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为长高打“性抑制针” 大半年花了近十万

“打还是不打?”张凤(化名)一家曾陷入长久的纠结。打,有副作用,不打,会影响孩子的身高。

这是两难的选择。在纠结背后,更多的则是焦虑。这是很多家长面临的同一个困扰:身高。

为了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数十万元。

事实上,为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疾病尤其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问世后,身高不再是一种难以干预的自然结果。

张凤也最后决定了给女儿妞妞(化名)打一种“性抑制针”。大半年时间,他们已经花了近十万元。

除了打针,这些孩子还要早睡、跳绳、喝牛奶,与时间赛跑。这也催生出身高焦虑和药物滥用的隐忧。

“初潮提前,身高就不正常长了”

“女孩初潮提前的话,就不会正常发育长高了。”这句话是在女儿妞妞上芭蕾舞课时,旁边家长和张凤的一句闲聊。对方妈妈接着问了一句,“你给孩子测骨龄了吗?”

以往张凤不屑于参与测骨龄这种跟风行为,但妞妞突然发育的胸部让张凤有些慌神,她一直将妞妞长得高归因于爸爸的基因好,却从未想过有性早熟的可能。

2020年,妞妞7岁,反反复复的疫情,断断续续的校园生活,加之原本就不算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作息,让妞妞的生活“乱”了起来。

张凤平时口重,爱吃辣,烧菜时按照习惯多加酱油和盐,妞妞跟着吃,也落下了口重的习惯。

张凤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居然是性早熟了。医生和她说,这和孩子运动少了,和饮食没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张凤就去生长发育中心给妞妞加了一个号。医生判断,妞妞的骨龄将近9岁半到10岁。理论上,骨龄大于年龄1岁但不超过2岁就为偏大。

加之对卵巢和乳房发育的检测结果,医生告诉张凤,妞妞的情况就是“中枢性性早熟”,她很可能出现初潮来得过早的情况,到那时给她长个子的时间就不多了,她最多还有1~2厘米的空间能长。

医生给张凤提出了两种方案:顺其自然或打性抑制针。顺其自然,就是让妞妞多运动,调整饮食,早睡觉。即便来了初潮,按照自然遗传的身高,妞妞最低也能长到1米55左右,乐观一点还有可能长到1米6。而打性抑制针,就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孩子的发育,让身高快速生长减慢,抑制骨龄过快的成熟。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让初潮的时间滞后一点,给孩子长身体的时间就能更久一点。

“按理想打满两年,要花20万元左右”

打还是不打?张凤陷入纠结。

张凤自身并不算高,157CM的她原以为找一个180CM的老公,就不会让妞妞面对身高的困扰。

回家之后,张凤拉着女儿和老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老公的意思很明确,“打针一定会有副作用,孩子顺其自然最好。”

张凤自己也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高昂的治疗费用对她家来说,不是一笔小钱;医生的一句“副作用不明确”,也让她心惊胆战。

三个月后便是做决定的时刻。张凤站在芭蕾舞教室外,隔着玻璃看着女儿穿着舞鞋,自信地昂着头,“我不能让女儿的这份自信消失。”张凤暗下决心,不管花多少钱,这个针,她打定了。

距离妞妞打抑制针到现在,已有大半年之久。张凤在卧室的门边贴了一张身高贴纸,从打完抑制针到现在,妞妞每个月都会平均长高一点点,有时肉眼看不出来。

妞妞爸虽然一开始不太支持,但看女儿在慢慢变好,也主动戒了甜食,取而代之的是牛奶和鸡蛋。

打针的过程是痛苦的。药物需要从腹部皮下导入体内,针头比普通针头粗上三四倍,用药量是以体重为基准算的,妞妞每个月需要打3.75mg的药剂。

打性抑制针的第二个月,张凤开始“双打”,也就是同时打抑制针和生长激素,两针加在一起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元。大半年下来,检查加上来回的路费、医药费,张凤粗粗算了一下,有近10万元。按照最理想的情况打满两年,也要20万元左右。

针剂一旦开始打便不能停下,必须要定期到医院报到,这是一场持久战。

每次去医院时,妞妞都要做左旋多巴的激发试验,张凤都会听到妞妞的惨叫。

“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

从给妞妞打针开始,张凤就加入了一些打生长激素针和抑制针的家长群。张凤发现,原来有如此多的家长和她一样,愿意花几十万元来买一个“不被歧视”的身高。

“一个月粉剂要五千块,要是换成水剂,就更打不起了。”一名家长在群里吐槽道。这里的粉剂和水剂,指的就是生长激素。

家长们举出梅西靠打生长激素长到170CM的例子,殊不知梅西是因为11岁时的诊断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侏儒症。

张凤挨个告诉家长,妞妞不是别的原因,确实是被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才打针的,大家一定要听医生的诊断。

“那些家长都太疯狂了,吃中药,到处求偏方,逼着孩子喝牛奶,每天让孩子去摸高,还有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拉300下腿……什么千奇百怪的招数都有。”

对于张凤而言,这是一次“对症下药”的无奈治疗,但对那些很多觉得自己个子矮的孩子而言,这样的选择可能是有风险的。但“长高”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很多人看不清可能会面临的代价。

作为儿童生长发育的专家,关于打抑制发育的针和生长激素,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建议家长要慎之又慎——“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才可能需要打抑制针。”他强调。

“女孩的发育普遍提前了,近4%的女生在7岁时就开始乳房发育;最近三年受疫情影响,孩子运动少,营养好,确实会造成一些孩子发育比较早。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王春林说。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应立枫
9岁女孩为长高打“性抑制针” 大半年花了近十万
钱江晚报 2022-05-07 17:39

