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2年5月9日)

tqb-20220509-008.jpg

一个无限辽阔的地方

□ 卢一萍

一路满眼秋色,有一种难得的绚烂之美。回老家南江的第一夜,就下了一场难得的初冬细雨。它是在我们酒后飘落的,然后在醉梦里变得细密。可以感知雨的轻柔,它滋润着即将封冻的山河——它们在高处已化为飞雪,积累下来。在眼目所及的场域里,雪线的高度一致,让人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秩序,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

该飞的鸟儿依然会从一个枝头飞跃到另一个枝头,该鸣叫的鸟儿依然在用自己的声音鸣叫,它和这里的万物,还有那些寂寂无名的人一起,安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人原本就不存在,但通过作家的描述,却有可能不朽。一个地方的一切,如果没有作家的描绘,就是沉寂的,无人知晓它们的形态和风情,作家的笔让他们复活——也让作家笔触所及之物复活,这也是作家的伟大和写作的意义所在——让必将流逝的一切永驻,让已经死去的万物复活,无疑也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一想及这些,我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所做的事,也是有值得欣慰之处的。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缕风、一滴水、一片瓦、一线光明都是真实的。但你如果不回到故乡,故乡就和整个世界一样,都有一种虚幻感,并会因为作家诗意的描述而显得更为渺远。

带着自己的书回到故乡,可以看到书中定格了的那些思绪的瞬间像雕塑一样存在于字里行间。天色、云朵的形状、流水的咏叹、风吹过森林的声音,河水的喧嚣——我一直在确定巴河的走向、河水的颜色、水流的缓急、两岸景物和山势的变化——在一个偏远之地,流水永远是鲜活的,它开山劈石,也更能带来遐想和希望。

也许一溪流水就足以养成一个作家。

因为流水与生命是对应的。

在故乡的大地上行走,这种感觉似乎更为明显。深切的河谷,河谷间翻着白浪的激流,河谷两岸一直延展到山脊、峰巅,到明净无边或阴霾密布的长空,以及更高处大大小小的神灵的脚下……河流中的每滴水都与大地上的某个生命对应——这个生命可能是某个人、某只黄羊、天上飞鸟、水中游鱼……

山顶积着绒毛般的新雪,给故乡平添了一种崭新的诗意。断渠之上的寺庙高居俗世之上,在各色树叶点缀的五彩缤纷的初冬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香炉里的香火很旺,燃烧后升起的香烟,弥漫天地之间。金色的屋顶和飞檐把富贵之气倒映到天空,同时接纳着天上的甘霖。这座距今已不知多少年的寺院坐落在长满青松的半坡上,从这里俯瞰南江县城,一沟富有现代气息的楼宇似乎是古老的巴蜀大地的一个幻影,从县城的公山公园倾斜的山坡仰望,可见云雾中寺庙的一片白墙和一角金色飞檐,它如凌霄宝殿般缥缈神秘。

到了寺庙跟前,才发现它是新修的。无形的风带来寒意,拍打着寺院的白墙和雕花的窗棂。在这里俯瞰南江,可以看着它在几水河谷里变大、变长、变新,最后终于长成巨蟒一般,盘踞在南江河谷里。在大殿前远望起伏的群山,目光越过青色山峰,可以遐想外面的无穷世界。

在南江,南江似乎随时可见它蜿蜒的、柔中带刚的身影,似乎时时刻刻都可得到它的陪伴。这条河啊,在初冬变得如此清澈,即使站在很远的地方,似乎也可见到河底的卵石。山崖陡峭,形态不一,如水彩。悬崖上的缝隙里,如虬的巴山柏姿态奇异,顽强地在虚空中撑出一片墨色。即使碗口大的一株,也可能看过人世数百年兴衰——这才是它真正珍稀的原因,因为它细密如钢铁的纹理间,有人世的沧桑,故成人间“柏影”。

在成都的市场上,所售卖的崖柏制品就是这种生长在悬崖缝隙里的柏树,崖柏根雕、盆景、茶海、饰品因其独特的柏香味和观赏性,都属“雅玩”,价格昂贵。我见过连根搬运来的奇形怪状的巨大根系,如无上千年的生长期,很难长成。确有枯死者。一问,有说是塌方垮岩后捡到的,有说是河水冲下的,还有说是施工挖出的。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令人惋惜。因为那已不是树,而是人间精灵——即使逝去,亦香魂永驻。

