一般小说家能手绘,它的独特处不止于审美的机巧,我以为,掬捧出警察与罪犯的人性深刻与厚度才是笔力意蕴。文学是人学。高尔基关于文学定义的句子到今天仍然是写作的指南。我甚至以为只要文学表达存在,它的光照依然不会暗淡。
“陈尔璧站定了,他看了一眼谭乐为,发现他脸上有一道模糊的泪痕。”这道“泪痕”既是小说家笔下的人性发现(铁血警察也是人),亦是高尔基强调的“人学”。有了这“泪痕”,“明白了自己的身份”的陈尔璧开始为谭乐为处理伤口,对抗对立由此转为对话或理解。人物在小说语境中的意义开始深入。
“泪痕”这个细节虽只有一句,很容易被诸多的鲜活细节所遮蔽,但这工笔中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与贯穿全篇的一对“小金鱼”对应的,准确地说是一对“小金鱼”金色藤蔓触须的延伸。这“泪痕”是在后面的细节中出现的:“他看着谭乐为的眼睛有些潮湿”,但当视角转换为杨耀东时,恋人已成摆放着的遗体。谭乐为想起女友怀里抱着的孩子,怎么也掰不开她的手,想起恋人死亡时还是奔跑的样子。我想起了小金鱼,作家开篇描述的这个细节,成为了小说主角心理恋人的身姿延续。有了这“泪痕”,“小金鱼”细节的藤蔓触须因而有了支撑点,大地震后的惨绝人世因而有了一线生机,警察的人性在劫波中发出温暖光亮来。
因此,谭乐为脸上的“泪痕”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点亮谭乐为与陈尔璧、警察与罪犯对立壁垒的精致之处,这一笔是人物内心深海呈现于海面的浅浅波纹。
一部成功的小说是有小说地理的。《大震》的小说地理是成都西郊,年代是“5·12汶川”下监舍人的心灵史。我们从文本中涉猎的巴中客运站、成都城西看守所、诡异的烂尾楼、茶店子、成都银行西郊支行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重返了大地震时的成都地理,卢一萍笔下的警察与罪犯在那危情时刻的灵魂淬炼就在成都西郊这片大震废墟中展开。
在小说的叙述视角上有两种:一是上帝视角,二是自然视角。前者历来被广泛运用;而自然视角注重的是人与事的代入感,强调叙述者的在场,不乏侦探小说的推敲,不是上帝什么都知道。即使知道,也要由合理的细节来呈现。
卢一萍在陈尔璧这个人物的刻画上有自己的叙述考虑,他运用的是自然视角,即通过剪断脚链后依然想证明清白的杨耀东的心理活动来口碑陈尔璧这个医生杀人犯的好。
“如果不被枪毙,不知道一生能救多少人呢。所以,他真心希望他能逃走,永远不要再被抓住。”作家的自然视角在通篇弥漫。不止是杨耀东,还有递给他一碗粥的老阿姨。当谭乐为描述自己在追捕一名身高一米八、腿受了伤、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时,老阿姨说“:只知道他叫陈医生,人家一直在这里救人呢,忙得气都喘不过来一口。”
谭乐为在追捕陈尔璧过程中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蜕变,这是小说隐喻,即意义的发芽。杨耀东反问谭乐为“:非要把一个救了四五十个人的医生抓回去枪毙吗?”当谭乐为来到手术室的窗外,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盯着他头上冒出的腾腾热气,娴熟地做着手术,“心里突然涌出一种异样的从未有过的感慨:‘人类为什么会犯他妈的罪呢?’”
警察的温暖人性从这里开始开花吐蕊。而在手术室里救人的陈尔璧也看到了谭乐为,为他没有抓自己心生好感。谭乐为竟然第一次没有想到要抓人,而是在那一刻萌生了要帮陈尔璧找到母亲的念头,接下来就在烂尾楼的一角找到了。
绝望的母亲得知自己的死刑犯儿子还有资格救人,这无疑是儿子尚在人间并有着某种命运改变的兆头,老人竟像个小女孩似地哭了。这哭是好兆头的续笔,是发自内心的悲喜交集。
小说中通过简洁而直戳人心隐秘的对话体现了作家刻画人物的功夫。这是读者的期待,更是警察职业操守在人性中的突破,使谭乐为心灵的嬗变在这部小说中发出别样的光来。由一个人的言行绘出另一个人,由一个人的神情折射出另一个人的内心变化,远比作家用上帝视角来形容高明得多。这体现出《大震》这部中篇小说的叙述流变和审美技巧。
而诸多细节的触须延伸到了陈尔璧与谭乐为合力救一个废墟中的人时开出了灼目的奇葩,这奇葩是人性的最温软处,小说的最高光处:认定陈尔璧救地下伤者被余震埋了后,犯人杨耀东与警察谭乐为决定认陈尔璧母亲为干娘,共同照顾好这位救了许多震中伤员的死刑犯的母亲。
小金鱼在玻璃缸里依然活得好好的。这贯穿了整部小说的细节,为结尾处灼目的人性叙述增添了活力,女友金悦娴用这对“红色的小金鱼”挽救了恋人谭乐为在大地震中的生命,她却以震中香消玉殒自始至终为小说生长营造了吉兆。这个细节真好啊!我们常常为读到一部优秀小说里的美妙细节而感佩出声,好小说就如名画,是由好细节锻造出来的。否则就没有跳出罗列生活的庸常。
雨后的蒙蒙旷野里,谭乐为学着老人祭奠儿子的样子,看着天空的深邃处,“他惊讶地看到一个身影从蒙蒙雾气里走了出来,那个身影一瘸一拐,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但他坚持着。”小说至此完成了书写大地震小说人物心灵史的命数。