“打还是不打?”张凤(化名)一家曾陷入长久的纠结。打,有副作用,不打,会影响孩子的身高。

这是两难的选择。在纠结背后,更多的则是焦虑。这是很多家长面临的同一个困扰:身高。

为了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数十万元。

事实上,为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疾病尤其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问世后,身高不再是一种难以干预的自然结果。

张凤也最后决定了给女儿妞妞(化名)打一种“性抑制针”。大半年时间,他们已经花了近十万元。

除了打针,这些孩子还要早睡、跳绳、喝牛奶,与时间赛跑。这也催生出身高焦虑和药物滥用的隐忧。

“初潮提前,身高就不正常长了”

“女孩初潮提前的话,就不会正常发育长高了。”这句话是在女儿妞妞上芭蕾舞课时,旁边家长和张凤的一句闲聊。对方妈妈接着问了一句,“你给孩子测骨龄了吗?”

以往张凤不屑于参与测骨龄这种跟风行为,但妞妞突然发育的胸部让张凤有些慌神,她一直将妞妞长得高归因于爸爸的基因好,却从未想过有性早熟的可能。

2020年,妞妞7岁,反反复复的疫情,断断续续的校园生活,加之原本就不算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作息,让妞妞的生活“乱”了起来。

张凤平时口重,爱吃辣,烧菜时按照习惯多加酱油和盐,妞妞跟着吃,也落下了口重的习惯。

张凤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居然是性早熟了。医生和她说,这和孩子运动少了,和饮食没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张凤就去生长发育中心给妞妞加了一个号。医生判断,妞妞的骨龄将近9岁半到10岁。理论上,骨龄大于年龄1岁但不超过2岁就为偏大。

加之对卵巢和乳房发育的检测结果,医生告诉张凤,妞妞的情况就是“中枢性性早熟”,她很可能出现初潮来得过早的情况,到那时给她长个子的时间就不多了,她最多还有1~2厘米的空间能长。

医生给张凤提出了两种方案:顺其自然或打性抑制针。顺其自然,就是让妞妞多运动,调整饮食,早睡觉。即便来了初潮,按照自然遗传的身高,妞妞最低也能长到1米55左右,乐观一点还有可能长到1米6。而打性抑制针,就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孩子的发育,让身高快速生长减慢,抑制骨龄过快的成熟。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让初潮的时间滞后一点,给孩子长身体的时间就能更久一点。

“按理想打满两年,要花20万元左右”

打还是不打?张凤陷入纠结。

张凤自身并不算高,157CM的她原以为找一个180CM的老公,就不会让妞妞面对身高的困扰。

回家之后,张凤拉着女儿和老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老公的意思很明确,“打针一定会有副作用,孩子顺其自然最好。”

张凤自己也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高昂的治疗费用对她家来说,不是一笔小钱;医生的一句“副作用不明确”,也让她心惊胆战。

三个月后便是做决定的时刻。张凤站在芭蕾舞教室外,隔着玻璃看着女儿穿着舞鞋,自信地昂着头,“我不能让女儿的这份自信消失。”张凤暗下决心,不管花多少钱,这个针,她打定了。

距离妞妞打抑制针到现在,已有大半年之久。张凤在卧室的门边贴了一张身高贴纸,从打完抑制针到现在,妞妞每个月都会平均长高一点点,有时肉眼看不出来。

妞妞爸虽然一开始不太支持,但看女儿在慢慢变好,也主动戒了甜食,取而代之的是牛奶和鸡蛋。

打针的过程是痛苦的。药物需要从腹部皮下导入体内,针头比普通针头粗上三四倍,用药量是以体重为基准算的,妞妞每个月需要打3.75mg的药剂。

打性抑制针的第二个月,张凤开始“双打”,也就是同时打抑制针和生长激素,两针加在一起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元。大半年下来,检查加上来回的路费、医药费,张凤粗粗算了一下,有近10万元。按照最理想的情况打满两年,也要20万元左右。

针剂一旦开始打便不能停下,必须要定期到医院报到,这是一场持久战。

每次去医院时,妞妞都要做左旋多巴的激发试验,张凤都会听到妞妞的惨叫。

“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

从给妞妞打针开始,张凤就加入了一些打生长激素针和抑制针的家长群。张凤发现,原来有如此多的家长和她一样,愿意花几十万元来买一个“不被歧视”的身高。

“一个月粉剂要五千块,要是换成水剂,就更打不起了。”一名家长在群里吐槽道。这里的粉剂和水剂,指的就是生长激素。

家长们举出梅西靠打生长激素长到170CM的例子,殊不知梅西是因为11岁时的诊断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侏儒症。

张凤挨个告诉家长,妞妞不是别的原因,确实是被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才打针的,大家一定要听医生的诊断。

“那些家长都太疯狂了,吃中药,到处求偏方,逼着孩子喝牛奶,每天让孩子去摸高,还有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拉300下腿……什么千奇百怪的招数都有。”

对于张凤而言,这是一次“对症下药”的无奈治疗,但对那些很多觉得自己个子矮的孩子而言,这样的选择可能是有风险的。但“长高”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很多人看不清可能会面临的代价。

作为儿童生长发育的专家,关于打抑制发育的针和生长激素,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建议家长要慎之又慎——“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才可能需要打抑制针。”他强调。

“女孩的发育普遍提前了,近4%的女生在7岁时就开始乳房发育;最近三年受疫情影响,孩子运动少,营养好,确实会造成一些孩子发育比较早。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王春林说。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