不是悬崖的地方,即使非常陡峭,也长满了柏树、松树、红桦和栎树,林下是茂密的灌木或木竹。它们的每一片叶子都在呈现最后的华美,让初冬变得绚烂多彩。杜鹃蛰伏在林间。这种大叶杜鹃喜欢高拔之地。我在光雾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脊上见过它怒放的样子,在喜马拉雅南麓海拔4000多米的冰天雪地里,也见过它们铺满亘古封冻的山坡,伏地葳蕤而生。

我相信,这里的树很少被作家和诗人温柔而深邃的目光打量过。但每个作家都希望能为故乡的每种植物写一部书。那无疑是一个自然之子对自然的敬重与咏叹,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书写。

我的出生地是大罗山村。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变得重要过。它偏离米仓古道,刚好在天马山下面,与老家最近的驿站柏杨坪、凉水井、元潭都隔着铁尖山。所以,因为偏僻封闭,虽然我在南江生活过很多年,很多地方虽然近在咫尺,我也只是听说过,想象过,好像那个地方远在南极。

山麻雀、红嘴鸦、野鸽子在南江的土地上飞起、落下,收获后的土地袒露着,正在休憩。越过田地,有一座普通的民居。1972年,我就降生在那里。这个贫穷的闭塞之地当年如何让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一个以写作谋生的人,很难找到“因”,甚至很难找到痕迹,正如我的父母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其貌不扬的儿子长大后会在新疆、甚至帕米尔高原生活。是的,这里的一切都是庸常的,但文学,给了我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

每一个作家都对故乡怀有深情,作家在故乡的状态与在其他地方肯定迥然不同,一回到这里,他就成了一个少年。但我的故乡观念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中国人说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其实出生地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很小的一个院子,那可能只是血缘上的。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故乡,更大的故乡是一个文化范畴,而不仅是血缘的关联。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回到故乡,无疑是一次特殊的归乡。它让我更明确地知道了,作家的故乡就是他文学的场域,作家的故乡其实只是文化意义上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也知道了,即使大罗山这个很小的村落,也是一个无限辽阔的地方。

卢一萍 

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山》《我的绝代佳人》,小说集《银绳般的雪》《天堂湾》《帕米尔情歌》《大震》,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扶贫志》。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白山》曾被评为“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现居成都。

紫藤凋零时

□安武林

紫藤凋零时的样子,很少去关注。只觉得它像凌霄、爬山虎、葡萄一样,在冬天,仅剩下光秃秃、冷冰冰的藤蔓,枯死一般。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紫藤盛开的美景。犹如青春,风姿绰约,美不胜收。一串串的花朵低垂着,真像一道紫色的瀑布,从天而降。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尽情狂欢。我在社区、公园很多地方,遇到盛开的紫藤,总喜欢在花架下面的凳子上坐坐。让思绪飘飞一会儿。仿佛朵朵花儿都为我开,就连片刻的孤独和寂寞,都浪漫得热烈绚丽到了极致。

去年冬天,我到苏州一所小学做讲座。活动未开始,一个人在操场上溜达。苏州是个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有郁郁葱葱的植物。在北方,满目都是肃杀凄凉的景象,绿色倒成了稀罕物。如果绿色是钱币的话,苏州可真是一掷千金的土豪。

我喜欢端详花花草草,树木。当我溜达到一排堆放杂物的房子前时,突然发现,墙根以及几块木头上爬满了枯藤。第一个念头,便是想它的名字,这是什么植物?凌霄,紫藤,爬山虎,葡萄,很快,我用排除法排除了其余三种植物,肯定它是紫藤。因为我看见枯藤上面,挂着一枚枚豆荚。灰色的豆荚,大而饱满,类似豆角。豆荚上面布满了绒绒的细毛,尽管那是个阴天,绒毛依旧清晰可见。如果阳光正好,细细的绒毛必然会闪闪发光。再有三两颗露珠点缀,一定会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只见过皂角树上的豆荚,大而黑,乡下有人把它当肥皂使用,洗衣服。看着一串串沉甸甸的紫藤豆荚,我有一种被惊呆的感觉。第一次看见它,看着它肥硕、狂野、静默、威严的样子,我真后悔自己从来不关注紫藤凋零时的样子,更不知道它是结豆荚的,而且果实是如此硕大饱满。