大地震看起来是一场天灾,实则是人性的炼石场,每个人都在那惨绝危艰里接受试探;大震实则是灵魂的大考场,不仅是小说中的主角谭乐为、陈尔璧、杨耀东的心灵在蜕变在自我救赎,还有你、我,以及芸芸众生。正如卢一萍所说:“我们都需要救赎!”这也使我想到,除了我们所读到的,《大震》其实还有更深刻的隐含。
(中篇小说《大震》,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香炉湾景色。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从春花烂漫到秋果丰硕
——品读钟建平诗集《香炉湾絮语·山音》
□ 方守金
品读钟建平诗集《香炉湾絮语·山音》,我仿佛看到,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经由作者生命气息的灌注,倏然间幻化为气象万千的累累秋果。
建平久居珠海,亲历一个渔村成长为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因而对珠海也怀有故乡般浓郁的情愫“:我细细打量这座桥的身姿/像一钩新月/泊在这湾水湄/一端通往车水马龙城中城/一端牵手野狸岛和日月贝/新建造的沙滩与海浪嬉戏/逶迤情侣路情侣如鱼与水/远处传来海边公园的歌声/与新落成大剧院节目媲美/渔女也惊诧眼前景色俊美/从此不再羡慕大海的彼岸/香炉湾畔风雨兼程四十年/见证这座滨海城市的巨变”。他就这样即目入咏,传达出的亲切、新奇与自豪,连我这个外乡人读来也深有共鸣。
《山音》与诗人的早先创作一脉相承,依然是盛开着各种奇妍的花朵,花朵上蝴蝶飞舞,鸟儿鸣唱,随季节变化次第把大地装点得绚丽风骚。然而我发现“,山坡上樱花盛开如此妖娆/犹如天河上哗啦啦的浪花”,如此充满才气的浪漫诗句,虽然仍在《山音》里一再出现,但建平似乎已不愿在花海里过久流连了。他“听见每一朵花朵的凋零,都是为了向果实更靠近”,甚至“看见每一颗果实的腐朽/都是为了向种子更靠近”。基于此,诗人已不愿回眸少年仗剑走马的英姿,而是任由青春的脚步渐行渐远,转身将其纤敏的诗心,由盛开的春花延伸到暑夏直达秋果的成熟,及至寒冷的冬天,也屏息倾听“春天的交响从根部响起”。这喻示着诗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已将嘹亮的放歌,嬗变为幽邃的沉吟。在由花朵、草木、水湄、白鹭、彩霞、蓝天、山峰、萤火、月色、星光等诗歌意象合力营造的柔美氛围中,诗人的心魂日趋淡泊,轻叩宇宙和苍生。故,我特别喜欢诗集中多次出现的“清空”意象。建平的清空,跟坊间推许的“舍得”有得一比。坊间的舍得生意经的味儿又浓了些。清空则不然,它是对凡俗欲望的弃绝,是对年少轻狂的否定,是对心高气傲的抑止,亦是对喧嚣浮华的远拒。于是卸下了包袱的诗人,爽快地“将一生全部奔跑退回给时光/像鸟儿一样占领高高的枝头”。虚怀若谷,臻于澄明之境。
由此可见,对存在的意义和人性本质的严厉拷问,对精神与价值的执着追求,是《山音》的魂魄。其总体意蕴中的两大要义犹有价值。
一是真诚的谦卑感。这个堂堂的中年汉子,一边吟着“时光不会错过每粒种子/我学会仰望更学会低下头颅”,一边把自己安放在比河流更低的地方,弯下腰来,请教草木何为人生,且“愿意来生转世为一棵小草/让世界充满一种草本的芳香”;又因人类向地球索取豪夺太多,而一次次向大自然忏悔,并警示“物种的灭绝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生活中的弱者,对所有卑微的事物,他都谦恭地给予微笑,“以这种方式对生命致敬”。众生平等的观念,深深铆在了诗人心底:“即使是天地间最卑微生命/都有独一无二的稀声大音”,“保持一种弯腰的姿态,用我们的勤劳向土地致敬。”于是诗人进一步主张,“一些卑微的事物无法命名/诗歌应该为它们代言”。如此谦卑的人生姿态,来自诗人心中的博爱与慈悲,也来自诗人“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敬畏”。
二是对不确定性的肯认。《山音》弥漫着深沉的疑问和思考。优秀的作家,面对宇宙苍穹、多变人生和莫测的命运,多将自己的困惑、迷惘甚至内在矛盾等不确定性的东西抒写进作品。中外文学史业已证明,这丝毫不会减损反而增益了名著的魅力。以中国现代诗人郭小川为例,其一箩筐铿锵的抒情诗无比坚定,今天看来,哪一首能比得上他那篇遥望星空,进入人与宇宙对话情境所表现出自省、惆怅与感慨的《望星空》?基于此,我对建平“迷路水滴禁不住失声痛哭/经不住寒气跌落在枝头”,以及“有时生命犹如波浪起伏/一种莫名的忧伤在滋长”等忧郁气质的流露,深表同情与理解;更对“一条河流养育多少生命/浩瀚天宇藏匿多少星辰”?以及为何“万物依循神旨繁衍生息/却无法逃离各自的宿命”?为何“海边那些曾经挺拔的棕榈树/如今握不住春天的一缕阳光”等等大格局天问,给予激赏。此外,诗人还将偶然与必然等量齐观,视神秘与明白殊途同归,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绝望里寻觅希冀,在瞬间追求永恒。这些,无一不是纯诗所蕴含的哲思质素。在对自然界与人世间不确定性的肯认和探求中,已有相当沧桑感的建平,颇像不屈不挠的西绪弗斯,“明明知道是不能为之事/却甘愿一次次地去尝试”;又似《野草》中的“过客”,不管前方是坟茔还是野蔷薇,跛了脚也执意走去。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