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的说 |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 不让好项目“用地难”

土地是产业发展之基,也是束缚产业发展的一道“紧箍”。在国内一些城市,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项目最终因为用地保障不到位,签约项目难落地而流失的案例并不鲜见。

珠海要加速“产业第一”的蓝图全面落地,就势必要以责任担当之勇,破解难题之智,啃下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在珠海重磅发布的“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中,无论是《关于坚持“产业第一” 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针对资源要素保障的具体行动,还是配套出台的《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都直面珠海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空间布局、总量管控、资源配置及审批效率等关键问题,力图统筹各级各方面资源,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筑牢产业发展“地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魄力之大,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

纳思达激光打印机产业园一期。张洲 摄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拿出务实有力的实招硬招。为了稳定工业发展预期,珠海首次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立法管控,打击炒卖和囤积工业用地,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通过特区立法而非部门规章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管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发展产业的决心,是珠海加大力度破解“发展紧约束”问题的主动作为。通过特区立法的形式,显然更有利于强化工业的空间保障,有利于控制工业用地流失,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未雨绸缪,变“生地”为“熟地”,为项目落地当好开路先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动连片产业用地开发,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首年“熟地”整备不少于7000亩。

所谓“熟地”,是指政府精心挑选出的交通区位优越、用地手续完善、基础设施完备、可马上实施建设的优质土地。在招商引资进程中,对于政府而言,“熟地”就是竞争到好项目的王牌,让对方多了解我们,看到我们的诚意;对企业而言,“熟地”则意味着可以用更短时间把项目落地。可以说,要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整备“熟地”就是备齐弹药,挖好堑壕。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不拘一格、创新思维,让有限土地更“高产”。十条措施中提到,指导企业灵活选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或弹性年期等多种供应方式;支持两家及以上意向竞买企业联合申请竞买一宗产业用地;推出“工业上楼”模式,鼓励企业在满足自用外,将富余的产业空间给引进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等。这些措施,无不是聚焦最直接、最现实、最细致的问题,彰显了珠海为企业和项目办实事、谋福祉的决心和导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不少好项目、大项目纷纷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就是一个明证。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在提速增效上不断发力。十条措施中提到,要落实“一线工作法”,建立快速沟通机制,选派自然资源服务专员和片区规划师派驻各区,提前介入项目招商至投产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服务体系。一个好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哪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影响全局,这就更需要在工作中坚持惟实、惟效、惟快的工作导向,用真情真心真办法解决好企业“棘手事”、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让企业办事顺心、扎根安心、发展专心,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要素。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做好自然资源要素配置这篇大文章,事关产业发展全局,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尽管异常艰难,但珠海毅然决然,无比坚决,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把心血倾注到项目落地上,勇往直前、风雨无阻,加快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

文字:珠海特区报评论员 编辑:盘超萍 责任编辑:应立枫
媒的说 |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 不让好项目“用地难”

土地是产业发展之基,也是束缚产业发展的一道“紧箍”。在国内一些城市,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项目最终因为用地保障不到位,签约项目难落地而流失的案例并不鲜见。

珠海要加速“产业第一”的蓝图全面落地,就势必要以责任担当之勇,破解难题之智,啃下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在珠海重磅发布的“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中,无论是《关于坚持“产业第一” 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针对资源要素保障的具体行动,还是配套出台的《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都直面珠海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空间布局、总量管控、资源配置及审批效率等关键问题,力图统筹各级各方面资源,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筑牢产业发展“地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魄力之大,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

纳思达激光打印机产业园一期。张洲 摄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拿出务实有力的实招硬招。为了稳定工业发展预期,珠海首次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立法管控,打击炒卖和囤积工业用地,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通过特区立法而非部门规章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管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发展产业的决心,是珠海加大力度破解“发展紧约束”问题的主动作为。通过特区立法的形式,显然更有利于强化工业的空间保障,有利于控制工业用地流失,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未雨绸缪,变“生地”为“熟地”,为项目落地当好开路先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动连片产业用地开发,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首年“熟地”整备不少于7000亩。

所谓“熟地”,是指政府精心挑选出的交通区位优越、用地手续完善、基础设施完备、可马上实施建设的优质土地。在招商引资进程中,对于政府而言,“熟地”就是竞争到好项目的王牌,让对方多了解我们,看到我们的诚意;对企业而言,“熟地”则意味着可以用更短时间把项目落地。可以说,要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整备“熟地”就是备齐弹药,挖好堑壕。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不拘一格、创新思维,让有限土地更“高产”。十条措施中提到,指导企业灵活选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或弹性年期等多种供应方式;支持两家及以上意向竞买企业联合申请竞买一宗产业用地;推出“工业上楼”模式,鼓励企业在满足自用外,将富余的产业空间给引进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等。这些措施,无不是聚焦最直接、最现实、最细致的问题,彰显了珠海为企业和项目办实事、谋福祉的决心和导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不少好项目、大项目纷纷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就是一个明证。

筑牢产业发展“地基”,需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在提速增效上不断发力。十条措施中提到,要落实“一线工作法”,建立快速沟通机制,选派自然资源服务专员和片区规划师派驻各区,提前介入项目招商至投产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服务体系。一个好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哪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影响全局,这就更需要在工作中坚持惟实、惟效、惟快的工作导向,用真情真心真办法解决好企业“棘手事”、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让企业办事顺心、扎根安心、发展专心,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要素。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做好自然资源要素配置这篇大文章,事关产业发展全局,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尽管异常艰难,但珠海毅然决然,无比坚决,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把心血倾注到项目落地上,勇往直前、风雨无阻,加快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

文字:珠海特区报评论员 编辑:盘超萍 责任编辑:应立枫