我好奇心大发,一枚一枚,踮着脚尖,用手采摘一大把豆荚。我左右衣兜里塞得满满的,衣兜鼓鼓囊囊的非常醒目。

在和学生互动问答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安老师,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我忍不住先笑了,当我从两个衣兜里掏出豆荚,举起两只手让大家看的时候,全场的学生都笑了。我知道,他们都把紫藤的豆荚当成了豆角,没有人知道这是紫藤的果实。

回到家里,我把这些豆荚放在阳台上的窗台上,打算在春天的时候,把它们种下去。

傍晚,我在书房读书,太太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你在阳台上做什么了,搞得乱七八糟的。”

听了太太没头没脑的话,我也很生气,冷冷地回答道:“我没去阳台那儿。我去阳台那儿做什么?”

我们都喜欢冷处理家庭问题。她继续看电视,我继续读书。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太太笑嘻嘻地进了书房。她的表情告诉我,她是误会我了,而且她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和我分享。

她说:“哎呀,吓我一跳。我正看电视呢,突然,砰的一声,那么响,声音那么大。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我到阳台上一看,原来是你带回来的豆荚爆裂开了。”

是吗?哎呀,我还没见过豆荚里面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呢。

我来到阳台上一看,嘿,地上落了许多黑褐色的、像硬币一样的种子。薄薄的,圆圆的,只是有一边是平的。不知道这爆裂的种子力量有多大,但飞出的距离挺远,至少能蹦出一米外。听太太的描述,那种响声,有点像气枪射击的声音。

我拿了几枚豆荚,放进书房。我想听听豆荚爆裂的声音。

谁知道,豆荚像个淘气鬼一样,我越想听它爆裂的声音,它越是故意不爆裂。我有点气恼,甚至跑到它跟前,看了它好几次。可是,这家伙纹丝不动,丝毫没有满足我心愿的意思。

我昏昏欲睡,手中的书也掉在了地上。

“啪!”我惊醒了。

我赶忙跑过去,哎,它们还是老样子。

我终于忍不住瞌睡的诱惑了,最终,我还是没有亲耳听到豆荚爆裂的声音。

紫藤凋零时,另有一番景象。那一枚枚豆荚,在冷风里傲然挺立的样子,高贵,威严。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

安武林

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儿童文学作家,诗人,评论家。出版过小说《泥巴男生》、散文集《黑豆里的母亲》、散文诗集《星星的秋千》、童话集《老蜘蛛的一百张床》、诗集《月光下的蝈蝈》等300余种作品集。获得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金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儿童文学奖等。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斯里兰卡、英国、摩洛哥等国家。

围墙脚下的树 (组诗)

□ 卢卫平

疤痕

我记不清那些伤口

是怎样痊愈的

遗忘让我相信时间会给

每个伤口一个自愈的药方

我右手虎口的刀伤

我左腿膝盖的摔伤

我胸前的撞伤

我后背的擦伤

不一样的伤口曾经

在黎明或黄昏

在正午或子夜

说出了不一样的疼痛

而痊愈后留下的疤痕

用一样的僵硬呆滞

用一样的咬紧牙关

用一样的沉默不语

让所有的疼痛变得模糊

我在这种模糊中渐渐

迟钝甚至麻木

写这首诗时

我才感觉到这迟钝和麻木

是我的另一种疼痛

是那些疤痕让我再次受伤

 

围墙脚下的树

我在围墙脚下

栽下这棵树时

这棵树还是一棵幼苗

比我低矮瘦弱

我知道我不会高过围墙

但这棵树会高过围墙

树上的鸟窝会高过围墙

鸟会在树顶上飞翔

没人告诉我

围墙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围墙上的青苔

掩遮了建造围墙的真材实料

我在围墙内一次次摔倒

而围墙纹丝不动

多少年过去了

我从未想过

围墙会倾斜

甚至会坍塌

直到有人在暴雨中大喊

围墙垮塌了

我才从这棵树裸露的根须

知道这棵树从我栽下的那天起

就在暗中用自己的根

从大地吸收所有的力量

拱动古老的围墙

 

蜜罐里的蜜蜂

我没看见是谁打开蜜罐的

我也没看见这只蜜蜂

是怎样掉进蜜罐的

我看见这只蜜蜂时

它已在蜜罐里挣扎

它没想到它自己酿制的蜜

粘住了自己的翅膀

绑住了腿脚

自己的蜜让自己吃尽苦头

我不知道蜜蜂在此刻是否

为它曾经的辛勤劳作后悔

是否怨恨那些给了它

致命诱惑的花朵

我知道蜜蜂酿蜜的命运

谁也无法给它更多的时间

但我还是希望在蜜罐重新密封前

将它从蜜罐里解救出来

一只蜜蜂只能死一次

但不能在蜜罐里窒息

不能淹死在自己的蜜里

 

风雨桥

一个秘密被另一个秘密揭开

一场风雨被另一场风雨覆盖

桥上的人,是说说笑笑的

看到谁都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

桥下的流水,是沉默的

像我和你还没有遇见前的

那些时光。我们的交谈中

是否有因为某个词不达意

而出现沉默的瞬间

也许就是这样的瞬间

让阳光灿烂的风雨桥

在你离开后的瞬间风雨交加

我们是从桥的东头上桥的

而现在,我从桥的西头

走回桥的东头

我用这种方式挽留你

我相信我在桥上多走几个来回

你就会在我的错觉中回来

风雨桥上风言风语

流水过后留住了谁

山重水复,经历了多少风雨

我们才能一起走过这座百年的风雨桥

走过风雨桥后的风雨

将在久远的忆念中共同分担

从此后,不经你同意

我就将这座叫做永济桥的

风雨桥,改名永记桥了

 

漫天大雪

雪落李家湾

雪落宋家店

雪落赵家田

雪落王家冲

雪落杨树畈

雪落碾子岗

雪落刀背岭

雪落木兰山

雪从老家院子里

落着落着

落到我说不出名字的村庄

落到我从未去过的地方

落到我不知道落到了哪里

我就会说

漫天大雪

那年我七岁

最远到过县城

卢卫平

1965年9月生于湖北红安,现居珠海。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等诗集十部。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首届《星星》年度诗人奖等诗歌奖。诗作入选《中国新诗总系》等200多种诗歌选本。有诗作翻译成英语、葡萄牙语、瑞典语、俄语、日语等。

妈妈带我回家(版画)

席湖 作品

tqb0509008_004_01_b.jpg

席湖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珠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版画艺委会主任,珠海画院副院长。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国家级展览,并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保加尼亚、新西兰、奥地利等国家展出和发表。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大家(2022年5月9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5-09 11:40

tqb-20220509-008.jpg

一个无限辽阔的地方

□ 卢一萍

一路满眼秋色,有一种难得的绚烂之美。回老家南江的第一夜,就下了一场难得的初冬细雨。它是在我们酒后飘落的,然后在醉梦里变得细密。可以感知雨的轻柔,它滋润着即将封冻的山河——它们在高处已化为飞雪,积累下来。在眼目所及的场域里,雪线的高度一致,让人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秩序,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

该飞的鸟儿依然会从一个枝头飞跃到另一个枝头,该鸣叫的鸟儿依然在用自己的声音鸣叫,它和这里的万物,还有那些寂寂无名的人一起,安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人原本就不存在,但通过作家的描述,却有可能不朽。一个地方的一切,如果没有作家的描绘,就是沉寂的,无人知晓它们的形态和风情,作家的笔让他们复活——也让作家笔触所及之物复活,这也是作家的伟大和写作的意义所在——让必将流逝的一切永驻,让已经死去的万物复活,无疑也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一想及这些,我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所做的事,也是有值得欣慰之处的。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缕风、一滴水、一片瓦、一线光明都是真实的。但你如果不回到故乡,故乡就和整个世界一样,都有一种虚幻感,并会因为作家诗意的描述而显得更为渺远。

带着自己的书回到故乡,可以看到书中定格了的那些思绪的瞬间像雕塑一样存在于字里行间。天色、云朵的形状、流水的咏叹、风吹过森林的声音,河水的喧嚣——我一直在确定巴河的走向、河水的颜色、水流的缓急、两岸景物和山势的变化——在一个偏远之地,流水永远是鲜活的,它开山劈石,也更能带来遐想和希望。

也许一溪流水就足以养成一个作家。

因为流水与生命是对应的。

在故乡的大地上行走,这种感觉似乎更为明显。深切的河谷,河谷间翻着白浪的激流,河谷两岸一直延展到山脊、峰巅,到明净无边或阴霾密布的长空,以及更高处大大小小的神灵的脚下……河流中的每滴水都与大地上的某个生命对应——这个生命可能是某个人、某只黄羊、天上飞鸟、水中游鱼……

山顶积着绒毛般的新雪,给故乡平添了一种崭新的诗意。断渠之上的寺庙高居俗世之上,在各色树叶点缀的五彩缤纷的初冬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香炉里的香火很旺,燃烧后升起的香烟,弥漫天地之间。金色的屋顶和飞檐把富贵之气倒映到天空,同时接纳着天上的甘霖。这座距今已不知多少年的寺院坐落在长满青松的半坡上,从这里俯瞰南江县城,一沟富有现代气息的楼宇似乎是古老的巴蜀大地的一个幻影,从县城的公山公园倾斜的山坡仰望,可见云雾中寺庙的一片白墙和一角金色飞檐,它如凌霄宝殿般缥缈神秘。

到了寺庙跟前,才发现它是新修的。无形的风带来寒意,拍打着寺院的白墙和雕花的窗棂。在这里俯瞰南江,可以看着它在几水河谷里变大、变长、变新,最后终于长成巨蟒一般,盘踞在南江河谷里。在大殿前远望起伏的群山,目光越过青色山峰,可以遐想外面的无穷世界。

在南江,南江似乎随时可见它蜿蜒的、柔中带刚的身影,似乎时时刻刻都可得到它的陪伴。这条河啊,在初冬变得如此清澈,即使站在很远的地方,似乎也可见到河底的卵石。山崖陡峭,形态不一,如水彩。悬崖上的缝隙里,如虬的巴山柏姿态奇异,顽强地在虚空中撑出一片墨色。即使碗口大的一株,也可能看过人世数百年兴衰——这才是它真正珍稀的原因,因为它细密如钢铁的纹理间,有人世的沧桑,故成人间“柏影”。

在成都的市场上,所售卖的崖柏制品就是这种生长在悬崖缝隙里的柏树,崖柏根雕、盆景、茶海、饰品因其独特的柏香味和观赏性,都属“雅玩”,价格昂贵。我见过连根搬运来的奇形怪状的巨大根系,如无上千年的生长期,很难长成。确有枯死者。一问,有说是塌方垮岩后捡到的,有说是河水冲下的,还有说是施工挖出的。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令人惋惜。因为那已不是树,而是人间精灵——即使逝去,亦香魂永驻。

不是悬崖的地方,即使非常陡峭,也长满了柏树、松树、红桦和栎树,林下是茂密的灌木或木竹。它们的每一片叶子都在呈现最后的华美,让初冬变得绚烂多彩。杜鹃蛰伏在林间。这种大叶杜鹃喜欢高拔之地。我在光雾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脊上见过它怒放的样子,在喜马拉雅南麓海拔4000多米的冰天雪地里,也见过它们铺满亘古封冻的山坡,伏地葳蕤而生。

我相信,这里的树很少被作家和诗人温柔而深邃的目光打量过。但每个作家都希望能为故乡的每种植物写一部书。那无疑是一个自然之子对自然的敬重与咏叹,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书写。

我的出生地是大罗山村。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变得重要过。它偏离米仓古道,刚好在天马山下面,与老家最近的驿站柏杨坪、凉水井、元潭都隔着铁尖山。所以,因为偏僻封闭,虽然我在南江生活过很多年,很多地方虽然近在咫尺,我也只是听说过,想象过,好像那个地方远在南极。

山麻雀、红嘴鸦、野鸽子在南江的土地上飞起、落下,收获后的土地袒露着,正在休憩。越过田地,有一座普通的民居。1972年,我就降生在那里。这个贫穷的闭塞之地当年如何让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一个以写作谋生的人,很难找到“因”,甚至很难找到痕迹,正如我的父母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其貌不扬的儿子长大后会在新疆、甚至帕米尔高原生活。是的,这里的一切都是庸常的,但文学,给了我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

每一个作家都对故乡怀有深情,作家在故乡的状态与在其他地方肯定迥然不同,一回到这里,他就成了一个少年。但我的故乡观念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中国人说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其实出生地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很小的一个院子,那可能只是血缘上的。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故乡,更大的故乡是一个文化范畴,而不仅是血缘的关联。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回到故乡,无疑是一次特殊的归乡。它让我更明确地知道了,作家的故乡就是他文学的场域,作家的故乡其实只是文化意义上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也知道了,即使大罗山这个很小的村落,也是一个无限辽阔的地方。

卢一萍 

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山》《我的绝代佳人》,小说集《银绳般的雪》《天堂湾》《帕米尔情歌》《大震》,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扶贫志》。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白山》曾被评为“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现居成都。

紫藤凋零时

□安武林

紫藤凋零时的样子,很少去关注。只觉得它像凌霄、爬山虎、葡萄一样,在冬天,仅剩下光秃秃、冷冰冰的藤蔓,枯死一般。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紫藤盛开的美景。犹如青春,风姿绰约,美不胜收。一串串的花朵低垂着,真像一道紫色的瀑布,从天而降。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尽情狂欢。我在社区、公园很多地方,遇到盛开的紫藤,总喜欢在花架下面的凳子上坐坐。让思绪飘飞一会儿。仿佛朵朵花儿都为我开,就连片刻的孤独和寂寞,都浪漫得热烈绚丽到了极致。

去年冬天,我到苏州一所小学做讲座。活动未开始,一个人在操场上溜达。苏州是个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有郁郁葱葱的植物。在北方,满目都是肃杀凄凉的景象,绿色倒成了稀罕物。如果绿色是钱币的话,苏州可真是一掷千金的土豪。

我喜欢端详花花草草,树木。当我溜达到一排堆放杂物的房子前时,突然发现,墙根以及几块木头上爬满了枯藤。第一个念头,便是想它的名字,这是什么植物?凌霄,紫藤,爬山虎,葡萄,很快,我用排除法排除了其余三种植物,肯定它是紫藤。因为我看见枯藤上面,挂着一枚枚豆荚。灰色的豆荚,大而饱满,类似豆角。豆荚上面布满了绒绒的细毛,尽管那是个阴天,绒毛依旧清晰可见。如果阳光正好,细细的绒毛必然会闪闪发光。再有三两颗露珠点缀,一定会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只见过皂角树上的豆荚,大而黑,乡下有人把它当肥皂使用,洗衣服。看着一串串沉甸甸的紫藤豆荚,我有一种被惊呆的感觉。第一次看见它,看着它肥硕、狂野、静默、威严的样子,我真后悔自己从来不关注紫藤凋零时的样子,更不知道它是结豆荚的,而且果实是如此硕大饱满。

我好奇心大发,一枚一枚,踮着脚尖,用手采摘一大把豆荚。我左右衣兜里塞得满满的,衣兜鼓鼓囊囊的非常醒目。

在和学生互动问答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安老师,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我忍不住先笑了,当我从两个衣兜里掏出豆荚,举起两只手让大家看的时候,全场的学生都笑了。我知道,他们都把紫藤的豆荚当成了豆角,没有人知道这是紫藤的果实。

回到家里,我把这些豆荚放在阳台上的窗台上,打算在春天的时候,把它们种下去。

傍晚,我在书房读书,太太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你在阳台上做什么了,搞得乱七八糟的。”

听了太太没头没脑的话,我也很生气,冷冷地回答道:“我没去阳台那儿。我去阳台那儿做什么?”

我们都喜欢冷处理家庭问题。她继续看电视,我继续读书。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太太笑嘻嘻地进了书房。她的表情告诉我,她是误会我了,而且她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和我分享。

她说:“哎呀,吓我一跳。我正看电视呢,突然,砰的一声,那么响,声音那么大。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我到阳台上一看,原来是你带回来的豆荚爆裂开了。”

是吗?哎呀,我还没见过豆荚里面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呢。

我来到阳台上一看,嘿,地上落了许多黑褐色的、像硬币一样的种子。薄薄的,圆圆的,只是有一边是平的。不知道这爆裂的种子力量有多大,但飞出的距离挺远,至少能蹦出一米外。听太太的描述,那种响声,有点像气枪射击的声音。

我拿了几枚豆荚,放进书房。我想听听豆荚爆裂的声音。

谁知道,豆荚像个淘气鬼一样,我越想听它爆裂的声音,它越是故意不爆裂。我有点气恼,甚至跑到它跟前,看了它好几次。可是,这家伙纹丝不动,丝毫没有满足我心愿的意思。

我昏昏欲睡,手中的书也掉在了地上。

“啪!”我惊醒了。

我赶忙跑过去,哎,它们还是老样子。

我终于忍不住瞌睡的诱惑了,最终,我还是没有亲耳听到豆荚爆裂的声音。

紫藤凋零时,另有一番景象。那一枚枚豆荚,在冷风里傲然挺立的样子,高贵,威严。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

安武林

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儿童文学作家,诗人,评论家。出版过小说《泥巴男生》、散文集《黑豆里的母亲》、散文诗集《星星的秋千》、童话集《老蜘蛛的一百张床》、诗集《月光下的蝈蝈》等300余种作品集。获得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金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儿童文学奖等。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斯里兰卡、英国、摩洛哥等国家。

围墙脚下的树 (组诗)

□ 卢卫平

疤痕

我记不清那些伤口

是怎样痊愈的

遗忘让我相信时间会给

每个伤口一个自愈的药方

我右手虎口的刀伤

我左腿膝盖的摔伤

我胸前的撞伤

我后背的擦伤

不一样的伤口曾经

在黎明或黄昏

在正午或子夜

说出了不一样的疼痛

而痊愈后留下的疤痕

用一样的僵硬呆滞

用一样的咬紧牙关

用一样的沉默不语

让所有的疼痛变得模糊

我在这种模糊中渐渐

迟钝甚至麻木

写这首诗时

我才感觉到这迟钝和麻木

是我的另一种疼痛

是那些疤痕让我再次受伤

 

围墙脚下的树

我在围墙脚下

栽下这棵树时

这棵树还是一棵幼苗

比我低矮瘦弱

我知道我不会高过围墙

但这棵树会高过围墙

树上的鸟窝会高过围墙

鸟会在树顶上飞翔

没人告诉我

围墙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围墙上的青苔

掩遮了建造围墙的真材实料

我在围墙内一次次摔倒

而围墙纹丝不动

多少年过去了

我从未想过

围墙会倾斜

甚至会坍塌

直到有人在暴雨中大喊

围墙垮塌了

我才从这棵树裸露的根须

知道这棵树从我栽下的那天起

就在暗中用自己的根

从大地吸收所有的力量

拱动古老的围墙

 

蜜罐里的蜜蜂

我没看见是谁打开蜜罐的

我也没看见这只蜜蜂

是怎样掉进蜜罐的

我看见这只蜜蜂时

它已在蜜罐里挣扎

它没想到它自己酿制的蜜

粘住了自己的翅膀

绑住了腿脚

自己的蜜让自己吃尽苦头

我不知道蜜蜂在此刻是否

为它曾经的辛勤劳作后悔

是否怨恨那些给了它

致命诱惑的花朵

我知道蜜蜂酿蜜的命运

谁也无法给它更多的时间

但我还是希望在蜜罐重新密封前

将它从蜜罐里解救出来

一只蜜蜂只能死一次

但不能在蜜罐里窒息

不能淹死在自己的蜜里

 

风雨桥

一个秘密被另一个秘密揭开

一场风雨被另一场风雨覆盖

桥上的人,是说说笑笑的

看到谁都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

桥下的流水,是沉默的

像我和你还没有遇见前的

那些时光。我们的交谈中

是否有因为某个词不达意

而出现沉默的瞬间

也许就是这样的瞬间

让阳光灿烂的风雨桥

在你离开后的瞬间风雨交加

我们是从桥的东头上桥的

而现在,我从桥的西头

走回桥的东头

我用这种方式挽留你

我相信我在桥上多走几个来回

你就会在我的错觉中回来

风雨桥上风言风语

流水过后留住了谁

山重水复,经历了多少风雨

我们才能一起走过这座百年的风雨桥

走过风雨桥后的风雨

将在久远的忆念中共同分担

从此后,不经你同意

我就将这座叫做永济桥的

风雨桥,改名永记桥了

 

漫天大雪

雪落李家湾

雪落宋家店

雪落赵家田

雪落王家冲

雪落杨树畈

雪落碾子岗

雪落刀背岭

雪落木兰山

雪从老家院子里

落着落着

落到我说不出名字的村庄

落到我从未去过的地方

落到我不知道落到了哪里

我就会说

漫天大雪

那年我七岁

最远到过县城

卢卫平

1965年9月生于湖北红安,现居珠海。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等诗集十部。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首届《星星》年度诗人奖等诗歌奖。诗作入选《中国新诗总系》等200多种诗歌选本。有诗作翻译成英语、葡萄牙语、瑞典语、俄语、日语等。

妈妈带我回家(版画)

席湖 作品

tqb0509008_004_01_b.jpg

席湖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珠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版画艺委会主任,珠海画院副院长。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国家级展览,并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保加尼亚、新西兰、奥地利等国家展出和发表。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